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雞史

    宋朝著名詞人李清照曾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為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因而在楚漢之爭中落敗,最終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項羽為何不渡烏江呢?兩千多年來,引出了人們的種種說法。有一種觀點認為,西楚霸王不過江東,是因為愛妾虞姬已死,他已經了無生趣。

    項羽影視劇形象

    關於虞姬之死,後人記載很多。垓下楚軍帳幕外,四面楚歌。項羽神色黯然,命虞姬舞劍。虞姬知霸王心中愁苦,奉命而行。項羽見虞姬舞劍漸疾,豪氣頓生,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是歌自己的命運不濟,又是為虞姬的命運擔憂。虞姬冰雪聰明,而且此時主意已定,她要在楚霸王面前以死明志,於是和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即自刎而死。項羽見虞姬如此烈性,不禁扶屍大慟,命左右將她埋葬。事畢就集合八百壯士,與劉邦決一死戰。楚霸王與八百騎兵突圍而出,向著東南而逃,至烏江渡口。烏江亭長駕船以待,勸項羽“渡江而王”,說:“江東雖小·······亦定王也。”但是項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於是拔劍自刎。

    項羽與虞姬影視劇形象

    項羽的死與虞姬的死有必然聯絡嗎?兩者之間是有聯絡的。有學者就認為項羽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心生羞愧,因而不肯過江,拔劍自刎。這樣說很有道理,而單純說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虞姬之死就顯得論據不足。而“子弟散”,一方面符合他說的“天之亡我”,另一方面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是一種形勢所逼。項羽即便過江,敗局已定。因而,他選擇了不渡烏江。

    烏江

  • 2 # 假如231

    他所帶領的八百江東子弟,南征北戰,與劉邦一戰,敗至烏江,八百江東子弟,所剩無幾,不肯過江,皆因英雄一世,視名節如生命,項羽南征北戰,所向披靡,霸氣一生,遭此慘敗,自是無顏面見江東父老,萬念俱灰,重振旗鼓,談何容易?但英雄氣節仍在,寧戰死疆場,也不苟且偷生,項羽,真英雄也,至於項羽決死之前,心中有否想起虞姬之死而陡生死意,就不得而知了,

  • 3 # 讀歷見聞

    項羽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他在滅秦過程中的實力和個人能力在當世無有匹敵,但是他的戰略選擇卻很成問題。他的失敗確實是非戰之罪,而是敗在情緒化的人格和對霸權的痴迷。尤其是他對霸權的迷戀,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已經超過他對虞姬的愛。

    戰國七雄逐鹿天下,秦國能夠東滅六國完成統一,除自身實力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是其他六國所不具備的,那就是秦國有著強烈的一統天下的戰略思想。同樣,劉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那是因為他從一開始就以取代秦始皇作為最根本的戰略定位。

    而這恰恰是項羽的致命缺陷。項羽的戰略思想,甚至還停留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爭的層面上,這一點從他在滅亡秦朝之後給自己加上“西楚霸王”的稱號,就可以看出他對爭奪霸權的極度痴迷,而並不是以秦始皇為榜樣將一統天下作為責任。

    在這樣的思想下,為了彰顯自己的霸業,他需要對手的存在,需要以對手的臣服為享受。甚至他可以接受沒有虞姬的存在,卻不能接受一個沒有臣服的對手存在的天下。

    這樣的項羽在鴻門宴中,很難將殺劉邦的決策執行到底。一時之間,他能贏得以劉邦為首的各方諸侯的表面臣服,搞一次春秋式的諸侯會盟,坐上天下霸主的位子。但劉邦卻始終以秦始皇為榜樣,他志在將天下恢復為秦朝式的一統,然後給自己加上皇帝的尊號,而不是一個虛榮大於實利的所謂“霸王”。

    所以,在垓下之戰中,就不難理解一個原本全力應戰的人,卻會在最後時刻放棄逃出險境、東山再起的機會。“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虞姬自刎是為項羽的理想殉葬,項羽最後時刻的死戰則是要證明他作為天下霸主的不可戰勝。而一旦逃走到江東就帶上了戰敗者的烙印,這是高傲的項羽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 4 # 亻睹mU536809

    秦朝末年,由於統治者的昏庸殘暴,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反秦起義運動,項羽跟著自己的叔叔項梁舉義,在其叔父戰死之後其成功的成為了起義軍的領袖,帶著數十萬精銳楚軍在鉅鹿之戰中,透過摧枯拉朽之勢成功的打敗了秦軍的主力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青春期有什麼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