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葉知秋悲寂寥
-
2 # 伯牙子期
首先,諸葛亮獲得了《三國志》中人臣中最高的傳記規格。 《三國志》惜墨如金、失之簡略,全書中只有八個人單獨成傳,他們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蜀漢昭烈帝劉備、後主劉禪、蜀漢丞相諸葛亮、吳大帝孫權、陸遜,
其中三人是開國之君,曹操則是有實無名的開國之君,而且我們還要明白一點,在中國的官修史書中普通人的傳記通常只是為了寫人,皇帝的傳記則同時還要起大事記的作用,所以常常是皇帝的個人傳記篇幅長、份量重,但反而面目模糊不清,通篇都是某年某月某人任職、某處旱、某處交兵的流水帳,如《後主禪》便是如此。
陳壽肯為人臣中的諸葛亮和陸遜單獨立傳,花大筆墨記敘他們的生平為人,本身就是對這兩個人功業影響的極大肯定,甚至於放到了大多數天子之上(即使是單獨立傳的曹睿、阿斗),更不必說其他人臣了。
其次,諸葛亮同樣獲得了最高的人物評價。 傳中另一處表明作者態度的就是最後的評,這是一項來自太史公的優良傳統。我把8個人傳後的評曰摘錄在最後。 曹睿、孫權特別是劉禪評語中頗多尖銳之語,自不必論,恐怕曹丕的評語也當不得好。剩下四人中,表面上曹操評語最好,但細細品味,是否也很有點象我們熟悉的“偉大的XXX,一生XXXX”的味道在裡面,官樣文章而已。倒是劉備、陸遜、諸葛亮的評語夾雜了不少感情色彩。
特別是諸葛亮,“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不僅僅是肯定一個人的功績,更是肯定他的人格,從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來說,這恐怕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評價了,遠勝於給曹操的,不要說是在三國之中,就算是整個中國歷史上,又有幾個人能在自己的傳中獲得這樣的讚語。
華人不會把將略看得那麼高,一句“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絕對要勝過“韓白、孫吳”,華人更看重道德品行,甚至於反感熱衷刀兵之人。如果陳壽真的要貶低諸葛亮,那他在評中應該揪住“勞師遠征、不能選賢任能”不放,而非將略。這句話充其量只能說明陳壽眼中的諸葛亮還不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神”。 在傳記的正文中,我覺得有幾處情節值得大家注意。
其一,劉備託孤,這對於完善諸葛亮和劉備的形象,都是十分有利的,主信臣忠,正是中國曆代追求的最高境界,特別是相比曹魏。
其二,大量對諸葛亮品德的描寫,如不治餘財等等,要明白道德情操在中國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無比崇高的,一個顏回憑著情操就壓倒了無數的帝王將相。
其三,敵人的評價常常是最客觀的,司馬懿說諸葛亮“天下奇才”(請注意,陳壽為什麼選擇司馬文宣王);“魏徵西將軍鍾會徵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如果陳壽真想詬病諸葛亮的話,他寫這些幹什麼?
陳壽原本為蜀國官吏、屬七品、當時蜀漢士皆飢色、民皆菜色、所以有那麼一點不滿、可要說貶低是十分牽強的。
-
3 # 華安安防監控楊現化
陳壽與諸葛亮的確有過節,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寫人物傳記這樣大的事件,即使陳壽心眼小不按事實來寫恐怕當時的史學家和文人墨客們也不會同意,實際上陳壽寫諸葛亮並未公報私仇,對比三國演義過度神話的諸葛亮,陳壽筆下的諸葛亮還是相當客觀的。
回覆列表
陳的父親是在馬謖那一件事上被連帶了責任。所以其實陳和諸葛是有殺父之仇的,很多人說陳的三國志沒有亂寫諸葛,但是陳的師傅是那個王八蛋,一天到晚分離蜀國的雜碎。而且蜀漢沒有史官,我覺得多多少少就當時西晉得了天下 陳壽是不敢把諸葛的全面寫出來的。所以他更多的是褒揚了司馬家族,不然三國志這本書不會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