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只是設計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千餘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計,現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本。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上河”有著諸多的解釋與爭論。

    《清明上河圖》的專家學者透過對“清明”的考證得出三種觀點:一,“清明節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節”觀點的專家學者,有已故文物鑑定專家鄭振鐸先生,和書畫鑑定專家徐邦達先生等。鄭振鐸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節這一天。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是已故河南開封中學的孔憲易先生,1981年,孔憲易先生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質疑》的文章。孔憲易先生在文章中透過對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是畫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有著名鑑定專家史樹青先生,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又是指什麼含義呢?長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對“上河”二字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關於“上河”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觀點: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上墳之意”;還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作何解釋,一直以來爭議不斷。但大致分為三種。

    時令說,既指其為清明節。說畫的是清明時人來人往祭奠,掃墓情形。

    地名說,既指其為清明坊。說畫的是當時京城汴梁的運河口岸清明坊的熱鬧景象。

    寓意說,既指其為承平之意。說畫的是京城繁華熱鬧,太平盛世之景。

    個人傾向於第三種說法。

  • 2 # 隨意指

    主要說的是″天氣",清和景明。北宋經濟發達,初年的政治也不錯,但以當時作者寫幅畫來表達或歌頌社會政治的意識似不如近代人的。至於節氣丷清明",看畫面就清楚了,"清明"節氣前後,開封市民都知道,不會是這樣景象。

  • 3 # 淺陌2035

    《清明上河圖》給世人留下很多謎題。其中“清明”二字的寓意究竟是什麼也一直爭論至今。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鄭振鐸、徐邦達等均主“春景”說。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1981年,他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上的“清明”質疑》。孔憲易透過對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畫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根據是當時東京城劃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上世紀80年代中期,鄒身城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這裡“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這個“清明”係指政治開明。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有著名鑑定專家史樹青。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寶珠,在《<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一書中,對孔憲易的秋景之說持否定態度。《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扇子有十多處,這是孔憲易產生秋景說法的原因之一。周寶珠教授考證認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確是用來拂暑驅蠅,但是在北宋這個時期還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題詩作畫、撲賣饋贈之用外,還有“便面”之用。“便面”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書生文人、達官顯貴、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願寒暄,就以扇子障面,對方心神領會並不責怪,反而認為是禮貌之舉。由此看來“便面”習俗是不受季節影響的。

      周寶珠教授對“政治清明”一說讚賞有嘉,並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可能性。北宋長期實施的“偃武修文”的國策,國家經濟趨於繁榮,出現了唐朝之後的又一個太平盛世。《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趙佶“偃武修文”的治國思想。如果稱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圖”這五字一語雙關,弦外有音。也有學者提出疑義,《清明上河圖》中也描繪了乞討的乞丐,官衙門口坐著的懶散計程車兵,這些與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該如何解釋?

     儘管有些專家的新解尚有值得商榷之處,然而,這些觀點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寫實畫中風俗的研究,無疑是一個突破。

    總結下來,一共有三種觀點:

    “時令說”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圖中所繪為“清明節”。

    近代一些藝術史家都主張“清明節”的說法,認為圖中描繪的是清明時,汴京百姓到郊外掃墓、踏青、探親等活動,同時肯定了圖中所繪乃是“清明節”。這就是“時令說”。

    “地名說”

    1981年有人對畫面中的內容提出了質疑,他由馱著木炭的一隊小驢,光著上身的兒童、拿著扇子戴著草帽或竹笠的人物、切開的西瓜,以及酒店條子旗上的“新酒”字樣,推測這幅畫描繪的是中秋節前後的景色,而不是“清明”。因為畫中的“城門樓”他又設想《清明上河圖》應該是描繪了自“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段上河的熱鬧繁華景色。“清明”兩個字是說汴京城裡的“清明坊”,這也就是“地名說”的由來了。“時令說”和“地名說”都有道理但也都有缺陷。比如說“清明時令說”的,沒有辦法解釋畫面上並沒有門插柳條、掃墓、踏青、郊遊等顯示“清明”時節特有習俗的物品和行為;但是支援後面一種說法的人,也沒有非常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說法。

    “寓意承平說”

    還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既非時令,也非地名。畫面所描繪的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是河邊的好幾處街道,並不是侷限在郊外的任何一個地點,實際上是人們把“清明”兩字誤解了。這裡所說的“清明”,應該是畫家向統治者示好的言辭。在《後漢書》中就有“固幸得生名家於清明之世”的話,“清明”即意味著“治平”。而張擇端身為皇家御用畫院待詔,創作這幅鼓吹“歌舞昇平”的作品來迎合統治者的心意,是很有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給一歲的寶寶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