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筆輕描淡寫
-
2 # 一生的足跡
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印度,種性的觀念已深入每個印度人骨髓,怎麼可能輕易淡化?中國同樣存在此類問題,知識分子深入骨髓的優越感,不同樣處處可見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歧視現在消失了嗎?
-
3 # 胡劍龍
這個問題首先不應該問如今的印度政府,而是英國殖民者,作為當時世界上擁有最文明政治制度的英國,統治印度長度三百年,為什麼會容忍種姓制度?
大致會有兩種解釋。第一,英國對印度的控制力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由於當時的印度並非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存在大量的土邦,英國法律和印度總督能說了算的,只有印度如今的11個邦,對其餘500多個土邦無權干涉。
其次,英國統治者能從種姓制度中獲利,印度為英華人在全世界的擴張提供了穩定的兵源,而這主要來自剎帝利種姓,也就是所謂的武士階層。
1947年印度獨立之後,也對種姓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來自賤民階層的政治領袖安培德卡爾。他被尊為印度的憲法之父,在尼赫魯的內閣擔任過司法部長。他至今仍被廣大賤民階層尊重,在他起草的憲法裡,明確規定,種姓歧視違法,廢除“不可接觸制度”,為了保護賤民階層的利益,他還建立“表列種姓”制度。進入“表列”的種姓和亞種姓,在入學和就業方面,留出一定的名額給他們。
此後,為了保護其他低種姓的制度,印度還修改了相關法律,在1990年代建立“表列部落”,將更多的低種姓納入被保障名額。
客觀的評價,印度獨立70年以來,賤民地位有了很大提高。最明顯的是,印度已經誕生兩位來自賤民階層的總統。最新當選的Kovind就是。而在內閣和地方政壇,賤民階層擔任高層領導人的不在少數。可以說,印度種姓制度的矛盾相比7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它並不是表現在高種姓對低種姓的殘酷壓迫,更多的是不同種姓競爭社會的優質資源。
當然,種姓依然在深層次影響印度社會。儘管“種姓歧視”政治不正確,甚至違法,但是低種姓的人,尤其是未受過教育的低種姓基層,仍會覺得低人一等,歧視依然也很普遍,這是另一個問題。因為種姓制度和印度教關聯,在一個絕大多數人依然信仰印度教的社會,與之相關的觀念必然會滲透到人們的意識裡。
-
4 # 我心飛翅
印度的種族,種姓問題是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不經過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居於上層的統治階級是不會輕易放棄其統治地位的既得利益的。印度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分裂,要麼進行一場國內革命戰爭方可重生。
-
5 # 東東165421506
印度的種姓制度從法律上早已廢止,但由於這種制度歷史上存續時間悠久,對印度的影響根深蒂固。法律制度形態雖然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這種制度的社會文化形態還嚴重存在,並深刻影響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分層和交往,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換句話來說,就是形式上的種姓制度早已不存在了,但是事實上的種姓制度文化及習慣卻無處不在。注意是種姓不是種性。
-
6 # wolf76812
印度的各邦的分離主義,和種姓制度無關的,種姓制度只是透過層級歧視鏈實施少數種族統治的一種手段而已。雅利安種族進入印度之後,因為和當地種族混血,界限已很模糊,存在多個民族之中,而民族是以語言文化認同來區分的。而且主體為雅利安種族構成的錫克族,是不實施種姓制度的。
印度憲法第15條第1款
The State shall not discriminate against any citizen on grounds only of religion, race, caste, sex, place of birth or any of them.
國家不得僅以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或其中任何一種為由, 歧視任何公民。
印度初建只有14個邦,自1953年從泰米爾納德邦分離出來官方語言為泰盧固語的安得拉邦,就開了一個惡劣示範的先河,各邦內分裂的趨勢就愈演愈烈,慢慢分裂為28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一個首都。各個邦都有其官方語言,邦民族主體基本都是操官方語言的人民,一個官方語言對應一個民族。穆族、錫克族和部分民族是不實行種姓制度的,整個國家內印度教徒只佔83%,前不久廓爾克人發動的大吉嶺暴亂就是語言立邦的流毒影響的結果,而語言立邦說到底就是民族立邦。獨立建邦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爭取到了一級行政區劃,政治權重、利益分配等等說不完。
所以說種姓制度導致分裂是不對的。
-
7 # 策牧銀河
很簡單~!印度的婆羅門 和剎帝利 不同意 因為他們才是 真正印度的掌權者 印度在甘地執政時期 就在法律層面廢除了~種性制度 然而這只是 甘地與高種性貴族達成的一個 欺騙印度人民的手段罷了 要知道 印度是個 宗教大國 其中印度教眾佔了全國的百分九十五以上的人口 而婆羅門 就是印度教的管理者和擁有者 廢除種性 就相當於剝奪了他們的專有特權 他們只要 稍微用些手段 整個印度就會翻天 要知道印度教是 先教後家而且印度教的教眾 對於 他們溼婆神的虔誠遠超於對父母 的情感
-
8 # 局勢君
早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這片土地後,看到當地人髒亂差不講衛生黑不拉幾的樣子後心裡就很不舒服,所以當雅利安人徹底征服了這片土地做了統治者之後,開始給印度這片土地劃分了階層,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以及:賤民。
這四個身份地位不同,可以從他們從事的工作看出來。婆羅門是宗教神職人員和貴族,剎帝利是國家統治者和軍人,吠舍是普通白領和工人,首陀羅則是以上這些人的僕人,而賤民沒有身份,連僕人都不能做,只能去守靈、收屍以及處理垃圾場。
這種身份最初其實就是一種基於膚色的種族歧視,因為雅利安人是白人,當地土著是黑人。所以在印度面板白的是高種姓,面板黑的是低種姓。當這種制度在3000年前形成後,印度人就一直嚴格遵守著,不同階層有著嚴格的規矩,違反了規矩換來的可不止是剎帝利的棍棒,而是所有其他人的鄙視和排擠。
那麼印度人難道就不反抗這種奇葩的制度和規矩嗎?印度人確實不反抗,原因是印度人還有一個令他們驕傲的印度教,這套種姓制度也是印度教的產物。印度教灌輸給印度人的思想是如果這輩子很辛苦,那麼恭喜你,這是老天爺對你的考驗,接受這種苦難甚至把日子過得更苦的話,來世必將大富大貴。
所以我們看到印度的窮人從來都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即便每天吃住都在垃圾堆上他們也不想著改變命運,就是因為這種宗教思想在他們腦子裡深深地紮根了。這就是宗教愚昧落後的表面。
種姓制度在印度1947年脫離英國殖民者獨立後就被印度政府取消了,印度的憲法也明確規定了任何行業都不能因為種姓歧視他人,否則就違法了。而且為了徹底打擊種姓制度,印度政府在升學、就業、政府機構等領域都專門給低種姓的族群保留了一定的名額,讓他們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可是即便有這樣的法律和規定,印度有些地區的人尤其是落後的農村地區,依舊對這套奇葩的種姓制度深信不疑,所以不是不廢,而是愛的太深。
-
9 # 北海圖
在種族、種姓問題上,印度政府做出了N重努力,但之所以種族、種姓問題仍然困擾印度,不僅有長期的社會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因素,還和當下政治經濟的客觀現實分不開。
在漫長的歷史中,印度多次遭受外族的入侵和征服,形成的是多人種、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的多元化社會,民眾缺乏對統一權威的認識,即便在看似統一的印度教內部也派別林立, 不斷分化, 不同派別教義不同或相反。各種姓之間更是相互對立, 相互隔絕,且分裂為無數的亞種姓。
早在1947年制定憲法之時,印度的政治家們就認識到了因為種族、種姓等問題導致的社會凝聚力差的問題。認識到這一點後,尼赫魯、帕特爾、安姆貝德卡等政治家為印度確定了單一的聯邦制,這種制度不同於美國鬆散的中央-地方關係,而是規定印度實行統一的公民資格、憲法, 聯邦議會有權增設、撤銷邦的建制或改變邦的邊界,實際是中央集權的聯邦制,意在收攏權力,削減地方種族、宗教的獨立意願和能力。
在種姓問題上,印度憲 第15條禁止宗教、種族、種姓、性別、出生地的歧視;第17條明確廢除“賤民制”——廢除“賤民制”並禁止以任何形式實行“賤民制”,規定憑藉“賤民制”而剝奪他人權利的行為屬於犯罪行為,應依法懲處。1955年,印度政府又頒佈“不可接觸犯罪法”,進一步禁止對“不可接觸者”的歧視。
(號召印度社會根除種姓制度的宣傳畫)
因此,印度政府在廢除種姓制度、彌合種族差異方面實際是做出了很多努力的。但為什麼這些問題仍然存在,一方面是這些問題與宗教聯絡在一起,不易消除,另一方面,恐怕也與印度廣大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落後狀態有關。
-
10 # 半緣君49125921
其實印度在法律層面是取消了種姓制度,但是,第一,這種頑疾深深植根於印度的社會和文化再加上一些印度教無良政客時不時的挑起事端,使得這個問題一直無法徹底解決。第二,印度的種姓制度使得少數高階種姓獲得國家大部分的資源,他們當然不願意放棄既得利益,曾經多次鬧事,比如九十年代因為《保留法》,印度大學生集體罷課,因為動了他們的乳酪。第三,印度的種姓制度就相當於一千多年前中國的九品中正制,從“五胡亂華”、“河陰之變”、“候景之亂”、“黃巢起義”,最後才由朱溫以屠殺的放棄徹底解決掉,歷經數百年的動亂,而印度社會強調“非暴力”,怎麼可能解決種姓制度?!
回覆列表
怎麼淡化,上層建築,國情不同,印度是聯邦制度,個個聯邦省高度自治很獨立的,所有貴族,包括統治階級都是高種姓,你改了不是動了別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