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三土
-
2 # 佛山開心彼得
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三觀可以升級,升級為哲學人生觀、哲學價值觀、哲學世界觀。 先說普通三觀: 普通人生觀: 學生類: 學生大部分沒有人生觀,少量有的,也很奇葩。 比如同學就會在日記本上寫他大學必須完成的東西,這種強行為自己指派目的,可以算人生觀。 湖南籍的同學,也許是因為小時候重男輕女,她的生活很杯具,她的人生觀就是離開家。她為了貫徹離家這個目的,很努力學習,也會去親近官二代或者富二代,多找條出路。這也是人生觀。 我說大部分學生沒有人生觀,就是因為學生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學了有什麼用?那麼,我為什麼要學? 大部分人都在這樣懷疑,所以都沒有人生觀,只有上面那2個奇葩,有人生觀,所以學習還勉強。 知道了為什麼要學,所以主動的學;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學,就沒有動力。 還有一部分就是天生沒主見的,父母說好好學,朋友說好好學,全天下都說要好好學,恰好她天賦不錯,那就好好學吧。 這就牽扯到了價值觀: 這一類人學習的動力是利益,就是價值觀的作用, 學好了有肉吃,學不好被鄙視,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學,但就現在的環境來說,學好了絕對比沒學好強。 環境就是世界觀: 學生的世界觀就是她家和她學校這麼兩點一線,她們只在這個範圍內晃盪,這個範圍內,成人們的價值觀、社會的風氣、民族的風情就會影響他們的世界觀。 當人對這個範圍熟悉了之後,很多時候就覺得累,想出去走走,看看不同的世界。 但是看到新世界之後,都會覺得自己在這個新世界格格不入,新世界很美,但是沒有家裡舒服。 說到底,就是一種對新世界的懼怕。害怕改變。 瑞士很好,但要你拋棄天朝的一切,現在就去那裡,你去麼? 你會說你沒準備好呢,等我準備準備。 如果你不懼怕新世界,不懼怕改變,就不需要任何準備,你說準備,你就是在掂量走與不走的價值。 如果我在國內過得不好,當然會選擇去;過得好就不會選擇去。 這就把世界觀的思考放到價值觀裡去了,用價值來判斷,而不用世界來判斷。 所以,普通人的三觀狀態如下: 人生觀,基本沒有,就算有也只是階段性的,而且更多的時候用價值觀來重新考慮的是這樣做值不值得。價值觀,都有,就是利益,但應用起來熟練程度不同。 世界觀,天生的,知道有,但不會用,遇到環境改變的事,都在用價值觀來代替,來抉擇。 合在一起說,就是普通人都是在以利益為價值觀,然後價值觀同時當作三觀來使用
-
3 # 情感小課
最近自己整理了整理三觀,總結如下:全是私貨,之於他們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吧!看完你就明白了
世界觀我不知道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不知道時間和空間是否有盡頭,不知道微粒是否可以無限細分,我接受自己的這些不知道
我不知道人類觀測能力範圍之外的世界是什麼,不知道是否有神,我接受自己的不知道對於在人類觀測能力範圍內的世界的執行,我相信科學真理,並使用它們指導生活,儘管這些真理只是或然為真的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是神性、人性、獸性的混合體每一個人都有其世界觀,大多數人的世界觀是模糊和不自覺的,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感官攝入的知識在其思維方式上的投影,所以同樣的知識攝入,對不同的人來說,認識可能差別甚大每一個人都有其價值觀,大多數人的價值觀是簡單從眾的,人把世界上發生的事,放到自己的價值體系上投影,根據在自己看中的價值維度上的投影值,得出價值判斷的態度每一個人都有其人生觀,大多數人的人生觀是不自覺的,僅僅是機械地按照態度來行動,並無對整個人生的戰略規劃人的三觀會受到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只有瞭解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真正瞭解他的行為社會環境有兩個基本型,一是古老的、東方的、禮治的,二是現代的、西方的、法治的,每個社會區域性的環境都是這兩個基本型的組合,一種典型的組合結果為:外觀是現代的,核心是古老的社會的運轉動力,一來自上峰,二來自眾人,社會的運轉本質是意志的角力,最終以某種資源交換達成平衡人的行動中有理性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感性,但更多的是直覺,即由態度直接決定,但當人被迫做出某種行動,行動會反過來塑造態度,以消除態度行動不一致的不適感人的骨子裡是喜歡真、善、美的,但最好不要與他們的利益發生衝突,人對真善美的判斷受到環境和輿論的重要影響價值觀我熱愛美德,從良心角度,恪守美德會讓我心安,從功利角度,美德保障的是長期利益
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智慧和賺錢雖然重要,但如果傷到健康就不值,可以辛苦點,但要適度我熱愛智慧,從求知角度,探求智慧會讓我欣喜,從功利角度,智慧保障的是最大利益工作賺錢是權利也是義務,在“取之有道”的前提下,時刻尋找最優策略,來努力賺錢智慧和美德兼備的朋友千金難求,家人的數量也當然有限,為他們偶爾不妨損傷健康、智慧、金錢,但不能成為常態因為不可抗原因結識的人,例如同學、同事、社交朋友,參考三觀和志趣來確定親疏關係生活滿足吃飽、喝夠、睡飽、有足夠的書和文章可以讀即可聚會、群聊、社交、虛榮攀比、無聊人的點評,都不參與、不響應,只與有價值的人私交除基本美德(善良正直誠實寬容守信)外,不關心別人的價值取向,不點評,更不爭吵只做以事實判斷為主的討論,只與智慧、美德兼具的朋友討論,避免失言在“生活”“社交”方面都大幅度剪枝之後,安靜、幽暗、孤獨、專注的長時間投入狀態即成為可能,用於學習和工作極好學習英語是個長期的任務,雖然不必大張旗鼓,但應該持之以恆人生觀人生是什麼?我的理解,是修行,也就是「思而勤」
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只爭朝夕,竭盡全力,不留遺憾也要謀定後動,不急不貪,追求長期的最大利益這就意味著,在每個時刻,都做對以後整個人生價值最大化的事目前看來,讀書思考以獲得“經過反省的三觀”是最划算的,因為之前沒做過這個工作,所以急需做它,讓經驗得以落地實踐、認識、總結三觀是應當迭代一輩子的工作,每個階段都根據已沉澱的三觀來實踐,持續反省和總結,改進之要敢於做實事,哪怕其有錯誤的可能,甚至必然錯誤,要允許自己犯錯誤,但隨時準備認錯、改錯,對世界的認識總是有限的,追求最佳策略也只能基於有限知識來做出,只能接受這一點處世以自己一人的思考、決斷、執行為準,不必太在意其他人的價值判斷,但事實判斷如果被指出確然錯了,要虛心接受不給自己畫限制、畫地為牢,在允許失敗、不在乎別人言語的前提下,可以隨意嘗試新鮮領域,前提是有價值、有興趣只考慮當下的策略選擇,不考慮沉沒成本,已過去的事,除了總結一下收作經驗外,沒任何必要回顧,人生只向前走,具體操作上做好每個細節,但不妄想人定勝天,盡人事聽天命即可注重種種資源的積累,尤其是資訊的採集,重點問題是確定優質的資訊源,沒有比優質資訊源更重要的了,征戰需帶三分殺氣,但長期運營上看,要以“生氣”為主,用《道德經》來指導修身,用《智慧書》來指導處事一不小心寫了不少方法論,因為人生觀在第1點中已經說完書籍推薦上面的個人三觀全是大私貨,而且只是目前版,不看也沒關係,看了做個參考也行
哲學入門書《蘇菲的世界》挺好,《大問題》我非常喜歡;《西方哲學史》羅素版公認是立場不中立但文采極佳;今天聽了張志偉老師的《西方哲學十五講》,強烈推薦;《當代形而上學導論》《當代知識論》《倫理學與生活》是我去年讀的,都不錯個人認為作為業餘讀者,讀哲學到能夠幫助整理三觀的程度剛好,更深了價效比恐怕不高,供參考
回覆列表
“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來就是哲學研究所涵蓋的內容。
按照目前中文語境中的通行說法,“世界觀”即對外部世界的性質以及人與外部世界之間關係的看法,“人生觀”即對人生的目的與意義的看法,“價值觀”即對不同價值之間的主次關係及權衡取捨的看法。這樣的說法在哲學上略顯粗糙,不過總體而言,我們不妨把“三觀”理解為對較為重大的規範性問題(normative questions)的看法。
所謂規範性問題,是與描述性問題相對的範疇。概而言之,描述性問題關乎“是什麼”,比如我今天早飯是不是喝的皮蛋瘦肉粥、地球是不是繞著太陽轉、量子力學是不是對微觀世界的確切描述、減稅是不是一定會促進經濟增長、馬瑞霞倒在斑馬線上無人救助是不是因為這個社會人心冷漠,等等。與此相反,規範性問題關乎“該當如何”,比如該不該相信進化論(參見我關於進化論的回答:https://wenda.toutiao.com/answer/6430703378329764097/)、該不該相信全球氣候變化論、該不該為愛情犧牲事業、該不該拒絕轉基因食品、該不該主張人人平等、該不該支援同性婚姻合法化(參見我的《同性婚姻、性少數權益與“道德滑坡”論》一文),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描述性問題與規範性問題之間並沒有截然的界限,規範性維度與描述性維度往往在同一個問題中相互滲透。比如“A是不是B發生的原因”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純粹的描述性問題,但“原因”這個概念本身已經帶有了規範性:B發生永遠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我們只會把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因素稱為“原因”,而把其餘因素稱為“條件”、或者乾脆視為理所當然;也就是說,當我們把A稱為B的“原因”時,實際上是預設了A在規範維度上相對於其它因素具有某種獨特性,值得我們單獨重視。又比如“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純粹的描述性問題,但一旦我們細究“上帝”這個概念背後的道德涵義,就會發現“該不該相信上帝存在”實際上是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參見我的《上帝與罪惡問題》一文)。其餘比如“知識”、“科學”等等概念均是如此。反過來,當我們思考規範性問題時,也必須在充分考察既有描述性素材(包括一般人的前哲學直覺與日常經驗,以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種研究結論等等)的基礎上進行,否則便是閉門造車。
如果說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首先是關於描述性問題(特別是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研究,那麼哲學就是關於規範性問題的研究:在前哲學直覺、日常經驗、自然科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等各種描述性素材的基礎上,透過概念澄清與邏輯分析,力圖對規範性問題達成合理的反思平衡。“三觀”所涉及的,正是這些規範性問題其中的一部分(或者說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