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到底有多難?
在談論失敗之前,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成功的定義。到底怎樣才算創業成功呢?在矽谷,人們對它的定義很簡單:第一,有沒有IPO?第二,有沒有被收購?第三,這家公司有沒有快速成長?以這個標準來看,創業者能最終獲得成功應該說是一個小機率事件。
我在另一篇文章《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有什麼共性》中提到,斯坦福大學對創業失敗率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發現超過80%的創業公司活不過一年,只有不到4%的創業公司能生存超過五年,也就是說96%的創業公司在5年以後就煙消雲散了。而就算你真的成為了“幸運4%”,也並不代表你的公司未來可以發展成Facebook、騰訊或者阿里巴巴。
這其實也是風險投資人不會告訴創業者的一個事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公司並不會成長為“獨角獸”(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稀有而且高貴,這裡意指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最終只能成為一家平凡的小公司;而風投孜孜不倦所要尋找的,就是“獨角獸”,就是這滄海一粟。
既然大多數創業者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那在創業失敗後,你到底該怎麼辦呢?
“再回首”比想象中更難
這次要分享的故事來自於我的朋友Mike。大學畢業後,他先在大企業做了四年的醫療諮詢顧問,積累了一定的行業經驗之後就開始創業。值得一提的是,他和朋友運營的這家公司最終順利走過6年,成為了創業大軍中的“幸運4%”。
成功都沒有僥倖,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Mike這一切的成果都是用汗水和努力換來的。在那些年裡,他們每週工作時間常常超過100小時,沒有節假日,不分日夜地埋頭苦幹。
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產品的市場前景非常好,公司會大有發展,但做了幾年之後才真正認識到,現實和理想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雖然公司可以一直這麼運營下去,也能有一定的盈利,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他的個人財富也不會暴漲。所以在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退出。因為當時公司既沒有上市,也沒有人併購,所以他就保留了一點股份,拿了一筆錢之後就離開了。
結束創業之後,他計劃再進一家大公司工作幾年,重新學習,繼續建立人脈,之後再考慮是否再次創業。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居然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Mike告訴我說,一開始他也覺得找工作應該很容易,但三個月以後,當他發現投出去的簡歷大多都石沉大海,沒有回覆之後,就感到非常驚訝,於是他不得不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重新完善簡歷,動用各種人脈關係進行推薦,才終於等來了幾家公司發出的面試通知。
Mike有點懊惱地說:“早知道會面臨這樣的局面,我真應該做好充分準備。”這讓我想起了我哈佛商學院的一位同學,他同樣是一名創業者,他的創業公司現在已經順利上市了,他當時就跟我說:“如果你走上創業這條路,很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呢?
首先,創業的經驗對進入大公司發展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如果你在創業公司是CEO,進大公司基本不太可能做大公司的CEO。如果你在行業裡沒有積累起深厚的資歷和人脈,大公司也不太可能請你擔任部門主管,所以你的創業經驗和才能,在大公司未必用得上。
其次,有創業經歷的人重回大公司工作,未必能適應。說白了,就是你不太可能再給別人打工了。在創業時期,你要自己定戰略,做規劃,招人以及和客戶洽談,你已經習慣了自己決定一切,要想再回大公司做一板一眼的“螺絲釘”恐怕很難。
所以,創業成功固然值得高興,但創業者們必須要考慮的更重要的一點是,有很大的機率你將會成為96%中的一份子,或者就算成為了“幸運4%”但卻沒有實現財富的大幅增值,這時候,你該如何看待自己所做一切,你又該如何調整呢?
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在創業這件事上,很多創業者的出發點很簡單,那就是要建立一家最棒的公司!在這個勝者為王的時代,成功的創業者們往往很樂於分享他們的經驗,而失敗者們卻很少談及他們的經驗。我的朋友Mike也是如此,在一開始的幾個面試中,當談到創業經歷時,他總是很抱歉地對別人說:“我並沒有獲得成功,所以也沒什麼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很多創業者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透過創業學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創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過程,它會讓你在很短時間內接受各種不同的挑戰,這無疑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最好的一個途徑。這就像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丟進泳池一樣,他要麼很快就學會游泳,要麼就只有沉下去。
所以,作為一名創業公司的CEO,你需要逼著自己在短時間內學會如何制定公司戰略、如何挖掘市場需求、如何進行人員內部管理、如何開展業務洽談等各種能力。因此就個人發展而言,這無疑是最最寶貴的經驗。即使大公司內部通常把這幾個部分劃成不同部門分別運營,但如果有人能夠通盤考慮並執行到位,這將是公司非常需要的人才。
創業是非常有風險的,能踏出這一步需要不小的勇氣,所以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創業者應該把這樣的信心放到任何地方。
打造個人品牌的“進退之道”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從2009年起,他每一年都會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2017年,他定下的挑戰目標是:走遍全美50個州,和每一位Facebook的使用者做最直接的溝通。這件事在美國的反響很大,很多人認為扎克伯格這是在為以後競選總統鋪路。
其實,扎克伯格未來是否選擇進入政壇我們不得而知,但就目前而言,他的這一舉動無疑是打造個人品牌的最好方式。幾年前,如果提到扎克伯格,相信很多人對於他的印象就只會停留在Facebook創始人的印象中。而幾年後,扎克伯格透過挑戰自己,成功打造出了鮮明的個人品牌,這和Facebook品牌之間是互為依託但卻各自獨立的關係。這無疑是他人生的另一項成功,因為這樣的品牌一旦建立起來,那將是一個可以受用一生的資源。
這其實也給創業者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本。很多人在創業過程中埋頭苦幹,一心要把公司做大做強,卻往往忽略了個人品牌的建立。事實上,打造個人品牌對創業者來說無疑是“進可攻,退可守”。
一般來說,公司品牌的建立成本通常非常昂貴,透過打造個人品牌可以在一定程度幫助公司建立機構品牌,這對創業公司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個人品牌的建立對創業者今後的職業發展也是大有裨益,要知道,在大公司裡你想建立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難的,但在創業過程中,你完全有可能將其一併打造出來,成為自己受用一生的資源。
成為對別人有價值的行業專家
很多時候,創業者尤其是CEO很容易成為通才,因為公司初期發展遇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什麼事情都要創業者領頭解決,久而久之也就成為通才了。但一旦迴歸職場,可能容易遭遇求職的瓶頸,因為很多公司並不需要通才。
所以,在創業過程中,建議創業者們應該花時間找到一個對別人、甚至整個行業都有意義的“專家點”。
舉個例子,美國很多大企業的董事會一般都由白人男性作為董事。近些年來,隨著反歧視呼聲的高漲,有很多人提出應該提高非白人加入董事會的比例,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你說你有資格加入董事會,那你的特點或專長在哪裡呢?
不久前,我曾受邀參加了一個幫助亞裔進入財富500強董事會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上,我認識了一位中年亞裔,他現在在一個財富1000強公司的董事會擔任董事。要知道,這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美國大企業的董事會成員裡鮮少見到亞裔的身影。
他後來告訴我說,他能被董事會邀請主要原因是他在“網路安全”方面的專業能力。早在10多年前,他便開始了這一領域的探索和發掘,但那個時候,幾乎很少有人關心這方面的問題。時至今日,網路安全已經成為了政府和企業所面臨的最大隱患,而他也就成為了企業裡最需要的人才。
所以,在創業過程中,找到行業中的關鍵節點,尤其是對整個行業或行業裡的人都能有幫助的點,並在這個方面成為專家,這無疑對個人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很多創業者在雄心勃勃出發的五年後都不可避免地會成為“96%”中的一員,即使在那些“幸運4%”人裡,出現馬雲、馬化騰和扎克伯格的機率也是猶如遇到神話中的獨角獸一樣低。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創業者都可以也應該建立超凡的自信心,在創業過程中打造獨特的個人品牌,塑造對別人有價值的技能長處,把自身價值做到處處皆可應用。
如果做到了這三點,即使創業失敗了,又怎樣?
創業到底有多難?
在談論失敗之前,我們不妨先探討一下成功的定義。到底怎樣才算創業成功呢?在矽谷,人們對它的定義很簡單:第一,有沒有IPO?第二,有沒有被收購?第三,這家公司有沒有快速成長?以這個標準來看,創業者能最終獲得成功應該說是一個小機率事件。
我在另一篇文章《那些創業成功的人有什麼共性》中提到,斯坦福大學對創業失敗率曾做過一項調查,他們發現超過80%的創業公司活不過一年,只有不到4%的創業公司能生存超過五年,也就是說96%的創業公司在5年以後就煙消雲散了。而就算你真的成為了“幸運4%”,也並不代表你的公司未來可以發展成Facebook、騰訊或者阿里巴巴。
這其實也是風險投資人不會告訴創業者的一個事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公司並不會成長為“獨角獸”(獨角獸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生物,稀有而且高貴,這裡意指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最終只能成為一家平凡的小公司;而風投孜孜不倦所要尋找的,就是“獨角獸”,就是這滄海一粟。
既然大多數創業者都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那在創業失敗後,你到底該怎麼辦呢?
“再回首”比想象中更難
這次要分享的故事來自於我的朋友Mike。大學畢業後,他先在大企業做了四年的醫療諮詢顧問,積累了一定的行業經驗之後就開始創業。值得一提的是,他和朋友運營的這家公司最終順利走過6年,成為了創業大軍中的“幸運4%”。
成功都沒有僥倖,和大多數創業者一樣,Mike這一切的成果都是用汗水和努力換來的。在那些年裡,他們每週工作時間常常超過100小時,沒有節假日,不分日夜地埋頭苦幹。
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產品的市場前景非常好,公司會大有發展,但做了幾年之後才真正認識到,現實和理想之間有著不小的差距。雖然公司可以一直這麼運營下去,也能有一定的盈利,但實際上並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他的個人財富也不會暴漲。所以在深思熟慮之後,他決定退出。因為當時公司既沒有上市,也沒有人併購,所以他就保留了一點股份,拿了一筆錢之後就離開了。
結束創業之後,他計劃再進一家大公司工作幾年,重新學習,繼續建立人脈,之後再考慮是否再次創業。但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在將近一年的時間裡,他居然沒有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Mike告訴我說,一開始他也覺得找工作應該很容易,但三個月以後,當他發現投出去的簡歷大多都石沉大海,沒有回覆之後,就感到非常驚訝,於是他不得不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重新完善簡歷,動用各種人脈關係進行推薦,才終於等來了幾家公司發出的面試通知。
Mike有點懊惱地說:“早知道會面臨這樣的局面,我真應該做好充分準備。”這讓我想起了我哈佛商學院的一位同學,他同樣是一名創業者,他的創業公司現在已經順利上市了,他當時就跟我說:“如果你走上創業這條路,很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呢?
首先,創業的經驗對進入大公司發展並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如果你在創業公司是CEO,進大公司基本不太可能做大公司的CEO。如果你在行業裡沒有積累起深厚的資歷和人脈,大公司也不太可能請你擔任部門主管,所以你的創業經驗和才能,在大公司未必用得上。
其次,有創業經歷的人重回大公司工作,未必能適應。說白了,就是你不太可能再給別人打工了。在創業時期,你要自己定戰略,做規劃,招人以及和客戶洽談,你已經習慣了自己決定一切,要想再回大公司做一板一眼的“螺絲釘”恐怕很難。
所以,創業成功固然值得高興,但創業者們必須要考慮的更重要的一點是,有很大的機率你將會成為96%中的一份子,或者就算成為了“幸運4%”但卻沒有實現財富的大幅增值,這時候,你該如何看待自己所做一切,你又該如何調整呢?
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在創業這件事上,很多創業者的出發點很簡單,那就是要建立一家最棒的公司!在這個勝者為王的時代,成功的創業者們往往很樂於分享他們的經驗,而失敗者們卻很少談及他們的經驗。我的朋友Mike也是如此,在一開始的幾個面試中,當談到創業經歷時,他總是很抱歉地對別人說:“我並沒有獲得成功,所以也沒什麼成功的經驗可以分享。”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很多創業者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無論最後的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透過創業學到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創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過程,它會讓你在很短時間內接受各種不同的挑戰,這無疑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的最好的一個途徑。這就像把一個不會游泳的人丟進泳池一樣,他要麼很快就學會游泳,要麼就只有沉下去。
所以,作為一名創業公司的CEO,你需要逼著自己在短時間內學會如何制定公司戰略、如何挖掘市場需求、如何進行人員內部管理、如何開展業務洽談等各種能力。因此就個人發展而言,這無疑是最最寶貴的經驗。即使大公司內部通常把這幾個部分劃成不同部門分別運營,但如果有人能夠通盤考慮並執行到位,這將是公司非常需要的人才。
創業是非常有風險的,能踏出這一步需要不小的勇氣,所以創業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創業者應該把這樣的信心放到任何地方。
打造個人品牌的“進退之道”
Facebook的創始人扎克伯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從2009年起,他每一年都會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2017年,他定下的挑戰目標是:走遍全美50個州,和每一位Facebook的使用者做最直接的溝通。這件事在美國的反響很大,很多人認為扎克伯格這是在為以後競選總統鋪路。
其實,扎克伯格未來是否選擇進入政壇我們不得而知,但就目前而言,他的這一舉動無疑是打造個人品牌的最好方式。幾年前,如果提到扎克伯格,相信很多人對於他的印象就只會停留在Facebook創始人的印象中。而幾年後,扎克伯格透過挑戰自己,成功打造出了鮮明的個人品牌,這和Facebook品牌之間是互為依託但卻各自獨立的關係。這無疑是他人生的另一項成功,因為這樣的品牌一旦建立起來,那將是一個可以受用一生的資源。
這其實也給創業者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本。很多人在創業過程中埋頭苦幹,一心要把公司做大做強,卻往往忽略了個人品牌的建立。事實上,打造個人品牌對創業者來說無疑是“進可攻,退可守”。
一般來說,公司品牌的建立成本通常非常昂貴,透過打造個人品牌可以在一定程度幫助公司建立機構品牌,這對創業公司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次,個人品牌的建立對創業者今後的職業發展也是大有裨益,要知道,在大公司裡你想建立自己的品牌是非常難的,但在創業過程中,你完全有可能將其一併打造出來,成為自己受用一生的資源。
成為對別人有價值的行業專家
很多時候,創業者尤其是CEO很容易成為通才,因為公司初期發展遇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什麼事情都要創業者領頭解決,久而久之也就成為通才了。但一旦迴歸職場,可能容易遭遇求職的瓶頸,因為很多公司並不需要通才。
所以,在創業過程中,建議創業者們應該花時間找到一個對別人、甚至整個行業都有意義的“專家點”。
舉個例子,美國很多大企業的董事會一般都由白人男性作為董事。近些年來,隨著反歧視呼聲的高漲,有很多人提出應該提高非白人加入董事會的比例,這就碰到了一個問題——如果你說你有資格加入董事會,那你的特點或專長在哪裡呢?
不久前,我曾受邀參加了一個幫助亞裔進入財富500強董事會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上,我認識了一位中年亞裔,他現在在一個財富1000強公司的董事會擔任董事。要知道,這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美國大企業的董事會成員裡鮮少見到亞裔的身影。
他後來告訴我說,他能被董事會邀請主要原因是他在“網路安全”方面的專業能力。早在10多年前,他便開始了這一領域的探索和發掘,但那個時候,幾乎很少有人關心這方面的問題。時至今日,網路安全已經成為了政府和企業所面臨的最大隱患,而他也就成為了企業裡最需要的人才。
所以,在創業過程中,找到行業中的關鍵節點,尤其是對整個行業或行業裡的人都能有幫助的點,並在這個方面成為專家,這無疑對個人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
很多創業者在雄心勃勃出發的五年後都不可避免地會成為“96%”中的一員,即使在那些“幸運4%”人裡,出現馬雲、馬化騰和扎克伯格的機率也是猶如遇到神話中的獨角獸一樣低。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創業者都可以也應該建立超凡的自信心,在創業過程中打造獨特的個人品牌,塑造對別人有價值的技能長處,把自身價值做到處處皆可應用。
如果做到了這三點,即使創業失敗了,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