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國家迎來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教育部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較2012年增長14.49萬,增幅達36.26%;留學回華人員總數為43.25萬,較2012年增長15.96萬,增幅為58.48%。這表明中國迎來“人才迴流”時代,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歸國;同時也有望挑戰全球範圍的人才推一拉模式,在國際人才大戰中成為贏家。
“網際網路+”時代正湧現出大批優秀的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雙引擎”之一,推動又一輪的創業潮。奔湧的創業潮不僅激發了無數海歸的激情夢想,也預示一個嶄新的創業時代正在到來。而留學人員是中國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他們通常是社會的精英,擁有國際化視野、專業的知識和強烈的創新精神,從海外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也帶來了市場和觀念。
因此這一群體回國後的就業創業狀況,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卓聘12日在北京聯合釋出了《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該報告以大量資料和客觀分析,重點反映了以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的留學前後情況的變化、回國發展的現狀、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於當前留學生回國發展的看法。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報告來分析目前海歸就業創業的基本情況。
海歸就業基本情況
目前中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教育部資料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而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華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如此數量巨大的待就業人員,使得就業競爭異常激烈。
在調查中,超過半數的海歸認為自己的綜合素質超過國內學生。
在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耗時方面,有32.1%的人能在一個月內找到工作,38.6%能在1-3月之間找到工作。此外,花費3-6個月的佔18.5%,花費6-12個月的佔7%,花費1年及以上的佔3.8%。總體來講,海歸的就業能力相對較強。
在就職行業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製造,佔比分別為15.5%、14.6%、9.9%、9.4%、9%。此外,能源/礦產/環保、政府/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農林牧漁四個行業,佔比均在5%以下。
這是因為,在“網際網路+”時代,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以及金融行業的人才缺口大,薪資高,行業發展前景較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這一行業,所以在職業選擇上,還是應該更加理性。
我們可以看到,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行業佔比也比較高,這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人民消費結構變化,文化消費明顯提高有關。
另外在就業人員普遍關心的“專業對口”問題上,海歸群體認為非常匹配的僅為16.9%,認為匹配程度一般的為54.5%,認為完全不匹配的佔28.6%。總體來說,匹配度偏低,與國內大學生類似。
工資分佈上,6000元及以下的佔比最大,為44.8%,6001-8000元的佔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別佔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佔比僅為5.8%。當被問及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是否一致時,認為高於期望的僅為1%,認為基本符合的佔比30.1%,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的佔比68.9%。
如何促進海歸就業?
海歸就業也面臨著很強的挑戰,針對這個問題,智聯招聘市場公關部高階總監李強指出,海歸在國內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他會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國內達到兩萬以上,這是最大的一個差異,他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得特別特別高,但現實不會有這麼高。
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關注。
談到海歸就業選擇趨勢,全球化智庫副主任苗綠預測未來有更多的人將進入民營企業工作。她表示,這是一個趨勢問題,透過報告可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去民營企業,這一點要關注。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銳,轉向了民營企業,而不是選擇國有的企業:“我的預判是未來有更多的海歸會進入民營企業,這是隨著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本身相關的。大概在六七年前有一個差不多的場合,當時說希望更多的海歸跟本土企業、跟民營企業結合,現在已經做得非常非常好了。”
海歸回國來找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像國內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就業活動,這些招聘會都是與學校合作的,所以國內畢業生的就業匹配度會高於海歸。其實對於海歸來說,他們在另外一個國家學習,他們很多時間是跟國內的時間是有‘時差’的,所以需要社會力量以及政府為海歸提供就業,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平臺,尤其專門設立更好的平臺,比如美國海歸招聘會,或者英國海歸招聘會。
海歸創業基本情況
看好國內發展前景、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是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主要動因。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廣大留學人員迎來了實現自我價值的黃金時代,自身所長只有熔鑄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曆程中,才能更好實現其價值。”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指出,留學人員成為中國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與其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密切相關。“只有對國家發展有信心、對中國市場有信心,才會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創業地點選擇
對於創業來說,創業地點的選擇至關重要,那麼海歸回國通常會選擇哪些城市進行創業呢?
報告顯示,北京是海歸的創業首選。多數受訪者選擇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呈現“一線城市領跑,二線特色城市崛起”特徵。北京佔比遙遙領先,高達24.3%,上海、成都、廣州、武漢佔比分別為8.1%、6.6%、5.9%、4.4%。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
從報告調查來看,創業者看重的創業地點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人脈關係、環境舒適度、文化多元包容性強、公共資源集中度、產業基礎、配套設施、人才政策、房價等。可以看出,創業者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支援創業的硬體設施和軟實力;另一個方面是城市的生存環境和居住環境。
近6成企業尚未開始盈利情況
創業艱難,這在海歸身上是同樣的狀況。報告顯示,海歸創業企業的盈利週期差異較大。1-3年內盈利的佔比27.9%,3-5年盈利的佔比5.2%,5-10年盈利的佔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佔比2.9%,目前尚未開始盈利的企業佔比59.6%。
調查顯示,有52.9%的海歸創業者有創業失敗的經歷。經驗匱乏和資金不足為主要原因,佔比分別為40.4%和29.4%,市場定位偏差的比例高達27.2%。此外,合夥人之間出現矛盾、技術不夠先進分別佔比16.2%、8.8%。
報告顯示海歸創業者在回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經營執行成本高(56.6%)、融資困難(44.1%)、對國內市場缺乏瞭解(42.6%)、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39.7%)。此外,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技術成果產業化困難也是困擾海歸創業的因素,佔比分別為33.1%、29.4%、22.8%。
如何幫助海歸更好的創業?
海歸創業過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援和幫助。海歸由於群體的特徵,他們在不同國家留學,畢業時間不一樣,每個國家在各個學科的優勢也不一樣,創業領域也不同,這就更需要建立扶助海歸創業者的長效機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幫助海歸就業創業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1.政府要加大對海歸創業者的政策優惠力度
目前,海歸人才創業存在諸多制約,還需政府繼續最佳化創業環境。
首先,各級政府從自身建設出發強調簡政放權,放鬆登記管制、“有進有出”、“先照後證”。這些軟環境的改善有助於推進創業便利化,並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專案實施進度。
其次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為海歸創業提供更加可靠的軟環境。海歸通常不適應中國的“人情社會”,對於“託關係”、“走後門”非常反感,這也加劇了他們創業的難度。
此外,要對小微企業給予了一系列貸款和稅收優惠政策,也將對海歸創業提供幫助。
最後,為海歸提供子女入學優惠、購買免稅車、回國落戶等政策可以幫助海歸創業人員解決後顧之憂。
2.充分發揮創業扶助平臺的作用
政府要大力支援針對海歸的“眾創空間”、“創客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使其成為推動海歸精英創業的重要推動力。此次報告顯示,當被問及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基地和平臺對創業企業的幫助程度時,被調查者認為對於其創業發展的幫助並不明顯。其中,認為幫助非常大的僅佔比11.8%,認為幫助較大的佔比15.4%。綜合來看,一方面,海歸對國內的支援政策瞭解程度不深,導致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平臺的支援作用較少。另一方面,各地的支援政策千差萬別,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能否持續的對海歸群體提供創業幫助,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所以,中國應該建立針對海歸的“創業服務平臺”,幫助海歸人才瞭解國內政策,針對他們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海外經歷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的優勢。
3.資本市場應加大對海歸創業者的支援。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經營成本高、融資困難是目前海歸創業者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使海歸人員擁有知識和能力,擁有國際視野、語言優勢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優勢,如果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就很容易失敗。所以,資本和金融市場應該重點關注和照顧海歸的創業專案。
近年來,我們國家迎來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教育部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突破54萬,較2012年增長14.49萬,增幅達36.26%;留學回華人員總數為43.25萬,較2012年增長15.96萬,增幅為58.48%。這表明中國迎來“人才迴流”時代,正成為全球最大的海歸國;同時也有望挑戰全球範圍的人才推一拉模式,在國際人才大戰中成為贏家。
“網際網路+”時代正湧現出大批優秀的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保增長“雙引擎”之一,推動又一輪的創業潮。奔湧的創業潮不僅激發了無數海歸的激情夢想,也預示一個嶄新的創業時代正在到來。而留學人員是中國創新創業的生力軍。他們通常是社會的精英,擁有國際化視野、專業的知識和強烈的創新精神,從海外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也帶來了市場和觀念。
因此這一群體回國後的就業創業狀況,值得我們特別關注。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卓聘12日在北京聯合釋出了《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該報告以大量資料和客觀分析,重點反映了以80後、90後為主的新生代海歸的留學前後情況的變化、回國發展的現狀、就業創業面臨的問題,以及對於當前留學生回國發展的看法。接下來,我們將結合報告來分析目前海歸就業創業的基本情況。
海歸就業基本情況
目前中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教育部資料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而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華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僅2016年就有43.25萬留學生畢業回國。如此數量巨大的待就業人員,使得就業競爭異常激烈。
在調查中,超過半數的海歸認為自己的綜合素質超過國內學生。
在獲得國內第一份工作耗時方面,有32.1%的人能在一個月內找到工作,38.6%能在1-3月之間找到工作。此外,花費3-6個月的佔18.5%,花費6-12個月的佔7%,花費1年及以上的佔3.8%。總體來講,海歸的就業能力相對較強。
在就職行業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為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金融業、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貿易/批發/零售/租賃業/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汽車/生產/加工/製造,佔比分別為15.5%、14.6%、9.9%、9.4%、9%。此外,能源/礦產/環保、政府/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物流/倉儲、農林牧漁四個行業,佔比均在5%以下。
這是因為,在“網際網路+”時代,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以及金融行業的人才缺口大,薪資高,行業發展前景較好。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從事這一行業,所以在職業選擇上,還是應該更加理性。
我們可以看到,文體教育/工藝美術行業佔比也比較高,這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人民消費結構變化,文化消費明顯提高有關。
另外在就業人員普遍關心的“專業對口”問題上,海歸群體認為非常匹配的僅為16.9%,認為匹配程度一般的為54.5%,認為完全不匹配的佔28.6%。總體來說,匹配度偏低,與國內大學生類似。
工資分佈上,6000元及以下的佔比最大,為44.8%,6001-8000元的佔比22.7%,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分別佔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佔比僅為5.8%。當被問及實際工作收入與個人期望是否一致時,認為高於期望的僅為1%,認為基本符合的佔比30.1%,認為遠低於期望工資的佔比68.9%。
如何促進海歸就業?
海歸就業也面臨著很強的挑戰,針對這個問題,智聯招聘市場公關部高階總監李強指出,海歸在國內找工作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他會有很高的期望值,比如希望月收入在國內達到兩萬以上,這是最大的一個差異,他把自己的期望值放得特別特別高,但現實不會有這麼高。
海歸群體的快速增長使其就業壓力更甚從前,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共同關注。
談到海歸就業選擇趨勢,全球化智庫副主任苗綠預測未來有更多的人將進入民營企業工作。她表示,這是一個趨勢問題,透過報告可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海歸選擇去民營企業,這一點要關注。隨著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很多人非常敏銳,轉向了民營企業,而不是選擇國有的企業:“我的預判是未來有更多的海歸會進入民營企業,這是隨著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民營企業的國際化本身相關的。大概在六七年前有一個差不多的場合,當時說希望更多的海歸跟本土企業、跟民營企業結合,現在已經做得非常非常好了。”
海歸回國來找工作還是有一定的問題存在。像國內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就業活動,這些招聘會都是與學校合作的,所以國內畢業生的就業匹配度會高於海歸。其實對於海歸來說,他們在另外一個國家學習,他們很多時間是跟國內的時間是有‘時差’的,所以需要社會力量以及政府為海歸提供就業,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平臺,尤其專門設立更好的平臺,比如美國海歸招聘會,或者英國海歸招聘會。
海歸創業基本情況
看好國內發展前景、努力實現自身價值是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主要動因。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廣大留學人員迎來了實現自我價值的黃金時代,自身所長只有熔鑄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曆程中,才能更好實現其價值。”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指出,留學人員成為中國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與其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強大信心密切相關。“只有對國家發展有信心、對中國市場有信心,才會激發他們創新創業的內生動力。”
創業地點選擇
對於創業來說,創業地點的選擇至關重要,那麼海歸回國通常會選擇哪些城市進行創業呢?
報告顯示,北京是海歸的創業首選。多數受訪者選擇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呈現“一線城市領跑,二線特色城市崛起”特徵。北京佔比遙遙領先,高達24.3%,上海、成都、廣州、武漢佔比分別為8.1%、6.6%、5.9%、4.4%。北京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以中關村為代表的創新創業集聚,對海歸的吸引力較大。
從報告調查來看,創業者看重的創業地點因素主要有經濟發展水平、人脈關係、環境舒適度、文化多元包容性強、公共資源集中度、產業基礎、配套設施、人才政策、房價等。可以看出,創業者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支援創業的硬體設施和軟實力;另一個方面是城市的生存環境和居住環境。
近6成企業尚未開始盈利情況
創業艱難,這在海歸身上是同樣的狀況。報告顯示,海歸創業企業的盈利週期差異較大。1-3年內盈利的佔比27.9%,3-5年盈利的佔比5.2%,5-10年盈利的佔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佔比2.9%,目前尚未開始盈利的企業佔比59.6%。
調查顯示,有52.9%的海歸創業者有創業失敗的經歷。經驗匱乏和資金不足為主要原因,佔比分別為40.4%和29.4%,市場定位偏差的比例高達27.2%。此外,合夥人之間出現矛盾、技術不夠先進分別佔比16.2%、8.8%。
報告顯示海歸創業者在回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中,排名前四位的分別是經營執行成本高(56.6%)、融資困難(44.1%)、對國內市場缺乏瞭解(42.6%)、相關創業服務不到位(39.7%)。此外,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技術成果產業化困難也是困擾海歸創業的因素,佔比分別為33.1%、29.4%、22.8%。
如何幫助海歸更好的創業?
海歸創業過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援和幫助。海歸由於群體的特徵,他們在不同國家留學,畢業時間不一樣,每個國家在各個學科的優勢也不一樣,創業領域也不同,這就更需要建立扶助海歸創業者的長效機制。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幫助海歸就業創業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1.政府要加大對海歸創業者的政策優惠力度
目前,海歸人才創業存在諸多制約,還需政府繼續最佳化創業環境。
首先,各級政府從自身建設出發強調簡政放權,放鬆登記管制、“有進有出”、“先照後證”。這些軟環境的改善有助於推進創業便利化,並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專案實施進度。
其次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為海歸創業提供更加可靠的軟環境。海歸通常不適應中國的“人情社會”,對於“託關係”、“走後門”非常反感,這也加劇了他們創業的難度。
此外,要對小微企業給予了一系列貸款和稅收優惠政策,也將對海歸創業提供幫助。
最後,為海歸提供子女入學優惠、購買免稅車、回國落戶等政策可以幫助海歸創業人員解決後顧之憂。
2.充分發揮創業扶助平臺的作用
政府要大力支援針對海歸的“眾創空間”、“創客孵化器”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使其成為推動海歸精英創業的重要推動力。此次報告顯示,當被問及創業園區、孵化器等創新基地和平臺對創業企業的幫助程度時,被調查者認為對於其創業發展的幫助並不明顯。其中,認為幫助非常大的僅佔比11.8%,認為幫助較大的佔比15.4%。綜合來看,一方面,海歸對國內的支援政策瞭解程度不深,導致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認為平臺的支援作用較少。另一方面,各地的支援政策千差萬別,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能否持續的對海歸群體提供創業幫助,也有待時間的考驗。
所以,中國應該建立針對海歸的“創業服務平臺”,幫助海歸人才瞭解國內政策,針對他們的特點,充分發揮他們海外經歷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平臺的優勢。
3.資本市場應加大對海歸創業者的支援。
報告調查結果顯示,經營成本高、融資困難是目前海歸創業者遇到的最大的難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縱使海歸人員擁有知識和能力,擁有國際視野、語言優勢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優勢,如果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援,就很容易失敗。所以,資本和金融市場應該重點關注和照顧海歸的創業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