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溧蕙
-
2 # 想媽的育兒生活薈
誠邀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容易解決的。
首先,只要有時間就應該去探望孩子,並做好高質量的陪伴。
只要時間允許就應該抽時間去探望孩子,讓孩子叫你們的時間不能間隔太長,不然對孩子來說就會覺得陌生,也會對孩子的成長受到不好的影響。
有時間去陪伴孩子的時候就要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以孩子為中心,做親子游戲或者親子陪伴。比如陪他玩耍,陪他玩遊戲,陪他去遊樂場或者陪他去公園啊,看電影啊,陪他做他喜歡的一切事情……讓孩子感受到你們對他的愛,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很疼愛他的,只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不能天天陪伴在孩子身邊而已。
作為職場媽媽,我也有時候忙得沒辦法回家,一般就用微信的影片聊天和孩子每天晚上聊天,說一說孩子在學校的快樂事情或者問問他的心情……就是純粹的閒扯,也會讓孩子很開心。如果回來的時候,我再帶回來孩子喜歡的零食或者玩具、書籍,那麼孩子會非常開心
所以如果不能經常陪伴孩子,就要時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不能長久的不去見孩子,也不能不跟孩子聯絡。感情都是交流溝通出來的,所以就算孩子不在身邊,也要多和他們聯絡,讓他們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存在。
希望可以幫到你
-
3 # 晨光微曉
很多留守兒童,最盼望的是見到父母。從這一點來看,作為父母想要和孩子彌補親密關係的缺失是非常容易完成的。但是應該注意這幾點事實。
1、為什麼孩子會和長輩親?一定是父母長時間將孩子寄養在老人那兒。
2、為什麼會疏遠父母?因為不生活在一起,即使內心渴望父母的關愛,但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原因,還是會有疏離感。
3、最好的方法。陪伴和愛的確認。聽聽《如果你愛我》那首歌:如果你要愛我就親親我,抱抱我,誇誇(具體地誇,不要胡誇“漂亮”“聰明”之類的虛套)我,陪陪我……
4、不要說孩子親近的老人壞話。你陪不了,老人陪了,不感謝還說壞話,會讓孩子不信任,矛盾。
5、親近不要誘之以物。感情永遠比物質來的長遠。當然合理要求儘量滿足也是愛的表達。
-
4 # 家有倆寶湊一好
建議無論多難,把孩子帶在身邊!這是我的口頭禪,實際也是這麼做的。
確實做不到的話,父母至少保證有一方在孩子身邊;再不濟,逢節假日兩夫妻一起回家帶孩子幾天,或輪流回家帶孩子。
當然,也可能由於種種原因上述所有都做不到,可能只有寒暑假、過年才能與孩子見面小聚。
那麼,父母必須要接受孩子會與你不親密的事實。我們老家有句話說“人念恩情狗念食”,意思是人都知道感恩的,人類的好夥伴狗狗也一樣。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爺爺奶奶的養育之恩是兩碼事,孩子成年以後才會區分鐘或懂得,養育之恩不是僅指金錢、物質方面的供給。
當孩子餓了、困了、冷了、病了,第一時間第一個出現並噓寒問暖、疼愛憐惜的人家是爺爺奶奶,況且隔輩人那種天生的寵溺,會讓孩子與老人建立親密的依戀關係。
所以孩子與爺爺奶奶親,很自然。父母不必吃醋,因為確定把孩子委託老人帶時已經預知了這個結果。
建議:
1.不在孩子身邊時,父母一定要保證每天與孩子影片,關心孩子每天是否過的開心、愉快;上學的孩子,要關心其在學校與老師、同學相處的怎樣?生活、學習方面是否有困難或壓力?主動詢問孩是否需要幫助?
2.主動與孩子的任課老師(不只是班主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適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委婉請老師轉達孩子,你們的關心與擔憂。如果孩子在學校有“異常情況”能及時發現,甚至用最快速度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需要時,父母在!
3.多與老人保持溝通與聯絡 ,除了你是父母的孩子,同時也是孩子的父母。拜託他們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達你們對父母的關愛。給孩子寄東西也順便給老人寄點兒。這份傳承孩子能懂。也要請父母多在孩子面前給你們多多美言,讓孩子試著體諒父母的難處,同時候讓孩子明白你們的愛。
最後我想說,如果開始沒條件,情非得已要與孩子分離,那麼努力創造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苦也是好累也罷,總歸把“為了孩子”落在實處。
-
5 # 朶朶媽媽成長記
我是週末媽媽,每個週末我會盡量回到女兒身邊,四歲的孩子對我沒有違和感。
1、條件允許,儘量抽時間回到孩子身邊。就像我一樣,雖然每次來回一天在路上,我也會盡量回到孩子身邊,爭取和孩子共處的分分秒秒。雖然自己很疲憊,我也會配合女兒 跟她一起玩耍一起遊戲。
2、不要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老人帶孩子,總會有些做法和自己不一致,孩子身上會有一些自己不喜歡的毛病,不要總是糾正孩子的陋習,如果老是挑剔說教孩子,孩子會畏懼父母,不喜歡父母,要慢慢引導。
3、做孩子的玩伴。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爸媽能多陪同孩子玩耍,臣服孩子,配合孩子玩他喜歡的遊戲,孩子會比較喜歡,爺爺奶奶給了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很少跟他一起玩耍,年輕爸媽容易有玩耍新想法,孩子會非常喜歡。
4、多打電話,多和孩子溝通。
-
6 # 凌兒媽媽
長期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會非常的依戀爺爺奶奶,對父母反而變得生疏,可有可無的感覺。父母需要做的是儘量的不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感情是在相處中培養出來的。一年見不了兩次面,任誰都親熱不起來吧。
另外一點就是在孩子0-6歲階段如果是父母陪伴成長的,那還相對來說比較好。因為這個時期的親子關係已經建立起來了,這個時候孩子再回爺爺奶奶身邊生活,只要父母多抽時間陪孩子聊天,影片,多關心孩子,那跟孩子的距離還是不會太遠的。
如果孩子一歲前就交給爺爺奶奶去帶,親子關係根本沒有建立起來,孩子對父母完全陌生。那麼這種情況父母要跟孩子拉近距離恐怕要費點功夫了,要把孩子接到身邊來,在陪伴中重新建立起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從而培養感情。
-
7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我小時候就是和奶奶在一起的時間最多,雖然很愛奶奶,她也疼愛我,但內心對於爸爸媽媽還是很渴望的。沒有辦法,那時候爸爸媽媽忙於工作,我只能每次相聚時多一份撒嬌,多一點依戀。小孩子內心其實是很微妙的,只是很多成年人容易忽視。
其實現在網路和通訊都如此便捷,交通方式也多種多樣,就更加方便了孩子與父母的親近。如果可以抽時間,那當然是在一起歡聚最好;如果沒有辦法見面,那麼常常通話或者影片聊天,與孩子躲交流溝通,重視孩子的內心需求,這也是很不錯的。
回覆列表
雖然說孩子是誰對他好,誰和他相處的時間長,就和誰親,但是父母卻是例外。所說的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是孩子一出生以後,父母就隱形了、當甩手掌櫃了,要不孩子怎麼和父母有距離呢?這是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了!
可能有些人可能會說:平時工作忙,但每天都有吃飯睡覺的時間吧。其實每天若能抽出一個小時高質量的陪伴,那一個月也有30個小時。所謂的高質量陪伴可是遠離手機,全身心投入陪玩的哦。
尤其現在智慧手機這麼的普遍,大人白天忙工作,而下班後就忙著刷手機,甚至和孩子說話都是心不在焉的。我的一個朋友就是如此,孩子三歲以前在老家長大,三歲後上學才回到身邊。少了前面三年的陪伴,下班後就忙著刷手機,長時間沒有溝通,能有話題溝通嗎?
距離肯定是存在的啦,還有就是爺爺奶奶在帶這個孩子時,是怎麼樣在孩子心目中樹立他父母形象的,這點也很重要的。
解決的最好方法是多陪伴、多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當父母和孩子有共同語言時,難道還有距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