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楚漢之爭,不在那還要之前,秦末世間大亂,給你這兩位,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你會選擇誰
4
回覆列表
  • 1 # 寄暇學宮

    以我個人的能力來說,即使我穿越回去輔佐劉邦,也很難能夠取得蕭何、張良、韓信那樣的成就。就算是比他們再低上兩三個檔次,恐怕也是未必能夠達到。

    即使是這樣,因為知道了劉邦和項羽的結局,還是會去選擇劉邦。畢竟劉邦是最後的勝利者。選擇了站在勝利者的一方,總是要強於站在了失敗者一方吧。

    其實在不知道兩人結局的情況下,很多人也能做出一些判斷。至於判斷的準確與否,那就看個人的水平了。

    即使是個人判斷局勢的水平不行,那隨大流總歸都會吧。張良、韓信、陳平等等,這麼些人都去了劉邦那裡。

    他們這些人都是名氣在外的,想讓人不知道他們在輔佐劉邦都不太可能。跟著他們的選擇去選擇總沒有錯吧!

    五十六萬大軍一起去攻打楚軍的時候,出發時還是意氣風發的。一是五十六萬大軍人多勢眾,二是項羽其人還不在彭城。

    如果你的能力只能作為一個普通士兵,跟著那些人搶點財寶之類的,當時可能感覺還不錯。但當項羽突然打回來的時候,很快就會讓你後悔地懷疑人生。能在這次戰役裡活下來,都是上輩子積德燒了高香。

    如果你身為女子,也先別暗自慶幸。兩千餘名女子落入楚軍手中,下場也不會比犧牲在戰場上計程車兵好到哪兒去。滎陽之戰,恐怕她們還不知道應該罵陳平還是罵劉邦。

    在完全不知道結局的情況下,還有自己無法選擇的情況下,那就只能是誰來就選擇誰了!韓信當初選擇了項梁,也是因為項梁的大軍來到了他那裡。

    如果我們把時間點兒設在大澤鄉起義之前,在那個時候又會選擇跟隨誰呢?

    當時雖然還沒有開啟戰爭模式,但他們兩人身邊還是追隨著不少人。

    項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可謂是年輕有活力。應該是年輕人心目中的偶像。

    但是項羽這個人有個缺點,就是能力太強了,會給人以強大的壓迫感。當時吳中的那幫子弟都很害怕他。

    我本身就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人,不喜歡跟著能力這麼強的人。

    原本我的能力有八十,在項羽這種壓迫感十足的領導下面做事,能發揮出六十來也就不錯了。

    劉邦年齡比較偏大,但模樣長得還算好看。最主要的還是劉邦這個人大度,在他手下相對比較輕鬆。

    再加上劉邦這個很有幽默感,能夠經常搞個惡作劇什麼的。俺是一直很喜歡這樣的人。跟著這樣的人,平時還是過得很愉快的。

    劉邦還經常請小弟兄們喝酒吃飯,這個才是俺選擇劉邦的真實原因,更何況劉邦在喝酒的時候也挺風趣的。

    酒店老闆說看見劉邦身上有條龍,如果俺當時也在場,也會隨聲附和一下。好歹也跟著劉邦喝了不少酒,怎麼也得幫著說點兒好話不是。

    一般人能和幾個和得來的人,經常喝點兒酒吹吹牛,就是人生一大樂事。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2 # 長島男爵

    必須跟劉邦了,難不成給項籍陪葬?

    古之英主無出漢高,項籍也就殺人比較出類拔萃,為何要投靠一個殺人魔頭?想想更多的人?

    至於殺功臣,完全是誤解,劉邦只是殺了幾個左右搖擺的異姓王而已,劉邦封侯143個也就2個造反的被殺,劉邦連沛縣第一個給他開啟城門的小卒都封侯,絕對是重情重義念舊之人。

    劉邦人品沒什麼好挑剔的,世間種種誤解很大程度是因為吃瓜群眾不善思考被人誤導所致,比如分我一杯羹這件事,分明是智救父親,怎麼綁匪項籍大義凜然,受害者劉邦反而成為小人呢?

    必須選劉邦,不作他想。

  • 3 # 帝國的臉譜

    絕對會選擇劉邦。不要為項羽的貴族出身所迷惑,也不要被劉邦的小吏出身所影響,就選劉邦,因為那些謀臣大將在當時都作過非常焦慮的選擇,但選擇後的結果卻有天壤之別。

    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說陳平和韓信。陳平雖然是平民出身,但他很早就有“宰天下”的遠大理想,他先在魏王手下任太僕,經常向魏王提建議,但魏王不以為然,陳平就離開了。後來,他投靠了項羽,為項羽立下了不少功勞,並隨項羽到了關中,被封為信武君,後來又為都尉。他為項羽平定了殷王司馬卬的叛亂,司馬卬投降不久,又轉投劉邦,項羽大怒,要牽連並斬殺平殷將領,其實司馬卬的反覆,與平殷地的將領有什麼關係?但項羽就是心胸狹窄,陳平怕了,就改投劉邦。

    陳平投靠劉邦,與劉邦有一席談話,劉邦就是這樣,凡有一定聲望的人來投靠,他先都會與對方談話,他了解到陳平確實有才能,便問陳平在項羽那任何職,陳平說都尉,劉邦就毫不猶豫地封他都尉,還安排他做參乘,兼掌護軍,這個護軍一職了不得,是監督其他將領的要職,所以,陳平得到如此重用,被很多先來的將領所嫉妒,他們說陳平的壞話,劉邦卻充耳不聞。

    後來,陳平利用手中的權力受賄,許多人向劉邦告狀,劉邦沒理,後來周勃、灌嬰也來告狀,劉邦就不得不理了,他叫來陳平問,你先事魏,後事楚,今事漢,是不是三心二意?陳平很坦然地說,魏王不用我的建議,項王不信用外人,所以我離他們而去,我聽說漢王求賢若渴,所以來投奔。我兩手空空而來,不受賄哪裡有錢使?如今,大王如果覺得我無才可用,錢還在,我交了就是,請允許我還印歸家。

    劉邦聽後,不但沒再追究,反而向陳平表示了歉意,甚至立馬升陳平為護軍中尉,監督所有將領。從此,無人再敢在劉邦說陳平的不是。所以,後來陳平一生事漢,功勞無數,忠心耿耿。

    還有韓信。韓信也是在項羽手下有志不得伸,覺得委屈,改投了劉邦。而劉邦呢?僅憑蕭何說韓信是“國士無雙”,就畢恭畢敬地拜韓信為大將,誰會這樣用人?誰敢這樣用人?所以,韓信後來給劉邦賣命那真是將生死置之度外,更是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雖然韓信不得善終,但那是另一個話題,劉邦用人,就能做到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反觀項羽,不但陳平、韓信們紛紛離他而去,就是那位始終只忠於他一家的范增,也被他逼死了,遑論其他人。韓信曾對項羽的為人有個評價說:“項羽發怒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人生病,他心疼到流淚,但有人立下戰功,該加官進爵時,他卻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反覆玩磨,捨不得賞賜,這就是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是韓信作為曾經的部下給項羽的評價,這就是項羽的致命弱點,也是他留不住人才的原因。這樣的人,你會選擇跟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代中以楊貴妃和李隆基為主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