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本問題是悟空問答知識分享節的紅包問題,答題有機會得現金紅包。截止 2017 年 11 月 08 日,根據回答的質量評定,讀歷見聞 的回答一共分享了 10.0 元紅包。
24
回覆列表
  • 1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周朝—“雅言”,秦漢—“通語”,魏晉南北朝——“洛語”、“吳音”,隋唐——“漢音”,宋——“正音”,元——“天下通語”,明清——“官話”

    下圖為現在的中國官話使用範圍示意圖!

    一、什麼是官話?

    官話最早是對官方標準語的稱呼,漢語官方標準語早期稱“雅言”,明清稱“官話”,1909年開始稱“國語”,1956年大陸開始稱為“普通話”,而“官話”一詞則被用來指代“官話方言”。官話是漢語的一種漢語方言。當今中國約70%的人口以官話方言為母語,主要分佈在中國秦嶺—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江蘇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大部、廣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區等地。

    二、官話的發展簡史:

    1.周朝——“雅言”:

    據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雅言”是以周朝地方語言為基礎,周朝的國都西岐(今寶雞市東岐山縣)地區的語言為當時的全國雅言。

    孔子在魯國講學,他的三千弟子來自四面八方,孔子正是用雅言來講學的。《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2.秦漢——“通語”

    秦時代的標準語已無可考,而語法體系,從李斯的《諫逐客書》來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語法已經成型了。這種語法體系,也成為後來“官話”的語法體系。

    洛語漢朝的漢語標準語稱“通語”,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總體上是河洛方言為主。西漢末,揚雄著《方言》,記錄各地與通語不同的詞語(“通語”這個術語即首見於《方言》)。現代學者根據此書,可以推斷當時方言的一些分佈情況。例如關中與蜀是一片,周鄭(洛陽、新鄭一帶)是一片,青徐是一片,燕代是一片,趙魏是一片,荊楚是一片,等等。

    3.兩晉與南北朝——“洛語”與“吳音”

    西晉承襲漢代,以洛語為國語(洛語不等同於河洛方言,但是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永嘉之亂,洛京傾覆,東晉遷都建康(南京),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稱吳音,為南朝沿襲。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周秦漢唐的都城主要是在長安與洛陽間建都,所以,長期以來黃河流域的方言便成了通行全國的語言,中原河洛方言和陝西關中方言在上至西周,下到隋唐時,都是交替影響著各朝各代的官話體系!

    兩晉與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語言變遷史上的黃金期,現代漢語諸多方言的語音,以及日語、韓語、越南語的漢字讀音,都是源自這一時期的標準音。因為世道亂,人員大量流動,語言被迫跟著遷移!

    4.隋唐——“漢音”

    隋朝統一中國,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又將南北朝時期的官音(吳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隋代陸法言《切韻》是前代韻書的繼承和總結,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原書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

    唐承隋制,國語為“漢音”,或“秦音”。根據史料記載,及流傳下來的《唐韻》綜合判斷,唐時官話,與隋朝官話沒有太多區別!可以併為一類!(《唐韻》唐代孫愐作,時間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年 (732)之後。因為它定名為《唐韻》,曾獻給朝廷,所以雖是私人著述,卻帶有官書性質,比起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還更著名。 )

    5.宋——“正音”

    宋代國語稱“正音”、“雅音”。宋朝的官話是融合了河南開封話與洛陽話的一種標準話,更準確地說是讀書人說的開封話和洛陽話。宋朝各地方言的語音差別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個標準語音。因為建都開封,故北宋人往往以開封和洛陽方言作為當時的標準語音。

    南宋時的官話融合進了一小部分浙江方言,但是總體上還是以北宋時的“正音”為主的!甚至在某些時候為了表達王朝,北上收復故土的遠大志向,會著重強調,講“正音”!

    “正音”的相關依據是根據《廣韻》《集韻》《禮部韻略》等幾部存世的語言學著作考證的!

    6.元——天下通語

    元代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主要為蒙古族使用)),後以元大都(北平)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稱為“天下通語”。元朝確實有這個疆域把語言定為天下通語,不過現在的考古表明,即便強大的元朝,深受漢族文明影響,天下是他們的,但是語言,生生被我們的漢民族掰過來了!

    《老乞大》 1998年,南韓發現了元代古本《老乞大》,書中記載明朝以前“衚衕”的寫法,是漢語“胡洞”。該書都是地道的元代北方口語,證實元人用漢語說話,元人語是漢語,對研究元代漢語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

    《中原音韻》 是元代反映方言即說話音的,真實記載了蒙元式漢語的影響,最明顯的是沒有了入聲。《中原音韻》是元代泰定元年(1324)周德清作,用來指導作曲用韻,調平仄聲律,由元代許多著名戲曲中押韻的字編成。

    一層不變的語言極少,所有語言在使用及傳遞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在語音、語法上融合進其它語言體系,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後,我們的語言與古代會差距如此大的原因!這是語言自身發展規律所決定的,一層不變的語言,非常容易消亡!

    元朝時,漢語既改變了蒙古語,蒙古語也改變了漢語,就是這樣一個簡單融合的過程,是多少民族,多少國家間實現不了的!

    漢民族的強大,就強大在我們的文明可以肆意吸收,融合,改造其它文明,然後我們的核心文明還在,融合進的那些外來文明經過幾代人的繁衍消失了!一個民族以征服者的姿態,最後連語言都失去了,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事情!也是我們漢民族應該引以為傲的事情!

    7.明、清——“官話”

    明朝稱作“官話”,沿用至清末。1909年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通語改稱“國語”,臺灣地區沿用至今,大陸地區後改稱“普通話”。

    明以中原雅音為正,明前中原地區經多個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區的“中原之音”相對純正,官話遂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從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約40萬佔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為當時北京語音的基礎,而南京官話則通行於整個明朝。

    清初名義上以滿語為國語,隨後漢語官話成為國語。清朝以來,北京官話逐漸分化出來,作為漢語標準音的官話從而逐漸分為南京官話和北京官話兩支。清代早期,南京官話仍為漢語主流標準語,雍正八年清設立正音館,推廣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北京官話;而北京音是在元時舊北平話與南京官話(明都北遷時北京城內南京移民過半)相融的基礎上,融入滿族語音的一些要素而成。

    到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取得國語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此即清末的國語。

  • 2 # 讀歷見聞

    問題中提到“古裝劇中所有朝代都在說普通話”,普通話就是官話在現代的稱謂。普通話作為當今中華民族的通用語,不管今天的影視劇內容為何,普通話都是首選的呈現方式。

    在歷史上,中華民族的通用語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不同時期也出現了不同的稱謂。孔子號稱弟子三千,這些徒眾來自九州四海,語音隔閡的狀況要求孔子需要以一種通用語教學,“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孔子所使用的通用語便是“雅言”。“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那個時期的官話。東周列國時期諸侯會盟朝聘,卿士大夫不僅講本國語言,更要習講“雅言”,以便在諸侯大會上內外交流。

    在上古部落聯盟時代,氏族語言逐漸演變為部落語言,各族群經過鬥爭融合逐漸形成以堯、舜、禹為首的華夏族雛形。在隨後的夏、商、周、秦的漫長曆史時期,為數眾多的大小族群之間的融合在激烈地進行著,隨著秦朝史無前例的一統天下,華夏族的融合發展迎來了歷史性的高峰。在這一過程中統治階層選作通用語的,主要是自己所在的西北秦晉之地的方言。

    統治集團為了“達其志,通其欲”,將自己的方言文字在疆域內推行,商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皆由同一語系演化而來,商周的語言一脈相承,前後相繼,並最終大致定型為被孔子教學所使用的“雅言”。

    東周時期的雅言,以當時洛邑一帶的語言為基礎。秦朝一統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同樣推行雅言作為官話,但究竟用何地語言則難以考證,一般認為秦朝官話是以關中話為基礎。

    漢朝建立後,雅言的叫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叫法是“正音”、“通語”,並一直延續到元代。“通語”的概念最初在揚雄的著作《方言》中明確提出,他第一次系統地使用“通語”註釋各地區的方言,例如“靦、飪、亨、爛、糦、酋酷,熟也”,其後的《淮南子》、《史記》、《漢書》等著作,都使用揚雄所提出的“通語”寫成。西漢定都長安,關中話是通語的基礎。東漢時遷都洛陽,“洛語”在通語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政權向東南轉移,以“洛語”為基礎的通語,隨著大量北方僑民遷往江淮以南,在與當地土著吳語的交融,使吳語更多地帶上了“洛音”的特徵,這便是洛語“南染吳越”。自東晉至南朝陳,近三百年間皆以南京為都城,金陵音成為那一時期的正統官話。

    隋唐時代的政治中心重回長安,出現了金陵音與長安音南北分庭抗禮的局面,最終長安音依仗北方繁盛的政治經濟文化而成為正統官話。五代至宋朝建立的過程中,華夏政治中心先由西轉向東,再由東轉向南。北宋建都開封,開封音成為通語;南宋偏安東南,華夏文明又經歷了一次慘痛的大規模南遷,南北語言的碰撞最終使“江淮語”成為那一時期的官話。

    自元朝以來,華夏政治中心定格北京的局面業已形成。元朝時“四海同音,上自縉紳講論治道,及國語翻譯,國學教授言語,下至訟庭理民,莫非中原之音”,其所謂“中原之音”實際上便是北京音。明朝雖然短暫定都南京,但是在開國伊始官修的韻書《洪武正韻》中,仍是以北京音作為語音規範。清朝時,為了將北京話作為官話推廣開來,專門在福建、廣東兩省設立正音書院,以求改變閩粵兩省人士不諳官話的問題。

  • 3 # 靘史宴

    官話這個在華夏大地上由來已久,畢竟地方太大了,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標準,那麼大家見了面如何溝通呢。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官話,這個是官員或者社會上的主流人群,所必須掌握的,否則大家在一起如何溝通和交流呢?

    不過古往今來,只有今天的我們的普通話,推廣和普及力度是最大的,現在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裡就開始學習普通話了,使得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不會說自己那個地方的方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下有一道深細紋怎麼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