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代詩人就像天上璀璨的星辰一樣,你最喜歡哪個詩人的哪首詩?
10
回覆列表
  • 1 # 生活更美好

    喜歡的有很多,比如

    阿蒂拉"尤諾夫 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於波士頓,美國思想家、文學家.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國/英國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其作品對二十世紀乃至今日的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1948年,60歲的艾略特迎來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國倫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臘逝世),英國詩人;作家,世襲爵位,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引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又譯擺倫.其代表作有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唐·璜等.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貝爾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也譯做貝托爾德·布萊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國戲劇家與詩人.

    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國最偉大詩人之一,象徵派詩歌先驅,現代派的奠基人,以詩集《惡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後世.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以拉丁文般雋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見長

    但丁·亞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義大利詩人,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以長詩《神曲》留名後世.恩格斯評價說:“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詩人.詩風凝鍊,意象紛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語法於不顧.生前只出版過10首詩,默默無聞,死後近70年開始得到文學界的認真關注,被現代派詩人追認為先驅.與同時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為美國最偉大詩人;其駕馭英語的能力,被認為可跟莎士比亞相提並論.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說明 · 關於))[ˈgøːtə],亦作Göthe,出生時名為: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出生於1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 逝於1832年3月22日,魏瑪)作為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瑪的古典主義的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克里斯蒂安·約翰·海因裡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時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紀最重要的德國詩人和新聞工作者之一.海涅既是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浪漫主義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語言詩意化,將報刊上的文藝專欄和遊記提升為一種藝術形式,賦予了德語一種罕為人知的風格上的輕鬆與優雅.作為批評家、熱心於政治的新聞工作者、隨筆作家、諷刺性雜文作家、論戰者,他既受喜愛,又遭懼怕.他是作品被翻譯得最多的德國詩人中的一員.海涅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可能是由門德爾松為之作曲的透過音樂傳播的《乘著歌聲的翅膀》.

    沃爾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國著名詩人、人文主義者,其代表作品是詩集《草葉集》.

    柯爾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國詩人、文評家,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詩名家,其文評集《文學傳記》(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見稱,書中對想像(imagination)與幻想(fancy)的區別尤其著名.一生作詩不綴,但中年時自稱棄詩從哲,精研以康德、謝林(Friedrich Schelling)為首的德國唯心論.他的「鴉片癮」、他的個人魅力、他與華茲華斯的微妙關係,使他成為西方文學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濟慈,全名約翰·濟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於18世紀末年的倫敦,他是傑出的英詩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員

    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國詩人,以《寓言詩》(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後世.

    米哈伊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俄語: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國詩人.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語詩人,除了創作德語詩歌外還攥寫小說、劇本以及一些雜文和法語詩歌,其書信集也是里爾克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19世紀末的詩歌裁體和風格以及歐洲頹廢派文學都有深厚的影響.

    讓·尼古拉·阿爾圖爾·蘭波,或譯“亞瑟·蘭波”、“阿爾蒂爾·蘭波”,“林包德”(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生於倫敦.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彌爾頓在劍橋大學的克萊斯特學院完成他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後,便開始專心於詩歌寫作.1632年至1638年五年間,彌爾頓辭去了政府部門的工作,住到他父親郊外的別墅中,整日整夜的閱讀,他幾乎看全了當時所有英語、希臘語、拉丁語和義大利語作品.在這段時期彌爾頓寫作了《酒神之假面舞會》等一些作品.

    弗拉基米爾·馬雅科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аяковский,1893年7月19日—1930年4月14日),前蘇聯詩人.生於喬治亞巴格達迪的一個林務官家庭.學生時期曾參加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地下活動.早期詩作帶有未來主義色彩.十月革命後的《我們的進行曲》、《革命頌》等詩作歌頌了十月革命,呼籲藝術家同革命結合.1919年後參加《羅斯塔之窗》工作,寫詩作畫同反對派進行鬥爭.1924年列寧逝世後,發表長詩《列寧》,深切悼念這位偉大的領袖.曾出訪過法國、西班牙、墨西哥、美國等國家,寫了《我發現美洲》、《百老匯》等國際題材的詩篇.還寫有《臭蟲》、《澡堂》等諷刺喜劇等作品.

    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原名:內夫塔利·裡卡爾多·瑞耶斯·巴索阿託(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當代智利詩人,197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是美國著名詩人、文學家.

    傑弗裡·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國中世紀著名作家,出生於一個酒商家庭.1359年隨愛德華三世的部隊遠征法國,被法軍俘虜,不久以黃金贖回.喬叟當過國王侍從,出使許多歐洲國家,兩度訪問義大利,發現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對他的文學創作起了極大的作用.其著作有《公爵夫人之書》、《聲譽之宮》、《百鳥會議》、《賢婦傳說》、《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喬叟於1400年10月25日在倫敦逝世,葬於威斯敏斯特教堂裡的“詩人之角”.喬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謀殺,英國的中世紀研究專家特裡·瓊斯曾出了一本書《誰謀殺了喬叟?》.

    詹姆斯·奧古斯汀·艾洛依休斯·喬伊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1882年2月2日——1941年1月13日),愛爾蘭作家和詩人,20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長篇小說《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1916)、《尤利西斯》(1922)以及《芬尼根的甦醒》(1939).

    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年--1832年)是一個英國著名作家.

    司各特18個月時患小兒麻痺症而有腿萎縮.12歲時進愛丁堡大學.他十分欣賞德國的“狂飆文學”,翻譯過德國著名民謠《萊諾爾》.1802年司各特出版《蘇格蘭邊區歌兩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後一個吟遊詩人之歌》問世.此後他投資印刷行業.1808年出版詩歌《瑪米恩》,以後他創作了《湖邊夫人》、《特里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威爾士詩人、作家.生於1914年,英國南威爾士,其父是一位中學校長.托馬斯很早就表現出對於文學的特殊興趣,他中學的時候曾擔任學校刊物的主編,並發表了一些詩作.1931年,17歲的托馬斯離開了家鄉前往倫敦開始他的寫作事業.20歲那年,托馬斯發表了第一本詩集《詩十八首》,當時的評論界並沒有特別關注這位年輕的詩人.但是美國的一些出版商卻很看好他,把他之前所出的三本書做成一部合集《我生活的世界》在美國發行,這部合集後來為他贏得了威廉·福亥爾獎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托馬斯為英國廣播公司服務,戰後他仍為該公司的一套文藝節目寫稿播音.1946年,托馬斯發表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詩集《死亡和出場》,這部詩集為他帶來了名譽和作為詩人的地位.評論界普遍認為托馬斯是繼奧登以後英國的又一位重要詩人.托馬斯的詩作大體屬於超現實主義流派,其詩中所蘊含的內容較具有夢幻色彩,透過對於意象的描繪堆砌,托馬斯所創造出來的詩境往往引人入勝.另外,托馬斯很注重押韻,其詩以善於朗誦聞名.除了寫詩,托馬斯也寫過一些短篇小說發表在詩文集《愛的地圖》中,並寫了幾個電影劇本,如《三個怪姐妹》等.1953年,托馬斯在切爾西旅館逝世,享年39歲.

    王爾德(Oscar Wilde,又譯奧斯卡·懷爾德,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劇作家.

    雪萊,全名珀西·比西·雪萊[1](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譯作雪萊,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議員.12歲那年,雪萊進入伊頓公學,在那裡他受到學長及教師的虐待,在當時的學校裡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萊並不象一般新生那樣忍氣吞聲,他公然的反抗,而這種反抗的個性如火燃盡了他短暫的一生.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葉芝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建立者之一.

  • 2 # 圍觀經濟學

    談到詩歌,我就不由得想到曾經那些詩歌盛行的時代。從唐宋時期的興盛繁榮,到近代的流派迭出、百家爭鳴,從李白、杜甫、陸游、白居易……,到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海子……。那些膾炙人口、歷久雋永的作品,永遠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雖然現在讀詩的人少了,寫歌的人也少了。但詩歌永遠是中國文化和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歷史意義,而且還承載著不同年代人們的記憶和青春。那麼,說到最喜歡的一首或者一句詩,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要屬顧城的《門前》: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Sunny照在草上

    我們站著

    扶著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門,不用開開

    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還要流浪

    我們把六絃琴交給他

    我們不走了

    我們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

    我們要乘著它

    度過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

    然而,它有歷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們愛土地

    我們站著

    用木鞋挖著泥土

    門也曬熱了

    我們輕輕靠著,十分美好

    牆後的草

    不會再長大了

    它只用指尖,觸了觸Sunny

    這是顧城在1982年完成的一首詩作。詩人用彷彿是孩童的視角和語氣,以及簡單直白的遣詞用句,描繪了一幅純真美好的景象,充滿了小清新的味道,也表達了作者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美好愛情的希冀。可惜的是,十數年之後,顧城卻在紐西蘭隱居期間因婚變而將妻子砍傷不治身亡,自己也選擇了自縊離世,年僅37歲。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以這種方式隕落,不得不讓人唏噓和可惜。

    在生活節奏飛快、壓力巨大的今天,在忙碌之餘,每當讀到此詩,眼前就會出現一幅美好的畫面,門前風兒輕拂,草兒輕晃,一縷溫暖的Sunny照在其上,心頭的陰霾就能一下子豁然開朗。如果說車裡是男人緩解壓力的避風港,那麼這首詩就是我舒緩情緒的烏托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喜歡說謊不寫作業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