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皇室、貴族避暑時的冰是怎樣得來的?
11
回覆列表
  • 1 # 小陽餘悅

    窖冰

    在掌握製冰技術以前,古人多采用窖冰作為夏天冷食的材料。

    窖冰也是一種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中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

    1.宮廷如何獲取冰塊

    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淨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2. 官府獲取冰塊的途徑

    窖冰除了宮廷使用之外,同時也供給官府。“頒冰”是一種古代官府的夏令習俗。從周以來,北方地區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時取出,宮廷頒賜臣下,民間亦市賣。此俗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項。《夏小正》“頒冰”《傳》雲:“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那麼除了憑票領取這種方式以外,官員還可以透過"賜冰"獲得冰塊。舊時官府署衙的消夏習俗。明清時,北京的各衙署都分發皇帝賜給的冰塊,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所賜冰因品級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歲時記》“按《帝京景物略》稱,前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又記本朝習俗:“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3. 民眾獲取冰塊的途徑

    冰窖由於耗資大,成本高,除了宮廷和官府建設以外,民間也有商用冰窖用於獲利。普通民眾可以透過買賣獲取冰。賣冰是一種傳統商貿習俗。舊時無製冰裝置,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時藏於窖中,待三伏天熱時啟冰,開始販賣。舊時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時開始賣冰。朱彝尊《日下舊聞·卷三十八》載:“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帝京景物略》也寫到了賣冰之俗:“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冰著溼乃消,畏陰雨天,以棉衣蓋護,燠乃不消。”

    刨冰,作為舊時民間夏令消暑食品,當時所用的冰塊均為頭年冬天窖戶窖藏的,伏天時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機制冰塊和機刨冰屑所代替。

  • 2 # 嗨番旅行

    古代避暑freestyle

    避暑,古人比我們想象中更聰明?

    早在100多萬年前,直立猿人就掌握了火的使用方法,寒冰的冬天終於不再難熬。但在炎熱的夏天,依舊沒有有效的避暑手段。一直到奴隸制社會後期,人類歷史上才出現可考的避暑方案 — 取冰。

    在遙遠的歐洲,古羅馬帝國的皇帝Elagabulus會在夏季打發奴隸們去雪山上採冰,並大量地堆放在皇宮的花園裡,以達成降溫效果。

    直到19世紀,波士頓的企業家佛雷德德里克為了積累財富,依然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冬天從凍結的新格蘭湖泊中取出冰塊,將其隔離在木屑中(類似於小時候常見的穿街走巷賣冰棒的人用的泡沫盒or小賣部的板給冰箱蓋的棉被,都屬於物理隔熱,真聰明啊!),夏季時候再拿出來販售。

    相比起來,我們的老祖宗明顯比西方人更聰明一些。

    早在周朝的時候,貴人們已經開始反季節囤冰了,《周禮》中記述:“有冰人,掌斬冰,淇凌。”(原來冰淇淋就是這麼來的嗎?)

    除各色冰食外,冰盆、“窟室”(地下室)也成了貴族的標配。

    這些還只是常規手段,聰明的華人不乏兼具實用性與創造性的發明。譬如人力風扇,在一個軸上裝上扇葉,軸心上拴住繩索,僕人手拉繩索,葉輪就會被帶動旋轉而產生涼風,《甄嬛傳》裡就出現過。

    老式通風井

    或者在屋裡掘幾口通風井,透過常年恆低溫的地氣與屋內熱空氣形成溫差對流,從而在某種程度上讓房間保持涼爽。

    古代“自雨亭”設計圖

    又或者在水邊建一座“自雨亭”,屋外接一臺“扇車”,不斷將水提升到屋頂製造雨簾,透過水迴圈帶走熱量,給建築整體降溫。(給跪了)

    承德避暑山莊一角

    甚至直接建一座避暑行宮,哪裡涼快待哪裡。

    當然這些始終不如空調好用,而且不論是開鑿冰窖還是購買冰塊,對於平民家庭都是極大的負擔。

    另外在1880年的夏天,紐約光麥迪遜廣場劇院每天都要消耗四噸水,整個城市用掉的冰更是一個天文數字。涼快是涼快了,但空氣變潮溼了,融化的冰還會釋放一些難聞的氣味,對冰塊的濫用過度,導致了新英格蘭湖泊也與日俱增。

    發明空調freestyle

    空調最開始發明不是給人用的?

    人類第一臺空調於1902年誕生了,但其製造的初衷居然不是為了製冷。

    1901年夏天,薩克特·威廉斯印刷出版公司由於溼熱空氣生產大受影響,油墨老是不幹,印出來的東西模模糊糊。

    為此,印刷出版公司找到了布法羅鍛冶公司,尋求一種能夠調節空氣溫度、溼度的裝置。

    “真の爸爸”威利斯·哈維蘭·開利

    布法羅鍛冶公司裡,週薪僅10美元的採暖工程師威利斯·哈維蘭·開利發現,充滿蒸汽的管道可以使周圍的空氣變暖,那麼將蒸汽換成冷水,使空氣吹過水冷盤管,周圍不就涼爽了,而潮溼空氣中的水分冷凝成水珠,讓水珠滴落,最後剩下的就是更冷、更乾燥的空氣了。

    第一臺空氣調節系統的原始圖紙

    基於此設想,終於在1902年7月17號給薩克特·威廉斯印刷公司安裝好了自己設計的裝置,即世界上第一臺空調的產生。

    值得一說的是,空調發明的最初20年,享受空調的物件一直是機器而不是人,主要用於印刷、紡織廠。

    萬萬沒想到最開始空調的發明竟然不是給人用的,空調給全人類帶來福音,如今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常開著熱點對手機有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