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邪月摘錄

    一般挖出大坑填埋,這是萬人坑的由來。如果天氣炎熱怕引起瘟疫會直接焚燒,剿匪或者需要軍功證明的話會斬首上交築京觀或割下耳朵,一般重要人物都是斬首後經過生石灰防腐用盒子裝起來送往京城,小兵有可能就是直接曝屍荒野

  • 2 # 秉燭讀春秋

    說到古代處理屍體的方法其實很多,有的挖坑埋掉,有的乾脆置之不理。但有種辦法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朝以來,都是各個交戰雙方慣用的方法。那就是築“京觀。”

    〖京觀,古代為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冢。(引自漢語詞典)〗

    京觀一詞很早就有記載,用這種方法處理屍體可謂一舉兩得,其一是炫耀了戰功,其二是處理了敵我雙方計程車兵屍體了。

    築京觀這事由來已久,上起《漢書》,下至《明史》,期間延續了1600餘年。其實再往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零星的記載。

    公元前597年晉國和楚國在邲這個地方開戰,晉國大敗。楚國“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這裡的“武軍”和“京觀”是一個意思。其他的史料有很多記載這方面的資料的。

    我們最熟悉的三國裡,那個“鷹視狼顧”之像的司馬懿就築過京觀。

    話說景初二年正月,司馬懿平定了遼東公孫淵之亂,斬殺了遼東太守公孫淵。

    入城後,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然後收集屍體,築造京觀。

    縱觀歷史,有很多古書中都有京觀的記載,如《史記》中的長平之戰,項羽坑殺了20萬秦軍戰俘。《漢書》中王莽坑殺反抗者。等等。

    歷史上隋朝楊廣三徵高句麗失敗,高句麗統治者便將戰死隋軍的屍體築成了“京觀”。後來高句麗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唐太宗便派人毀掉了高句麗的“京觀”。

    比如418年夏國進攻關中地區 ,將東晉軍隊陣亡士兵的首級堆積為京觀,號“骷髏臺”。

    936年,遼國幫助軍閥石敬塘消滅後晉政權,將後晉皇室成員以及晉軍將士屍體都埋在汾河岸邊,以築京觀。

    986年遼軍在莫州打敗宋軍,將宋軍屍體築京觀。

    1410年明朝大將張輔進攻安南,擊敗安南 軍隊 ,殺死2000多名戰俘“築京觀”。

    到了三國時期,京觀更大的作用就是掩埋敵我陣亡屍體之用。比如,鄧艾滅蜀漢後,在綿竹築京觀,同時掩埋曹魏和蜀漢陣亡士兵。

    〖使於綿竹築臺以為京觀,用彰戰功。士卒死事者,皆焉蜀兵同共埋藏。”(引自三國志·鄧艾傳)〗

    歷史上最大的京觀,是東漢皇甫嵩鎮壓黃巾起義,於下曲陽“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

    用十萬顆人頭築成了京觀塔!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京觀塔!

    史書中有數字記載的築京觀所用屍首大概是三十萬左右,再加上沒有記載零星的戰鬥,肯定要比三十萬還要多。

    據說,真正廢止築京觀的是滿清。清兵入關後,戰爭結束後都是就地掩埋屍體,不再堆起來嚇唬人。從此,“京觀”才徹底從中國史書中消失了。

  • 3 #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代戰爭處理屍體的常規方法是土葬與火葬,少數時候是水葬;特殊情況下是把屍體築成京觀,以炫耀武功,威懾敵人,最後一種則是吃掉屍體。

    一、土葬、火葬、水葬

    古代戰爭頻繁,每次大戰之後,雙方都會及時處理戰場上的屍體。正常情況下,在沒有決出勝負時,每一戰後會休息三天,用於處理戰場。通常就是挖一個大坑,把全部戰死將士的屍體埋到裡面。當然將軍、王子、帝王如果戰死,一般會把屍體運回都城處理。決出勝負後,戰敗的一方要負責分開掩埋陣亡士兵的屍體。

    戰國及之後的後世,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常常來不及掩埋屍體,於是就把戰死計程車兵堆成一座小山,加上柴火以及猛火油,一把火燒掉。這種方式又快又衛生,後來被普遍採用。如果是水戰,則一般陣亡的將士就扔在水裡,順江流走。水葬這種方式採用得很少。

    二、京觀以及吃屍體

    這兩種方式都是極端情況,京觀相對常見,吃屍體則少之又少。

    所謂京觀就是用敵對方戰死計程車兵屍體加上泥土徹成一道祭壇,或者把對方的屍體掛在木樁上,讓鳥獸吃掉。京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炫耀自已的武功,羞辱對方,威懾對方。京觀最早的記載是楚晉爭霸戰中,楚軍在邲之戰中打敗晉軍,收晉軍之屍而築壇。

    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於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吃屍體的事,則最早見於長平之戰。當時趙軍被秦軍圍困一個月以上了,糧草斷絕,趙國士兵沒有吃的,就把戰死士兵的屍體吃了,後來發展到把傷兵殺了吃肉。所以戰爭是殘酷無情的,遠非常人所能想像。

    因殺妾吃人肉而流傳千古的名臣叫張巡。當時安史之亂,張巡帶數千唐軍死守睢陽,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雙方前後交戰四百餘次,張巡斬敵將數百名,殺叛軍十二萬,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了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在最艱難的時侯,張巡下令把城中的婦幼老弱全部吃掉,並且帶頭把自已的愛妾殺了分給士兵們食用,活人尚且被吃了,更何況戰死計程車兵屍體?後來張巡兵敗被殺,唐朝追封他為鄧國公!

  • 4 # 一壺還酹江月

    冷兵器時代戰爭異常殘酷,拿到勝利果實的將軍們要麼加官進爵,要麼一戰成名。而那些戰亡計程車兵們的處理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將屍體火葬。把戰場上的所有屍體都聚集在一起就地燒燬,一是為了防止瘟疫蔓延。二是以示對敵人的侮辱。比如在公元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即墨人由防守轉為反攻,以弱勝強戰勝了燕國。

    第二種是隨便棄屍荒野。一將功成萬骨枯,不管相互拼殺的雙方為何目的,遭殃受難的永遠是社會底層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老百姓。勝利一方的將士“馬革裹屍還”,屍體被同伴帶回家中交由親屬妥善安葬,魂歸故里。而失敗者的屍體便只能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唐代詩人張籍的《徵婦怨》便是對殘酷戰爭後遍地屍骨的最好詮釋。

    而第三方法就比較變態了,雖然這種極其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做法縱觀歷史也並不多見。

    那就是勝利一方的將領下令把敵軍的屍體充作軍糧。《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有過這麼一段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曹軍軍糧斷了,便把人肉作為軍糧,吃了三日。五胡亂華時還將漢人叫做兩腳羊,就是用來軍隊吃的。其做法就跟張獻忠在沒有糧食的時候,吃軍隊中計程車兵一樣殘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徵集志願顯示不在名單中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