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振餘

    一、“三觀”的源頭性

    要理解人的三觀,首先要說清楚“三觀”在大腦中屬於哪種屬性。“三觀”是一個人思想內涵的特徵化表現。思想的源頭是神經記憶資訊的集合,類似於現代資訊的資料庫。

    以一個人的生命週期為例:

    (1)一個人讀的書少,見識不多,生活的環境相對單純,大腦中儲存的記憶資訊量少,通常想問題也簡單。待人處事都比較誠肯樸實。通常被稱之為思想單純。

    (2)隨著知識面和量的增加、社會交往接觸範圍的擴大,人生經歷逐漸豐富。大腦中記憶儲存的資訊增多,思考問題越來越全面。因此,思想變得複雜。

    (3)但是,每個人因為所學知識的侷限,大腦儲存的記憶資訊有一定的專業範疇,並非所有跨專業的問題都能成為專家。所以,每個人一定會受到專業知識的限制,在一個領域很專業,在另一個專業可能就是外行。因此,每個人都會有思想的侷限性。

    (4)如果一個人長期離開原來的專業領域,專行到其他領域。原有的知識慢慢遺忘,新的知識沒有增加,相對於原來的同事,他變得外行。比如,一個人失落在原始森林或一個荒島若干年後回到族群。這可稱為思想落後。

    (5)如果因生理疾病、年老神經功能退化等原因,記憶力衰退,原有儲存的記憶資訊丟失,年輕時所學的知識漸漸遺忘,這就是思想退化。

    (6)如果大腦神經病變,甚至患了AD疾病,原有的記憶資訊消失,新的記憶儲存不了。則思想就會慢慢消失,或不再有思想。

    “三觀”就是思想庫中神經網路最活躍的那部分內容的表達。或者說,記憶儲存事件中,最容易發放電訊號的那些神經元網路發出的電資訊後,在感知神經中作出的相應表徵。比如,某些醉酒者,酒後反覆說類同的話語:“我沒有醉”。因為,大腦中儲存記憶事件的大部分神經網路已被酒精中的乙醇麻醉,短期功能失效,唯有“我沒有醉”這個記憶神經網路處在訊號發放的興奮狀態。肌體感知神經及語言表達神經處在被迫驅動的“我沒有醉”的特徵中。這也是特種情況下的“三觀”表徵。

    二、“三觀”的個體性

    地球上的每一個人,因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成長過程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其“三觀”也各不相同。

    “三觀”與先天DNA源頭沒有任何關係,僅與後天大腦儲存的記憶資訊內容直接相關。這是中國民眾,尤其是媒體宣傳必須明白的科學原理。從小在美國、歐洲、非洲或東南亞成長的華人後代,他們大腦思想庫中表徵出的“三觀”一定是各自領土範圍內的數學平均值。絕不會中國領土內的“三觀”平均值。以最簡單的體育比賽為例,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家庭,一起觀看電視節目的父母親喊著為中國隊加油,孩子們拼命在為美國隊加油。這就是個體“三觀”的自然流露。普世價值只有少數人因為特定的成長環境或多元文化衝撞形成的理論宣傳。

    同是中國領土上成長的雙胞胎兄弟,如果一個從小在大城市長大,另一個在落後的農村長大。因為各自大腦儲存的記憶資訊內容和資訊量的差別,雙胞胎之間的“三觀”同樣存在距大的差別。

    三、“三觀”的可變性

    “三觀”的可變性必須隨著大腦儲存記憶資訊的改變而改變。由於生命成長具有階段性特徵,年幼、年輕和年老各個階段神經元樹突及突觸的可塑性不同,大腦記憶儲存的可變性也不同。年幼時,神經稚嫩、可塑性極好、記憶資訊極易儲存,也極易改寫。孩子們如果因遷徙等生活環境改變,記憶儲存資訊會大範圍改變,“三觀”就比較容易改變。

    成年後,神經元樹突的可塑性變差,記憶儲存能力相對變弱,但突觸的可塑性尚好。因此,全新的知識不如年幼時期容易記憶儲存。以理解性方式儲存的資訊(即,以突觸關聯方式形成的記憶事件)相對比較容易記憶。比如,成年後學習外語就比較年幼時困難。因為,外語中每個資訊單位都是全新的記憶內容,都需要神經樹突的塑變。在某些文化交叉地域,孩子們從小在不經意中學會了多種民族語言。因此,在“三觀”的可變上,成年人相對不容易改變。

    而老年之後,神經老化、可塑性很差,大腦神經元基礎資訊儲存已經成型。剩餘的可塑能力主要體現在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關聯方面。因此,老年人大腦中所有的思想只有消退,弱化,改變非常困難。固執、已見、頑固不化成了多數老年人的標籤。當然“三觀”改變自然變得困難。當然,如果老年人一直保持學習、保持用腦,神經健康度高。由於老年人儲存資訊量豐富,記憶事件的突觸關聯純化、合理(經驗積累豐富)。形成的“三觀”符合社會進步潮流,適當改變反而能引領社會潮流。

    反腐倡廉、嚴懲犯罪、管住網路傳媒烏煙瘴氣的八卦新聞和突破社會底線的惡意報導,是糾正中國社會“三觀”滑坡的當務之急。個體“三觀”是社會“三觀”的縮影,社會“三觀”是個體“三觀”的引領標杆。民族文化、社會制度、網路文化和區域性生存環境在不同層次上影響著社會“三觀”的走向。社會正氣、民生安定、執政公平,社會“三觀”就會引領個體“三觀”呈現上升,反之,個體“三觀”就會在不經意間趨向墜落。

  • 2 # 時代傻瓜李博士

    人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正常人在一定環境和一定階段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意識、思維和思想模式。如果在一特定時期所處的環境條件不變,三觀是很難改變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要做到自知自覺自醒說起來容易,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很難的,它己形成一種心理慣性。只有改變環境,以滿足人的各層次需要為驅動力,三觀的改變才變得容易。

  • 3 # 悟得即菩提21

    觀世界而知是世界觀,觀自我而知是人生觀,觀自心而知是價值觀。人的三觀隨著年齡的增長,時代的進步,自我的認知。不斷的修正 最佳化 傳承。相由心生:心生性叫心性,性生命叫性命,命生運叫命運,運生氣叫運氣,氣生色叫氣色,色生相叫色相(相貌)。心理和生理是相通的,心理裝著什麼就和什麼結緣,與強者為伍不會懦弱,與智者同行非同凡響。三觀的形成不僅影響人的氣質,命運乃至生命。

  • 4 # 太陽天然笨真

    一般很難改變,可能有些可以微調。

    除非有所覺悟,有所超越,才有可能重塑這種三觀。當然三觀始終是基於人類文明的立場,角度,觀點,利益。沒有真理真相,只有自己以為的哪個樣子,那種主觀的真理真相。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三觀,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你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你的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停止應急反應,開始觀察,境於是隨心轉。直到我們改變了那種應急反應機制,我們也改變了自己,否則,只是情緒的奴隸,思考的奴隸或者別人的奴隸。比如,我們憑藉一本書,那麼就永遠超越不了那本書;因為那本書只是一種象徵,一種描述;也是一種束縛;當我們在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時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變,因為我們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

    對於這個世界,這個時代,這個歷史,這個文明,這個人類社會,也是如此。

    一旦我們超越了這種三觀,這種自我,心如明鏡,任何世間萬物來了,來了就走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心裡面保持一種坦然,如一面鏡子,宇宙也可以裝在裡面,沒有也可以獨自相處。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你待著。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那裡;你愛不愛我,我都在那裡;你要不要我,我也在那裡。觀自在,從容、包容、不動。開悟的意思並非是變了一個人,而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

    所謂的野史、正史,只是角度不同把了。只是,有的人堅信好的就是真相,有的人堅信壞的就是真相。保持獨立思考,不否定,不盲從;足夠的資訊量會讓你透徹的。 你永遠無法改變別人對某件事的切入角度,但是你可以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相容更多的視野;然後,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

    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人,享受那個命運並且期待下一次高潮;其實,人生沒有那麼多顛沛流離,只要你,選擇利用每一次境遇提升自己,而不是對抗它折磨自己。所有的得到,瞬間便是過去式,不再新鮮;一生未完成,蠢蠢欲動,卻會觸控到人間的悽美;花開花謝, 修行人不談來世,無緣人珍重此生就好。這是某種裝逼,看看就好,娛樂自己,娛樂大眾。

    你要明白一點,在你缺乏足夠的氣場之前,你應該事事從別人出發,以別人為基本點,忘記你自己。當你有了平臺、高度、資源、氣場、氣質之後,你才具備灌輸的條件;你的話,別人才有思考的動力;你,才可以讓你的思想產生力量。

    利用隨機命運中的每一個靠譜的事件,甚至你所有的業餘時間來培育理想,如果你從不付出憑什麼得到,如果你不愛命運,憑什麼讓命運愛你.再爛的境遇中也有無數轉機,你認為忍受和享受哪個更容易看到幸福? 看看不懂的書,交往猜不透的人,泡不合拍的妞會加速我們的成熟。幼稚的時候多讀書,成熟之後再交朋友。

    生命就是某種成就其他生命的體驗。生命的價值就在其中。直到某一天你經歷了無數蛋疼、糾結、痛苦、證明、思考、推斷、探討、驗證;最終回到了起點,只是,當你再回去的時候,任何誘發點,都讓你很蛋定——因為,你曾經經歷過一切,圓形迴路。有所求,知不足,故行走四方,無所欲,卻貪靜,故隱在無名。人無法透過做人做事展示自己,透過成就其他生命得以體現價值,生命不過就是完成某種度人度己的修行。讓我們且行且珍惜。如此安好。

  • 5 # 古長安守望者

    當然可以改變。

    很多人就是因為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舉例:

    汶川大地震!

    東南亞海嘯!

    因為我們的三觀是從小教育的結果,一旦你遇到你實在無法從你的三觀解釋的時間,你的三觀就會發生改變!

    如果真的達到了光速或者超越了光速,人就可以理論上永恆,三觀是不是就改變了!

  • 6 # tonyyzz

    可以的,人從出生到死亡,其認知框架是不斷被重塑的。當這個人的原有認知框架被打破,經歷過痛苦,並重新站起來後,就會發生三觀的變化。比如,失戀、受過欺騙、經歷天災人禍等等。

  • 7 # 瑪雅星座運勢預報

    一個人的三觀是可以改變的。

    一個人的三觀就是自己對外部世界和萬事萬物的一個基本認識,既來自於書本中的知識,也來自於生活工作中的體驗,更來自於社會大眾的影響或者父母血親的傳承。

    一個人的三觀,不是固定不變的三觀,它會隨著新事物和新知識的出現而不斷地更替,這時才能對事對人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

    有了一個科學合理和獨立思考的三觀,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多歲應不應該進工廠,學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