-
1 # pass1139258700
-
2 # 小芒果育兒教育
這個是堅決反對的。好好的幹嘛要用APP來佈置作業,而且學生還得用手機完成作業,這樣是在寫作業完成作業嗎?
我覺得最好的佈置作業的方式就像我們以前,老師課堂布置作業,讓學生自己記住,或者在黑板上寫下家庭作業的內容。這些都要求學生自己記,像現在很多把作業發到扣扣群微信群等,讓家長記,我覺得作業就得學生自己記,忘記做作業的,去學校老師批評下,下次自然長記性。
手機對於學生的危害不容小覷,我們大人對手機尚且沒有什麼免疫力,更何況是孩子呢,如今大學裡上課之前上交手機,下課後再取回手機,前幾天的南陽某中學老師怒砸沒收的手機等等,這些其實就可以看出,學生還是要禁止玩手機的。手機對於孩子的學習干擾危害太大,乾脆不要讓孩子過早的去碰手機,不然上癮了有的頭疼的。
對於老師,學生還是得用學生的樣子寫作業,每人捧個手機做作業成何體統,難不成考試的時候也在APP上考試?
-
3 # 能數小小S
老師都用App佈置作業,學生捧手機完成作業也沒有錯。可要注意手機網路能夠讓人上癮,絕對要把握好尺寸。還要注意保護好視力。同時用筆寫作業這個傳統習慣不能丟,有很多背後的東西,手機是給你不了的益處。話不多說,優秀的習慣影響人的一輩子。
-
4 # 遇見溫暖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不贊同的。雖然這樣做比較方便,但無疑,這種情況會造成孩子和手機之間的必然聯絡。捧著手機做題對於孩子來說是弊大於利的。
首先,邊看手機邊做題對孩子視力會有影響,手機螢幕小,孩子盯著手機會使得眼睛比較累,容易加重近視。
其次,這樣會使孩子分心,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作業。手機對於自制力不強的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個誘惑,或者代表著遊戲。天天讓他用這個做作業,無異於捧著個大誘惑,難以集中精力去做作業。
所以,建議最好不用這種方式。
-
5 # 溪懷若谷
每次新事物的出現,人類在適應它的過程中總會出現各種不適。
也許,未來某天,當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早上,孩子出門前忘了帶上手機,父母趕緊追上去:你看看你這麼粗心,不帶手機待會能刷公交嗎?老師要批評你沒提交線上作業了;中午還要找同學藉手機吃飯;去學校圖書館也不能掃碼借書了;上課時的線上互動也只能眼巴巴看著別人……你說你不帶手機去學校還能幹啥?
這些,現在有的已經實現,有的正在實現。在未來,會用手機學習將是一項基本技能。既然是大勢所趨,我們為何要逆潮流而行呢?
-
6 # 科技新發現
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提升自身素質、開拓視野、學習相應技能等最重要的方式。而近年來網際網路、科技裝置的迅猛發展,對傳承上千年的傳統教育方式帶來巨大沖擊。對於網際網路、科技裝置在教育領域的利與弊,也一直是熱門討論話題。就目前來看,我們不能否認它們對教育帶來的革新,但更應注意它們帶來的負面問題。
為了整治這些負面問題,相關部門已經積極展開相應舉措。比如就在近日,教育部在相關檔案中明確指出,教師不得透過手機微信、QQ及其他APP佈置作業,去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在迴歸教育初心的同時,這是否意味著之前蓬勃發展的移動教育市場會受到影響?如果減少網際網路、科技裝置等新元素的融入,國內教育是否會減緩革新的勢頭呢?
減少APP在學習中的滲透,迴歸教育初心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裝置的全面普及,教師現在不是在課堂上佈置作業,而是將作業轉移到旨在與父母互動的APP中。甚至許多教師熱衷於透過這些APP展示自己的“權利”,要求家長幫助自家孩子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甚至對作業進行評分。
而教育部此次做出的相關舉措,其實是有法律支撐的。在《教育法》、《義務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批改作業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應盡之義。但在之前,很多教師卻利用APP,將原本應該由自己承擔的教育之責,硬加在了家長身上。“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等,成為中國家庭中的典型現象。
教育部禁止教師透過APP佈置作業,事實上是對負面事件進行針對性處理。最終杜絕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等現象,讓教育變得更加“赤誠”。由此一來,被繁忙工作纏身的家長也能“鬆一口氣”。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教育部就非常重視網際網路、科技裝置對教育的影響。去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就提出,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佈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看來,減少APP在學習中的滲透,讓教育迴歸初心,已成為相關部門及業界的共識。
移動教育受影響?大批企業依然融資不斷
儘管相關部門在有意減輕學生和家長的壓力,並嘗試阻止APP的“無孔不入”,但就目前來看,移動教育市場仍然處於風口之上。不僅教育APP層出不窮,且很多移動教育企業還獲得了天價融資——熱錢滾滾而來。
比如去年12月下旬,主打中小學直播線上課程產品的猿輔導宣佈,完成最新一輪3億美元融資,融資完成後估值超過30億美元。此外,去年7月中旬K12線上學習平臺作業幫宣佈,公司完成D輪3.5億美元融資。而在去年3月,K12智慧教育平臺一起作業宣佈獲得E輪2.5億美元融資,還更名為“一起科技”。
看來,針對中小學生的移動教育領域並未受到影響。畢竟相關規定是教師不能透過APP佈置作業,並沒有禁止學生透過移動教育平臺去提升自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移動教育平臺的出現,是在透過數字化舉措去抹平“教育鴻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桎梏。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移動教育的未來可期。
找準平衡點,為傳統教育模式插上新翅膀
教師透過APP佈置作業,是教育前進路上的一個錯誤進化點和分支,但不能因此就否定網際網路、科技裝置的重要作用。而就未來發展方向看,網際網路、科技裝置是革新教育方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它們的推動下,傳統教育模式才能插上新翅膀,讓教育覆蓋多元教學場景,並讓內容變得更為優質,學習變得更為高效。
而要想實現公平教育、素質教育等齊頭並進,需要將網際網路、科技裝置等新元素真正融入其中。在不斷深耕之下,它們才能展現出應有的價值——讓學生更愛學習,並提升學習的效率、實現綜合素質的整體邁進。
在接下來,找準網際網路、科技裝置與教育融合的平衡點為重中之重。剔除前者帶來的負面問題,強化它們的正向價值,才能後讓教育實現“育人”的目標。
回覆列表
這也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用實踐來檢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枝粉筆,一本教科書的教學方式逐漸被網際網路,多媒體所代替,隨著手機應用的普及,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也隨之產生,至於這種新的模式是否勝過以往的舊模式,只有透過實踐的檢驗之後,才能得出結果,因此,現在我們只能暫且放下一切成見,慢慢等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