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同光十三絕”畫像,是一件人們熟悉的戲劇文物了。畫中程長庚等著名京昆演員形象各具神態,實屬難能可貴。在《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部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卻聽幾位老先生說,這畫是《三六九畫報》朱復昌等人仿照“京腔十三絕”以沈蓉圃戲畫中的人物拼湊而成的。礙於人際關係等原因,當時一些知情人沒有公開揭露。將錯就錯,以致流傳至今。對我來說,確是聞所未聞。圖中十三個人物,分別是程長庚飾《群英會》魯肅,盧勝奎飾《空城計》(或《戰北原》)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楊延輝,徐小香飾《群英會》周瑜,譚鑫培飾《惡虎村》黃天霸,梅巧玲飾《雁門關》(或《四郎探母》)蕭太后,朱桂芬飾《玉簪記·琴挑》陳妙常,時小福飾《桑園會》羅敷,餘紫雲飾《綵樓記》王寶釧,郝蘭田飾《釣金龜》康氏,楊鳴玉飾《思志誠》明天亮,劉趕三飾《探親家》鄉下媽媽。其中涉及的這些戲畫,雖難一一過目,但從《中國京劇藝術圖冊》中收錄的沈蓉圃所繪《群英會》、《探親家》來看,所謂“同光十三絕”中程長庚(飾魯肅)、劉趕三(飾向下媽媽)的形象,確與戲畫毫無二致。上述老先生的談話,應是可信的了。
在《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書中,有一些京劇界人士的題詞或題詠。他們有些可能是知道內情的。現在看來,所題文字似堪玩味。如梅蘭芳題詞,談的是自己曾廣為蒐藏沈蓉圃戲畫及“同光以來名宿照片”:“沈君蓉圃所繪《思志誠》劇畫像,先大父及徐小香、楊鳴玉、朱蓮芬、時小福、劉趕三、餘紫雲諸先生共二十餘人,均為當時名彥,向藏餘家。以有關國劇史乘,適餘創立國劇學會,即以陳諸會中,所以垂久遠而示來前也。厥後陸續徵求,復得程長庚、徐小香兩公之《鎮潭州》暨先大父《四郎探母》畫像,均為沈君所繪。同時又旁博採同光以來之名宿照片若干幅,悉歸國劇學會儲存。”這幅“同光十三絕”圖,他卻是第一次看到。景孤血《題十三絕圖詠》中,有首詩的註文寫道:“二十年前,有人在城南遊藝園舉辦‘名伶遺物展覽會’,臚列遺物珍品甚多,然亦未見有著此圖之巋然巨觀也。”總之,對他們說來,這幅圖畫也是前所未見的。是否弦外有音,就難說了。
所謂“同光十三絕”,並不能完全代表同治、光緒時期北京舞臺上最為傑出的演員,其中甚至沒有一個花臉演員,名實不盡相符。但圖中人物形象都是取自沈蓉圃畫作,仍然值得珍惜。而且,這些畫作大都是人們不容易看得到的。所附《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自然也有其史料價值。圖畫的真偽則易澄清。這篇短文,本不應由我來寫。只因有關京劇史乘,便略陳數語,就正於高明
所謂“同光十三絕”畫像,是一件人們熟悉的戲劇文物了。畫中程長庚等著名京昆演員形象各具神態,實屬難能可貴。在《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部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卻聽幾位老先生說,這畫是《三六九畫報》朱復昌等人仿照“京腔十三絕”以沈蓉圃戲畫中的人物拼湊而成的。礙於人際關係等原因,當時一些知情人沒有公開揭露。將錯就錯,以致流傳至今。對我來說,確是聞所未聞。圖中十三個人物,分別是程長庚飾《群英會》魯肅,盧勝奎飾《空城計》(或《戰北原》)諸葛亮,張勝奎飾《一捧雪》莫成,楊月樓飾《四郎探母》楊延輝,徐小香飾《群英會》周瑜,譚鑫培飾《惡虎村》黃天霸,梅巧玲飾《雁門關》(或《四郎探母》)蕭太后,朱桂芬飾《玉簪記·琴挑》陳妙常,時小福飾《桑園會》羅敷,餘紫雲飾《綵樓記》王寶釧,郝蘭田飾《釣金龜》康氏,楊鳴玉飾《思志誠》明天亮,劉趕三飾《探親家》鄉下媽媽。其中涉及的這些戲畫,雖難一一過目,但從《中國京劇藝術圖冊》中收錄的沈蓉圃所繪《群英會》、《探親家》來看,所謂“同光十三絕”中程長庚(飾魯肅)、劉趕三(飾向下媽媽)的形象,確與戲畫毫無二致。上述老先生的談話,應是可信的了。
在《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書中,有一些京劇界人士的題詞或題詠。他們有些可能是知道內情的。現在看來,所題文字似堪玩味。如梅蘭芳題詞,談的是自己曾廣為蒐藏沈蓉圃戲畫及“同光以來名宿照片”:“沈君蓉圃所繪《思志誠》劇畫像,先大父及徐小香、楊鳴玉、朱蓮芬、時小福、劉趕三、餘紫雲諸先生共二十餘人,均為當時名彥,向藏餘家。以有關國劇史乘,適餘創立國劇學會,即以陳諸會中,所以垂久遠而示來前也。厥後陸續徵求,復得程長庚、徐小香兩公之《鎮潭州》暨先大父《四郎探母》畫像,均為沈君所繪。同時又旁博採同光以來之名宿照片若干幅,悉歸國劇學會儲存。”這幅“同光十三絕”圖,他卻是第一次看到。景孤血《題十三絕圖詠》中,有首詩的註文寫道:“二十年前,有人在城南遊藝園舉辦‘名伶遺物展覽會’,臚列遺物珍品甚多,然亦未見有著此圖之巋然巨觀也。”總之,對他們說來,這幅圖畫也是前所未見的。是否弦外有音,就難說了。
所謂“同光十三絕”,並不能完全代表同治、光緒時期北京舞臺上最為傑出的演員,其中甚至沒有一個花臉演員,名實不盡相符。但圖中人物形象都是取自沈蓉圃畫作,仍然值得珍惜。而且,這些畫作大都是人們不容易看得到的。所附《同光朝名伶十三絕傳略》自然也有其史料價值。圖畫的真偽則易澄清。這篇短文,本不應由我來寫。只因有關京劇史乘,便略陳數語,就正於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