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qzuser155471611
-
2 # 寶寶故事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親子游戲最好了。可以分年齡段做具體的小遊戲,我來說幾個簡單易學寶寶愛玩的遊戲。剛出生到三個月寶寶,媽媽可以用布縫一個玻璃球彈珠大小的小球,讓寶寶抓在手心鍛鍊抓握能力,之前我有錄過小球相關影片。
四五個月的寶寶就可以鍛鍊四肢了,讓寶寶四肢頂瑜伽球媽媽配合寶寶轉動瑜伽球。五個月可以抓握夠東西了,也可以用奶粉罐當鼓讓用手拍打寶寶敲鼓。
9-12個月可以擰海綿,讓寶寶把海綿中的水擠出來,1周左右讓寶寶玩沙子,抓豆子手指會很靈活。
14個月可以讓寶寶丟乒乓球,不要小看這些動作,這是早起的早教鋪墊,做會這些後,寶寶18個月了就可以做摺紙繪畫塗色,搭積木,捏小泥人,玩多米諾骨牌等。再大一點的寶寶廚房是個好地方,媽媽也不必花錢專買玩具,媽媽在廚房做事讓寶寶打下手,請寶寶幫媽媽摘豆角、洗西紅柿、把蔬菜餐具分類、請寶寶遞給媽媽勺子、請寶寶幫媽媽調麻醬、請寶寶切面包分成幾塊還可以順便學了數學。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就可以完成。
-
3 # 啟明星138717721
可以和小寶寶一起做親子小遊戲和親子手工,只要大人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動手,孩子就會對新鮮事物倍感好奇。而且,家長做家務的時候,也可以一邊做,一邊為還在家講解,如果孩子具備動手能力,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玩中學、學中玩,這無疑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孩子的興趣一旦建立起來,動手能力的培養就會不成問題。
-
4 # 不酷很愛笑的妞
方法一:改變重知識輕能力的思想很多父母總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發展,這樣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壞的影響。明智的父母不僅重視孩子學習成績,更重視孩子的能力發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改變以考分來判斷孩子的標準,因為孩子的素質不是單純由成績來表現的。
在一個強調素質教育的時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爭取高分是遠遠不夠的,其他方面的素質也需要父母的培養,尤其是孩子的動手能力。現在社會越來越強調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這是很多終日埋頭苦讀的孩子所欠缺的。愛迪生小時候成績特別差,被老師譏笑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親並不這樣認為,也沒有因此對孩子失去信心,在母親的精心引導和教育下,愛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試驗室,每天動手做各種科學實驗,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愛因斯坦在上小學時,也曾因為學習成績差被老師認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相對論,為世界科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現代社會,是講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綜合素質的社會,成績只是孩子一個階段學習情況的反應,無法證明孩子的全面素質和能力。一個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孩子,也許在動手實踐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視孩子的分數,而忽視孩子的全面發展。父母要重視發掘孩子的潛力和能力,衝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桎梏,將孩子的動手能力教育列為重要的教子課題。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孩子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理論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財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為天才。實踐的過程是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檢驗,孩子在實踐中才會真正地發現和了解自己。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就不敢嘗試或害怕失敗,父母不要對此冷嘲熱諷,而是要鼓勵和支援孩子,讓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勵下,孩子的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要想培養出知識和能力兼備的孩子,父母就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父親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獨到之處。他對小海明威的教育既嚴格又靈活,他會隨時根據具體情況而改變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認為,事事依賴別人,會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為。於是,在小海明威4歲的時候,父親嚴肅地對他說:孩子,別老是跟著我,自己玩去吧!說著,就給小海明威一根魚竿,鼓勵他說:你能行,自己去吧。後來,父親又給他一枝獵槍。小海明威在父親的指點和鼓勵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釣魚、打獵和探險。最終,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長大,並將自己的知識運用到了小說創作中,在豐富的人生體驗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多部傑出的作品。孩子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會培養出獨立精神和勇於創新的意識。
父母把信任傳達給孩子,孩子就會樹立我能行的心態,並在實踐中不斷印證這種感覺,最終幹成一番大事業。孩子學習書本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用在現實生活中,成為自己立足於社會的基礎和資本。所以,空有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學會將知識具體為實際可操作的實踐。這樣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往往不夠客觀和準確,需要從父母那裡獲得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因此,父母的態度對於孩子來說就顯得格外關鍵。當孩子信心不足時,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信任,告訴孩子:你能行。
方法三: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孩子如果對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賴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情也推脫給父母,就會在心理上產生惰性,難以自覺地動手實踐,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願動手。父母要減少為孩子做事的衝動,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在學習上,也要儘量讓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業的時候,父母不要插手,讓孩子自己將學到的知識更好地理解消化,這樣孩子會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具備較好的動手實踐能力。
-
5 # 應舍
在家裡讓孩子參與家務,在學校課堂上創設操作情境,營造樂學氛圍 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絡,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由於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認識水平仍以具體形象的思維為主,要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教學中,教師就應儘量多組織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活躍思維,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好奇、好動、好勝心強等心理特點,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使多種器官協同獲取知識,讓實踐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讓實踐操作活動成為學生探索、發現新知的重要手段,並使其在操作活動中萌發創造的火花,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上引導實踐操作活動,促進主動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化為個體認識的過程。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創造新知識的過程,而小學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創造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實踐環境,讓他們動手操作,加大接受直接經驗的資訊量。
-
6 # 錢志亮工作室
認識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意義
兒童教育專家研究表明:65%的知識來自動手實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大腦裡,有一些特殊的、最積極的、最富創造性的區域,依靠把抽象思維跟雙手的精細的、靈巧的動作結合起來,就能激發這些區域積極活躍起來。如果沒有這種結合,那麼大腦的這些區域就處於沉睡狀態。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沒有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那麼它們就永遠也不會覺醒了。”可見動手是智慧的起源。
日常生活中培養動手能力
人一出生就會有生活自理的慾望,例如嬰兒會試著用手扶奶瓶,這就是自理能力的開始。孩子年幼時,家長要有意識地訓練其動手技能,如抓握、倒、擠、夾、敲、剪等,逐步培養鼓勵孩子自己穿脫衣褲鞋襪、洗手、洗臉、吃飯、睡覺、洗手帕等小物品、掃地、打掃房間、擦桌子、收拾玩具、澆花、完成老師佈置的動手作業,勤做小實驗等,讓他逐漸擁有獨立動手的能力。
遊戲活動中培養動手能力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既能鍛鍊動手能力,又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例如摺紙,剪紙;製作車、船、大炮、飛機等玩具;用積木、橡皮泥或七巧板等學習拼圖;用蠟筆學畫,使孩子邊動手,邊學技巧,專心解決問題延長專注時間,培養獨立動手的能力。課外學習中培養動手能力家長應多給孩子創設機會,“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讓孩子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例如,讓孩子參與數學活動,讓他對實物學具、圖形、表格等動手操作、探索規律;動手實驗操作,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家長要積極為孩子搭建展示自己的舞臺,鼓勵孩子建立自己的學習興趣小組,與小夥伴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合作交流、動手實踐的愉快氛圍中快樂地學習,建構新的知識,發展創新智慧,多一些自由、自主學習的體驗。
-
7 # 教育探微
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方法很多,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前提是必須要找到孩子的興趣點和合適的載體。
比如,你透過留心觀察發現孩子對某一型別的玩具特別感興趣,那就從這種類玩具入手,對做手工感興趣,那就從做手工入手,採取激趣加合適的陪伴和引導,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型拼裝4900個零部件)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經歷來回答。我的孩子4歲時,我就發現在名目繁多的玩具之中,他對積木特別感興趣,常常是樂此不疲的擺成各種造型。那時候玩的還是大一點的積木,我也常常陪他一起玩。
一次,在超市發現有那種很小部件的拼裝積木便買了一件給他,沒想到他這一玩,一發不可收拾。直到現在,他都11歲上五年級了,7年時間一直都在堅持,7年時間,他對拼裝的熱愛仍然有增無減,這不僅僅訓練的是動手能力一個方面,還有很多很多的好處。
這幾年,拼裝給他的帶來的改變真的很大,他的動手能力不僅僅只表現在拼裝積木,做任何事情的動手操作能力都很強。
另外,我覺得他好多方面的優秀品質都與玩拼裝有關係。
(這是去年快過年時兒子做的一組拼裝,他說,“我的同學都玩《絕地求生》,我又不玩遊戲,想玩積木能不能?”我就給她買了這套拼裝,共5056個小部件,他做了一天半才完成。)
能夠不斷的挑戰自我。起初,他所玩的拼裝只是幾十個部件,十幾步就能完成。後來,就玩幾百個零部件,幾十步才能完成的。再後來,就玩上千個、幾千個零部件,幾百步才能完成的,他在不斷挑戰難度,挑戰自我,不斷的超越自我。這種品質可以遷移到他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一種固定的做事態度和穩定的意志品質,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意義。
(航空母艦1020零部件)
培養了他的專注與耐性。拼裝是需要一步步完成的,有足夠的耐心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他的諸多作品裡,巡洋戰艦1090個零部件,他曾反覆拆卸拼裝了7次,每一次都需要至少5個小時才能完成,但他每一次做都是樂此不疲,用他的話說:“堅持就是勝利。”他在玩自由組裝時,只要不打擾,一個上午就這一件事。這種專注和耐心不僅僅只是玩積木,它可以成為一種品質固定在孩子的性格氣質裡,對他的其他方面發展都非常有益。
(黑將軍區域性特寫)
訓練培養了他的創造力。再難的拼裝,只要按照圖紙一步一步做總能做成。但自由發揮就完全不同。他不滿足於按照圖紙和程式去做的拼裝,就把廢棄不用的小零件拿來重新組合。這是一個很大的空間,可以最大化的發揮他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鍛鍊他的構建、審美、對稱、協調、動手等多方面能力。同時,他能把自己設計的作品各部位設計意圖和效能,很有創造力的描述清楚。
(坦克)
增強了他的空間想象力。他玩拼裝時,要從一個個微小的零部件組合形成整體的構造,在反覆拼玩、拆卸、再到拼玩的過程中,不斷深入認識區域性到整體之間的關係,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訓練空間想象能力。
(太空梭)
他在玩拼裝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每完成一件作品,他都會非常興奮和滿足,總會拿來給我們展示,且我們會非常重視他的作品,將其擺放在家中最顯著的位置。每一次完成作品後,我們都能明顯的感覺到他心裡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
(黑將軍組裝中)
能夠不斷去戰勝困難。他在網上看到有一款超大拼裝——黑將軍,規模很大,幾千個零部件,難度很高,但他想一直想挑戰。聖誕節前夕,我們借聖誕老人的名義給他贈送了黑將軍。實物比圖片更加宏大,零部件就裝了四盆子。當時,由於他馬上要考期末試,所以每天晚上作業完成只能拼一個小時左右。就這樣,這件作品他一直做了一週。到了週末,他下定決心要一口氣拿下,從晚上六點開始一直做到十點半,最終完成了這件超大作品,他非常自豪,長舒一口氣,“終於拿下了!”
(戰艦群)
如何培養孩子動手能力?
我總結出最重要的有三點:
第一、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訓練動手能力的載體。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和一個訓練動手能力的載體(可以是玩具、活動、家務、整理生活用品、做手工、繪畫、雕刻等等),並深挖和耕耘這個興趣點。如果興趣點找對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找不對很有可能走偏,不但不利於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反而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所以,家長在孩子玩耍、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觀察,要用心和孩子交流,找準這個興趣點和適合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載體。
第二、鼓勵、支援、欣賞和讚美。家長的欣賞和讚美是激發孩子興趣的原動力。但欣賞和讚美卻很有講究。有些家長的做法是當時非常激動,又是抱孩子,又是親臉蛋,又拍照發朋友圈,但過後就拋在腦後不聞不問。實際上,這樣的欣賞和讚美並不會使孩子產生持久的興趣和動力。一般而言,欣賞和讚美要有持續性,要注意場合,發生在吃飯時、宴會中、睡覺前、與孩子溝通時、和別人聊天時等等,且欣賞和讚美還要體現在對孩子的作品重視上,把孩子的作品放在最顯著的位置,持續欣賞,靜心呵護和保養。
第三,家長有效陪伴。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耐心也很有限。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能陪伴其中,那效果就會大不相同。我的孩子在做大型拼裝時,我一般都會參與其中,這個過程,不但能使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更重要的是能持之以恆堅持到底。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如果能適時給孩子鼓勵和引導效果會更好。
趙廣宇教育漫談,與您分享不一樣的教育生活
回覆列表
許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明確指出,孩子操作能力的培養對其身心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家長要想讓自己的孩子變得聰明,只教他數數、識字是遠遠不行的,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呢?(1)家長可利用遊戲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如在角色遊戲中讓孩子自己製作道具、佈置環境;在結構遊戲中讓孩子創造性地建築一些物體。(2)美工活動。美工活動中的摺紙、剪貼、自制玩具等都有助於孩子獨立操作能力的提高,家長不但不應該限制,而且應積極鼓勵,若有時間還應該參與孩子的活動。家長可給孩子準備一個“美工箱”,箱子用廢舊紙盒代替,裡面備有紙張、兒童剪刀、膠水、廢舊雜誌等,每週讓孩子從事3-4次美工活動。(3)日常生活。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指及的家務活,如掃地、擦桌子、分發碗筷,這不僅鍛陳孩子的獨立性,同時也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5-6歲幼兒可以做以下的事情:自己穿衣、吃飯;自己收拾玩具;幫助家長打掃房間;疊衣服;洗小物品。家長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想想這件事可否讓孩子去做,他做這件事對他的發展有沒有好處,是否有危險,經過一番考慮,就可以將有些事情交給孩子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