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茗論三國
-
2 # 知常容
不同意。
因為三國的時候魏繼承了漢,漢禪讓於魏,換句話說就是魏國結束了漢朝,並取對了他的位置,東漢徹底滅亡!至於蜀漢,只不過是一個地方割據。雖然劉備姓劉,稱漢但是他終究只是一個小政權。
魏國雖然沒有統一全國,但是作為正統性,應該所有人都承認。包括後來譙周認為天下已經屬於魏,所以投降魏也是正常的,不屬背叛。
所以,說三國是東漢延續,並不正確。
-
3 # 皇帝不稱朕
三國的蜀漢,當然不屬於東漢。
劉備在巴蜀之地建立的,不是“蜀漢”,這個小國的國號,是“漢”。蜀漢是後人為了區分東漢而給它加上的名號。這就像東漢也不是“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的國家,國號亦是漢或“大漢”。東漢是為了區分西漢而由後人給它加上的。同樣,西漢也不是“西漢”,本來大漢大漢它叫的好好的,忽然有了因為東漢,為了將兩者加以區分,大漢也便成了西漢。西漢又稱前漢,東漢又稱後漢。
前後南北東西,都是為了區分同名的國家。也就是說,所謂蜀漢、東漢、西漢,都是後代為了將這三家時代接續、又都姓劉的“劉漢”分清楚,不至於混淆,而新改的名字。否則二十四史就不是《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蜀志》,而成了《漢書》《漢書》《漢志》了。豈不亂哉?
同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南北朝時期拓跋氏建立的,就是魏國。後來分裂為兩部分,一個在西,一個在東,都稱魏,不改國號,皇帝也都姓拓跋。是不是也很容易亂?於是史家便將其分別稱為:北魏、西魏和東魏。這與東漢、蜀漢是一個道理。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當曹丕篡漢後,東漢實際上已經滅亡了——皇帝都把傳國玉璽送人了嘛!但劉備劉皇叔不同意,“漢賊不兩立”,他隨即在川中稱帝,繼續打起“漢”的旗號,並以天下正統自居。這與當年劉秀建漢無異。劉秀起兵反抗王莽,當時的形勢是“人心思漢”,劉秀又是漢家宗室,他重建漢朝,勢在必行。但東漢與西漢不是一回事。同樣的,當漢獻帝被迫禪讓後,雖然“人心思漢”的情緒已不那麼強烈了,但漢家一百年的餘澤多多少少還有點,劉備本以劉氏自居,他不建立漢朝,形勢也不允許啊!所以他一聽說漢家顏色變了,趕緊稱帝建漢,就是為了保持“旗幟不倒”。
劉備雖然姓劉,跟劉秀一樣,也屬於劉氏的遠親,他的國號也是漢,然而此漢與彼漢完全不是一回事。經過禪讓的手續,老劉家的正統皇帝之位已經轉到曹魏手裡(天命轉移了)。漢獻帝退位前可沒傳密詔,令劉備即位啊!劉備是私自登基,他是自立。
你能說東漢“屬於”西漢嗎?能說西魏、東魏屬於北魏嗎?都不能。自然,蜀漢也不屬於東漢。
回覆列表
第一,蜀漢的本質,是劉備集團辛苦拼搏下的產物。儘管,劉備等人,打著匡扶漢室的名號,但不可否認,這只是出於一種政治考慮,而不是打心底這麼認為的。劉備集團的諸多文臣武將,其實也都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勸劉備稱帝時可謂一點心理壓力都沒了。
第二,蜀漢與東漢的聯絡,是微乎其微的。蜀漢東,沒有東漢的任何一方重臣在內,最多,也就有一些之前在東漢當過小官的。除了,劉備是漢室宗親的天然聯絡,很難找到其他更強的聯絡,因此,將兩者直接等同,也是不合理的。
其實,在後人的評價裡,更多的是將三國的開端,放在黃巾起義的時候。這也是有幾分道理的,這件事,造成了未來的三國領袖紛紛登上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