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辛孝如水
-
2 # 大可151753208
問的有些怪,皇帝又不是神仙,也要食人間煙火,應該和百姓一樣吧?!食五穀,嘗五味。只是食不厭精、食不拒細而矣。只是廚藝做的更好,更精緻些罷了。
要說嗜好,有個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調侃說:朱元璋落魄時,飢寒交迫生病至昏,興虧被乞丐所見,又用剩湯飯救活了他。之後便喜食百家剩飯做得雜合湯。這只是個笑話而矣,不能當真的。
可能清朝有皇帝的飲食記彔,只是沒有見到過,也不好妄議。
莫非問者有真實史料,要不怎麼會問這樣的問題。如果有,還請您不吝賜教,期待您著文釋出,也讓我等長長見識。
-
3 # 鍛彰趣義
古代皇帝有飲食怪癖的不少。傳說漢武帝有一次逐寇到海濱,聞到一股異香,命人四處打探,原來是一個老漁夫正把他埋住發酵的魚腸起出來,漢武帝嚐了嚐覺得不錯,從此就喜歡上了這種古怪的吃法。
這是《齊民要術》裡寫的,這種食物叫作“鱁鮧”,據說是黃花魚、鯊魚和鯔魚的內臟醃製、發酵製成的醬,南朝宋明帝也很喜歡吃這個,這是《夢溪筆談》裡說的,但沈括又說鱁鮧應該是當時常吃的烏賊腸,所以鱁鮧究竟是什麼,存疑。
王莽和曹操都很喜歡吃鮑魚,王莽改制失敗後,每天借酒消愁,一手端酒杯,一手執鮑魚。曹操應該就是喜歡吃海產品,他寫過一篇《四時食制》,專門寫吃的,大部分內容說的都是魚,他還見過鯨魚自殺,衝上海灘的情景,可惜見到的時候鯨魚屍體已經腐爛了,所以他沒敢試吃。
隋煬帝據說很喜歡吃蛤蜊,關於他吃蛤蜊還有一個故事。隋煬帝吃蛤蜊吃得太多了,不計其數。有一天,他又拿著錐子剝蛤蜊吃,其中一個怎麼也打不開,他就挑出來放在木几上,誰知到了晚上,蛤蜊自己發光了,第二天再看,裡面是一尊佛像,兩尊菩薩像。隋煬帝覺得這是上天在警告他要有好生之德,從此再也不吃蛤蜊了。
喜歡吃蛤蜊的不止他一個,宋仁宗也很喜歡,但因為新鮮蛤蜊太貴,吃一頓花了二萬八千錢,他不捨得,所以以後再也不吃新鮮蛤蜊了。他和其他宋朝皇帝一樣,都是忠實的羊肉愛好者。有一天晚上,他肚子餓,想吃羊湯,想了想,覺得開了這個先例,以後宮裡的飲食會越來越奢侈的,就自己忍著了。
-
4 # 亞洲食學論壇
我來嘗試回答一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飲食生活。
有關於溥儀的生活和遭遇,其實還挺受關注的,有一部電影《末代皇帝》就是講述這些的,至於他的飲食情況主要是從他及其周圍人所寫的回憶錄裡面可以得知一二,反映出帝王的宮廷飲食生活。 溥儀有本書《我的前半生》,裡面寫道一些飲食內容:
皇帝吃飯不僅僅是為填飽肚子,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至高無上的地位。溥儀時代的裕隆太后模仿慈禧太后,每餐的品種有一百多。辛亥革命之前,四方向宮中進貢的珍奇食品不計其數,有東北的“飛龍”,江蘇的“糟油”,鎮江的“鰣魚”,河南的“油茶”,浙江的“蜜棗”,會同的“銀耳”,就連飲用的水都是每天從幾十裡外的玉泉山拉進宮的。碰上逢年過節的,就更揮霍浪費,非平日可比!
還有關乾隆的記載中,提到過多次的除夕大宴,皇帝一人的宴桌,共擺膳品八路六十三品,另外還有奶子、點心、餃子、油糕,小菜之類的小食。等到吃飯的時候還有熱菜和酒膳。還有一次除夕大宴,僅僅皇帝一個人的大宴,一桌酒席就用去豬肉65斤,菜鴨3只,肥鴨1只,肥雞3只,菜雞7只,肘子3個,肚子2個,小肚子8個,管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六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腸子各3根,原料就三四百斤。這程度估計是當時其他國家君主所難以企及的。
如此多的食物中如果有特別的偏好,其實很難顯現出來的。想想一個人吃幾十到上百道菜品,等嘗試大半的時候估計已經一半飽了,特別吃其中幾個不太可能,最多也就一時興起嚐個新鮮。具體的文字檔案中很少見寫偏好某種菜品的,可能和電視上放的,怕別人下毒也一定道理,所以皇帝身邊的人也許知道,但是史館不會去記這些。
最後補充個帝王飲食的時間吧。 清代的皇帝大多比較勤政,每天六點以前起床,分早膳晚膳。早膳在6點到8點,晚膳12點到下午2點,還有兩頓小吃,時間不定。小吃也不很小,喝個粥就有十幾20種的。
最大的特點奢侈、奢侈、浪費……
GSN
-
5 # 美食理想
中國是一個尚食的民族,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從古至今,有禮儀開始,中國的皇帝就已在飲食方面與平民百姓有著明顯的區別。成書於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本味篇》就記述了伊尹向商湯陳述的中國各地的優質食物原料,指出肉類佳品有猩猩之唇、烤獾獾鳥、雋燕尾、大象鼻等,魚中佳品有洞庭湖的鮒魚、東海的鮞魚、醴水的朱鱉等,菜中佳品有崑崙之蘋、陽華之芸、雲夢之芹等,飯中佳品有玄山之禾、不周之粟等,果中佳品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等,調料佳品有陽樸之姜、招搖之桂、大夏之鹽等。(可見當時商湯王對食材的要求極高)
《周禮》載,凡供奉君主的飲食,“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品類十分豐富。周代八珍載於《禮記》之中,包括淳熬、淳毋、炮豚或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菅、糝,多以豬、牛、羊、狗為原料,以鹹味為主。而《禮記》所記載的飲食品皆為中原及北方名食,因此,周代八珍可以說是黃河流域飲食風味的代表。楚宮名食則載於《楚辭》之中,包括牛腱、吳羹、炮羔、酸鵠(天鵝)、雋鳧(野鴨)、煎鴻(大雁)、露雞、蜜餌以及帶苦味的狗肉、酸味的蔞蒿、炙鴰(烏鴉)等,原料多用各種飛禽,味道則更增酸、甜、苦之味。
周代,由於生產發展,食物原料進一步豐富,周王室和諸侯國除了繼承殷商以來的祭祀宴饗外,還把筵宴發展到國家政事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朝會、朝聘、遊獵、出兵、班師等都要舉行宴會,民間相互往來也要舉行宴會,宴會的名目已非常多。而這時各種宴會都必須按照相應的制度舉行禮儀,所以各種宴會又通稱為“禮”。如《儀禮》中載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宴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等等。在這些不同的“禮”中對宴會的儀式和內容都有詳細的規定,非常複雜繁瑣。僅舉行一次“鄉飲酒禮”,從謀賓、戒賓、陳設、速賓、迎賓、拜至到最後拜賜、拜辱、息司正等有24項程式,參與者必須逐一遵守。此外,周代及其後筵席的規格、檔次也較為齊全,飲食品種的選擇及其在筵席上的陳列方式也常常根據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回覆列表
聽說清朝皇帝有個特點,就是說每一種菜最多隻準用筷子夾四次,再喜歡都不準多吃。說是怕被下毒。這是聽人聊天說的,沒在書本上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