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根據史記記載,蘇秦拉著戰國中的諸個弱國捆綁在一起,與強大的秦國對抗,保持了數年的平衡,蘇秦從中又獲名又獲利,然而,某種程度上說,他卻妨礙了秦國統一中國的步伐,妨礙了當時的全球化程序,你怎麼看?
9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為,曾求見周天子,卻沒有引見之路,一氣之下,變賣了家產到別的國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東奔西跑了好幾年,也沒做成官。後來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裡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副狼狽樣。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受了很大刺激,決心爭一口氣。從此以後,他發憤讀書,鑽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時候讀書讀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 雖然很疼,但精神卻來了,他就接著讀下去。就這樣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識比以前豐富多了。(蘇秦還是很有眼光的,他先是去了當時實力最強和最有野心的秦國去遊說,秦惠文王不納,只好去了其它國家)。公元前334年開始,他到六國去遊說,宣傳“合縱”的主張,結果他成功了。

    戰國七雄中,秦國成功進行了商鞅變法,一夜暴起,仗著強盛不斷髮兵進攻鄰國,佔領不少地方。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於是蘇秦不失時機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為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為縱,所以稱為“合縱”。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後來,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備蘇秦。蘇秦害怕,便請求出使燕國,發誓一定報復齊國。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合縱論是戰國時代政治軍事形勢不斷變化,特別是戰國中後期七雄紛爭導致當時“國際關係”(華夏文明圈內諸國)出現重大變化的產物。戰國早期,七雄並立,彼此旗鼓相當,相互制衡。到了戰國中期,秦國厲行變法,銳意改革,兼併巴蜀,國強地險;而六國彼此消耗,七雄並立的均勢格局自此被打破。蘇秦正是洞悉到了這一客觀現實,適時提出了以遏制秦國、維護七雄均勢為宗旨的合縱戰略。“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蘇秦提出合縱戰略的宗旨在於遏阻秦國勢力的進一步擴大,以免力量失衡格局進一步加劇。其相應對策則是透過六國聯盟遏制秦國,以求維持以崤函、河西為界線的東西兩個戰略區域的力量均衡。蘇秦的合縱說首先是基於一種地緣政治的分析。他深諳天下山川形勝,熟知各國力量現狀,他每到一國即首先向當局者詳陳該國的地緣環境形勢,蘇秦提醒山東六國首先應明確各自的安全狀況,他反覆告誡六國的君主,要明白這一形勢,即他們共同的危險來自西方側翼的秦國。由於秦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地形地勢優勢、體制優勢,將來必定是一種能夠凌駕於六國實力之上的強權力量。因此,六國中每一個國家都絕對不能與秦國單獨媾和以求苟安一時,更不能與秦結為同盟,那不啻是與虎謀皮。擺在他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六國從親”,併力西向以抗秦。蘇秦的合縱理論極其注重地緣因素的重要性,並充分論證了六國結盟與其地緣政治因素的內在關聯。蘇秦認為,山東六國在區位上相互關聯,有著表裡相屬、唇齒相依的利害關係,應視為一個有著共同利益的戰略整體。六國應充分利用這一整體性,以求在戰略上相互依託、相互策應、互為犄角,從而在對秦作戰中造成有利的態勢。他反覆向六國的當政者陳述這一關係。蘇秦的合縱理論不僅僅是一種認知體系,而且是一套行動綱領。它提出了一套遏制秦國、維持均勢的方法,即以聯盟戰略、憑藉山東六國的合力抑制秦國勢力的擴張,以此挽救和維護原有的均勢。行動方案有兩個,其一是以攻為守,六國聯合起來,主動進攻,突破函谷關,深入秦國腹地;其二是當六國中任何一國遭到秦國攻擊時,其他五國絕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群起救助。[69]這無疑是一個卓越的協同作戰方案,它充分利用了山東六國地緣上的相關性,使六國彼此在組織指導、兵力分配、戰略協同、戰術策應諸方面協調動作、密切配合,從而使秦國東向攻擊任何一個國家時都將陷入四面受敵、多線作戰的窘境,進而遏止其逐步蠶食六國以進一步壯大自己的企圖。蘇秦睿智地看到,如果一國遭到秦國的攻擊而其他國家坐視不救,後果將是極其嚴重的,猶如多米諾骨牌,一個倒下,其餘的將依次倒塌!戰國後期的歷史發展證明,蘇秦的分析是極具預見性的,山東六國在一段時間內採取了合縱戰略,即便是三心二意的,也確乎有效地遏制了秦國東向擴張的勢頭達到15年。後來六國雖未免於逐個被秦國吞滅的命運,但這非但不能歸咎於合縱之策,而恰恰說明山東六國沒有始終如一地貫徹實施合縱之策,以及六國政治家們偏狹的一己之私、低劣的戰略目光,加以彼此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等因素所致。合縱是圍繞著戰國七雄間地緣政治關係而產生的大戰略,更是一種處理國際間政治軍事關係的原則和方法。合縱以維護均勢為宗旨,以地緣政治論為認知基礎,以聯盟戰略為應對手段。立論周密、視野宏闊、分析精湛、旨意高遠,稱之為地緣政治論的先驅是毫不為過的。蘇秦以地緣政治因素作為研判國際形勢、制定應對策略的主要依據,這種分析方法無疑具有現代的意義。

  • 2 # 呦丶這不是西門大官人麼丶38925661

    根據記載,蘇秦與張儀從鬼谷子那裡學會了縱橫之術。蘇秦先畢業,然後拿著畢業論文去了六家公司面試,還都拿到了六家公司的ceo的從業資格證書,正式上崗。為了能更長久的掛六國相印,又使張儀去了六家公司的敵對公司,一人合縱,一人連橫,把持著七家公司的執掌大權。這是一個大時代造就的舞臺,各色人等都能上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很正常。後人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會認為蘇秦的合縱阻礙了秦統一六國,遲緩了幾十年,這個是不對的。首先,有種看法,蘇秦和蘇代兄弟倆合謀削弱了齊國,唆使齊國滅宋,又促使五國伐齊,致使齊國差點滅國,能與秦國爭奪統一六國大任的國家至此一蹶不振,其實,反而加快了秦國統一六國的腳步。二者,時代在等待一個王者,雖然是馬後炮,但其實就是時代在等待秦始皇嬴政,試想,如果是其他秦王時候統一了六國,會否採用郡縣制?會否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等秦始皇頒佈的一切利於大一統的舉措?最後,歷史沒有假設,誰也不知道如果怎麼樣,結果會怎麼樣的假設背後,歷史的走向會如何,是好還是壞。

  • 3 # 古籍與歷史

    我覺得蘇秦合縱的根本目的不是暫時抑制秦國,而是消滅或者讓秦國像戰國初期的魏國一樣變成一個曾經的強國現在的二流國家。由於秦國實力太強一對一沒有勝算所以要合縱一起群毆。事實上合縱出現了好幾次但是沒有一次對於秦國造成了本質上的傷害,根本談不上阻礙中國統一程序

  • 4 # 苦茶庵

    對於戰國中後期,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問題,過去一種傳統看法,把他倆說成是同時代人,張儀遊說連撗,蘇秦主張合縱,相互鬥智,同時奔走於各國之間,為君主們獻計獻策。而且蘇秦死於張儀之前。

    漢代司馬遷在《史記》中的有關記載大體也是這樣。可是,按當時各國情況、地理及與其相應的史實來看,這種說法不夠正確。就是司馬遷也有過懷疑,他在《蘇秦列傳》後面寫道:“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於蘇秦。”以後一些歷史學家對這點作過考證,也發表了不同見解。直到1973年底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帛書一一《戰國縱橫家書》,它儲存了被埋沒兩千多年的關於蘇秦的書信和談話,才校正和補充了這一段戰國 時代的歷史記載,為我們瞭解張儀、蘇秦的“合縱連橫”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合縱連橫”鬥爭發生在戰國中後期。那時地處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由於齊威王和商鞅較為徹底的改革,國勢進一步強盛起來,造成了兩國對峙,爭相統一中國的局面。戰國初期最先強大起來的魏國在爭霸中也躍躍欲試,其餘國家,夾在齊秦中間,只求圖存自保。齊秦對它們卻是或分化或拉攏。這就產生了“強者兼人而弱者圖存”的錯綜 複雜形勢,因此,“合縱連橫”的政治活動也隨之形成了。“合縱連橫”,在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即魏、趙、韓),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連橫(也叫合橫或連衡),既可以連秦,也可以對齊。合縱其實也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意在甩止強國進行兼併。連橫實為“事一強以攻眾弱”。即強國追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後來,隨著封建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的內容也有了一些變化和發展。正是在合縱連橫的戰爭中,各國君主把對外政策看得更為重要了。當時各國間的外交情況,也使靠遊說獲利祿、進仕途的遊士、食客取得了發言的地位,他們十分講究權變,積極為各國君主出謀劃策。他們的學說適於合縱的為縱說,便於連橫的為橫說,歷史上把這些人叫做縱橫家。張儀、蘇秦就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

    張儀是魏國貴族的後代。公元前329年入秦,代替公孫衍擔任大良造職務。他極力慫恿秦國攻魏。同年秦攻取了魏國河東的汾陰、皮氏、曲沃等地。次年,張儀仗著他的辯才,取得了秦王的信任,做了秦相。執政期間又一次攻魏,魏敗,他迫使魏獻上郡十五縣,從此黃河天塹為秦掌握。公元前325年他又幫助秦惠文君稱王,同時遊說各國,迫使各國服從秦國。他為魏出了“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的主意,實際上真正的意圖在於 “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這就是“連橫”的政策。這樣就給了其他各國以嚴重的威脅。當時齊楚訂盟,聲勢並不亞於秦。因此秦又把注意力集中到齊楚兩大強國,派遣張儀前往楚國,離間齊楚。張儀對楚懷王說,“大王如果聽我 的話,和齊國斷交,我就勸秦王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懷王昏庸無能,竟聽信了張的讒言,派人去齊國辱罵齊王,並與齊絕交。齊王氣怒交加,隨即不顧屈膝和秦國結了交,齊秦聯合,共同對楚。當楚的使者向張儀要商、於六百里地時,張說:“我說奉獻六里地於大王左右,非六百里啊!“ 使者將此事回稟了楚王,楚王大怒,就發兵攻秦,誰知受到齊秦聯軍的東西夾攻,連連慘遭失敗,結果眼睜睜地看著秦 奪取了漢中等地。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年輩後於張儀。他的活動時期主要在齊閔王〈公元前300年一公 元前284年)統治期間,那時張儀已死去十多年了。蘇秦自稱鄙人,可能是出生於一個農民的家庭。他是燕昭王的親信,一生主要為謀求燕國強大,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同時奔走於齊、趙、韓、魏等國之間,組織合縱攻齊及合縱攻秦。他的策略是使齊“西勞於宋,南罷於楚”,從而牽制齊的精力,轉移齊對燕的視線,以防齊國呑並燕國。

    公元前314年,燕發生內亂,齊宣王乘人之危向燕大舉進攻,幾乎使燕遭到了全部覆滅的地步。到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國力才逐漸增強,因此處心積慮,力圖報齊之仇。於是廣泛招徠人才,等待時機。這時蘇秦來到燕國,查到燕昭王的重用。公元前300年,蘇秦揣摩到燕王的心思,就與燕王商定了以燕敵齊之計,去齊搞反間活動,五年而歸。齊閔王即位後,改用孟嘗君為相時的對外政策,背棄趙國而親善秦國。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派穣侯魏冉到齊國來,約齊同時稱帝。眼看齊聯秦而和三晉關係惡化,燕昭王第二次派蘇秦去齊,暗中從事反間活動。

    蘇秦去齊前寫信給齊王,佯裝透露三晉想連燕謀齊的訊息,並表示自己對齊的一片忠心,以取得齊王的信任。到齊後,果然不出意料,齊閔王信用了他。於是他首先極力慫 恿、引誘閔王攻宋。因為攻宋種燕有利。宋處齊南,燕處齊北,齊攻宋必然置北面邊防不顧,而用兵於南方。再說楚、魏與宋接壤,定會來爭地,勢必與齊發生矛盾。還有,秦是 極力要保護宋的,攻宋必得罪秦,引起衝突。這樣把齊放到了一個四面樹敵的孤立地位上當齊感到將與秦發生衝突 時,就改變政策,又聯絡趙國,反對秦國。所以很快取消了帝號。在三晉和燕的援助下,齊第一次攻宋得勝,宋以割地 與齊媾和。由於這樣的突變,秦昭王也被迫取消帝號,齊秦關係再次破裂。齊閔王打算聯合三晉、燕共同伐秦,同肘不放鬆攻宋。五國合縱伐秦,名義上以趙國奉陽君李兌為主帥,實際上是由齊國一手操縱。蘇秦就以齊臣的身分,四處活動,組織三晉、燕、齊五國聯軍,他為五國合縱攻秦做了許多工作,所以趙國封他為武安君。這就是後人所說的“蘇秦合縱”的真實情況。

    因為五國統治者同床異夢,各自都打自己的小箅盤,特別是齊國不僅不真心實意伐秦,反而乘各國準備兵力攻秦之際大舉攻宋。另方面秦國也憎恨這種聯盟,經常不斷進行報復和破壞,所以五國合縱攻秦遲遲沒有開始。而蘇秦在這次合縱過程中,卻得到了意外收穫,他表面上為齊聯絡 三晉,使齊“得志於三晉”,同時還保證齊攻宋的成功。實際上他藉此機會,暗中為燕串聯反齊力量,作反齊準備。

    公元前286年,齊秦重新聯合起來。齊第三次伐宋,終於呑滅了宋國。齊這一大勝利,大大震動了三晉等國,各國紛紛行動起來,力圖伐齊。燕昭王認為時機已到,就去趙國,見趙惠文王,決定了五國攻齊策略。由於齊閔王對蘇秦的信任,所以對燕毫無防備。不久燕公開“絕交於齊”,同時燕將樂毅率領五國軍隊從齊的北部燕國境內攻入齊國,齊大敗。弱燕勝強齊雖然經歷不少曲折,但終於成功了。但蘇秦在齊的陰謀活動卻完全暴露,被齊閔王用車裂之刑處死,死時五十多歲。

    戰國時代,七國之間,忽合忽離,互相爭雄,但全國統一之勢,正在形成。張儀固不說,蘇秦在弱燕破強齊中也起了一定作用,使東方強大的齊國從而一蹶不振,客觀上為秦完 成全國統一事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手機關閉哪個按鈕可以變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