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俊傑猛

    這個,始作俑者不就是劉備集團嗎?且諸葛亮的責任最大。

    劉璋,劉表是一種型別的人,守成之主,卻不是開疆拓土之主。

    在劉璋的治理下,益州相對平靜,戰亂也少,而且益州的世族也比較支援劉焉劉璋父子。

    劉備進入益州以後,和益州世族關係沒有那麼融洽,為此還殺了一批世族,以此來震懾世族。

    而且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的目標不僅僅是益州,而是逐鹿天下。因此,劉備的軍事行動比較多,這大大加深了益州的賦稅和人口的減少。

    就和漢武大帝一樣,如果你看電視,會覺得漢武大帝雄才大略,抗擊匈奴,看著很激動。但是,戰爭是靠老百姓支援的,漢武帝抗擊匈奴,受苦的是百姓。文景之治才是老百姓喜歡過的日子。

    劉備死後,諸葛亮採用先軍政策,更加大了益州百姓的負擔,益州人口不斷減少。據有關資料,益州到了三國末期,只有100萬人口。

    在農耕社會,人口和土地是最重要的,沒有人口和土地,其他都是空。這也就是後期益州疲敝的根本原因。

  • 2 # 知常容

    這前後不矛盾,為什麼這樣,我給你數一下吧。

    蜀地的第一次消耗戰是劉備和劉璋他們倆打了差不多三年,如果不是劉璋覺得這樣打下去不太好的話,那麼蜀地可能會破壞的更厲害。

    當時打下的蜀地還是很富有的。所以劉備賞了諸葛亮關羽張飛他們500金500元等等。

    因為劉備,他不善於治理國家,所以當時蜀地困難到什麼程度了?禁止釀酒,說明糧食出現了嚴重問題。

    接下去就跟曹操爭漢中打了差不多兩三年。打到什麼程度呢?女人都必須要上戰場搞運輸,因為漢中跟蜀地的交通線太長。所以到後來失去荊州,劉備想報仇都沒有力量。

    忍了幾年,稱了帝,然後把積蓄的力量開始攻打孫吳,結果是大敗,死人呢江裡面塞滿,劉備也長嘆到老的時候還被陸遜這個小孩子羞辱。到最後抑鬱成病,幾個月之後病死。

    所以經過這三次折騰之後,蜀地基本上已經被打光了。所以諸葛亮接手的蜀漢是千瘡百孔,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 3 # 信陵小司徒

    (一)二十年滄海桑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經過三顧茅廬(凡三往,乃見),在新野六年多的劉備終於遇到了自己此生的帝師,臥龍諸葛亮,這次談話,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隆中對》在此時,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三步走奪取天下的戰略。

    其中的重要一環,便是跨有荊州、益州,對於益州,在當時諸葛亮很是看重,他如此說道: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對》

    可是,在二十年後,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任丞相的諸葛亮在北伐進駐漢中之前,給後主劉禪所上《出師表》中,同樣對益州的表述,卻是改變了,是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表》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是諸葛亮自相矛盾,還是單純的為了渲染當時的危險環境呢?

    其實,只要仔細瞭解,便可發現,二十年的滄海桑田後,諸葛亮既不是自相矛盾,也並非過分渲染當時的艱難環境,而是依據不同時間的現實情況,而做出的確切的結論。

    (二)天府之國 沃野千里

    在建安十二年之前,諸葛亮稱讚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實際來說,真不是誇大,自從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劉焉來到益州之後,到建安十二年劉璋繼任益州牧的這十八年間,益州大地幾乎沒有天災出現。

    而且每畝產糧量遠遠高於同時期的中原地區,且在此十八年間,相比於中原、三輔等地的戰亂,益州地區只經歷過兩次叛亂。

    一次是劉焉剛剛入川時,川中豪族的反叛,但是幾天之內,便是“州郡清靜”,一次是公元194年劉璋繼任益州牧時,益州大姓反對劉璋的叛亂,同樣短時間內便是被東州兵平定。

    所以,天災缺乏,戰亂不多,使得益州在當時成為了世外桃源,南陽、三輔等地數萬戶百姓逃難來到益州,荊襄等地的人口與名士也是紛紛在建安初年入蜀避難。

    故而,不管是在社會安定程度上、還是人口數量上,益州都是當時天下確實的“肥肉”。

    按照《後漢書》的記載,東漢中後期,益州的人口數量為一百五十二萬戶七百二十四萬口,除去誇大的嫌疑,截止到靈帝末年、獻帝建安年間,益州的人口總數,至少二三百萬人,所以,這樣的一片大地,的確稱得上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國。

    (三)連年戰爭 嚴重透支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十二月,劉備入川,一年後,也就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十二月,劉備正式進攻劉璋,益州爭奪戰就此展開,這也是二十三年來,益州大地第一次大規模的攻防戰。

    此戰至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以劉備佔領成都、取得完勝落幕,共歷時一年零七個月左右。

    這一戰,其實對益州廣漢郡、蜀郡一帶的破壞,是很大的,而後,佔領益州後,劉備、諸葛亮雖然細心呵護,可是,卻也是面對當時局勢,頗為的無可奈何,使得益州陷入了嚴重的透支狀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建安十九年夏劉備取得益州後,幾乎每一年,都以益州為依託,開展軍事行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至四月,劉備從益州親率五萬大軍東出荊州公安,對峙孫權,最終湘水劃界,五萬大軍一來一往的軍需供應,長達近半年,絕不是小數目。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張飛率領精銳萬餘人在三巴一帶與曹魏五子良將張郃對陣五十餘天,最終擊敗張郃,收復巴西郡、巴郡北部地區,當時,劉備更是親率數萬大軍坐鎮江州策應,五十餘天的軍需消耗,自然也是相當的多。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劉備集團休整一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十月開始,大規模作戰再次出現,那就是漢中爭奪戰的爆發。

    此戰一直持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五月,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前後作戰,劉備動員總兵力近十萬人,益州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不可謂消耗不大。

    建安二十四年六七月間,副軍中郎將劉封從漢中率兵數千,進攻東三郡,歷時一月左右,以上便是劉備取得益州僅僅五年的時間裡的所有以益州為依託的軍事行動,共四次作戰,幾乎是每年都在大戰!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四月至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動員全軍約十萬人,最終,在這一年零四個月的戰爭裡,劉備損兵折將數萬人,糧草器械等更是幾乎損傷殆盡!

    因此,八年的時間裡,就算是益州在怎樣的富庶,也經不起如此戰爭強度的消耗,更何況,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駕崩,漢嘉太守黃元叛亂,南中地區叛亂。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叛,十一月回到成都,故而,到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時,蜀漢幾乎連年有戰,規模很大,所以,益州疲弊,不是假話。

    (四)各方損耗 疲敝異常

    當然,諸葛亮所說的益州疲弊,不單純是益州的經濟消耗,還包括整體的綜合國力的對比,如軍事實力、政治號召與人才儲備、人口數量等。

    在當時,益州的整體民力的損耗,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經過襄樊戰役、荊州丟失,夷陵之戰、元氣大傷之後,四年之間,蜀漢損失精兵至少七八萬人,全國總動員兵力,也就維持在了十一二萬上下,不管是比東吳、還是曹魏,都不是一個等量級別的。

    在政治上,北方曹魏已然篡漢,以正統自居,更佔據中原九州之地,而蜀漢一方,劉備駕崩,後主年幼,諸葛亮必須高擎興復漢室、恭行天罰的政治大纛,才能使得蜀漢在政權的合法性上立於不敗之地。

    另外,自從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以來,蜀漢人才凋零實在過快,龐統、霍峻、法正、黃忠、關羽、關平、鄧方、馬超、馬良、劉巴、張飛、馮習、張南、傅彤、關興、張苞等一眾文武精英或戰歿、或病逝、或早夭,這就使得益州一州的人才,其實已然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這是相當危險的。

    在國家掌握的人口戶數上,章武元年時,有口九十萬人,雖然實際人口要多於這些,據保守估計為一百四十萬至二百餘萬之間,但是,相比於曹魏九州之地的四百餘萬人口、四十餘萬常備軍來說,蜀漢的實力,的確是弱小的多。

    因此,綜合以上多種情況,諸葛亮才會無奈的說出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句話,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對於諸葛亮來說,這,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魄力,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是其畢生的夢想!

    益州雖疲敝,可信念不能丟,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諸葛丞相一直活在我們的心中的重要原因了。

  • 4 # 公牛552

    益州是天府之國,提供糧草物資還行,至於打仗那就不用提了,當時劉備夷陵之戰精銳盡失。後天諸葛亮北伐時部隊己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從馬謖街亭之戰可以看出,一萬人的部隊看到魏國騎兵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諸葛亮從來都是用計,不敢和魏軍決戰的原因。

  • 5 # 簡運書生

    這並不矛盾,只能說此一時彼一時。

    天府之國從來不虛,如果蜀漢一直跨有荊、益,兼漢中之地,那益州會是很好的大後方大糧倉。

    但是如果只有益州,以一州之力對抗吳魏數倍的實力,就顯得疲弊。

    如果荊州不失,再拿下關中,漢室中興在望。可惜了!

  • 6 # 雲子落

    建安十二年207年,27歲的諸葛亮對47歲劉備一番談天說地,被後人標榜的“隆中對”。其實,那就是老闆劉備對謀士諸葛亮的面試,所謂的隆中對,就是答辯論文!後世的文人,為了抬高文人身價,硬是搞成謀士面試老闆!但卻無法改變諸葛亮做試題,劉備評判稱“善”的事實!

    隆中對,真的那麼重要嗎?我覺得沒有必要誇大其詞,言過其實!二十幾歲的書生諸葛亮,智商超群,的確能釐清天下大事,非常了不起!但是你要硬說是千古奇策,未免有點太形而上了!畢竟,諸葛亮再料事如神,也無法彌補初出茅廬的事實!後來的歷史走向也證明“隆中對”還是有點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現實!曹操與孫權,的確非等閒之輩!

    另外,隆中對也有不詳之處!比如過於強調益州作用,未有道出,僅有益州,易陷甕中捉鱉!沒有荊州,益州便成為瘸腿野狼,無論戰鬥力,還是地理優勢,大為削弱!光有荊州鋒利前爪,也未必確保成功,還要有兩條有力的後腿,助其騰飛,那就是南中與西涼!或許,這些道理講透了,才不至於西蜀早早丟了荊州,或者到姜維時代才想起來拉弄西涼!

    至於,隆中對所言:“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並非指益州真的有多富裕,可以想象在不安分的劉焉與闇弱的劉璋的治理下,益州充其量屬於發展中的部州!諸葛亮之所以這麼說,實是恰合劉備的心理!畢竟對於當時一貧如洗的劉備而言,益州確實是垂涎欲滴的美味佳餚!

    時過境遷,一晃二十年。蜀建興五年227年,已是47歲的諸葛亮平定南中後,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表中有句:“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此時的益州,是經過夷陵大戰後的益州!據史載,劉備稱帝那年,益州人口九十萬!第二年劉備帶領七十五萬大軍伐吳,夷陵大敗!幾乎全軍覆滅!就算說好聽一點,有一半逃兵潛回,益州的青壯年損失也是相當驚人的!說“益州疲弊”,已是留給自己很大的面子,怕說出真相,把膽小的劉禪嚇著!

    諸葛亮的偉大,其實並不在於年輕時提出“隆中對”,真正代表他的豐功偉績,是他在益州危亡之刻,能夠運用自己的智慧,帶領英勇的益州人民,以弱抗強,並且絲毫不佔下風,確保三國鼎立的持續,有效維持蜀國的存在!將“隆中對”過分神話,並不助長諸葛亮的形象!三國後期諸葛亮的表現,多少有失眾望,其實那不是事實!而是將“隆中對”拔得太高,後期描述就有點無法收場所導致的!

  • 7 # 待曉兒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到的“益州”,與後來在《出師表》中所提到的“益州”,實際上是有些微的差異,具體指向的目標並不完全相同。

    要理解文章裡某個詞的具體涵義,“語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隆中對》的“益州”,就是指益州這塊地盤

    在《隆中對》的原文中,提到“益州”的語境是這樣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諸葛亮並不是單單看好“益州”,而是看好“荊州”與“益州”聯合之下所能達到的效果。

    這是為劉備講述這兩塊地盤的重要性,而具體統一天下的方法是以“跨有荊益”為前提的,然後才是一系列改革、結盟、安撫等措施,最後還需要“天下有變”的時機,由荊州出兵,或北上伐魏,或東出吞吳。

    所以說,當時諸葛亮所提到的“益州”,就是指劉璋治下的這塊地盤,沒有別的特殊含義。

    那麼,當時的“益州”是個什麼情況呢?

    漢靈帝時期爆發了“黃巾起義”,波及了很多地方。直接原因就是因為一場天災,全國大旱,使得很多百姓無法生存。而根本原因在於朝廷中樞出現了混亂,外戚爭權、宦官亂政,使得對地方的治理不及時。

    當時東漢王朝的弊病不在國力衰頹,而在於中樞混亂。

    身為漢室宗親的劉焉見到當時亂象,就想找一塊偏僻點的地方安身立命,於是就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建議,刺史、太守一類的官職應該找朝廷信任的清廉官員去擔任。

    他自己原本是想要擔任交州牧,但是後來聽說“益州”有王氣,漢代人特別信這些“讖緯”之學,於是就自請去治理益州。

    益州當時也受到了黃巾之亂的影響,原益州太守因為貪婪斂財,被黃巾給殺了,他就補了這個缺。

    劉焉本身也有點能力,看出來黃巾之亂實際上只是張角等部分人推動的,民眾在取得了耕地、糧食等生活物資之後就不再願意作戰了。於是他大力推行寬惠的政策,同時任用五斗米道出身的張魯,來了一個以“宗教”對抗“宗教”的策略。

    而張魯在得勢之後,殺了其同僚張修,制霸了漢中一地,也斷去了益州與漢朝中樞的聯絡。至此,益州基本上是處於一種“半獨立”的狀態。

    所以在中原地區是“群雄逐鹿”的時候,益州卻幾乎不參與它們的活動,連眾諸侯討伐董卓這麼大的事情,益州也都拒絕參與。

    非但如此,中原戰亂頻仍的時候,有大量的難民湧入兩川,劉焉也是悉數收編,作為其治下的子民以及軍隊,益州的實力在悄然壯大。

    所以這一段歷史也挺有趣,中原是烽煙四起,而益州雖然內部小亂不斷,但整體上一直處於積蓄力量的階段。

    加上這裡易守難攻,蜀地土壤肥沃,兵力、糧草多年積蓄之下都非常充足,經過劉焉、劉璋父子兩代的治理,益州相較中原地區真的成為了“天府之國”。

    在公元207年或208年初的時候,諸葛亮對劉備講述的就是這個樣子的“益州”,如果能佔領該地區,劉焉、劉璋父子就相當於為劉備打下了一塊基業,他們所面臨的兵馬、糧草、人口、土地等等問題都會得到極大的緩解。

    至於旁邊的蠻、戎等部族,實際上對整個益州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問題,出兵征討或者招降安撫都能解決得了。

    《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和劉備其實已經把荊州視為囊中之物了,但沒想到劉表死得早了一點,劉琮投降也投得太乾脆了一些,荊州大部分地區落入了曹操手中。這無疑打亂了劉備等人的計劃。

    但赤壁之戰後,荊州被曹、孫、劉三家瓜分,《隆中對》所提到的戰略就變得有可能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益州”之所以被諸葛亮稱為“天府之國”,實際上是因為其土地、人口、兵力、糧草等等要素對擁有荊州之後的劉備有著很大幫助。

    但《出師表》中的“益州”含義顯然與此不同。

    《出師表》中的“益州”,指的實際上是“蜀漢”

    在《隆中對》發生二十年後,也就是公元227年,諸葛亮寫下了《出師表》。

    而這裡提到的“益州”明顯就與之前有所不同,還是需要參考具體的語境: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很明顯,這裡的“益州”不僅僅指地盤,而是用來代指了整個“蜀國”。也就是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益州”,更具有政治內涵。

    “益州疲敝”,實際上就是蜀國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荊州”有關。

    剛才提到過,《隆中對》所提戰略的前提是“跨有荊益”,但目前的現實是蜀漢失去了荊州,只剩下了益州,那麼之前的戰略就無法施行了。

    “荊州”丟失直接帶來了兩個非常嚴峻的問題,也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後果。

    第一,蜀漢失去了“主戰場”,被困在了益州一隅。

    劉焉、劉璋父子倆之所以享受了難得的安逸,很大的原因就是益州的地形易守難攻,前期耗費人力、物力攻克益州是得不償失的。

    劉備佔領兩川,也是在赤壁之後,中原地區的割據勢力基本上已經被曹操掃空了。

    而在中原戰亂不再激烈的時候,益州的地理優勢就變成了劣勢,蜀漢被困在了益州一隅之地,崎嶇險峻的地形為自己出川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如果有荊州在,還可以沿長江運輸益州的各項資源,使得荊州成為戰爭的中心。但荊州已失,諸葛亮就不得不考慮北伐。

    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是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寫下的,其所提到的“益州疲弊”指的就是這樣一個尷尬的處境。

    然而,蜀漢不僅僅是丟了戰略要地,還使得內部矛盾變得激烈起來。

    第二,荊州、益州兩股勢力鬥爭越發激烈。

    劉備麾下的勢力有三大部分,最忠心的就是關羽、張飛等隨他從微末起兵的老人,然後是荊州收攬的一些人才,比如諸葛亮、馬良、馬謖等人,最後才是益州本土的人士,如李嚴等。

    要論受重視程度,益州人士在最初是不如前兩股勢力的。

    但是,荊州丟失,使得這些“荊州人士”失去了自己的大本營,劉備不得不偏向於倚重益州人士。

    李嚴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幾乎是被劉備破格提拔起來的,一路達到了“副丞相”的地步。

    漢代的丞相有“開府治事”的權力,基本上日常的政務都是在丞相府中完成,諸葛亮可以開府治事,李嚴也多次要求開府,均被諸葛亮拒絕了,雙方的矛盾也越來越深。

    於是,在北伐期間,諸葛亮“違眾拔謖”,點名要讓馬謖去守街亭,而不用魏延等成名已久的宿將。自然也有想要重用更多的“荊州人士”來平衡內部局勢的目的。

    如果馬謖能扼守住街亭,新攻佔的隴右地區未嘗不可以做第二個“荊州”。

    但可惜的是,馬謖實在不堪大用,也使得諸葛亮這一次北伐有一個極好的開局,卻沒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諸葛亮此時看到的“益州疲弊”實際上是放眼整個蜀國來講的,揭示的是荊州丟失之後蜀國出現的各種問題。

    可見,《隆中對》和《出師表》相隔二十年,所面對的現實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而所提到的“益州”範疇也是有差異的,需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和現實條件進行區別看待。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8 # 貟天龍r

    這個問題是在建立益州根據地前和後的實況敘講的狀況。諸葛亮說的意思包含著對劉備當是不聽勸告而輕摔伐吳的批評的意思。隆中對裡天府之國取來本來是應對曹魏的,荊州是制約東吳的,而劉備失去荊州就等於所有的開銷都落到了益州來負擔,而這些是蜀漢內部矛盾的重要因素。益州疲憊是劉備因私仇造成的,因此可能引發川蜀當地官員的不滿?

  • 9 # 寒鯤

    讀史一定要明白時間線的問題,不搞清楚,就很容易把不同時間點的人物言行混在一起,把自己弄暈。

    具體到這個問題,諸葛亮在隆中稱益州是天府之國的時間點是公元207年左右,北伐時說益州疲敝則是公元227年,兩句評語相差了足足二十年,無論是天下大局面,還是益州小局面,都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豈可“同日”而語?

    公元207年左右的益州,除了發生過一些土著豪族反抗劉焉劉璋的中上層鬥爭以外,並沒有發生過任何堪比中原黃巾起義與軍閥混戰的大規模戰亂,換言之,公元207年的益州從公元187年漢末動亂開始起算,反而擁有近二十年的穩定期,這就吸引了大量關中、荊州人士流亡入蜀(法正之流都是此時入蜀的)。所以,在公元207年的益州,不僅民力充足,而且人才濟濟,再加上四川盆地的地形優勢、農業條件的加持,自然堪稱“天府之國”。

    返觀公元227年的益州,經歷了益州爭奪戰(212-214)【劉備VS劉璋】、巴中之戰(215)【張飛VS張頜】、漢中爭奪戰(218-219)【劉備VS曹操】、夷陵大戰(222-223)【劉備VS陸遜】與南中征服戰(225)【諸葛亮VS孟獲】,益州本土的民力、財力、糧草均大幅度消耗,再加上關羽與劉備的相繼戰敗,嚴重摺損了劉備軍團從新野時期積累下來的精銳軍力與精英將領,益州此時的經濟狀況,即便有諸葛亮執政初期的休整也很難回到207年的狀況,自然可謂“益州疲敝”了。

    諸葛亮前一次評定益州為天府之國,並由此建議劉備以益州為根據地;後一次評定益州疲敝,並由此建議劉禪勤儉治國,自己也公正秉權,正是諸葛亮善於把握客觀形勢並提出適宜對策的表現,哪裡會是自相矛盾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昨天晚上又失眠了,有什麼方法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