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逗趣夢夢
-
2 # 小黃牌4
這就是大漢政權剛剛建立,本來諸侯分封不利中央集權。如果統治者用人馭人之術不夠成熟,君臣相互猜忌難免兵戎相戈,從韓信齊王到楚王到淮陰侯,韓信是個很好管理的人,從韓信生平發跡,韓信能帶兵會打仗,韓信個人武力肯定不怎麼樣,不然就不會有屠夫的什麼胯下之辱,可見他的勇猛之力敵不過英布.彭越.樊會的,後來劉邦的白嶝之圍劉邦他差點都回不來了,好在劉邦的涉世能力很好,給人家匈奴許多錢財美女,才得以脫身。
-
3 # 歷史檔案館
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出身比較低的皇帝,他性格豁達大度,善於用人從而成就了一方霸業,建立了漢朝,而在他稱帝之後卻有臧荼、盧綰、英布等人先後造反,劉邦從起兵到建立漢朝用了九年的時間,然而從稱帝到自己死都在忙著平叛,那麼為何劉邦手下那麼多人造反呢?是否是因為劉邦殺功臣造成的呢?
劉邦手下造反的原因是深層次的,跟當時的制度關係很大,在秦國統一天下之前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也就是天子與諸侯共存,而天子只是個大諸侯,其他諸侯對於天子是平等的關係,孟子曾經說過當時的等級:天子—諸侯、公、侯、伯、子、男,也就是天子是作為眾諸侯的共主,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原來的六國都被拆成郡縣,原來的諸侯國君全部廢除,只留一家,而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想做的也是這樣。
首先劉邦殺的都是異性諸侯王,而劉邦最忌憚的也是異性諸侯王,因為這些諸侯就和戰國時期的六國沒有什麼分別,自己在的時候還能駕馭壓制,如果稍微有一家坐大,那麼對於漢朝的威脅是非常大的,所以異姓諸侯王稍微有些動作被抓住把柄,劉邦立即親自帶兵剿滅。
首先是燕王臧荼,他本身就是項羽封的燕王,在韓信攻取趙地之後投降漢王,之後跟隨劉邦平定天下,之後劉邦在捕殺原來項羽的部將,臧荼害怕而開始謀反,因為臧荼十分清楚劉邦遲早會對自己動手,不是因為自己威脅大,而是因為自己的地位是與劉邦對等的諸侯,劉邦帶兵剿殺臧荼後立自己最信任的發小盧綰為燕王,盧綰雖然對於劉邦十分忠心,但是他十分了解劉邦,而且他與臧荼同樣認識到了只要自己與劉邦對等的位置遲早要被收拾,這才有了聽信趙勝之言而反叛。
接著就是張敖和韓王信,張敖是劉邦的女婿,在劉邦路過自己封地時,對劉邦執禮十分恭敬,但是竟然被劉邦以不敬的罪名而抓入大獄,他的臣子聽說後,就行刺劉邦,結果被抓,牽涉到張敖,也幸虧是劉邦女婿被貶為侯,而韓王信則是因為被匈奴包圍向劉邦求救,劉邦不救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韓王信就只有向匈奴求和,劉邦聽說後就準備以私通匈奴為名收拾韓王信,韓王信沒有辦法只有造反,後來被劉邦親自帶兵平定,可見二人都不是自願造反;還有楚王韓信和梁王彭越,二人都沒有造反而被殺,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本不想殺他,是呂后為了立威殺的,而梁王彭越則開始被劉邦廢除王位貶為平民,後來被呂后暗中忽悠到京城自己送死了。
當英布看到這些人的下場後,已經非常明白劉邦的意圖,劉邦想做的就是廢除這些異性諸侯王,不管自己是否造反都免不了被殺,所以心一橫,直接起兵造反,劉邦自己已經病重,但是仍然親自領兵平叛,可見劉邦對於這些諸侯王的重視,最終劉邦將這些異性諸侯全部剷除。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劉邦手下的造反基本都是被逼的,而劉邦也沒打算真留下這些異性諸侯王,他想要的天下是劉氏一家的天下,是大一統的高度集權的國家,而韓信、英布等人都是諸侯,是和劉邦一個層級的,不管他們本身是否有才能,性格是否跋扈,這些跟劉邦剷除他們沒有關係,只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劉邦無法容忍的。
而劉邦殺功臣是不存在的,他除了殺異性諸侯王,蕭何、張良、樊噲、周勃等人他一個都沒殺,西漢開國功臣除了封王的基本都得到了善終,韓信是呂后殺的,彭越是呂后忽悠殺的,其他非封王功臣可沒有動,而封王的除了吳王剩下的都被劉邦收拾過,大一統的王朝和分封是天然的矛盾,只要存在分封那麼不管分封的是誰,曾經的合作伙伴也好,自己最信任的兄弟也好,只不過是先下手與否的區別嗎,盧綰是劉邦最信任關係最好的朋友,可是到了封王后,盧綰都相信劉邦會收拾自己,只能說天下的利益實在太大,劉邦在消滅完異性諸侯王后終於安心了,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通行諸侯王也避免不了造反,因為中央穩固和分封的矛盾是無法避免的。
-
4 # 香姐逛歷史
首先要明白一點,秦漢之際社會上的政治思想是什麼動向?
秦始皇統一天下,六國為郡,自稱皇帝,這是中國首次出現一個單一的、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帝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處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對其他所有的官員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利。
那麼,社會上的主流思潮是這樣的嗎?秦始皇剛統一天下,丞相王綰就建議分封諸侯,“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只有李斯一人反對。數年後,到秦始皇33年,又有博士七十人請求分封諸侯,又只有李斯一人反對。——這說明什麼?說明當時社會上的主流思潮還是分封。
但這些分封的思潮在秦始皇的強力之下,都被壓制下去了。但是,當秦始皇死後,誰又有能力把它壓下去呢?所以,隨著陳涉首義,豪傑蜂起,紛紛自立為諸侯。分封思潮再次正式回來了。
所以陳涉要以“張楚”為國號,所以項梁要立楚懷王心,所以六國之後紛紛自立。所以項羽要分十九路諸侯,所以劉邦要分那麼多異姓王。——這都是封建諸侯啊。
當初在劉邦稱帝最初的時候,劉邦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劉邦為了拉攏人心的一個舉措,但是在這個舉措的背後,劉邦也有自己的擔心,後來他一點點殺了這幾個人,就像我們眾所周知的韓信一樣,劉邦害怕韓信功高蓋主將韓信殘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另一位異姓王——淮南王英布,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感到坐立不安,而對於韓信的死亡心裡更是十分寒心,擔心劉邦為了剷除隱患而解決掉自己,英布越想越感覺下一個可能就輪到自己了。
覺得自己曾經是項羽的部下,劉邦絕對不會手軟,哪怕他幫劉邦打下江山,可以說是劉邦兄弟一樣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英布決定起兵造反,而劉邦聽到英布造反這件事,大聲斥問英布,我已經封你為王,你為什麼還要造反?
而英布破頭大罵劉邦說:你殺了那麼多為你出生入的兄弟,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不造反難道等死嗎?眼看英布揭了自己的短,劉邦惱羞成怒,氣得火冒三丈,下令攻打英布。而在吃了英布的教訓以後,劉邦對於異姓諸侯越加小心,到最後全部了一個個消滅掉,將自己的子弟封為王,用來使劉家的漢朝長久延續下去!
而劉邦殺功臣是不存在的,他除了殺異性諸侯王,蕭何、張良、樊噲、周勃等人他一個都沒殺,西漢開國功臣除了封王的基本都得到了善終,韓信是呂后殺的,彭越是呂后忽悠殺的,其他非封王功臣可沒有動,而封王的除了吳王剩下的都被劉邦收拾過,大一統的王朝和分封是天然的矛盾。
只要存在分封那麼不管分封的是誰,曾經的合作伙伴也好,自己最信任的兄弟也好,只不過是先下手與否的區別嗎,盧綰是劉邦最信任關係最好的朋友,可是到了封王后,盧綰都相信劉邦會收拾自己,只能說天下的利益實在太大,劉邦在消滅完異性諸侯王后終於安心了,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通行諸侯王也避免不了造反,因為中央穩固和分封的矛盾是無法避免的。
在稱帝以後,他的心理也會有所變化。歷史上諸多皇帝都是這樣,顯然劉邦也沒能逃過這一“桎梏”。權力在手時難免讓人心生恐懼,即害怕權力的旁落和屬下的不忠,劉邦在即位後也曾對自己的屬下有許多猜忌,這一系列的弊病都會在日積月累中不斷沉澱,而手下的造反,最終只不過是這種長久的“猜忌”背後形成的新的隔膜和逆反。
-
5 # 孤獨者5944
首先說說劉邦這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此人情商極高。知人善任,善於揣摩別人的心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幹大事不擇手段,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劉邦初登大位根基不穩,自然而然就要分封諸侯,安撫人心,分封諸多異姓王。隨著地位慢慢的穩固,中央集權制度勢必與分封制度產生一種權利的爭奪,所以劉邦對異姓諸侯下手就不足為奇了。劉邦採用孤立敵人,各個擊破的戰術一步步的實現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至高無上的權力。需要的時候可以對你低聲下氣,不需要你的時候你就是皇權的絆腳石,必須不擇手段地除掉。
所以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的下場可想而知,連劉邦自己的發小盧綰都不能倖免。
-
6 # 微觀歷史
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定國號為漢。公元前195年,劉邦去世。從劉邦登基稱帝到劉邦去世,不到七年的時間內,涉及謀反的事件多達9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謀反呢?他們謀反的原因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劉邦
第一個謀反的人:燕王臧荼臧荼叛亂過程
臧荼本是秦末燕王韓廣的部將,後因參加鉅鹿之戰和跟隨項羽入關,被項羽封為燕王。韓信在滅了趙國之後,採納趙國名將李左車的建議。在通往燕國的道路上佈下了重兵,然後給臧荼寫了一封信,細數自己滅魏國、代國、趙國的事情。臧荼害怕自己的燕國被韓信給滅了,因此投降了劉邦。
漢五年,也就是在劉邦登基稱帝以後的這一年。異姓諸侯王中的第一個諸侯王燕王臧荼發動叛亂,隨即派兵攻佔了代地。臧荼叛亂後,劉邦親自帶兵出征,並且很快平定了臧荼的叛亂。
臧荼叛亂的原因
臧荼叛亂的原因主要是害怕。因為劉邦稱帝后,下令追殺項羽手下的部將,其中丁公,鍾離眜都被殺了。而原來的齊王田橫在被劉邦召去之後,還不到洛陽,田橫就自殺了,田橫手下的五百壯士也自殺了。臧荼一看到這種情況,就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隻要原來不是劉邦陣營的人,劉邦是一個都不會放過的。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直接反了。所以,臧荼不等劉邦來找他,他自己就先反了。
燕王臧荼
第二個謀反的人:利幾利幾本是項羽的部將,楚漢戰爭的時候,他是陳留縣縣令,後來投靠了劉邦。劉邦把他封在了潁川。漢朝建立之後,劉邦突發奇想,想要召見所有在冊的列侯,但是利幾聽到這個訊息之後,以為劉邦是想要除掉自己,於是在慌亂之中,沒有做任何準備的情況下,就起兵造反。結果不到半年就被劉邦給剿滅了。
第三個謀反的人:韓王信韓王信是戰國後期韓襄王的孫子。他生活的年代是南韓即將滅亡的時代,南韓滅亡之後,韓襄王的子孫絕大多數都被殺了,只有韓王信福大命大活下來了。
秦末農民大起義開始後,在劉邦帶領軍隊進攻陽城時,命令張良以南韓司徒的身份降服了南韓原有的地盤,在這個過程中,張良意外的發現了韓王信。然後張良立刻就把韓王信任命為自己手下的將領。隨後帶著韓王信跟著劉邦一塊入關。
劉邦平定關中,揮師東進的時候,韓王信受命去攻佔韓地,等到打下來之後,劉邦就任命韓王信為韓王。
漢六年的時候,劉邦決定把韓王信遷到代地(今山西北邊和中部)。與韓王信原來的封地相比,代地有一個很大的危險,那就是他北邊緊靠著匈奴,時刻面臨著匈奴的軍事威脅。韓王信到了代地之後,看到代地所處的地理環境,不但沒有覺得不滿,他反而很勇敢,給劉邦打了一個報告,說代國的國都離前線太遠,不便於作戰。他要把代國的國都遷到馬邑(在山西的最北邊,靠近內蒙古),以便於作戰指揮。劉邦同意了。
韓王信把國都遷過去後不久,匈奴單于就率領20萬精兵攻打代國,並且把馬邑給包圍了。韓王信一方面派使者向中央求援,另一方面派人跟匈奴談判。而中央收到韓王信的求援後,一方面派兵增援,另一方面劉邦聽說韓王信在跟匈奴談判,就懷疑韓王信有貳心,因此寫了一封口氣非常重的話,讓韓王信堅守。而韓王信在收到劉邦的信後,看到劉邦的口氣這麼重,嚇壞了。他怕劉邦殺了他,於是在漢六年九月,韓王信就投降匈奴了。然後就和匈奴聯合起來攻打太原郡。隨後劉邦親率32萬大軍去平叛,並且很快就把韓王信打敗了。
漢十一年,韓王信又和匈奴聯合入侵漢朝的參合。漢朝中央派柴武帶兵前去平叛,最終在兩軍交戰的時候,韓王信被柴武所殺。
韓王信
第四個謀反的人:趙王張敖張敖純粹是被大臣貫高連累了。因此從始至終,張敖都沒有謀反的想法,但是貫高卻想行刺劉邦。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張敖謀反的事:
劉邦在去平定韓王信的叛亂時,曾被匈奴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等到劉邦突圍出來,經過趙地的時候,趙王張敖接待了劉邦,並且對劉邦非常的好,但是劉邦卻對他的這個女婿張敖一點都不領情,經常罵張敖。對於劉邦的謾罵,張敖沒有什麼反應,但是張敖手下的大臣卻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就決定刺殺劉邦。
高祖八年的時候,劉邦第二次經過趙地,張敖手下的大臣貫高就埋伏了刺客,準備刺殺劉邦。但是劉邦在臨睡覺的時候,突然覺得不踏實,問了問地名,覺得不吉利,於是連夜離開了。這算是躲過了一劫。
第二年,貫高的仇家把貫高謀劃刺殺劉邦的事報告給了劉邦,劉邦就把趙王張敖和國相貫高抓進了京城,最後經過審訊,確認了刺殺一事是貫高主謀,與張敖無關。最終貫高在監獄中自殺。但是張敖也被從王爵降到了侯爵。
第五個謀反的人:陳豨漢七年時,劉邦任命陳豨為趙國的國相,並且監管著趙代兩國的軍隊。隨後陳豨就去赴任了。
陳豨這個人有個愛好,那就是喜歡養門客,而且門客最多的時候達到一千多人。陳豨的養門客引起了趙國原來的國相周昌的注意,就向劉邦報告了。劉邦得知這個訊息後,就派人去查陳豨。而陳豨在知道劉邦在查自己後,就與韓王信手下的兩個叛將王黃和曼丘聯絡上了,準備一旦事情緊急,就要造反。這樣一來,劉邦就覺察到事情不妙。於是趁著劉邦的父親病故之際,劉邦召陳豨入京治喪。但是陳豨不來,劉邦因此斷定陳豨是叛亂了。然後劉邦就親自帶兵去平叛。最終歷時三年,平定了陳豨的叛亂,樊噲將陳豨給殺掉了。
第六個謀反的人:淮陰侯韓信陳豨叛亂的時候,淮陰侯韓信趁劉邦不在京城之際,就與手下的家臣密謀反叛。準備帶著各個衙門的奴隸去攻打皇宮,但是這個事情被韓信手下的一個門客的弟弟告發了。呂后和蕭何在得知韓信謀反的事情後,蕭何親自出面,詐稱劉邦在前線打了大勝仗,讓所有的列侯和大臣們入宮去祝賀,最後生拉硬拽,把韓信拉入了宮中。韓信一入宮,就被武士給綁了起來,然後就給殺了。
韓信
第七個謀反的人:梁王彭越梁王彭越的謀反也是被冤枉的。
陳豨叛亂後,劉邦到了邯鄲平叛,但是劉邦卻發現除了他自己的中央政府掌管的中央軍外,地方諸侯都不來,於是劉邦就向地方諸侯徵兵。而梁國是緊靠著趙國的,因此他希望梁王彭越能夠參加他的平叛。結果彭越推說自己有病,不去,只派了一個將軍帶了幾千人去參加平叛。劉邦見此情況非常惱火,就派人去責備彭越。彭越受了劉邦的責備後,心中十分恐慌,想親自去給劉邦做個解釋。但是他手下的大將扈輒卻告訴彭越說原來召你你不去,現在受到皇上的責備了你才去,一去就會把你給抓起來的。與其被抓,不如你反了。於是彭越就沒有親自去跟劉邦做解釋,只是再次派了個使者去跟劉邦解釋,但是彭越也沒有謀反。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彭越手下有個太僕犯了錯,彭越把他抓了起來準備處死,結果這個太僕逃了,直接去見了劉邦,說梁王彭越和他手下的大將扈輒要謀反。本來劉邦就因為彭越不來平叛很惱火,聽了這個太僕的告狀後更加惱火了,直接派人去抓彭越了。
因為彭越並沒有做防備,所以劉邦的使者到梁國後,直接就把彭越給抓了起來。然後劉邦就把彭越交給廷尉來審,雖然審判的結果是彭越是冤枉的,但是劉邦最終還是以謀反罪把彭越給殺了。
梁王彭越
第八個謀反的人:淮南王黥布韓信和彭越接連被劉邦殺害,使得黥布心中十分的恐懼。因此黥布便命令手下軍隊做好準備,時刻關注著周邊郡縣的軍隊動向。恰在此時,黥布懷疑手下的中大夫賁赫和他的一個妃嬪有不正當關係,因此就想要殺了這個賁赫。但是賁赫提前得知了這個訊息,於是就連夜逃到了劉邦那,立即報告劉邦,黥布謀反了。然後劉邦就派人開始調查黥布謀反的事。
當黥布在得知中央政府開始調查自己的時候,他就斷定是賁赫告了自己的狀。於是黥布非常果斷,立即發動了叛亂。
黥布叛亂後,劉邦親自帶兵去平叛。最終擊潰了黥布的軍隊,黥布本人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長沙成王誘殺。
淮南王黥布
第九個謀反的人:燕王盧綰盧綰是劉邦最好的一個朋友。當初燕王臧荼的叛亂被平定後,劉邦就因為盧綰與自己的關係好,而封了盧綰為燕王。陳豨叛亂的時候,盧綰積極的參與平叛,並且派遣使者張勝出使匈奴。張勝出使匈奴的時候,碰到了第一任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臧衍對張勝說燕王之所以重用你,是因為你非常熟悉怎麼跟匈奴搞外交。而燕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叛亂不斷,所以,燕國的地位就顯得重要了。如果叛亂一旦平定了,那麼劉邦下一個要整肅的物件就是燕國了。
臧衍說完之後,張勝就明白了。回去就把這番話對盧綰說了。盧綰覺得很有道理,就不再積極的參與平叛了,並且為了長期保持住自己燕王的位置,盧綰派了張勝駐守匈奴,並且派了範齊駐紮在陳豨的軍隊中幫助陳豨對抗漢軍。陳豨被殺後,陳豨的副將就投降了。把範齊受盧綰的委託幫助陳豨的事報告了劉邦,這時劉邦才知道盧綰是幫助陳豨的,而不是滅陳豨的。於是劉邦就派漢軍是征剿盧綰,最終盧綰帶領軍隊投降了匈奴,第二年,盧綰病死在了匈奴。
盧綰
綜上所述:劉邦當皇帝后,手下有那麼多人造反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這麼幾點:
一:害怕被劉邦殺害。
比如:燕王臧荼、利幾、淮南王黥布、韓王信、陳豨。
二:被冤枉謀反:
比如:趙王張敖、梁王彭越。
三:私慾膨脹
比如:燕王盧綰。
四:被逼謀反:
比如:淮陰侯韓信。
-
7 # History思白生
太史公曾言:漢匈關係是關鍵
對於漢初諸多大臣謀反之事,太史公其實早有分析。太史公曾言:“內見疑強大 , 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窮智困,卒赴匈奴。”
這裡,蠻貊主要指的就是匈奴。
漢初,匈奴勢力大增!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匈奴一改千年來的分裂局面,以大一統的態勢縱橫西域!
在冒頓單于時期,匈奴向東滅東胡,向西驅逐月氏,向南並樓煩、白羊河南王,還使北夷全部歸附。除此之外,匈奴還收回了秦時被佔領之地、佔據了漢朝的河南塞。經常侵略燕、代之地,也是冒頓單于時期的事情。
這其中,侵略燕、代便和同時期的漢代異姓王投降匈奴密切相關。投匈叛漢的異姓王代表有韓王信、代相國陳豨和燕王盧綰。
從歷史的線索我們可以發現,這三人的謀反嚴格意義上可以說是同一事件。陳豨謀反是由韓王信策反的,盧綰謀反恰恰又是在討伐陳豨叛亂後不久。
因此,這一切的源頭,自然要從韓王信遭受劉邦猜疑說起。
漢代異姓王分封圖
臧荼、韓王信、陳豨、盧綰謀反,其實可以串成一條線韓王信是諸大臣中除了燕王臧荼外,第二位叛亂的異姓王。他原本是南韓貴族,在輔佐劉邦抗秦、抗楚上都大有功勞,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現在依然為人津津樂道,但這兩人在現今看來可能不是同一個人。
不過兩人的生平卻有許多相似,我個人正在努力尋找兩人為同一人的證據,僅從《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兩篇列傳對比看,兩人的人生軌跡十分相似!
(簡要插一些題外話)兩人都曾於漢六年遭到劉邦的猜忌,韓信因謀反罪被降級為淮陰侯(淮陰即馬頭鎮),韓王信則於同年來到邊塞一個名叫馬邑的地方;在勸說代相國陳豨投降匈奴的事件上,《史記》有始作俑者為韓信和韓王信兩種說法;《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對兩人的關係描寫十分曖昧,稱張良在韓地發掘韓信,一開始還以為是韓將,這與《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先追隨項梁、後追隨項羽,此後在漢軍入蜀後才投奔劉邦的描述不符。作為研究古代歷史的權威史料,《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簡直像對於同一人的兩個不同版本的描述,因此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
會不會韓王信和韓信真是同一人?
這在目前還沒有定論,甚至提出相關質疑的文章都很少。
淮陰和淮安——圖片來自於網路
回到正題,漢朝開國後,韓王信被封為韓王,榮寵加身的同時也受到了劉邦的猜忌。為了削弱他的實力,劉邦一開始讓他定都晉陽,守衛太原。但後來為了自保,韓王信自己請求前往邊境的馬邑。一是遠離權力中心,減少劉邦猜疑,二是給自己通往匈奴留下後路。
其實早在燕王臧荼謀反之時,劉邦就已經開始對雄踞一方的異姓王不甚放心。親征臧荼時,劉邦就將當時還是楚王的韓信(非韓王信)降級為了淮陰侯。
正因為朝內猜忌日益加重,漢六年匈奴冒頓單于大兵包圍馬邑時,韓王信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求和。漢十年正式投降匈奴後,韓王信更是率領胡兵轉攻太原。也就是在這一年,韓王信開始派屬下王黃勸說陳豨謀反。(也有記載說韓信曾派人勸說陳豨投降匈奴,被有些學者認為是劉邦對韓信謀反的誣陷)
韓信
陳豨本來是個無能之輩,只是仗著代相國的名頭在手下籠絡了數千賓客。這些賓客也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只不過是他拿來撐場面的草包。但這卻引起了以直諫著稱的趙相國——周昌的注意。察覺到這種情況後,周昌就向劉邦打小報告,言:“賓客甚矣......恐有變”。
劉邦聽從了周昌的建議,開始秘密蒐集陳豨的罪證。不久後,陳豨果然因為賓客之罪受到牽連。陳豨為了自保,連忙和王黃聯絡。於漢十年九月,他便緊跟著韓信叛漢,自立為代王。
不過,對於陳豨的謀反,劉邦倒是不太在意。劉邦曾說過:“豨不南據漳水 , 北守邯鄲 , 知其無能為也 。”
言語間竟是鄙視!
據傳是《楚漢傳奇》中的陳豨,大家可以做個參考
在陳豨謀反後不久,燕王盧綰也步了他的後塵。本來,盧綰只是跟隨劉邦前去平定陳豨的謀反,但在途中他的部將張勝出使匈奴。張勝在匈奴被“流亡於匈奴的前燕王臧荼之子臧衍”策反,張勝於是立即返程策反了盧綰。盧綰本來是劉邦的親信,僅僅因為張勝的幾句話就叛漢,可想而知當時漢廷內人人自危到了何種地步!
可以說,這幾位異姓王的叛漢,正是匈奴頻繁侵擾漢朝燕、代之地的部分表現。而這之後,隨著匈奴日漸勢大,漢朝也不得不開始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
漢匈和親
參考文獻[1] 邱鳴皋. 為韓信辯誣——兼談劉邦誅除異姓王與加強中央集權問題[J]. 徐州師範學院學報, 1980(03):12-23.
[2] 周彬, 錢昕雲. 馬頭鎮名何時歸 [J]. 中國地名, 2016(10):10-11,共2頁.
[3] 蔣曉瑩. 從《史記》看漢匈關係對劉邦大臣謀反的影響[J]. 天府新論, 2009(B06):262-263.
[4] 司馬遷. 《史記》
-
8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原因只有一個:猜忌!就是由於猜忌才導致了劉邦沒有辦法與部份功臣——尤其是武將的善始善終。
不過,一個巴掌拍不響,導致劉邦與功臣關係因猜忌而破裂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有的功臣是由於太能打仗了,讓劉邦不放心才會被清洗掉的。比如,以能征慣戰而聞名天下的淮陰侯韓信是因此而被毀掉的。
其實,韓信對劉邦還是比較忠誠的,否則韓信也不會拒絕項羽讓他保持中立,使楚、漢、齊三分天下的建議了!
然而,僅僅是由於在劉邦吃了敗仗時,韓信不合時宜地向劉邦提出封他做“假齊王”以便鎮撫齊國的要求,便遭到了劉邦的猜忌與報復,不僅被由齊國改封到了楚國,甚至還被安上莫須有的造反罪名,降為淮陰侯並被軟禁於京城。
可是,最後還是沒有逃過被清洗掉的厄運。
梁王彭越的下場與韓信差不多。在楚漢戰爭期間,彭越充分地發揮了其善打游擊戰的優點。
正是由於彭越在項羽背後的不斷騷擾,持續襲擾楚軍的糧道與後勤補給線,才加速了項羽集團崩潰的進度。
然而,僅僅是因為在垓下之戰以前,彭越與韓信一樣沒有積極響應劉邦令其與己合兵共同對付項羽的命令,便遭到了劉邦的猜忌與報復,最後彭越落了個被劉邦剁成肉醬的悲劇結局。
韓王信是戰國七雄之一的南韓國王的後人。因其勇武善戰,所以劉邦奪取天下後便封他做了韓王。韓王信為了表忠心便主動向劉邦提出:“‘國被邊,匈奴數入,晉陽去塞遠,請治馬邑。’上許之……”然而“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史記》)
可見,韓王信起初並不想勾結匈奴,他只想派人與匈奴周旋,這也是歷史上常見的為了固守待援而使用的緩兵之計。
豈料,結果卻弄巧成拙,反而引起了劉邦的猜忌,迫使韓王信不得不亡命匈奴,最後被漢軍斬殺。
此外,還有一些功臣的確是由於懷有二心而被清洗掉的。比如淮南王英布。
英布(黥布)是個有勇無謀的一勇之夫,本來是想安享富貴,然而韓信和彭越的慘死卻嚇壞了他!
由於這三個人的資歷、地位、功勞,在漢初功臣之中堪稱翹楚,在歷史上有所謂“同功一體”之稱。
韓信和彭越之死讓英布兔死狐悲,更有了危機感!
當英布正在反與不反之間舉棋不定的時候,他手下一個名叫賁赫的傢伙,為洩私憤跑到劉邦面前狠狠地咬了英布一口——聲稱英布要反!
於是,劉邦便派人去淮南國調查。
此時的英布已如驚弓之鳥再也禁不起嚇唬了,因此便索性趁機真的舉兵造反了。
結果,由於卻實力不濟而兵敗身死。
還有陳豨。他本是劉邦的心腹。
所以才會被劉邦派去監管趙國和代國的軍隊。
由於趙王的相國周昌在劉邦面前進言,要劉邦提防陳豨。
結果,導致陳豨與劉邦的離心離德,兼之陳豨又對韓信的話先入為主,於是便索性率領當地部隊造起反了!劉邦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把他鎮壓下去。
也有一些功臣是因誤會而與劉邦分道揚鑣的。燕王盧綰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盧綰家與劉邦家的關係不錯,而且劉邦還與盧綰同時出生,可以說是撒尿和泥的童年夥伴,故而他倆的關係非常親密。劉邦造反後,盧綰也為其搖旗納喊,助了劉邦一臂之力。
因此,劉邦做了皇帝后就封盧綰做了燕王。陳豨造反時盧綰也欲積極派兵協助劉邦鎮壓,然因盧綰誤信前燕王之子臧衍“養寇自重”的建議,從而引起了劉邦的懷疑。危急時刻劉邦又生了重病,盧綰見無法替自己辯解,只好流亡去了匈奴,最後死於他鄉……
言而總之:雖然說導致上述功臣不得善終的原因是猜忌,但是這也只是壓翻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
其實,隨著劉邦與功臣們的地位變化,他們的心態也隨之而變化——皇帝擔心有能力的功臣算計自己或是自己的子孫,而功臣們則擔心重蹈越王勾踐殺功臣的覆轍。
所以,雙方都處於一種惴惴不安的心態。
而伴隨互不信任的不斷加深,猜忌終於成了壓翻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 -
9 # 寄暇學宮
江湖上有句話:一個人可以做錯事兒,但絕不可以跟錯老大。事實證明,最初選擇跟著劉邦混的那些人選對了,劉邦成了最後的贏家。
這些人因為選擇了劉邦,所以劉邦成了皇帝他們也成了功臣。蕭何、曹參、夏侯嬰等人被論功行賞,那個曾經背叛過劉邦的雍齒也被封侯,劉邦也沒有在事後找機會報復雍齒。
劉邦待這些功臣們不薄,這些功臣們也沒有造反的。如果所有人都像這些功臣們一樣,那麼劉邦當上皇帝之後可就舒坦多了。
為什麼劉邦做不到秦始皇那樣,就是因為接二連三的有人造反。劉邦在當上皇帝之後,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這可真是十足的馬上皇帝了。
那些造反的人,原因不完全一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是劉邦的手下,嚴謹的來說都不是劉邦的嫡系。
臧荼,早在項羽主持分封的時候,就被封為燕王。臧荼之後便殺了原先的主子韓廣,並且搶佔了韓廣的地盤。後來名義上投降了韓信,實際上還是保持著獨立。
韓王信,早在楚漢戰爭初期,就被劉邦封為了韓王,曾經有過投降項羽的經歷。匈奴攻打韓王信的時候,韓王信多次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彭越,原本就是獨立與劉邦之外。劉邦讓彭越出兵共同圍殲項羽,彭越卻不肯出兵相助。後來劉邦採納了張良的建議,許諾給他割地封王,彭越這才出兵圍殲項羽。
韓信,很晚才加入到劉邦的陣營。從劉邦把他派出去獨立作戰那一刻起,韓信就一步步地把自己,從劉邦的手下變成了彭越一般的異姓王。
黥布,原先是項羽手下得力大將,滅秦後被項羽分封為九江王。封王之後的黥布,項羽就再也調動不了他了,劉邦用起來也不是那麼溜道。
利幾,史書上記載不多,原先就是項羽的部將,後來投降了劉邦。
貫高,是趙王張敖的相國。趙王張敖是張耳的兒子,劉邦的女婿。劉邦見誰不都是那副德行,何況又是老丈人見女婿,劉邦對待張敖的態度很不好。貫高曾經是張耳的門客就受不了了,因此就想殺掉劉邦。
陳豨,應該算是劉邦的手下。司馬遷在陳豨的傳記裡寫道:“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這句“不知始所以得從”,現在翻譯成白話,大多都是“不知當初是什麼原因得以跟從高祖”。司馬遷為什麼要加上這麼一句呢,值得琢磨。
盧綰,不僅是劉邦的發小,而且八字和劉邦相同。劉邦這八字的命格,頂上動不動就竄出股天子氣來,搞得秦始皇都要親自去鎮厭。
盧綰居然還不自知,“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蕭何和曹參這樣的功臣,都與之相差甚遠。
就憑著盧綰的這股子嘚瑟勁兒,那還不是早晚的事兒嘛!
看看上面這幾個造反的,都是些什麼人,就知道他們造反的原因,還真不能全賴到劉邦的頭上。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10 # 甜瓜20875
一般開國帝王,都有一個共性,君臣戰友們共同打下來的江山,功臣們誰都有資格做皇帝,憑什麼你劉邦執政天下呢?時間久了,流言蜚語不可避免,眾不服,一旦得勢,理由充分,江山容易鬆動,臣子們容易造反,這也是劉邦為什麼殺功臣的原因了,應該是這樣……
回覆列表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不久,就一直有人造反。先是幾個大功臣被分封的異性諸侯王,而後又有同性諸侯王,使得這段歷史頗受爭議,然後也使得劉邦背上了罵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秦始皇統一天下,六國為郡,自稱皇帝,這是中國首次出現一個單一的、高度集權的國家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帝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處於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皇帝對其他所有的官員擁有生殺予奪的權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分封制下,諸侯和天子之間並沒有那麼大的依附關係。歐洲有一句名言說“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在中國分封制度下,也和這個差不多。天子所直接管轄的,只是王畿地區,而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就不再是天子的地盤了,天子對那塊地方將不再有處分權。在人事上也是一樣,諸侯是天子所分封,但分封之後,諸侯的再次分封、任命官員、君位傳承等,天子也沒有處分的權利。
當時政治思想的主流還是實行分封制的。秦始皇實行大一統的,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於當時已經習慣了分封制的人們來說,實在不習慣。再加上原有的諸侯國的貴族和人民根本不服秦王朝的統治,這就為後來分封制的反覆提供了現實基礎。陳勝吳廣起義之後,以項羽、劉邦為首的起義軍在全國建立了一些列諸侯國,其中就有不少是原來六國的貴族。但是後來為什麼劉邦要誅殺異姓王,原因有二:一是當大一統帝國的皇帝的感覺實在是太爽了;二是在分封制下中央政權很難集中全國的力量辦大事。
但是劉邦想要建立的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因此這就必須除掉這些諸侯。這樣實際上就產生了中央與諸侯國的矛盾。一個想廢,一個想要握權不放。自然就有人開始憤憤不平,然後走上造反的路唄!明白了這點,就明白了漢初為什麼那麼多人要造反,就明白了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彭越、英布了。 因為韓信、彭越、英布他們都是諸侯,是和劉邦同一層級的存在,但劉邦要建立的,是一個秦始皇那樣的大一統的、單一的、高度集權的帝國,而不是周朝那樣一個鬆散的邦聯。在戰爭期間,因為社會思潮以及其它各種原因而被迫分封的諸侯王們,是終究要進行剷除的,這就是劉邦對付韓信等人的最根本的原因,和韓信本人的才能、性格以及對劉邦的態度沒多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