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英武

    印度是個有野心的國家,雖然自己被英國殖民統治了190多年,但獨立後卻拾起英華人的衣缽,以殖民主義思想對鄰國實行蠶食、侵略和擴張,成為令南亞各國懼怕的地區霸權。

    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人心裡就有大印度聯邦思想,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吞併錫金,從政治、經濟、軍事甚至心理層面控制不丹,尼泊爾因為經濟體量比錫金和不丹大,境況比這兩者稍好,但是,印度對尼泊爾也無時無刻不在保持擠壓,目的就是在未來也能對尼泊爾實行完全控制。

    英國與印度現在沒有多少關係,只是印度尤其是印度政治精英骨子裡將自己當成了英國,對錫金的吞併,就體現了擴張的野心!

  • 2 # 桔子笑

    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印度成為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19世紀末期開始,印度人民開展了不屈不撓的獨立運動,其中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為民族主義事業贏得群眾支援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印度終於獨立。

    現在名義上印度還屬於英聯邦國家,實際上有自己主權。

  • 3 # 林民旺

    現在英國和印度的關係談不上很好,但肯定算不上差。從橫向上看,英國的外交更傾向於巴基斯坦,在印巴爭執中英國經常選擇扮演中立調和的角色,但是這種中立角色常常被印度視為對巴基斯坦的偏袒,尤其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也被認為是支援巴基斯坦的立場。

    就一般而言,意識形態上偏右點的政治團體和社會精英對英國是普遍地心存感激的,而偏左些的政治精英們則對英國有更強的“恨意”。冷戰期間,印度精英更多是選擇到英國和英聯邦國家留學及工作(以至於一個英國朋友告訴我,英國現在被印度“殖民”了),冷戰之後這一趨勢慢慢改變,去美國的越來越多,如今美籍印裔在美國政治中影響力越來越大。

    很多印度精英現在“感激”英國殖民的原因,可以用馬克思的辯證法來解釋。 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稱,英國的殖民不自覺地“破壞”了印度舊的封閉社會,而且也“創造”出印度新的開放社會。特別是英國的殖民為現代印度國家的形成奠定基礎,現在仍能看到英國當年留下的“豐功偉績”。例如鐵路、疆域(印度獨立後“合法地”繼承了大英帝國所征服的廣大疆域)、英語、民主政治、官僚體系等等,可以說是英華人將一個地理上的概念“印度”給鍛造成現代民族國家。

    另一方面,印度畢竟是被殖民過最長、最深的國度,因此印度很多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民族恥辱”。而且,印度社會現在的留下來的很多問題,如民族分裂、宗教衝突等等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大英帝國。

  • 4 # 國家人文歷史

    富有洞察力的溫斯頓·丘吉爾在1931年就做出了預言:“失去印度,將是我們最後也是最致命的損失。如果在未來我們將弱化成一個次要國家,那麼這場失敗一定是對這個程序起到推動作用的”。

    “CROWN上的寶石”常常被用來形容印度在英帝國內的地位,但可能沒有一個詞比它更不合適的了。寶石是個小事物,而印度卻是英帝國權力所及人口最多、(除加拿大之外)面積最大的領地。當時的印度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即今天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它的面積比英國本土大15倍,人口則超過6倍。只有當1876年唐寧街10號為維多利亞女王陛下奉上印度的CROWN之後,以“英國國王(女王)兼印度皇帝”的身份。毫無疑問,印度是最重要的帝國領地。起初,它對英國貢獻最大的是商業。在數百年的時間裡,僅貿易一項,英國就從印度榨取了上百億英鎊的鉅額利潤。進入20世紀後,印度超過其他帝國屬地的是供應人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派遣了100萬人為英國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200萬人。

    1947年8月14日,數千面英國國旗在印度各地永遠降下了。三個世紀以來,他們象徵著英國在世界上這個地區的統治。最後,在晚上11點58分 ,副王專用王旗,一面中央飾有“印度之星”徽章的米字旗,從德里的副王宮殿旗杆上降落下來。幾分鐘後,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永遠結束。印度的獨立預示著英帝國即將完結。現在來看,英國仍然與印度保持著長期以及穩定的貿易伙伴以及政治聯盟關係。即便時當下,印度仍然是英國移民人口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黃新料現在的市場價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