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話軍事
-
2 # 貓爪鋒利
參考真正的一戰,這種假設其實是給同盟國集團添加了西班牙,日本,義大利,泰國四個成員。當然,這對同盟國實力的增強具有非常顯著的積極意義。假若包括德國在內的這八個國家都能於1914年全面介入戰爭,同盟國集團獲得最終勝利的機率將大於協約國。 一戰德國因何戰敗?不是國家實力不夠,工業支撐不起,主要在於四個方向都被封閉,國家體系從內部崩潰,這在魯登道夫的總體戰中有相關描述。我們先來看一下,二戰坑德國的義大利介入戰爭會對德國的戰略態勢造成什麼影響??南歐,地中海,一戰協約國集團封鎖德奧南翼,切斷德土海上聯絡,支援巴爾幹及沙俄的重要一環,義大利倒向德國,以英法海軍實力,似乎遠遠做不到在北線封閉德國公海艦隊的同時在南線打垮義大利土耳其海軍,封鎖同盟國南翼,德國則可藉此獲得海外物資的補給,尤其是糧食,有此輸血線,將極大增強同盟國實力。要知道,德國在1918年前線武器彈藥消耗仍可維持,因缺乏糧食發生動亂退出戰爭。 再看看西班牙,西班牙倒向德國,英法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不說西班牙攻佔直布羅陀,扼制英國進入地中海,西班牙一參戰,法國將淪為與奧匈一樣,三線作戰的尷尬境地,單戰德國就困難重重,三線作戰崩潰的會更早,屆此英軍在Continental將難以有效立足。再來看看遠東,日本與泰國。泰國夾在英屬緬甸與法屬印支之間,鑑於世界大戰遠東邊緣英法無力顧及,這些地方將會被日本與泰國逐漸蠶食,隨後泰國將威脅到印度,日本則有可能配合德奧,與沙俄開戰,主力在歐洲的沙俄最多自保,總之,遠東將會出現同盟國勢力做大,協約國難以抵禦的情況。 再來看看後期加入協約國的兩大國家,中國與美國。之所以他們戰爭前期沒有加入戰爭,是持觀望態度,誰強支援誰,發戰爭財。所以初期這兩國基本不會參戰,後期同盟國取得優勢後更不會對其宣戰。至於非得讓其在戰爭初期加入協約國,只能說,對遠東同盟國勢力會啟到扼制效果,對歐洲無傷大雅,美國軍力明顯弱於英德俄法一流強國,經濟實力拼消耗則要時間,短期不會奏效,等同盟國集團消滅法國打殘沙俄後,大勢已定。至於中國,當時似乎地方勢力過多,加入戰爭後估計主要打的是內戰。
-
3 # 那個蟲兒敢作聲
日本和山東的德軍聯合北洋軍閥搞定中國華北華東地區的英軍法軍,德軍在歐洲猛攻俄國,日本則趁機聯合奉系軍閥攻擊中國東北的沙俄勢力。將俄國英國法國在中國的勢力趕出中國。同時包括中國香港地區。隨後聯合泰國中國桂系軍閥出兵越南,消滅法國的越南殖民地。隨後,協防泰國防止印度阿三和英國從印度進攻中南半島。同時,支援印度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動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地位。利用日本海軍可以不懼太平洋的英國海軍的入侵,守衛好海岸線,英國法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掀不起什麼大浪了。前提是美國不提前參戰。
重點是歐洲戰場,具體如下:
1.戰前對西班牙土耳其等歐洲弱國進行軍事援助,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2.西班牙軍隊向直布羅陀(至今為止是英國領土)進攻,戰前要支援西班牙大量的重型火炮,來用於對付英國地中海艦隊和防禦要塞。成功後可封鎖直布羅陀海峽。此舉若成,則對戰局影響很大,使英國與埃及中東殖民地的聯絡切斷,更重要的是來自印度的兵力和物資難以到達英國。
3.最好能讓義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協同作戰,土耳其義大利吸引英國地中海艦隊,再讓西班牙從背後插英國一刀。然後等控制了直布羅陀海峽後,土耳其就可以趁機收復中東失地。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海軍和英法海軍一點點消耗英國地中海艦隊實力。
3.策動埃及、利比亞、法屬西非、中東地區、高加索地區民族獨立,脫離英國法國俄國的統治。如果不成功,也可以牽制協約國的力量。
4、說說對付俄國,俄國的大國沙文主義嚴重,波蘭、波羅的海沿岸、羅馬尼亞等地區反沙俄統治鬥爭激烈,可以策動他們復國,來讓他們支援德國奧匈帝國進攻沙俄,承諾他們幫助他們復國。加之德國軍隊的戰鬥力遠在沙俄軍隊之上,應該能很快解放東歐地區,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前面說到日本會在中國東北攻打俄國牽制沙俄。所以西線德軍壓力會小一些。俄國幅員遼闊,不能和俄國打持久戰,要把大批俄軍主力吸引到預設的埋伏圈中,利用武器裝備優勢成建制的消滅俄軍。同時,俄國後期,社會黑暗,人民苦不堪言對沙皇統治非常不滿,德國可以利用俄國社會矛盾,拖垮俄國經濟,暗中支援蘇維埃革命,推翻沙俄統治,隨後蘇俄會選擇退出一戰。德國要選擇讓波蘭等國家獨立形成德國和俄國的戰略緩衝區,幫助獨立國家發展,維德國馬首是瞻。替德國放哨。
5、對付法國,我建議施裡芬計劃和後來曼施坦因的計劃並行,一戰時期的法國一開始反應有些慢了,等德軍都打下了比利時時法國才反應過來,沒有能夠禦敵於國門之外。反而讓德軍深入法國上百公里,德國的遠端火炮甚至都可以打到巴黎市區。可見施裡芬計劃的可取之處。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可是一戰德軍沒有機械化部隊,很難突破索姆河、馬恩河、凡爾登防線。而曼施坦因的計劃是:中心突破,將英法聯軍撕成兩半。同時因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去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在一戰剛開始時便集中兵力攻打整個地區,所以當德軍進攻法國北部時,法軍軍事排程慢了些。
綜上,戰爭計劃應該是:
首先,德國應在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構築防線,吸引牽制法軍主力,遲滯法軍行動。
隨後,實施施裡芬計劃,攻佔比利時,直接右勾拳實施包抄,事實證明這個計劃雖有可取之處但最終在馬恩河戰役中失敗,所以還需要有曼施坦因的計劃相補充。
最後,實施曼施坦因的計劃,派德國陸軍中最為機動的部隊,穿過人煙稀少的阿登森林地區,要快速推進。出其不意的出現在法國腹地。形成左勾拳,從左翼包抄英法聯軍。最後與比利時的德國方面軍匯合。直接包抄英法聯軍主力,儘快完成包圍圈,不要心慈手軟,像敦刻爾克大撤退一樣。
抽出部隊快速推進包圍巴黎,後方的大包圍圈可以一點點收縮,最主要的是在法國新生力量補充之前,瓦解法國軍隊。招降法國政府。最好能夠和法國簽訂城下之盟,允許法國政府存在,但要退出協約國,轉而與英國為敵。等到,法軍兵敗如山倒,德軍兵臨城下,法國政府無兵可調時,法國政府為了不亡國,也只能選擇和英國翻臉,簽訂城下之盟了。
5、如果法國戰局進展順利,英軍陸軍有幾十萬人被消滅在法國前線上時,英國的形式已經很危險了。如果法國背叛英國,再加上直布羅陀海峽被控制,亞洲英國一敗塗地,沙俄政府倒臺英國其實已經沒有希望主宰Continental,和德國爭霸世界了。除非,英國可以拉上美國趟這趟渾水,如果美國當時的總統眼光夠遠的話,應該選擇派兵協防英國,因為德國打敗英國後,就可以掌握歐洲霸權,休養生息整合力量後會把眼光放在北美。如果美華人目光短淺的話,發戰爭財後見好就收,不真的參加Continental戰爭。那英國的命運就很黯淡了。德國工業能力已經超過了英國,德國海軍已經是當時世界第三大海軍了,和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相差不大。再整合法國海軍的力量,集中主力戰列艦艦隊和巡洋艦部隊力量重點突破。同時德國造船廠要下餃子般的造軍艦,爭取突破英國海軍防線。登陸英國。
-
4 # 野草的沉思
一,西穩英法。法之反德,因其侵犯其在非洲利益。英之反德,因其威脅到英之海上霸權。如果德棄其非洲之爭奪,可緩與法之矛盾。英德本姻親,若德緩其海上之爭奪,可緩與英之緊張之關係。英法慣好綏靖政策,不觸其利益,輕易不管他國事。如此,可先穩住西方。
二,留西班牙監視牽制法國。
三,東遣日本和泰國,從遠東進攻俄國。將俄之主力調往東方。
四,集中土奧保三國之精銳兵力直插,攻打莫斯科。首都必救。則兩翼必空虛。
五,德奧二國,一左一右,從兩側插入,合圍俄軍主力於莫斯科而殲之。則俄國可平。
六,平俄,必威震整個歐洲。其他小國,必望風而降。英法亦必甘拜下風。倘戰,集八國得勝之兵,徵二綏靖怠惰之國,其勢可知矣。
歷史已經證明,欲稱霸歐洲,必先征服俄國。否則,如拿破崙,希特勒,儘管打了無數勝仗,也只是徒勞一場。
回覆列表
一戰主要有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個陣營,首先來看一下這兩個陣營的力量。
協約國主要有:大英帝國、法國、澳洲、加拿大、美國、比利時、印度、紐芬蘭、紐西蘭、南非共和國、義大利王國、葡萄牙、中國。
同盟國主要有: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 保加利亞。
任何時候,國家之間的戰爭拼的都是國家的綜合實力。那麼,我們先來看一下一戰時期,幾個國家主要國家的綜合實力情況:
1.英國:綜合國力世界第一。
2.德國:快速崛起,想謀求挑戰世界第一寶座。
3.美國:經濟實力世界第一,軍事上落後於德、英、法。
4.法國:歐洲前任第一,老牌強國。
4.沙俄:經濟實力一般,軍事力量強。
5.奧匈帝國:歐洲強國之一但是外交依附德。
6.日本:後起之秀的強國,民族凝聚力超強。
至於一戰其他的國家,有些國家參戰純粹是被迫參戰或者作為列強的附屬國參戰,基本上對一戰的影響可以忽略。
另外,從軍事實力角度來看,一戰時期幾個主要國家的軍事實力排名為:德國>英國>俄國>美國>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
所以,從以上角度分析,如果我是威廉二世,給我日、奧、土、意、西、保、泰、七個盟友基本上勝算不大,如果想要在一戰中獲勝,最好的方式是與沙俄結成同盟(畢竟二者的海外殖民地利益爭奪遠不如英法,並且沙俄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德國),針對美國,即使不能結成同盟,最少也要搞好關係,達成互不侵犯條約;基於這兩點,以德俄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之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誰勝誰敗,未可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