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十八路諸侯聯盟共同討伐董卓不歡而散的原因

    這十八路人馬為何起兵發董卓?表面上是因為檄文中說的“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其實另有玄機,大家都有各自的小算盤。

    十八路人馬從起兵原因角度看可以分成幾個派系。

    第一:不得不反。包括曹操、袁紹、袁術、袁遺等人

    曹操是反董卓檄文的釋出者。其一,曹操從京城逃出來,宣稱有皇帝密詔,很容易取信於人。其二,曹操刺殺董卓之後,董卓下令天下通緝,反董卓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三,曹操希望有機會建功立業,而現在正是大好時機。

    袁紹因為公開反對董卓,和董卓已經不能兩立,加上袁紹四代五公,門第高貴,家族影響巨大,發董卓正是團結門人,集結力量的大好時機。袁紹當然要反,並且是第一個響應曹操的人。在反董卓諸侯中成為盟主,儼然是漢末新一任領袖,很是風光了一把。

    袁術是袁紹堂弟。袁紹的行為,已經讓袁家在朝廷無法立足,要想生存下去,甚至是活的更精彩,就必需除掉董卓。況且袁術早有異心,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先忍不住要當皇帝的人。

    袁遺是袁紹從兄,和張超、曹操友善,兩人都曾經高度讚揚過袁遺。比如曹操說“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但也可以看出袁遺主要是文人,有德行,有學問,此次更多的是追隨袁紹起兵。

    第二,渾水摸魚。包括孫堅、公孫瓚等人。

    孫堅在黃巾起義的時候就有上佳表現,對於在黃巾之戰中竟然還大敗的董卓,打心眼裡看不起。並且孫堅號稱“江東猛虎”,手下又有四員大將,實力強勁。在反董聯盟中是主動充當先鋒,衝殺在第一線。當孫堅面對殘破的洛陽城,不禁慨然“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也有幾分憂國憂民之情,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想借著反董卓的時候撈點好處。於是在撿到傳國玉璽之後,不惜和袁紹袁術翻臉,急匆匆趕回江東。

    公孫瓚也參與了剿滅黃巾的行動,自然也清楚董卓的軍事才能,也滿心以為可以在反董卓中撈到一點好處。可惜,公孫瓚雖然號稱“白馬將軍”,但是自己缺乏領袖才幹,手下又沒有得力干將,反董運動沒有取得什麼實際利益。

    第三,表明清白。包括韓馥、孔伷、劉岱、張邈、張超、王匡、張揚等人。

    演義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在《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中卻記載了,在朝廷大臣周毖、伍瓊的推薦下,董卓任命韓馥為冀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當年董卓為了展現自己也愛才重賢,曾經提拔了一些公認的賢臣,這四人就在其中。王匡本是何進的屬下,在何進死後逃回家鄉,後來被董卓任命為河內太守。在演義中,擔任上黨太守的張揚曾經在和匈奴人的作戰中失敗,直接也成為俘虜,後來在袁紹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後來投靠董卓,被任命為河內太守。這些人因為是董卓提拔的,在世人眼中多看成董卓一黨,為了證明自己和國賊勢不兩立,這些人豎起反旗。而廣陵太守張超是張邈的弟弟,兄弟自然利益一致。但是五人在聯盟行動中都徘徊觀望,出工不出力。

    第四、為國興兵。包括孔融、鮑信、陶謙等人。

    孔融在演義中是志向高潔,忠於漢室的典範,後來,面對曹操的種種逆行,也多次表示抗議,最終被曹操殺害。

    鮑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時,就請求袁紹殺死董卓,袁紹優柔寡斷,鮑信於是出走。現在諸侯起兵,鮑信當然出兵。

    陶謙在演義中也是少有的忠於漢室,心懷長生的優秀官員。其實在正史當中,陶謙並沒有參與諸侯反董卓行動,羅貫中這麼寫是為後文陶謙多次讓徐州的高尚品行做個鋪墊。

    橋瑁在演義中只是一個名字,沒有詳細的介紹。其實在歷史上,真正假稱三公命令,號令天下諸侯起兵的不是曹操,而是這個橋瑁。是橋瑁主動聯合袁紹韓馥等人組成關東聯軍。此人自然是漢之忠臣!

    此四人都有心為國,可惜政治和軍事才能都平平,手下也沒有得力大將,只能充當一個擺設。

    至於劉備,表面上看,確實是主動請戰,其實也是想撈點好處。可惜三人光身追隨公孫瓚,註定沒有前途。但是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天下諸侯都知道了三位的威名,也是一種收穫。

    另外,在整個反董卓行動中,曹操以顧全大局,胸有韜略成為一大亮點,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武力卓絕成為一大亮點,孫堅為洛陽殘破而傷感,心懷天蒼生成為一大亮點,這都為後來三家分裂天下埋下伏筆。而袁紹虛有其表,袁術小肚雞腸,諸侯各自勾心鬥角,後來被歷史所淹沒,也是勢在必然。

  • 2 # 西安—豐鎬遺子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討伐董卓的有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共計10路諸侯,加上曹操就是11路。《後漢書·袁紹傳》又加上廣陵太守張超變成12路諸侯。《三國志·吳書》又加上長沙太守孫堅變成13路諸侯。

    小說《三國演義》在又增加了五家: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這就是18路諸侯齊伐董卓的由來。小說裡面18路諸侯聯盟共同討伐董卓,本來名正言順,軍力又佔優,結果虎頭蛇尾最終不歡而散。終其原因那就是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

    雖然袁紹的盟主,但是袁紹能指揮的軍隊只有自己的兵馬,其它的軍隊都是各路諸侯自己領導,各帶各的兵,各吃各的糧,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機構。孫堅一馬當先,衝鋒400裡,沒有一家諸侯提供軍糧,只是孫堅差點全軍覆沒。

    雖然都打著解救天子,征伐亂臣的旗號,但是各路諸侯並非傾巢而出,都是儲存實力,充其量就是博得一個好名聲,參與一下。比如董卓大將華雄橫掃盟軍的時候,袁紹長嘆“可惜上將顏良文丑未在當前”。

    總的來說,18路諸侯,真正出力的就孔融和孫堅二路,孫堅連兒子孫權都帶來了,可謂全家出動。相反劉備只有三人,參加會盟就是揚名立萬,尋找發展機會來的。曹操單槍匹馬前來,是來發現拉攏人才來的。袁紹留下精兵就是準備收拾殘局,搶奪勝利果實的。袁術直接奔著傳國玉璽去的。馬騰佔得就是原先董卓的地方,是奔著痛打落水狗來的。總的來說,就是各懷鬼胎,烏合之眾,難成大事。有利則一哄而上,有害則一鬨而散。

  • 3 # 東東歷史

    很簡單,沒一個是真心實意的。

    1、漢獻帝西遷到長安之後,其實董卓陣營內部麻煩不斷。但是十八路諸侯並沒有瞅準時機全力進攻董卓。可見,十八路諸侯沒一個是為皇帝的

    2、皇帝已經失去了影響力,在很多眼裡是可有可無的。皇帝沒啥全力,救不救的無所謂了

    3、各懷鬼胎。十八路諸侯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討伐還是不討伐,那都得是權衡自己利弊的

    4、盟主袁紹個人能力不行。這個大家很清楚了,圖有四世三公的噱頭,庸才一個。

  • 4 # 中孚鑑

    因為他們是聯盟軍,人心不齊。

    十八路諸侯,就是十八個心思,不可能一條心,如果遇到好事,都會強著,怕被別人搶,遇到壞事就都後退,怕輪到自己身上。

    十八路諸侯聯盟,若能打敗董卓,還好,那樣還會是一條心,若一遇到敗仗,只需十八路中一路有思心就會分崩離析哦。

    因為那時天下不定,人心不齊,手裡有兵有軍隊才能生存,他們生怕自己會損失,又怕盟友坐大,別人佔偏宜。

    所以都是處處提防,處處防著對方。

    比如孫堅孫文臺,他大戰化雄,但是十八路諸侯袁紹的弟弟,是管糧草的,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重要的。

    但是袁術袁公路怕孫堅奪的頭功,不給孫堅補給糧草,導致大敗。這是分崩離析的原因之一。

    後孫堅得傳國玉璽,而想私吞,為以後自己立業做準備,加上袁術不發糧草而敗,欲返回江東。

    袁術知道,就把孫堅告發,最後孫堅氣之下走了,其他諸侯一看如此也相繼走了。就這樣,十八路諸侯討打董卓半路失敗。

    所以聯盟軍,人雖多,但心不齊,敵方只需拖住時間即可,有一個諸侯出現問題,所有問題就出來了,

  • 5 # 辰州觀海

    黃巾起義以後,東漢朝廷可以說威信掃地,並且,地方軍閥勢力做大。

    此時,東漢朝廷也只是各方軍閥名義上承認的共主。

    只不過,董卓僥倖,控制了東漢朝廷,軍閥們討伐董卓,倒也不是真的想復興東漢,而是也渴望取代董卓。

    因此,各懷鬼胎的情況下,誰也不願意真的花費實力,去和董卓硬碰硬。

    僅此而已。

  • 6 # 雞蛋牛奶叉燒包

    十八個諸侯各自擁有各自的利益。在有共同利益時團結在一起。看著董卓獨霸天下,他們嫉妒,所以團結在一起。但是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讓諸侯們知道,董卓大勢已去。所以為了各自的利益。就開始打起來了。十八路諸侯分幾類。武夫:孫堅,公孫瓚,陰謀家,袁紹袁術。有本事沒本錢的英雄,曹操劉備,無能之輩,韓馥孔由,偏安一隅之地的,孔融陶謙。袁紹自己四世三公,冀州韓馥是他家的門生,韓馥胸無大志,被人一頓忽悠,就把冀州送給了袁紹,自己不得善終。。。袁紹和劉虞有交情。希望劉虞稱帝,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孫瓚這個愣貨為了地盤殺了劉,袁紹不能坐看公孫瓚成長。要弄死他。可是公孫瓚勇武,袁紹有錢冀州可是劉秀髮家的地方,而幽州苦寒。倆人的持久戰就開始了。曹操借平定黃巾軍平定了青州,收黃巾軍的青壯為青州兵。也是曹操起家的資本。也是青州兵,讓曹操可以南征北戰。圖謀徐州,和財大氣粗的袁紹一較高下。袁術是袁家的嫡子,名門望族,率先稱帝的時候,袁術的治下是後世東吳的絕大部分地區,還有整個揚州。被擊敗是因為志大才疏。沒有騎兵,後方不穩,有蠻夷襲擾。部下不能齊心合力的包住他,而且想坐看袁術身死,之後偏安一隅,做土皇帝。

  • 7 # 虹貓大俠

    十八路諸侯解散,跟李儒獻計遷都長安,火燒洛陽有很大的關係。

    十八路諸侯所帶軍隊少則一兩萬,多則三萬,加起來也得30幾萬人,有許多諸侯距離會盟地是非常遠的,沿途也時有盜賊出現,糧草轉運困難,(戰華雄時,顏良文丑不在,極有可能是押送糧草去了)全靠近處的諸侯接濟。一旦這些富裕諸侯心眼小點,矛盾就會凸顯。

    董卓主動撤出洛陽,先搶劫了洛陽的富戶,又驅逐百萬百姓去長安,隨後縱火燒了洛陽!

    十八路諸侯進入洛陽時,洛陽實際上已經成為廢墟,想透過洛陽補給,已經不可能。如果貿然追擊,可能出現的結果是董卓沒追上,把遷徙的百姓追回來了!這樣就會面臨一個要命的問題,這幾十萬接近一百萬的百姓糧食誰來解決?如果放棄這幫百姓不管,任其自生自滅,這十八路諸侯的名聲也就別要了!所以眾諸侯到了洛陽一看這樣的情況,哪還敢追啊!

    在洛陽沒能解決董卓,聯盟基本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如果西進,潼關、函谷關都難突破,更別說董卓經營多年的長安,再加上距離因素,補給將會非常困難。只不過誰都不敢第一個說出解散。在這種情況下,矛盾會慢慢激發,前面已經說過有些道遠的諸侯是需要其他諸侯接濟的。

    面對強敵,眾諸侯雖然貌合神離,但還不至於作出格的事情。一旦停下來,各種矛盾就會激化。先有孫堅見事不可為,昧了玉璽脫離聯盟後有兗州刺史劉岱,糧食不足,找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不給,(1、可能自身也不富裕,2、借給劉岱,其他諸侯來借給不給?)劉岱帶軍殺死喬瑁,搶了糧食脫離會盟。

    有人起了個頭,聯盟也就順勢解散了!不得不說李儒此計非常高明!(但也為董卓不思進取,走向滅亡埋下隱患,這是李儒沒料到的,也是很無奈的!)

    說到這,算是回答了題主的問題!後面說說都不追的情況下,曹操為什麼敢追擊董卓,難道他看不出這裡的問題?

    曹操這個人論個頭,他可能排最後,但論智謀他絕對排第一,這些問題他看的一清二楚,正是因為看得一清二楚,他才選擇了追擊!

    1、如果曹操也和其他諸侯一樣,駐紮洛陽,因糧食問題發生衝突的有可能不是喬瑁,而是曹操了,畢竟曹操的實力並不強大。

    2、曹操是會盟的發起者,其他諸侯可以以身體不適或糧草不足脫離,曹操卻不行!曹操這個組織者一旦脫離,會盟很可能立馬解散,如果以曹操的主觀原因解散,曹操的聲望就會直線下降。

    當然孤軍追擊有很大的風險,甚至可能喪命,但是利益也非常大(和借刀刺殺董卓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這次追擊行動告訴世人我曹孟德才是真心討伐董卓之人,這樣既脫離聯盟有賺取了聲望。這還不算完,曹操失敗返回洛陽時,還再諸侯面前感慨了一番:

    操嘆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 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轅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帥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 。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曹操這番話,倒不是向眾人顯擺自己有多能,怒斥眾諸侯有多麼的不思進取。主要目的是想向天下展示自己的謀略,我曹操現在勢力雖小,卻有大局觀,有大謀略,是個潛力股。投奔我是有前途的!(這裡不是揣度曹操的意圖,但是效果絕對是這樣的!)

    果然在這之後,曹操先後招攬了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高質量人才組成了自己的智囊團!為以後統一北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藍寶如何鑑定,真假、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