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
2 # 墨娛
早期的香港電影,很多人看到的途徑基本是錄影帶和盜版光碟了吧,那個時候根本沒有國語配音,字幕也是遵照了原本的口語話,對於廣東人來說,看不看字幕都不影響觀看,可是其他省份的呢,聽不太懂,字幕也基本靠猜,甚至有些片根本就沒有字幕!這簡直就是災難啊!
不過這種情況後來漸漸改變了,為了打入大陸市場,很多港片都開始有了國語配音和相匹配的字幕,以前的老片也重新配了國語配音,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看不懂王晶的片了。
如今雖然有了字幕,但也分兩種,一種是粵語版字幕一種是國語版字幕,國語版都是意譯,不同於音譯,比方說,我唔知啊,字幕就肯定是“我不知道啊”,題主所說的港片與字幕對不上,是因為粵語口音和普通話有些差別,總不能說“你這個鹹溼佬”吧……意譯過來只能是“你這個色狼”,連字數都不同了,口型當然就更對不上了。
有很多粵語發音直接音譯出來,很多人是看不懂什麼意思的,沒法做到望文生義。
呃鬼食豆腐,如果不是對粵語特別熟悉的,壓根看不懂這是啥意思,換成國語版字幕大概應該是“騙人”,這樣一來,比演員說出口的話要少了三個字。“多個香爐多隻鬼”意譯過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還有很多很多詞彙都是無法用直譯來表達的,不過看港片建議還是看原聲版的,經過國語配音後的版本不僅口型對不上,也總有些詞不達意,原本很有趣的笑點也變得尷尬,其實原聲版再配合國語版字幕來看,看多了也就能理解了,還能對學會粵語有幫助。
-
3 # 小小五0982
我覺得可能是字幕不夠口語化,配音演員覺得拗口,所以自己根據粵語原來的意思,自己發揮一下。這就和機器翻譯的外國哈利波特小說,意思對,但是讀起來應該是很累的,所以我們還是要等馬愛新翻的,這就有一個信達雅的問題。我甚至還認為有一些配音是修改過的,不然不能過審,字幕就放著沒改了,第一次答這麼長,不知道會不會被摺疊,哈哈
這個問題其實提的有意思,港劇看多了真的發現很多地方的口型只是第一個字和最後一個字落上了,但是中間就總是落不上。
首先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劇說的是粵語啊,粵語有9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陰入,陰上,陰去,中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
而普通話只有4個音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也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一二三四聲。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發音,尤其是國語沒有的發音,粵語會有,而且會很大機率的出現。
另外,在粵語中,還有各種單獨專用的字,比如:
佢(qu):指“他或她”;
乜(mie):指“什麼”;
嘅(ge):指“的”;
嬲(niao):表生氣;
系(xi):指“是”;
咁(han):指“如此、這樣”,等等。
這種粵語專用字有很多,這裡只舉了其中一部分,大家可以參照一些老港片,它們的字幕打的就是跟演員口中所說的文字完全貼合的字幕。
但是很明顯,如果照這種原版字幕一字一句地讀出來,完全就跟粵語片沒有什麼區別了,但為了方便影片的傳播,製片方一般都會自己出錢請一批專業的國語配音員配上國語發音。
但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語言的轉化,在國語片的譯製過程中,其實有兩個階段。
一個是字幕的翻譯,這種自主性的翻譯一般由電視臺來自己完成,他們根據演員所陳述的臺詞將粵語翻譯成最為貼近且最通俗易懂的意思,而這種字幕裡的內容,其實一般是配音員們用不了的。
一個是配音員自己進行的翻譯,這種翻譯一般來說,會慎重考慮演員的口型、位元組數和情感色彩(即語氣)。
同樣是一句臺詞,為什麼字幕的翻譯和配音員的翻譯就不一樣呢?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字幕的翻譯一般來說都很拗口、太書面、甚至不通順,而配音員為了這話真正能說得出口、能貼合演員說出的每個位元組,他們會根據粵語原文、結合字幕翻譯進行再加工。
比如,粵語的一句“唔知”代表普通話裡的“不知道”,粵語兩個字,普通話三個字,語速快了還好可以掩蓋一下,如果語速慢了,講究一字一句的去配得情況,這就明顯地冒出來一個位元組,這樣的配音是沒法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