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樓書坊

    康熙晚年精力衰退,其以“天下太平,不生事為貴”,但一味地求穩怕亂,結果導致吏治廢弛,百弊叢生。

    雍正即位後,其明確表示:“朕事事不及皇考,惟有洞悉下情之處,則朕得之於親身閱歷。朕在藩邸四十餘年,凡臣下之結黨懷奸、夤緣請託、欺罔矇蔽、陽奉陰違、假公濟私之習,皆深知灼見,可以屈指而數者。”

    正因為繼位前即已熟知前朝的諸多弊政與官場積弊,雍正一上臺即一改乃父的寬仁作風,其力推剛猛之政,大行嚴明之治;猛以濟寬,以救時弊。

    為此,即便是入朝班行不齊這樣的細微小事,也會被雍正用來大做文章,厲加斥責。在此高壓之下,昔日大臣們的儒緩因循、拖拉馬虎之風被一掃而空,新朝氣象面目一新,令人刮目相看。

    當然,積弊非一日所積,吏治頑症也非一日所成,雍正的一些做法有過操切,這也引起了官員士人們的非議,有人認為其“求治太速”,有人認為其為政嚴苛,更有人暗指其貪財好殺,不一而足。

    對於這些議論與指責,雍正不為所動,其明確指出,陋習因循多年,“一旦遽然禁止,若非立法嚴峻、有犯無宥,不能使之永遠遵奉”;如惰者不懲,勤者不勸,必然上寬下慢,遞相仿效。

    因此,“朕欲澄清吏治,又安民生,故於公私譭譽之間,分別極其明晰,曉諭不憚煩勞,務期振數百年之頹風,以端治化之本”;至於“眾口褒貶,後世之是非”,“朕不問也。”

    直到五、六年後,雍正前期的嚴厲政風才開始有所緩解,如其對諸大臣說的,“國家用人行政,惟寬與嚴。寬者,博大之謂,姑息不可以為寬也;嚴者,細密之謂,苛刻不可以為嚴也。”

    雍正做事,一向不墨守陳規,其常告誡子臣:“不可行則變,因時而定,因人而定,因事而定”。所謂寬與猛,本身就是對立統一關係,“寬以濟猛,猛以濟寬,因時之宜,相眾之機,凡事皆不可預定必寬、必嚴也。總以公之一字,寬嚴皆可以對天地神明。”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從雍正初年的嚴猛到中期的寬容,無非“此一時、彼一時”也。

    對於這點,雍正也反覆說過,“人心玩已久,百弊叢生,此時若不加懲治,將來無所底止”;“若果人心知儆,舊習漸除,令朕可以施寬大之政,乃朕之至願也。此意系朕於元年二月間即屢向左右大臣等密言之者。”

    對此施政風格的變化,雍正在其遺詔中做了最終總結:“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其時。從前朕見人情澆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今人心共知儆惕矣,

    ……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於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朕本意也。向後遇此等事,則再加斟酌,若有應照舊例者,仍照舊例行。”

    對於自己的治績,雍正也在遺詔中作了相應的述評:“十三年以來,竭力殫心,朝乾夕惕,勵精圖治,不憚辛勤,訓誡臣工不辭諄復,雖未能全如期望,而庶政漸已肅清,人心漸臻良善……”

    就此而言,雍正還算是謙虛,沒有誇大事實。終其一朝,在用人理財,治貪、去庸、獎勤、賞能,提高行政效率、樹立官場新風氣等方面,雍正雖有獨斷之譏,但畢竟成效是實實在在的。

    事實上,如非雍正十三年的嚴厲整頓及勵精圖治,所謂康乾盛世恐難成為歷史的事實。如是,“康乾盛世”實為“康雍乾盛世”,康乾盛世而未提及雍正之名,四爺可謂冤矣!

  • 2 # 留研

    一、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在位61年,其是開疆擴土的馬上皇帝,歷經圖治,開創了清朝康熙盛世的歷史新紀元。而其晚年,精力不濟,疏於治理,腐敗橫行,國庫空虛,康熙盛世之美譽幾乎斷送在自己手中。二、雍正皇帝授命於危難時刻,其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敢於擔當的智慧與勇氣,面對腐敗橫行敢於嚴懲不貸,實現了國家由亂到治的社會風氣根本好轉的全過程。可以說,雍正皇席接下的不是康熙的盛世,而是腐敗百孔千瘡的爛攤子。而其交給乾隆的是繁榮擬錦,擁有美好前程的大好河山。雍正皇帝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具有突出貢獻的好皇帝。可以說,沒有雍正的有為,就沒有康乾盛世之說,毫無疑問,康乾盛世起關鍵作用的是雍正。

  • 3 # 風雨中的小草

    肯定不存在。

    康熙在晚年的時候整個官場已經一片混亂,由於他的縱容和不忍,當時的官員貪腐成風。在康熙還活著的時候已經開始由雍正整頓吏治了。雍正在位的十三年,一絲一毫不敢懈怠,才有了乾隆接手時的順利,官場風氣已有大的好轉。康熙去世時國庫庫銀只有七百萬兩,去雍正去世時國庫裡有五千多萬兩,並且沒有給老百姓增加一絲負擔。而且乾隆繼位後,立即效仿康熙的施政理念,對官員施以寬政。可以肯定的說,沒有雍正王朝的這十三年,就絕沒有康乾盛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和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