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童話裡的承諾
-
2 # 夕顏哆啦A
福田繁雄 日本
被譽為“五位一體的視覺創意大師”,即:多才多藝的全能設計人、變幻莫測的視覺魔術師、推陳出新的方法實踐家、熱情機智的人道關懷者、幽默靈巧的老頑童。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之一(福田繁雄教授與崗特蘭堡(德)、切瓦斯特(美)並稱“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他的設計理念及設計作品享譽世界,對二十世紀後半葉的設計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現行的每一平面設計教材中幾乎都能發現他的作品。
福田繁雄既深諳日本傳統,又掌握現代感知心理學。他的作品緊扣主題、富於幻想、令人著迷,同時又極其簡潔,具有一種嬉戲般的幽默感,並善於用視幻覺來創造一種怪異的情趣。由於他在設計理念及實踐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設計界譽為“平面設計教父”。
福田繁雄先生曾經指出:“設計中不能有多餘”。從這個觀點中不難看出他的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講究的“恰倒好處”有某一個共通的契合點。
岡特·蘭堡 (德國)gunter rambow
岡特·蘭堡出生於二戰的發源地德國,二戰結束時他才8歲,他的童年是在炮聲、廢墟和飢餓中度過的,當時處於飢餓時期的德華人發現,從美國引進的土豆經過二十天的種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由於這段特殊的歷史,土豆在德國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它有種植的文化、儲存的文化、烹調文化。土豆使蘭堡度過了苦難的童年,土豆救活了蘭堡,沒有土豆就沒有蘭堡和他的藝術。蘭堡對土豆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領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視窗。蘭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稱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創意和視覺效應的魅力。
蘭堡的藝術植根於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藝術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靈魂,60年代西方的學潮則奠定了他視覺設計的革命性。蘭堡被成為當代世界最傑出的視覺詩人,他以其豐富的閱歷,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斷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設計風格。
西摩 ·切瓦斯特(美國) seymour chwast
工作廣泛涉及動畫片、書籍裝幀、插圖、企業形象設計、環境設計、包裝等領域導向了20世紀新美國視覺設計運動。
他與福田繁雄(日)、崗特蘭堡(德)並稱“世界三大平面設計師" 。
agi國際平面設計協會。agi在1951年創建於法國巴黎,首任主席是comtu,這個組織集中了全世界最優秀和最有影響的250位著名設計師,用平面設計幫助世界各國的企業、公司的發展,影響著現代平面設計的潮流。
回覆列表
福田繁雄,1932年生於日本,1951 畢業於巖手縣立福岡高等學校,1956年畢業於東京國立藝術大學,1967 IBM畫廊個展(紐約),1997 日本通產省設計功勞獎--紫綬勳章,1998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評委,曾任日本平面設計協會**、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美國耶魯大學、中國四川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日本圖形創造協會**、國際廣告研究設計中心名譽主任,2009年1月11日晚上10:30時於東京因腦溢血過世。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福田繁雄的海報語言簡潔、幽默、巧妙並深刻,常以簡練的線和麵構成,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充分顯示了他對圖形語言的駕馭能力。福田把異質同構、視錯覺等理念,以視覺符號的形式重現在其海報作品上,並將這些原理以客觀和風趣的形式呈現,使簡潔的圖形成為資訊傳遞的媒介,由此其設計作品兼具了藝術性與精神性的內涵。
福田作品突顯魅力的法寶,是對錯視原理的精到掌握和應用。他善於運用圖底關係、矛盾空間等錯視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正如福田自己所說的:"我的作品,無論是平面的、還是立體作品的創作核心,都是圍繞著以視覺感官的問題為前提來進行思考。"因此,他不斷地對視錯覺進行探求,將不可能的空間與事物進行巧妙的組合達到視覺上的新知,將合理的與不合理的共同營造出奇異的視覺世界,在看似荒謬的視覺形象中透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感和連續性。
異質同構原理的運用
福田是將異質同構的設計理念,以視覺符號的形式呈現在其海報作品中的先驅。在福田許多的海報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該設計原理的巧妙運用。置換是其運用異質同構設計理念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選擇一個常規、簡潔的圖形為基本形態,保持其骨骼不變,再根據創意,置換新的元素,組成新形。這種表現手法,雖然物與形之間結構不變,但邏輯上的張冠李戴卻使圖形產生了更深遠的意義。其要點是藉助一個基本形態,在保持基本形原來主要特徵的前提下置換新的元素以完成再創造。
圖底關係
有時也被稱為正負形、反轉現象或視覺雙關原理。福田對圖底關係原理的運用不同於荷蘭著名的版畫大師莫里茨·柯內里斯·埃舍爾(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對該原理的解讀。埃舍爾是在詮釋數學理念的基礎上,多對自然形態進行圖底反轉的契合,給觀者營造一個不可能的世界。福田則是故意不明確交代圖和底關係,讓圖與底產生反轉互融的現象,進而產生雙重意象。福田的海報還追求圖形的單純化(這裡指在具象藝術範圍內,求取相對單純的形式與複雜的內涵間的統一;就形式而言,是以簡約的結構包含複雜材料組合的有序整體。)來共同詮釋"圖"與"底"的關係:即"圖"與"底"發生反轉並彼此融合成一個整體,進而產生雙重的意象,同時也賦予整個畫面無限擴充套件的空間感。
例如,在1975年為日本京王百貨設計的宣傳海報中(下圖),福田就開始利用"圖"、"底"間的互生互存的關係來探究錯視原理。作品巧妙利用黑白、正負形成男女的腿,上下重複並置,黑色"底"上白色的女性的腿與白色"底"上黑色男性的腿,虛實互補,互生互存,創造出簡潔而有趣的效果,其手法為"正倒點陣圖底反轉"。作品中的男女腿的元素,也成為福田海報中有代表性的視覺符號。
西摩·切瓦斯特 國際著名設計大師,畢業於美國Cooper州立藝術學院,1954年創立著名的波什平(Pushpin)集團公司,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AGI、AIGA會員,導向了20世紀新美國視覺設計運動。
西摩·切瓦斯特的設計創作與當時他的生活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受二戰的影響,世界各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使遠離戰火的美國因為免受戰爭破壞而迅速發展。戰後的美國佔有著天時地利,經濟達到新的高峰,並促進了設計的繁榮,美國設計基本沿著兩個不同的路徑發展:第一個是國際主義的大企業行為,它代表資本主義的、主流的發展方向;另一個發展方向是獨立的設計事務所的迅速增加。在當時設計運動繁多的背景下,切瓦斯特開始丟棄工業化的刻板的設計面貌,重視畫面感性思維的投入及注重表達個人觀念,重視把藝術表現引入到平面設計中去,達到藝術性和功能性同時兼顧的效果。
縱觀切瓦斯特的設計作品,可以看到他在平面設計作品裡注重個人觀念的表達,追求藝術設計作品的自由性。他關心的焦點是如何能夠把個人獨特的風格和具有視覺傳達功能的設計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常常以幽默、活潑的形式來表現。線描和色彩平塗是他平面設計作品中十分常見的創作手法,他還擅長於運用頗具美國式幽默的色彩風格,與此同時,他還熱衷採用各種不同的媒介來混合使用表現作品主題,以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充滿個性的人物插畫藝術設計作品:
岡特·蘭堡(Gunter Rambow), 德國設計大師,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設計界、設計理論界的人們稱德國為現代設計和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他的作品的獨特風格、視覺語言的魅力、表現形式的創造力,被稱為世界傑出的“視覺詩人”。
岡特·蘭堡1938年生,1963年畢業於卡塞爾美術學院,1960年22歲,在法蘭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圖形攝影工作室,美國著名藝術史學家菲利普·梅洛斯在其《圖形藝術設計史》著作中稱,蘭堡為“德國視覺詩人”,稱蘭堡的法蘭克福圖形攝影工作室為二十世紀後期最具創意的設計工作室之一。
1974 年年僅36歲的蘭堡受聘為卡塞爾綜合學院圖形設計教授,1987年任卡塞爾視覺傳達教授, 1993年至今任卡爾斯魯厄國立設計大學一級教授、副校長。
他的作品被波蘭華沙的韋爾傑洛招貼廣告博物館、科特巴斯國立美術館、法國巴黎招貼廣告博物館、德國國立席勞動力文化藝術成就博物館、柏林美術圖書館、卡塞 爾國立美術珍藏館等國際博物館、大學以及文化機構收藏。曾多次榮獲國際廣告設計金獎,曾任華沙赫爾辛基、大阪、墨西哥、科羅拉多等五大國際廣告設計藝術展評委。
他在創意上的造詣,是他以淵博的文化根底和深厚的美學修養,由表及裡地去表現廣告主題的本質和內涵,思維豐富敏銳、思路寬、廣、深、厚,他以宏觀的大氣 派,把複雜的大題材,以濃縮概括的可檢視形表現出來,如社會評論,法國大革命等,又以文學家、戲劇家、導演家的功底,深入劇本、深入角色,深層地表現名著名劇,如《奧賽羅》、《哈姆雷特》等,他以以平民百姓的情懷,把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土豆、菜花、羅卜、白菜、蘋果等,藝術加工為不平凡的新形象,如為雜誌 社,為他自己個展所創作的招貼,他的創意點子,常常出人意料,別出心載。他善於用簡潔、明快、響亮的色彩,每幅作品選用一個主色調去征服觀眾,他常常底色用純度很高的紅、黃、藍、黑大面積主色調來突出主題形象,或者主師形象用紅、黃、藍純色,底子用大面積其他深色來突出主理由形象,強調整體與區域性,區域性與 區域性間的色彩對比,其色彩具有簡潔、鮮明、強悍果斷的美感,這也正是招貼廣告功能所需要的色彩,因招貼張貼在戶外車水馬龍的繁華區,只有強烈的色彩,才能瞬間奪取人們的視線,傳達資訊。
他本人經常穿一身黑衣服,戴黑帽子、穿黑鞋,一雙深邃的眼睛,透著靈氣,談吐果斷明確,感覺他和他的作品一樣,深沉善思考、有個性,據他的學生說,他治學嚴格,對學生要求也嚴格,這種嚴格的精神也滲透在他的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