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兼具外交目的、政治目的與經濟目的於一身的。首先,透過聲勢浩大的船隊和陣勢,達到“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的效果,招諭東南亞各國來華朝貢,以此建立中國“萬邦之主”的地位,保持明朝在外交關係上的至尊角色。其次,還有鎮撫海外流民的政治職責。鄭和艦隊在下西洋過程中曾四次宣佈明成祖召回海外遊民的詔令,八百多流民應諭而回。同時,派鄭和下西洋也有經濟考慮。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推行海禁政策後,朝廷很難獲得異國商品和異域珍寶,明成祖為了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來往、享受“貿易之利”,開展了“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這種朝貢貿易盡全力打擊海上私商,將中國商品以“賞賜”之名,換取各朝貢使團的“貢品”或者高價收購海外番貨。
基於這三個目的的訪問理解成“恩威並用的訪問”可能更為恰當。在出使過程中,鄭和與大多數東南亞王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不過也有為達到目的而實施強力的情況。比如,在三佛齊(蘇門答臘島上的王國)有一個實力雄厚的華商陳祖義,“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遣人招諭陳祖義被拒,鄭和遂整兵大破陳祖義部眾,殺戮無數,並將陳祖義擒回中國處斬。”
整體來看,鄭和下西洋過程中與大多國家保持著較好關係,這個歷史事件的定位還是明朝揚國威的朝貢貿易與外交往來,它與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的殘酷殖民擴張是有本質區別的。
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兼具外交目的、政治目的與經濟目的於一身的。首先,透過聲勢浩大的船隊和陣勢,達到“威德遐被,四方賓服”的效果,招諭東南亞各國來華朝貢,以此建立中國“萬邦之主”的地位,保持明朝在外交關係上的至尊角色。其次,還有鎮撫海外流民的政治職責。鄭和艦隊在下西洋過程中曾四次宣佈明成祖召回海外遊民的詔令,八百多流民應諭而回。同時,派鄭和下西洋也有經濟考慮。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推行海禁政策後,朝廷很難獲得異國商品和異域珍寶,明成祖為了加強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來往、享受“貿易之利”,開展了“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這種朝貢貿易盡全力打擊海上私商,將中國商品以“賞賜”之名,換取各朝貢使團的“貢品”或者高價收購海外番貨。
基於這三個目的的訪問理解成“恩威並用的訪問”可能更為恰當。在出使過程中,鄭和與大多數東南亞王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不過也有為達到目的而實施強力的情況。比如,在三佛齊(蘇門答臘島上的王國)有一個實力雄厚的華商陳祖義,“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遣人招諭陳祖義被拒,鄭和遂整兵大破陳祖義部眾,殺戮無數,並將陳祖義擒回中國處斬。”
整體來看,鄭和下西洋過程中與大多國家保持著較好關係,這個歷史事件的定位還是明朝揚國威的朝貢貿易與外交往來,它與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的殘酷殖民擴張是有本質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