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容美搭

    這主要是一種自私的心理在作祟。

    "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的利益。由於這種自私心理的存在,所以人總會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包括相處舒適感,金錢物質等的佔有。這種在乎的程度有重有輕,輕一點的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放火等行為。

    由於自私具有普遍性、下意識性的特點,所以人不知不覺就會在乎自己比在乎別人多一點。這是一種存在於每個人內心深層次的慾望,來源於人的需求,人有各種各樣的需求、生理需求、精神需求、物質需求等等。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這種需求在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下,被劃分成了合理需求和不合理需求。在人類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合理需求”就是被大家認可的“利己”慾望,“不合理的需求”就是不被大家認可的“利己”慾望,也就是大家眼中的“自私”。

    這種“自私心理”的存在,是環境和自我意識長期發展的結果。從客觀環境來看,人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社會,包括自然資源、物質、精神等資源,而大部分的資源都具有排他性,這種排他性註定很多資源只能由一個人或部分人享用或者佔有,所以人“利己”的心態就體現出來了。

    從主觀方面來看,有學者認為,“利己自私”這種行為是存在於生命的基因中的。如美國學者威爾遜在《新的綜合》一書中,將生命的最基本單位基因也說成是“自私”的。按威爾遜使用“自私”概念的意義推而廣之,一棵小草同另一棵小草爭奪養料,鳥吃蟲,貓吃老鼠,一隻狗同另一隻狗爭搶骨頭,人吃豬肉,食穀物,這統統是“自私”的表現。

    而在一個規範的社會中,人的行為感情、知識、行為規範,都受限於後天教育背景或社會環境。人總是希望將自身利益最大化,可多次於環境產生衝突後,會慢慢減低自身利益的實現程度,達成了一種平衡的狀態。

    所以人最終形成了一種既會在乎自己也會在乎別人的狀態,但終究後天的“約束”是排在先天的“基因”之後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人總會更在乎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urberry的彩妝為什麼不火?他們家口紅哪款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