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貪生螻蟻

    一個有想法的人,在我看來,至少做到兩點:

    1. 能夠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本質。當所有人都撲在一個問題上面、花費大量時間卻沒結果的時候,ta突然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把死結問題轉化成可解決的問題。(對應的,我下面會給出本質問題和表象問題之間的偏差,以及解決方案)2. 能夠給出一般人想不到的解決方案。ta提出的想法讓所有人狂拍大腿:我去,為什麼我沒想到呢?(對應的,我下面會給出打破思維定式的幾種方法)一、如何一針見血地看到問題本質

    我們所看到或者聽到的問題,其實只是表象問題,而表象問題跟真正問題之間,還差了三條街,也就是三種偏差。

    我們來看看,如何排除這三種偏差,以確定我們將要花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

    1.理解偏差(常常出現在別人要你解決問題的時候)——所以要提問。

    如果這個問題是別人提出的,那麼就會存在雙方的理解偏差,你需要跟對方澄清真正的問題,而澄清的方法,就是向對方提問。

    剛做諮詢不久的時候,老闆讓我做個行業研究,以便一週後見客戶用。我各種埋頭找資料、加班畫PPT,拿出一份自認為非常完美的行研報告。

    老闆看了不到3分鐘,說:“做得很辛苦,但一點用都沒有。我們是人力資源諮詢公司,行研竟然沒有勞動力市場的分析維度;還有,你做了行業趨勢分析,但竟然沒有這些趨勢對人才管理的啟示,怎麼跟客戶談?”

    如果現在讓我重來的話,我至少會澄清這些資訊:1)背景、目的、展示物件;2)可用資源(資訊資源、人手資源等等);3)篇幅以及必需的分析維度;4)何時需要初稿和終稿。

    2.隱藏偏差(常常出現在與他人產生衝突的時候)——所以要挖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所說未必是所想,所以,當你面臨與人衝突的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表面問題,而要去挖掘別人內心的真正需求,從而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剛開始帶專案的時候,遇到一個困難,專案方案總卡在一個關鍵決策人物那裡,溝通多次未果,方案改了好幾遍,分析佐證材料一堆,但他總能挑出問題。

    最後,客戶專案團隊提供的背景幫了我們。真實的情況是:這位高管是個空降兵,而他的前任在團隊中威信極高,他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團隊對自己的信任。我們的方案對他的團隊利益分配有影響,他很難向下溝通和交代。

    後來,我們在此基礎上建議了一個過渡方案,給了一個過渡期,問題迎刃而解。倘若不是客戶專案團隊提示,我們不知還要在表象問題上做多少無用功,卻發現不了真正的問題。

    Simon Fisher提出過一個衝突層模型,他說,我們所聲稱的問題其實只是最表層的,背後存在隱藏的原因,以及內心真正的需求

    比如上面那個客戶,他表現出來的是挑剔我們的方案不完善、研究不充分(表層需求),因為他不希望在團隊面前失去威信(利益出發點),所以他真正的需求是目前不要對他的團隊有大動作(真正需求)。

    基於此,我們才最後提供了不修改方案下的另一種解決方式,皆大歡喜。

    所以,在面臨與他人的衝突這類問題時,不要急著解決,而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以此挖掘出真正的問題:1)對方的真正需求是什麼?2)對方的需求還可以透過什麼方式實現?3)我可以怎麼幫助對方實現?

    3.成因偏差(常常出現在解決商業性問題的時候)——所以要分析。

    很多問題,其實背後是有原因的,如果不能把原因找出並解決,問題會不斷暴露,所以,我們要搞清楚成因,解決根本問題,而不是隻解決表象問題。

    比如,我諮詢過的一個企業,員工流失率很高,HR找員工過來一聊,大家都說工資低。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解決工資的問題嗎?

    如果真的去解決工資問題,那就跑偏了。實際上,我們把這家公司的薪資跟競爭對手作了個比較,發現挺高的。

    那麼原因是什麼呢?這家公司成長體系、福利體系都沒有,文化氛圍也很糟糕,跳槽來這家公司的人,目的就是一個:錢。

    可是,當大家的訴求只有錢的時候,公司需要花非常高的溢價才能彌補其它方面的缺失,而一旦這個溢價比例沒有那麼懸殊,大家都會覺得自己虧了。所以,本質問題不是工資,而是其它體系。

    二、如何打破思維定式,想到別人想不到的點?1. 拓展問題拿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將它拓展成為六個問題,分別進行思考:"Who", "What", "Why," "Where," "When," and "How"。這個大家都見過,不多說。只是,真正記得用這六個問題的人,我沒見過幾個。2. 重新表述問題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會覺得,這個問題好難回答。但是,換種方式:你希望自己百年之後的葬禮上,人們如何評價你?或許,你會開始滔滔不絕,甚至開始給自己寫悼詞了。所以,當我們面臨一些問題,沒有任何思路的時候,試著將問題用不同的方式問自己,可能會有驚喜。3. 反向問題如果你問一個妹子:你喜歡什麼樣的男生呢?她很難回答,一般會說:嗯,沒有具體要求,看緣分吧。但是,倘若你問她:你討厭什麼樣的男生呢?她就會有很多答案:不愛乾淨、歧視女性、沒有責任心……試著把這個答案反過來:愛乾淨、尊重女性、責任心強,就是原問題的答案了。所以,試著把問題反過來問,常常會有意外發現。4. 用比喻:轉換成熟悉問題當我們面對一些不太熟悉的問題時,往往會沒有任何思路,這時候可以藉助比喻,以我們熟悉的事物作為參照,來尋找靈感。比如我問你:為什麼第一份工作大多很難堅持到最後?如果你還未工作過,這個問題可能很難有什麼想法。但是,如果將工作跟愛情做個類比,問題換成:為什麼初戀大多很難走到最後?你可能就可以想到很多原因了,比如:當時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後來有了更好的選擇,等等。最後說一句:如果你能看到這裡,已經不容易了,因為多數人看不了那麼長。如果你能在每次遇到問題的時候,按照這個方法來做,我打賭幾乎沒有。所以說,“有想法”最大的門檻,其實是“開始想”……

  • 2 # 茹錦花開

    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能力,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採用批判性思維。比如:當別人想要引導你做出決定、採取行動的時候,無論對方提出來的建議如何,無論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建議多麼吸引人,你會從中得到什麼樣的收益,你都需要問問自己:

    1、 這裡面有沒有省略什麼重要的資訊?

    2、 對方給出的論據和結論之間是否有強關聯性?

    3、 要得到這個結果,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4、 還有沒有其他的路徑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

    第二種方法是層層挖掘提問法。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及時透過層層深入的提問,發現思維中的瓶頸,就能以更加開闊的思維、更加多元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第三種方法是“強行建立聯絡”。就是把我們通常情況下不會自然聯絡起來的事情,強行聯絡在一起。比如“洗碗機”與“水果”的聯絡,就讓“家用洗水果機”誕生了。比如,我曾經把選擇茶葉和課程開發做了一個結合,“課程案例的篩選標準”就誕生了。

    就像搭積木一樣,你手中各種形狀的積木越多,你就能組合出更多更好的新形狀。同樣的,你頭腦中各種想法、經驗和知識越多,你就越容易把它們強行聯絡起來,組合出更有創意的想法。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團隊頭腦風暴的方式之所以能夠產生更多新的想法,原因就在於團隊中每個人頭腦中的想法和經驗加起來,能夠創造出無窮無盡的聯絡。

    如果你能跨越學科,把更多的知識、經驗或想法變成”積木“存入你頭腦中的”玩具櫃“中,你就能透過獨特的方式,把這些積木用新奇的方式組合起來,形成多姿多彩的想法和創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時下的青春女團為何難以超越少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