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底線愛情愛妳y1瞬間108731461

    樓主,你小學畢業了沒?對於你發的這個題目,讓我們看著好糾結呀,你這水平也太差了吧?就說你是大意了吧,那你最起碼也要審一下題目吧!你不覺得噁心嗎?對於這樣的題目,你對你自己負責了嗎?你對看的人負責了嗎?總之能不能拿出一點敬業的精神出來?

  • 2 # 1987098790824786

    一說李世民篡位"弒兄殺父",李二吹就喊得聲嘶力竭:楊廣不也是這樣子嗎?!

    這沒問題。問題是:在李世民篡改史書後,把楊廣塑造成不世出的昏君暴君,把自己偽造成千古聖君。這時候你拿聖君比暴君,那你的"聖"之標準何在?這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說岳飛沒養母送終,你作為嶽粉卻懟回一句:秦檜也小時候就沒媽了!--你到底在粉誰黑誰啊?!

    世人常拿楊廣來突出李世民,事實上隋唐演義數落楊廣的弒父淫母完全胡說八道!楊廣當上太子不靠僥倖靠努力,真正的是戰功赫赫,治理江南十年也功績卓著;還有一個運氣是大哥楊勇全面的不爭氣;最重要的是父母及大臣們認為楊廣更適合帝國的長足發展。這些因素缺一不可。

    楊廣是當了四五年太子繼位的,登上帝位光明正大,他登位一年後大哥楊勇才死。因什麼而死史料記載不明,但楊廣弟弟造反失敗,楊廣將之終身囚禁,侄子們卻帶在身邊。宇文化及謀反弒君後,還立了楊廣的侄子為新皇,不說傀儡皇帝,只是證明楊廣其實很仁慈。國外對楊廣所謂的"荒淫"之名不認可,最關鍵證據就是,楊廣對正妻蕭皇后始終寵愛尊重,直到臨死也設法保全這個女人,而這一點在其他中國皇帝身上,找不出幾人,三兩而已。看看偉大愛情的李隆基對楊貴妃!楊廣36歲登基為帝時只有兩個兒子,都是蕭後所生。有人說楊廣瞞著兒女數目,都為帝王了,還瞞?

    科舉制度今天發展到今天,並將持續到未來很長時間。"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水殿龍舟又是髒水,那麼唐人皮日休的褒讚真是高出天際了。

    三徵高句麗,如果贏了,又如何?只說該不該打這場仗?對外戰爭,只有勝利才配談正義的話,那永遠做縮頭龜好了。李世民後來也打,李治也打。李治打贏跟處理策略有關,就是殘酷地打殺屠戮不計後果,楊廣當時也這樣早贏了,他想顯示大國風範不殺降而令之臣服,未果又被國內人背後開槍。楊廣對突厥就是如此,東突厥王願做楊廣朝廷一官,楊廣不許,留之與西突厥分庭抗禮,保持北方地區的和平穩定。

    反是李世民開啟了勝利即正義的邪說,屠兄殺弟戮侄囚父奸嫂子弟媳,再改史把這些家人黑得體無完膚,不遺餘力吹噓自己帶給人民幸福⋯⋯還把所有他自己幹過的罪過也虛構堆砌到楊廣身上,可楊廣的那些功績他卻是一樣沒有留下。

    ……推敲起來,那幾十年間,可能動手殺掉皇帝父親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世民,身為秦王的他已經殺死了他的大哥和兄弟,就為了登上皇位,如果李淵不識時務可能也會被殺掉;另一個是李世民親自栽培的太子李治,如果病榻前李世民發現了太子與媚娘有私情,這對父子各會有何處理方式?

    還有,李世民死前半年深居山宮,李治親自侍奉,媚娘也隨行,不少文學作品描繪了治媚在李世民死前後的"愛情"場景⋯而且,李世民死後密不發喪多日。若加上長孫無忌的因素,他會眼睜睜看著李治被廢嗎?這個李治是長孫無忌最後的底牌了!他絕不會允許李恪上位…他自己能當皇帝嗎?事實是,長孫無忌扶持李治當皇帝的前些年,比皇帝還牛。我能說有可疑嗎?

    不說了,楊堅死前幾天可是親自當著朝堂眾臣,將天下託付於太子楊廣,並對這個愛子讚譽有加的,這是史書記載,這史書不是隋朝編寫的。那什麼老父病中調戲宣華…瞭解楊廣36年的言行舉止和文功武績,你信的依據是什麼?!

    反觀李世民對李治,一直不那麼放心,不放心的是治國能力,但若生時得知自己被這個親選的太子戴了綠帽子,不知這位"聖君"會有百合老公的大度嗎?

    各位有李世民潛質的人們,如果你是李世民,這時會如何處理勾搭上自己女人的兒子呢?或者,這個兒子會怎樣處理他老子呢--畢竟李世民當時已重病纏身,或者說"大限將至"……

    嗯,再重複一遍:那幾十年間,可能動手殺掉皇帝父親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世民,一個是李治。只說可能喲!

  • 3 # 新知傳習閣

    也許有人看到我們把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放在一起比較,馬上非常不屑的說:“一個是暴君和昏君,一個是千古聖君,沒得比”。如果你是相信隋唐演義或者唐朝統治者修編的關於楊廣的史料,那麼確實如此。歷史從來是成功者為了當婊子立牌妨而書寫,歷史上的事實是如此嗎?很多歷史事實我們找不到了,但是透過一些野史和歷史細節的記載,再加上正常的邏輯思維,還是能知道一些。

    1,武功方面

    都說李世民武功強(這裡不是武俠小說的武功而是打戰功勳),可大家不一定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李世民自己都承認,他剛當上皇帝不久就被突厥人南下,被迫用隋朝留下的錢財來買通突厥人,使得其得利後撤兵,承認這是恥辱。後來李世民乘著突厥內亂分裂,派大將李靖千里突擊,擒拿了突厥可汗,總算是洗刷了這個恥辱。但突厥並沒有從此再也不敢進攻大唐,而在李世民兒媳婦武則天時代,突厥照樣來攻打大唐,迫使大唐不得不勢力內遷到長城以內。李世民後來多次打高句麗,沒有能成功,那時候的高句麗此前一直被隋煬帝多次打壓,而沒能恢復元氣。就這樣在李世民的打壓下,高句麗死死支撐,雖然實力再次被大大削弱,但一直到李治才滅了他。所以高句麗被滅亡楊廣的功勞不比李世民差。李世民可能武功更多體現在平定隋末各個起義派,也就是消滅原來隋朝境內的各個軍閥方面,如騎兵打破竇建德等。

    一說起楊廣來,隋唐演義也罷,唐朝編寫的史書也罷,都是大大貶低楊廣,好像楊廣只會吃喝玩樂不會打仗,甚至是看到打仗就怕得要死——如隋唐演義就說楊廣被困四明山,而靠著李家的李元霸(早就夭折的虛構人物)來解救等。事實上楊廣戰術能力怎麼樣不清楚,但非常有戰略眼光,他就看到了高句麗的發展必然會威脅到中原王朝的安危,於是乎就積極準備北伐高句麗,乘著對方沒有強大起來之前先滅了他,這叫先發制人。而且楊廣也不是說打戰當兒戲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從他修運河就可以看出來,修運河根本就不是被那些無恥文人抹黑的那樣是為了下江南遊玩,而是為了將南方米糧調到北方去當做軍糧,中國古代交通工具裡面運載量最大的無疑就是船隻了,而船隻需要河流。也許楊廣修運河過於急切而導致了民眾生活更加困苦,但總不能將其修建運河說成是下江南遊玩吧,下江南遊玩一定要運河嗎?而且運河後來確實為楊廣徵伐高句麗起了作用,不僅如此,而且運河一直到清代起著重要的南糧北運的作用。如果不是楊廣多次征伐高句麗使得高句麗沒能緩過氣來發展,如果任由高句麗發展強大,那麼後來唐滅高句麗就困難多了,搞不好還被高句麗不斷壓制。而且楊廣面對突厥人大兵壓境,好像沒有過什麼賠款給錢的,好像是積極調兵對付的。

    2,文治方面

    這一點,李世民總的來說比楊廣強,畢竟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也不全是吹噓的。但楊廣也不是那些封建御用文人所說的一無是處,楊廣就積極打壓門閥,開設科舉(可不是後來的僅僅考八股文的科舉,而是多方面考核的)讓更多平民有機會當官,而且楊廣還開發西域重建絲綢之路,可見楊廣在位時期文治頗有作為。正是因為楊廣的打壓,勢力強大的門閥自然就反對乃至抹黑楊廣,而李世民的家族其實就是一個大門閥,李氏的天下後,自然不會對楊廣有什麼好的評價,雖然李世民也口頭上說什麼楊廣也是能力強的人之類的。

    3,楊廣揹負的罵名裡面,絕大部分李世民都幹過

    楊廣揹負了很多罵名,什麼殺父殺兄、欺負後媽、霸佔嫂子等。楊廣有沒有幹,有些還真不好說。但是李世民殺兄肯定的——殺了李建成,還殺弟李元吉;事實上李建成非常有作為,完全不是小說裡面被抹黑的一副紈絝子弟的樣子,而李世民也不是什麼被李建成多次逼迫而奮起反抗,而是積極策劃殺兄殺弟奪皇位。李世民是沒殺父,可是逼迫老父退位且近似於軟禁,讓老人因為喪失2個兒子外加擔驚受怕而鬱郁死。李世民殺兄和殺弟後將建成元吉的家眷收編,難道不是霸佔嫂子嗎?然而,楊廣的這些罵名被後人大肆誇大和謾罵,而李世民乾的事情,卻能容忍?豈不是雙重標準?

  • 4 # 閒話青史

    公元604年8月13日,在位64年的中國皇帝隋煬帝楊堅駕崩。他說救民伐陳: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不拯之?他論法不恕子:吾為五兒之父,非兆人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別制天子兒律?法不可違,吾豈能虧法!他論仁孝天下:普天之下,皆是朕臣,朕之撫育,俱存仁孝。之所以記住楊堅,相信大多數人原因有三:一是他的諡號“煬”這個漢以後就少有的貶意諡號;二是他開挖大運河,“逆天虐民曰煬”,給他上這個諡號主要原因就是挖運河;三是裝逼篡位,是個陰毒小人。我也不說什麼,他要知道,肯定有不少話說,比如他在位時,實行了一系列改變了中國政治結構的改革,而唐從這些改革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卻給他上了這麼個諡號……

    李世民功績再大,也是弒兄弒父,別的不知道。

  • 5 # 幾葦渡當年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這話是李世民講的,也是我拿來點題的。

    這麼大的歷史長河,我們看其中的人物,當然會對古人的私德趣聞感興趣,但是從宏觀角度講,看一個人要從對當世的貢獻和歷史軌跡的影響出發。

    楊廣在前,就先從楊廣說吧

    從統一到分裂,離不開楊廣的“豐功偉績”。

    大隋好不容易統一起來了,結果呢?

    隋煬帝時期,人口驟減,疆土丟失,甚至突厥可汗都要入主中原了,楊廣呢?

    高句麗不僅沒攻下來,反而導致中原百姓民不聊生,還要扯什麼功績?

    殺賢臣張衡,薛道衡等人,難說是亂臣不忠,使隋朝滅亡吧?

    大量農民起義,難道不是被楊廣逼急了?

    他本該做鞏固江山社稷的事,卻幹了武力炫耀的事。

    時代需要的是一個給百姓和國家休養生息的皇帝,卻意外的得到了一個好大喜功的亡國之君。

    好了,再來談一談唐太宗

    這幾年有一個流傳,什麼大唐都是靠隋朝的底子興盛的,極力為隋煬帝洗白。

    我就納悶了,有什麼好洗白的,為什麼二代皇帝隋煬帝亡國了,而二代皇帝唐太宗開創了盛世。

    說實話,隋煬帝乾的一些混事,唐太宗也沒少幹。什麼殺兄弟,睡嫂子弟妹,這種事都沒少幹。

    李世民敢於聽取別人的建議,楊廣能?

    李世民會任用有用之臣,楊廣會?

    李世民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國,楊廣能?

    李世民外戰不慫,楊廣行?

    說了這麼多,我不管他們誰私德不好(半斤八兩),單論對時代的貢獻,一個是敗家子,而另一個是千古一帝。

  • 6 # 祖204377534

    這話說起來很長。唐太宗大家很熟,我說一說隋煬帝,首先他們倆很像,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隋煬帝年號大業,希望有一份宏大的功業比肩秦皇漢武。再則他們的帝位都來得不明不白;唐太宗是透過玄武門之變而來的,而隋煬帝帝位的說法很多。正史是說奢侈的太子楊廣被勤儉的隋文帝楊堅廢黜,而立當時鎮守揚州的二兒子楊廣。野史的說法很多不作累述。第三,倆人都很有才華, 隋煬帝說: 論寫文章,這皇帝也得由他當。足見其才情。還有倆人都很英俊;都很聰明等等。“煬”諡號是對楊廣的誣衊。我認為隋煬帝的功過應該五五分。 在他執政短短14年裡,是有不菲的政績的。比如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西巡張掖、巡遼東、三徵高句麗、拓版圖、大統一、開科取士等等。其中營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是極有戰略眼光的,當時的南方很富庶,而東都當時徵遷了全國的大部分豪強商賈,這就有助於南北的流通。一位史學家說,修完大運河後,如果沒有去揚州看曇花這場鬧劇,修大運河可比肩大禹治水,足見其偉大。他是中國所有中原帝王中唯一一個出巡過西域的君王,還在西域大宴西域屬國君王。這是極富雄才偉略的。就連漢武帝都不曾做過。他作了14年的皇帝,住在兩京(長安和洛陽)才4年多時間,其餘的時間都在出巡,這在中國歷史上全部的四百九十幾個帝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可是,他太急了,他太想要一份偉大的功績,以至於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我上述的幾件事情,幾乎是一件接一件做,有的一件事情沒做完另一件又開始了,光建東都,修大運河,耗費民力兩三百萬,累死的民夫用車拉,當時全國也就八百多萬戶,有時男丁不夠用就抓女丁,這樣百姓承受得了嗎?隋煬帝比隋文帝聰明為什麼還亡國了呢?三個字:輕民力。借用蒙曼教授的話“須知亡國亦有才”。有了這前車之鑑,才有後來李世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要說隋煬帝奢侈,那是後來的事,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舉國兵亂,隋煬帝逃往江都(揚州),深知時日無多,開始腐化墮落。隋煬帝和李世民最大的區別,就是李世民虛懷若谷,而楊廣剛愎自用,這是成敗的最大原因。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感慨: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知得失。

  • 7 # 孤鳶引漁

    客觀點說廣大帝和李二郎之一.戰場表現

    先說廣大帝雁門之行的光輝偉績:

    大業十一年秋八月,廣大帝巡北塞,剛好遇到突厥人來踹門,於是我們的廣大帝罕見的表現出了一個卓越君主的高超演技——哭。

    【戊辰,始畢帥騎數十萬謀襲乘輿,義成公主先遣使者告變。壬申,車駕馳入雁門,齊王暕以後軍保崞縣。癸酉,突厥圍雁門,上下惶怖,撤民屋為守禦之具,城中兵民十五萬口,食僅可支二旬,雁門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門、崞不下。突厥急攻雁門,矢及御前,上大懼,抱趙王杲而泣,目盡腫。——《資治通鑑.隋紀六.大業十一年》 】

    一個四十來歲自詡英主的中年油膩大叔,被敵軍流箭嚇得抱住自己的小兒子痛哭流涕,由於哭得太敬業,最後哭腫了眼睛,其真情實感的流露,委實足以打動守城的隨駕六軍將士,絕對可以說是仁者無敵,天下表率。

    接下來當然是把殺兄逼父啪弟妹的李二批判一番咯: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率7總管,25將東征王世充,拉鋸式打了大半年,王世充架不住,就叫竇建德幫忙。於是李世民率部分唐軍東進虎牢關伺機破敵。李世民在虎牢關附近戰鬥中,一貫展現其反動本質,李世民率兵偵查敵情,居然偶遇竇建德追兵,反動軍閥李世民不僅不驚慌失措反而打算負隅頑抗,竟然對著夏王革命戰士喪心病狂地狂呼:我是秦王。還肆意賣弄自己的箭術,射殺了好幾名革命戰士,無恥地將我夏王革命軍引入伏擊圈,反動軍閥狡詐本質暴露無疑。

    【甲申,將驍騎五百,出武牢東二十餘里,覘建德之營。緣道分留從騎,使李世勣、程知節、秦叔寶分將之,伏於道旁,才餘四騎,與之偕進。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又曰:“賊見我而還,上策也。”去建德營三里,建德遊兵遇之,以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斃其一將。建德軍中大驚,出五六千騎逐之;從者鹹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與敬德為殿。”於是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復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後射殺數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逼世民逡巡稍卻以誘之,入於伏內,世勣等奮擊,大破之,斬首三百餘級,獲其驍將殷秋、石瓚以歸。——《資治通鑑.唐紀五.武德四年三月》】

    總結:廣大帝以情動人,李二郎大言不慚。故廣帝勝,二郎敗。

    客觀點說廣大帝和李二郎之二.天子氣量

    首先要發一朵小紅花給廣大帝:

    廣大帝才華橫溢,少有英姿,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這絕不是廣大帝和普通凡夫俗子的唯一區別。事實上廣大帝的才華可以說是天下第一,就拿詩才來說,我就敢拍著胸脯保證,廣大帝絕對是詩文天下絕物、文苑英華、無人堪比。為什麼呢?因為才華堪比的人都被廣大帝殺掉了。

    【煬帝善屬文,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隸薛道衡由是得罪,後因事誅之,曰:“更能做‘空梁洛燕泥’否?”】

    【煬帝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獨不下帝,帝每銜之。胄竟見此坐害,而誦其警句曰:“‘庭草無人隨意綠’,復能作此語耶?!”】——《隋唐嘉話.捲上》

    看見沒有,這世界上如果要超越強者,並不需要太多天賦和努力,只要你運氣夠好,有個好爹地,坐了皇位以後把他們殺掉就ok,簡單粗暴最有效。

    再看看李二郎做偽天子時的嘚瑟場景:

    【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昨皇甫德參上書言事,朕修營洛州宮殿,是勞人也;收地租,是厚斂也;俗尚高髻,當是宮中所作也。此人慾使國家不役一丁,不收一租,宮人無髻,乃稱其意耳,事既誹謗,當須論罪。”公進諫曰:“賈誼當漢文之時上書雲:‘可為痛哭者三,可為長太息者五。’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理切即似誹謗,所謂‘狂夫之言,聖人擇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責也。”太宗曰:“朕初欲責此人,若責之,誰敢言之。”因賜絹二十匹。】——《魏鄭公諫錄.卷一.諫皇甫德參上書以為誹謗》

    不知道李二郎這心胸狹隘的反動軍閥陰謀家有沒有因為虞世南或者褚遂良才華橫溢,就除掉他倆,可能李二郎這種只會打仗殺人的大老粗不懂文化人之間的那點事,那我們就姑且放李二郎一馬。

    總結:論器識度量,廣大帝遠邁聖賢,李二郎下里巴人,廣帝勝,李二敗。

    客觀點說廣大帝和李二郎之三.文治武功

    自然是要舔一下營建東都的曠古盛舉,和營造大運河的豐功偉績,以及征討高麗的赫赫武功:

    在一代英主廣大帝的辛勤治理之下,大隋從文帝楊堅開皇末年的土鱉國家變成了大業盛世的天國王朝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煬皇嗣守鴻基,國家殷富,雅愛宏玩,肆情方騁,初造東都,窮諸巨麗。帝昔居籓翰,親平江左,兼以梁、陳曲折,以就規摹。曾雉逾芒,浮橋跨洛,金門象闕,鹹竦飛觀,頹巖塞川,構成雲綺,移嶺樹以為林藪,包芒山以為苑囿。長城御河,不計於人力,運驢武馬,指期於百姓,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長城御河,不計於人力,運驢武馬,指期於百姓,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既而一討渾庭,三駕遼澤,天子親伐,師兵大舉,飛糧輓秣,水陸交至。疆埸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織,不足以贍資裝。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租賦之外,一切征斂,趣以周備,不顧元元,吏因割剝,盜其太半。】——《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

    看見沒有,開皇之世會攢錢算什麼本事,學習大業盛世會花錢,能把錢花的傾家蕩產才是真本事。

    【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裡,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資治通鑑.隋紀五》

    各位瞧仔細了,王師伐罪,自然是全民擁護,既然是天國王朝,首先就要把百姓們送上天堂啊,不然怎麼能自矜為天國王朝,emmm

    總之廣帝治下的大隋,可謂人人處處天堂,京洛猶勝蘇杭,苦難的百姓們都能透過朝廷賜予死亡,而得到永遠的解脫。對於大業盛世,完全可以不吝讚美之詞,歌頌其十四年如一日的繁榮昌盛。

    再來看我們的窮逼貞觀暴政:

    關隴反動軍閥頭子,李世民透過政變這一卑劣手段,篡奪了革命政權,竊據了革命果實,並在加緊壓榨魚肉廣大窮苦的無產階級同胞。

    【元年,關中飢,米鬥直絹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撫之,民雖東西就食,未嘗嗟怨。是歲,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及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資治通鑑.唐紀九.貞觀四年》

    自李二正式竊據革命果實,建立貞觀反動政府以來,連續四年有災荒,狡詐的反動派竟然沒讓多數百姓升入天國解脫,這著實是對老百姓們無情的剝削和壓榨,無怪乎中國史書對其醜惡行徑口吻一致地口誅筆伐。

    ——《大唐新語.卷二.極諫》

    反動軍閥頭子李二郎不顧國體,在人唆使下,懸崖勒馬,停營洛陽宮,還無恥攀附廣帝賢名,其醜陋的嘴臉,當真不堪入目。其偽裝聖賢之心昭然若揭。

    總結:我廣愛民體仁,李二虛偽不德,高下立判,我廣勝,李二敗。

    綜上三個方面,客觀評價我廣帝也是炎威赫赫聖天子,李二郎篡國之賊真小人。

    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8 # 非常道畢延河

    唐太宗的偉大,是因為他站在了隋煬帝的肩膀上

    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

    這是祖君彥為李密寫的討隋煬帝檄文中罵隋煬帝的,隋煬帝其罪之大罄竹難書。

    《太平歌詞》裡面唱《秦瓊觀陣》一開場就是罵的隋煬帝:隋煬帝無道行事兇,那弒父奪權那個理不公,殺兄屠嫂把倫理喪,妻娘戲妹把綱常二字一旁扔,多少老忠別王駕,辭官下界隱身形。

    宋傳奇《迷樓記》《開河記》,在明代更有《通俗演義隋煬帝豔史》等一系列稗官小說,隋煬帝的暴君形象是深入民間,不脛而走。

    在史學家的筆下隋煬帝更是殘暴無比,唐朝編纂的《隋書》書中的《煬帝本紀》中,對隋煬帝作了如下評價:“淫荒無度,法令滋彰,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戮者不知其罪。……自肇有書契以迄於茲,宇宙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未有若期之盛也?”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帝王獲得“煬”諡號的,一個是楊廣,另一個是被後世稱為陳後主的陳叔寶。“煬”字是“好內遠禮,逆天虐民,去禮遠眾”的意思,是諡號裡的少有的惡諡。

    隋煬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招黑的皇帝,聲名最差罵名最多。

    隋朝滅亡以後,迎來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千古一帝彪炳史冊的唐太宗屢屢被後世稱讚。

    單純以歷史功績而言,隋煬帝實際超出了唐太宗,影響深遠的國家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開鑿京杭大運河,造福後世一千年的繁華;開科舉,重用文士,奠定後世一千年的官僚選拔制度;文化上,組織修撰了《長洲玉鏡》400卷、《區宇圖志》1200卷。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主,司馬光稱讚“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唐太宗的偉大,是因為他站在了隋煬帝的肩膀上。

    隋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王夫之曰:“隋之富, 漢、唐之盛, 未之逮也”,僅僅持續了37年便灰飛煙滅了,隋煬帝雄才偉略卻變成了亡國之君。最關鍵的是兩點,一是隋煬帝廢除九品中正制,得罪了世家門閥;二是濫用民力,民心盡失。

    隋煬帝功蓋唐太宗,過比秦始皇。隋煬帝野心很大, 企圖建立“奄吞周漢”的豐功偉業, 成為“子孫萬代莫能窺”的千古一帝。隋煬帝太急於求成了,建東都、挖運河、修長城、廣築離宮、大造龍舟、巡遊江都一個接一個。當時全華人口是多少呢?4600萬,被徵兵役勞役的有多少呢?3000萬人次,“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不造反才怪呢。

    隋煬帝失敗了,但是成就了唐太宗;大工程拖垮了隋朝,但是開創了唐朝的盛世時代。

    唐太宗很幸運,因為前面有個很好的老師隋煬帝。唐太宗李世民使隋制更趨於完善,唐隨隋制,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唐律》依照著《開皇律》與《大業律》修訂的;均田、府兵、租稅等, 都沿隋制而變通。

    李世民親眼目睹了隋朝迅速滅亡,目睹了隋煬帝“以萬乘之尊,死於一夫之手……子弟同就誅夷,骸骨棄而莫掩,社稷顛隕,本枝殄絕”,目睹了農民起義的強大威懾,對老百姓產生了畏懼恐怖的心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唐太宗說:“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於此,不覺惕焉震懼!”

    唐太宗絕不做第二個隋煬帝,處處以隋煬帝為鑑,“戰戰兢兢,若臨淵而馭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終”。

    隋煬帝嫉賢妒能、拒諫信讒、剛愎自用、猜忌大臣; 唐太宗“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尤其是他與魏徵之間君臣契合廣為流傳, 成為後世之美談。

    隋煬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濫用民力,苛政暴政;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在位前期幾乎沒建任何工程,充分地與民休息。

    唐太宗沒有像隋煬帝那樣的科舉制大運河等不世之功,但是唐太宗開創了一個歷史最強大的王朝——唐朝。這也是千古稱讚唐太宗的理由,雖然唐太宗的私德不怎麼樣,也犯過很多錯誤。

    歷史只歌頌成功者,對失敗者則是無情的鞭撻,隋煬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隋煬帝功蓋唐太宗,過比秦始皇,千古罵名冤不冤呢?

    說他冤,因為人們只知道他是個亡國之君,掩蓋了他的曠世之功;說他不冤,是因為他的千秋大業下面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命和鮮血,“一將功成萬骨枯”。

  • 9 # 阿華13

    楊廣是有眼光的皇帝,但是對待老百姓跟對待畜生差不多。沒完沒了的愮疫,你讓老百姓怎麼活?到處都是造反的,你的國家還能好嗎?一個合格的皇帝就像李世民一樣,善待老百姓。並且在合適的機會開彊拓土。一句民為水……就是最好的反映

  • 10 # 歷史總探長

    隋唐之際,天下紛爭,群雄並起。繼隋煬帝楊廣第三次東征高句麗之後,又加之修建杭大運河,動用民力甚重。且殘暴不仁,好於美色,不顧於朝政。

    遂,天下反。

    或史書記載,或世人議論基本不離於這條主線,即便野史記載其中亦是有許多誇大的地方。

    例如部分正史中所說的《隋書·煬帝本紀》:

    (大業八年)是歲,大旱,疫,人多死,山東尤甚。密詔江、淮南諸郡閱視民間童女,姿質端麗者,每歲貢之”。

    但也有許多人反對如此說法,《隋史》為唐人所寫,在李世民和世家大族的干預下,其正史的真實性很難讓人信服。成著王侯,敗者為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自唐以後,前朝史書都是由當朝所寫,自然要貶低對手來拉高自己。譬如,漢朝之史都是當朝太史令所寫的。功名成就記在裡邊,昏庸無道也記在裡邊,至少是真假各半,而不像後世之史都是假多真少。所以,我們將兩位君王理性的對比一下,看結果如何?

    其一

    隋煬帝殺兄弒父、唐太宗殺弟弒兄。將太子李建成、其弟李元吉的妻妾皆收入囊中。隋煬帝到底親手殺沒殺父,無從驗證;只有史書編篡和影視劇中為人所見。所淫之母是隋文帝的妃子,跟楊廣沒有血親關係。殺廢太子楊勇是為除後顧之憂。

    唐太宗為奪皇帝位殺弟弒兄,也無可厚非。但他將太上皇李淵變相囚禁,並貢奉美人近百名,在李淵年老之際衰竭其體力,促其早亡。值得玩味。

    其二

    隋煬帝修運河荼毒百姓與唐太宗運用運河加強南北控制。隋朝天下一統後,急需控制南方的交運。這也是唐朝一統天下後同樣面臨的問題,是不得不修的。

    修建運河和運用運河是個兩代人的話題,是上代人的苦難才成就了下代人的安樂,沒有修就沒法用。

    其三

    隋煬帝三次東征高句麗死傷將士,敗了。唐太宗亦是三次東征高句麗,同樣死傷將士、同樣敗了。東征高句麗這件事還是要從後往前看,為什麼在楊廣三次東征後,李世民也要東征,而且在唐朝第三次東征後,唐高宗李治仍要第四次東征。

    說明東邊的高句麗是很大的憂患,不得不徵,當然也不排除兩帝想成就功名大業因素。

    其四

    至於科舉制,是隋朝開皇年間隋文帝楊堅所頒佈,開始逐步實行。故而科舉是隋文帝開的,暫時不算在楊廣身上。唐朝在第三次東征失敗後,唐太宗李世民心力衰竭,且在交戰中受傷,遂崩於含風殿。

    後來由唐高宗李治第四次東征,並征服高句麗。所以,唐高宗李治最終收復高句麗,亦不算在李世民的身上。

    如此看來,唐太宗與隋煬帝皆有功有過,兩人所做之事各有利弊。相對來說,唐太宗做了那個摘桃子的人,隋煬帝做了種桃樹的人,而且有點揠苗助長了。前人功過,後人評說。

    總而言之,再完美的帝王終究也逃脫不了被後人口誅筆伐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使指甲油長久不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