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拂栁
-
2 # Pandur
英華人的勢力進入到印度洋地區比較晚了,捷足先登者大有人在。
早在公元1498年,葡萄牙探險隊就在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登陸。此後的幾年葡萄牙人的足跡遍佈整個西海岸,並於1502年在普利亞特修築了永久堡壘。到了公元1530年,以西海岸的果阿為中心,葡萄牙人建立起了龐大的葡屬印度殖民地。英國在大西洋上的死敵荷蘭人到達印度稍晚一點,他們不能坐視葡萄牙人壟斷東南亞貿易,邪惡的天主教徒怎麼能夠獨享如此巨大的貿易利潤。很快葡萄牙人在印度和東南亞的殖民據點被荷蘭人攻佔,公元1602年著名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印度和東南亞的貿易完全被荷蘭商人壟斷。關於這個公司的故事雖然很多,卻不是本文主題,留待以後再說。
印度果阿,至今仍保留大量歐式建築物
我們再看英華人這邊,三次英荷戰爭打得荷蘭人認輸投降,大西洋的霸權轉到了不列顛手裡,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讓荷蘭人繼續壟斷印度的貿易,那是相當的不合時宜。
而印度人這邊什麼情況呢?蒙古貴族建立的莫臥兒帝國還統治著北方,幾百年來他們始終無法征服南印度大量以印度教為信仰的小邦國。帝國統治者都是虔誠的穆斯林,而帝國治下的人民全是印度教徒。莫臥兒帝國的領土大約只有今天印度的三分之一,在南方還有以馬拉塔和邁索爾為首的幾百個印度教國家。儘管四分五裂諸侯林立,但比起殖民者的勢力來說,莫臥兒帝國任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為了制衡盤踞果阿的葡萄牙勢力和對付陰謀反叛的總督,皇帝奧朗則布引進了英國勢力和法國勢力。法華人很快就在莫臥兒宮廷中取得了皇帝信任,成為了印度大陸上最大的外國勢力。公元1707年皇帝奧朗則布去世,這位虔誠的穆斯林君主在位47年。期間他一反其父的宗教寬容,強迫治下人民該宗伊斯蘭,剝奪了印度教信徒的公職。妄圖征服全印度損兵折將卻最終一無所獲,落得個四面為敵。戰爭頻發造成國庫開支浩大,即便如此皇帝仍然不忘享受大造宮室。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這一切的惡果都在他死後立即爆發,莫臥兒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此時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已經被淘汰出局,法國勢力在印度一家獨大,英國東印度公司僅在孟加拉沿海有幾個小堡壘。法華人為了獨佔印度,策動孟加拉總督對英華人開戰。為爭奪孟加拉地區,雙方於公元1757年6月23日爆發普拉西戰役。孟加拉總督麾下7萬大軍,還有法華人援助的53尊大炮和40名法國炮手教官,英國東印度公司只有900名英國士兵、9尊大炮外加自己訓練的2000印度土兵。這個實力對比下英華人可謂命懸一線,但是憑藉英軍強大的戰鬥力和克萊武的高明指揮,這一仗孟加拉總督居然大敗。整個戰役英軍才22人陣亡,53人受傷,孟加拉軍陣亡500餘人,其餘士兵全部潰散。英華人乘勝佔據整個孟加拉,在府庫中獲得5800萬鎊的財富。隨後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扶持傀儡政府,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開始。
克萊武在戰勝後接受孟加拉人投降
普拉西戰役雖然規模不大卻意義深遠,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少勝多威名大振、劫掠孟加拉府庫獲得巨大財富又使得公司勢力大增。此後印度的王公們爭相與東印度公司結盟,甘願作為公司的附庸以求得保全,而公司縱橫捭闔將王公們玩弄於股掌間。法華人的勢力一蹶不振,逐漸退出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孟加拉為開端,東征西討、時而拉攏時而打擊,到19世紀中葉已全面控制整個印度次大陸。
奧朗則布皇帝像
綜上所訴,莫臥兒帝國的奧朗則布實是印度淪亡的罪魁禍首。
-
3 # 寶樹白石
英國進入了工業革命時代之後成為人類最發達的國家和民族,它對世界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大航海時代就是西方人對世界的好奇,尤其是對中國的好奇,因為蒙古人的西征給西方人知道了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美麗遍地黃金的國家這就是中國,他們要找到這個國家,他們的航船找中國的途中找到了印度,他們發現這裡有各種各樣古怪的人種,這些人種有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和稀奇古怪的宗教,就是沒有先進的工業技術,英華人登上了印度的土地,瞭解這裡的風俗習慣和文化構造,社會結構,統治結構。這些人種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統治集團,分許多個邦,語言複雜,宗教各立,雖然有眾多的人口,卻是一盤散沙,英國的勢力迅速的進入了這個地區,利用一派治理一派,很快就把這個地區統治在英國旗下。變成英國的屬地。他們獲取印度的資源,傾銷英國的貨物,使英國有了巨大的海外市場,英國的工業產品出售變成更多原材料,和糧食必需品滿足英華人的所需。印度成為英國的一部分,一個海外巨大的殖民地。
-
4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一開始,是商業交流。東印度公司。
後來,東印度公司的力量越來越大,而且英國又不斷戰勝其他殖民國家,掠奪更多殖民地,擁有大量資源。
再後來,印度地區不知不覺就全部淪陷。
沒有大規模的戰爭手段。因為印度那時候也比較分裂,思想上存在代差。印度還沒有形成大的民族意識。所以英國只需要買通暗殺聯姻那些貴族也就是高種姓就可以了。
給個比較好理解的說法,英國管理高種姓,高種姓管理低種姓,低種姓管理無種姓。所以英國沒出多少力,而印度其實也沒有活得多大發展。印度的發展多少二戰逼出來的。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在英國政府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是關鍵的角色之一,使用的手段大致上可以歸納為軍事征服和建立藩屬國兩種形式。因此當時在英華人統治下,事實上就出現了兩個印度,一個是由各省組成的(英屬)印度,另一個是由565個土邦組成的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從商人組織轉化為殖民政權(同時繼續是商業公司),在商業體制之外,建立了一套政治統治體制,把貿易經營和政治統治結合為一。
剛開始的統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並且當時的英國政府也沒有做好統治這樣一大塊領土的準備,而印度也可以說原生的政治機構以及王朝都還在,所以英華人想到的只有做太上皇,把直接統治權留給他們扶植的統治者。土邦王公作為世襲的、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君主,統治著印度1/3的領土和1/4的人口。其他王公,則是居住在破舊不堪的馬廄內,管轄的地盤極小,很有可能只有一個樹林那麼大。
當英華人站穩腳跟之後,殖民當局迫不及待地開始著手解決這一“時代的錯誤”,英華人指責“王公行政敗壞,民眾承受著莫大的痛苦,所以必須有良好的政府替代,以便給上千萬人民帶來幸福”。實際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英國希望可以在當地建一個統一的市場,而土邦的存在對英國工業資產階級實現工業資本剝削印度的大目標有很大妨礙。
所以英華人以比較無賴的姿態宣佈,土邦王公死後無嗣,其權力即宣告失效,領地將被東印度公司沒收。此外,英華人還取消了一批封建王公的年金、封號,甚至有早已名無實的莫臥兒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也被告知,在他死後,英國要取消他的皇帝封號,其家族要被趕出德里。也算是卸磨殺驢的一把好手了。
回覆列表
印度噹噹時面對的英國,是一個強大的殖民國家,資本主義高度發達。英國能夠入侵併最終吞併印度,這也與天時,地理人和有關,個人分析具體有一下幾個原因。
首先,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從古到今基本上都呈現出的是一個分裂狀態。部落小國林立,曾經活躍在歷史上的孔雀王朝,莫爾臥王朝,也只是像流星般“一剎那間”就消失了。這也就不難看出,印度人對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幾乎沒有什麼概念。因此英軍入侵後也看到了這個狀況,採取面對分裂,各個擊破的方法,很容易的佔領印度。
其次,印度種族太多,印度當時的情況是少數民族比較多,即是到現在來看,印度族也佔不到全華人口的主體。由此可見,民族一多了,團結意識就薄弱了,向心力也就變的不強了。再加上沒有一個領頭的核心,人心渙散,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抵抗力。
再次,取決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印度在漫長的歲月裡形成了固定的種姓制度。最低的首陀羅種姓,佔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絕大多數。他們本來就是奴隸,英華人入侵後對他們來說,不過就是換了個新主子而已。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抵抗意識薄弱!
所以當年英國,沒費什麼勁就佔領了印度。而且在統治印度時,印度人也表現的很配合。也很少反抗。話說回來,現在的印度還要感謝英國呢,要不是英國印度還不知道能不能統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