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3780547014
-
2 # 古今事
武則天登基為什麼沒有引起大規模動盪
武則天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之所以沒有激起大動亂,在於她手中掌握著的力量相對於反對她的人來說,擁有絕對的優勢。
光宅元年九月,時任眉州刺史的徐敬業及長安主簿駱賓王在揚州以“匡扶唐室”為口號起兵,雷聲倒大,卻少有響應,沒撐上多久便煙消雲散;垂拱四年八月,琅邪王李衝舉兵,甚至未衝出其所轄之地,七日便敗亡;李衝之父越王李貞,聞李衝起兵,亦舉兵響應,卻也不過撐了十七日。唐朝宗室反抗武則天登基的力量絕對不少,卻多數被她以雷霆之勢撲滅,甚至命令李孝逸以三十萬大軍討揚州駱賓王部——只此一招,便可見其手中力量的浩瀚。
徐敬業所部叛軍勢力並不強盛,武則天以三十萬大軍“欺壓”,難免有點拿大炮打蚊子的味道。其實不然,武則天是很有頭腦的政治家,她這蚊子打得實在有內涵:一則不讓徐敬業等人有反抗之機,二則也是向暗中蠢蠢欲動的反對力量“亮肌肉”。
武則天生於武德五年,父武士彠,是跟隨李淵造反的開國功臣,官至工部尚書——也算是出身顯赫。武則天十四歲即入宮,得立才人,侍奉唐太宗,同年,其父去世。十四年後,唐太宗駕崩,武則天被安置於感業寺,到再被唐高宗招入宮時,她已經三十二歲,家道已衰。武則天雖算是隋室遺族,其父已去世近二十年,其母親一脈也無顯達的人物,可說是“地實寒微”,她怎樣獲得瞭如此之宏大的權勢?時也,勢也。
唐太宗晚年時,已經顯得昏聵,“好大喜功,勤兵於遠”,他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已經開始徵調十六歲的男子。此外,唐太宗的生活亦顯奢靡,百姓“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百姓為逃避徭役、兵役,甚至出現自殘的情況,李世民竟然下令,對這種人“據法加罪,仍從賦役”。貞觀二十二年間,唐朝已經爆發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其次,唐朝統治階級的矛盾亦重,為了皇位的繼承權,太子李承乾甚至勾結一幫重臣效法“玄武門事變”,妄圖以兵變奪位,這引發李世民對功臣的猜忌,很大一部分才德之士受到冷落,抑鬱而終者數見不鮮。這些,都為武則天的成功創造了客觀條件。武則天首要的目標是皇后,但以其地位,實難企及,“令母楊氏詣無忌第,屢有祈請,無忌終不許”,重臣褚遂良亦大唱反調,對皇帝說,選皇后“伏請妙擇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高宗意志不為轉移,終力排眾議立武則天為皇后。“上初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決之……由是始自始委以政事,權與人主侔矣。”永微三年,房遺愛、柴令武等一干貴族謀反,事敗被殺,其注意力便轉移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一干重臣身上。武則天對褚遂良等人早有殺心,更藉著他們這股東風積攢自己的勢力,透過擴大科舉制、薦官範圍,以“自舉”、“武舉”、“試官”等,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大力培養庶族地主的勢力,在這場權勢博弈之中已經佔到上風。在長孫無忌等權臣倒下後,武則天實質上已近掌控了唐朝,雖高宗仍在,已不足為懼。
武則天在實質性掌控唐朝後,不急於登基,是一步妙棋。她認為建國之本,“必先於農”,“勸農桑,薄賦徭”,讓國家修養生息——百姓思安,誰又會在衣食飽足之時去幹造反這種事?
回覆列表
她先是被選為貴妃,後來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嫁禍皇后,登上了皇后寶座,那時的李世民已經到了晚年,人也開始昏庸,給武則天喊政的機會,後來逐漸把持朝政,朝廷裡都是他的人,李世民死後他兒子繼位,武則天當了一段時間的攝政王,就把他發落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