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賤賤的就是我

    我大學時是個zealer粉,現在徹底轉黑!王自如完全就是一個蘋果腦殘粉,收著小米的錢,做的影片主觀意識太強。網站各個方面都看的出來歧視某些中國產手機廠商,跪舔國外廠商。如果他不喜歡的品牌,他很少做測評,有也是找一個長的歪瓜裂棗的口齒不清的小弟全程吐槽!王自如拿apple的時候那眼神兒~輕拿輕放的,捧手裡都怕化了,連個保護膜都能說道半天,拿別的手機就隨便亂扔亂摔,有沒有一點職業操守?老羅,你當初咋沒把他罵死?

  • 2 # 嗨歌(問答寫手)

     數碼評測網站已經算不上是新鮮事物了。​

      最早這個行業的玩法並不複雜:蒐集數碼產品的基本資訊,並以圖文方式呈現簡單的使用體驗。以中關村線上、PCPOP、太平洋電腦網為代表的PC時代的網站,基本上可以滿足使用者瞭解數碼產品的需求。

      隨後是以細分領域為主的小眾垂直論壇的出現,比如以iOS產品體驗為主的威鋒網,以及以攝影器材為主的蜂鳥網等等。

      除了圖文方式之外,影片評測也越來越成為主流。ZEALER自然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目前這個品牌下平均每一集的評測節目播放量都在百萬以上。

      但最近,這家以數碼評測起家的公司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ZEALER裁員風波

      從9月開始,ZEALER裁員的訊息就開始在網路上流傳: ZEALER近日由於財務問題,開始大規模裁員。“公司接近一半的員工都離開了。”這個訊息中寫道,“主要是財政管理上出了些問題。”

      於2012年正式上線的ZEALER,以影片的評測內容開啟知名度。其團隊會對市面上的主流移動裝置進行簡要或者深度試用,並且給出評價。

      影片的播出引發了羅永浩的強烈不滿,他因此選擇與ZEALER創始人王自如在優酷上進行影片直播“對質”,對ZEALER評測中的負面內容進行了辯駁。有豐富演說經驗的羅永浩佔了上風,超過250萬人圍觀了這場直播。直播五天之後,王自如在微博上發出了一條六分鐘的影片,為Smartisan T1影片測評中出現的錯誤和誤導向觀眾和公眾道歉。

      作為評測服務提供商,在錘子評測風波之前,ZEALER還會向手機廠商提供付費的測試和諮詢服務。然而在羅永浩和王自如的對質直播中,前者針對這一點,對標榜為“獨立、客觀、第三方”的ZEALER提出了強烈質疑。因此,在道歉影片中,王自如還表示,停止面向廠商的收費諮詢服務。

      目前,ZEALER的收入情況並未對外公佈。公開資料顯示,ZEALER此前接受了來自雷軍擔任合夥人的順為資本,以及OPPO、VIVO和金立三家中國產手機廠商的投資,金額各為數百萬元人民幣。2015年7月,騰訊背景的利通產業投資基金也完成了對ZEALER的A輪投資。

      “我們公司在最近一段時間內確實有裁員的狀況出現,但幅度並不大。事實上在現在的資本大環境下,不少創業公司都面臨著裁員的問題,ZEALER不是唯一一家出現這個狀況的公司。”這名負責人告訴介面新聞記者,ZEALER的裁員確實有節省成本、縮減規模的考慮;且公司的資金確實不算充沛,但還遠遠稱不上出現“財政危機”。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很多公司都很難熬。”這名負責人說。她強調,公司與離職員工之間就裁員一事已經達成了共識;雙方都按合同的規定,以正常的步驟完成了整個流程,給足了相應的經濟補償。

      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自如表示:“從2015年開始,ZEALER從一個手機測評網站向‘科技生活方式第一站’的目標開始轉型。”而在裁員的訊息中也提到,ZEALER正在謀求向電商方向進行戰略轉型,因此電商部門尚未受波及。

      “這次裁員之後,ZEALER大概只剩下50多名員工了。”這名知情人士告訴介面新聞記者,“而且很多部門都已經撤銷,包括電商部門在內。之後ZEALER應該會走回原先數碼產品影片評測的老路。”與此同時,這名知情人士也表示, ZEALER內部的財政問題依舊存在。

      王自如並不願意將ZEALER定位為一個評測網站。對於測評業務,王自如認為,這是ZEALER的第一個里程碑,之後ZEALER的涵義將會更加廣泛。

      2014年,ZEALER上線兩年之後,王自如和他的團隊召開了一場釋出會。除了宣佈ZEALER希望創造一套資料化測評體系之外,王自如在當時表示,ZEALER將會涉足評測之外的其他領域。

      他首先看到的是手機維修這個變現機會。

      在釋出會上,王自如講了不少手機維修行業的不當現象。釋出會過後,ZEALER團隊也很快行動了起來。2014年7月,ZEALER FIX上線,為使用者提供手機維修業務:使用者描述問題,郵寄產品,ZEALER完成檢修並拍攝全過程。這是一個相對透明的服務體系,也受到了不少使用者的歡迎。

      2014年8月,在獲得了三家國內廠商的600萬元戰略投資後,王自如在自己的微博上表示,會將這筆資金用於建設移動裝置硬體實驗室ZEALER Lab。這是先前所提到“資料化測評體系”的具體落地,在微博中,王自如寫道:“它應該是專注於移動裝置整機測試的實驗室,不僅包含硬體,還應該涵蓋軟體ROM體驗的部分。”透過這個實驗室,王自如想把ZEALER的測評體系進行一次完全的升級。

      2015年3月,ZEALER開啟了二手機業務。這項業務建立在ZEALER FIX的基礎上,在回收獲得手機之後,ZEALER FIX的工程師會對其進行鑑定以及修復,透過認證後,再放到平臺上出售。

      這些業務一一成立後,王自如構想中的“閉環生態”也初步成型。在他的想法中,ZEALER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媒體,而是涵蓋了內容、電商、資料體系、售後服務等的平臺。此外,ZEALER逐漸搭建起了自己的使用者社群,透過對外的延展,開始影響使用者們的科技生活。

      從那時候起,ZEALER試圖慢慢駛向自己更大的野心。

      今年4月,在王自如與創享投資合夥人賈珂的一場對話中,前者已經把自己與ZEALER定位一個可運營的IP:“‘王自如’的屬性不再僅僅是一個測評人,所以從15年開始,我們開始嘗試脫口秀、電視節目、推出人物訪談,拍攝汽車廣告,讓IP的形象跨界、多元化。”

      而對於電商業務,王自如也表示從希望從PGC入手,將可售賣的科技單品延展到非標的科技周邊;另外,他希望透過內容挖掘到大眾商品中類似智慧插線板這樣的新產品以及替代品。

      只是,從ZEALER的現狀來看,維持一個“閉環生態”遠遠比想象更難。

      數碼評測們的生存窘境

      對於評測網站來說,廣告是獲取收益的最直接形式。以影片評測為例,只要網站在每一段影片開始前或者結束後,插入贊助商的相關資訊,就會有廣告效果,並獲得相應的佣金。有業內人士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對於大大小小的數碼評測網站,在起步階段,打廣告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

      有的數碼廠商還會直接找到測評網站,讓網站對其品牌下的某一產品進行測評。這也能為廠商品牌起到廣告作用。內容出街之後,網站會向企業收取相關費用。對於這種方式,業內的人士有不同評價。有人認為,這本質上是一種“軟文”;有人則會用“內容廣告”這樣較為圓滑的詞句來形容它。

      隨著數碼評測網站數量的增多以及電商的興起,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從中發現商機。它們往往會和數碼品牌達成合作,並在網站上開闢欄目介紹產品。

      不同於一般的廣告推廣,網站會在產品的介紹頁面上附上電商網站的購買連結,使用者可以從中直接跳到購買頁面;另一些網站則直接建立了電商板塊,希望通過出售商品獲取收入。

      接受外來的投資則是另一種受到爭議的運營方式。

      理論上,打著“中立”“客觀”旗號的測評網站們,應當與廠商的投資劃清界限,因為這可能會使得它們陷入“為廠商搖旗吶喊”的質疑中,從而失去客觀性。但事實上,不少數碼測評網站都曾經接受過數碼品牌廠商的投資。

      他稱,知客目前還是希望保持內容的獨立性,並沒有涉及太多其他方面的內容。“現在有說法是測評網站可以做電商,但我也不認同,如果有使用者在網站上買到了質量不行的產品,他們之後還會信任這家網站嗎?”他表示,目前知客日常運營上並不缺錢,自己只希望保持現在的路線,不被外界干擾。

      無論是廣告,還是電商、維修服務等,數碼網站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使用者和流量。流量決定著廣告的效果和收入,使用者的喜好決定了他們是否會在網站上購買其提供的服務。

      對於ZEALER來說,它們同樣離不開這條道路。無論開闢了多少新業務,有多少使用者流量始終是這個生意最重要的指數。王自如曾經也表示:“ZEALER就是一個做影響力經濟的公司,透過媒體帶來流量的引入。”

      對於不斷擴大的ZEALER來說,其他業務帶來的收入,也許能夠為其持續發展提供新鮮血液。儘管ZEALER幾乎沒有對外公佈過財務狀況,但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業務的輸血能力還不足以支援它們的野心。

      傳聞中的ZEALER第二波裁員似乎能夠體現這一說法。根據知情人士的透露,ZEALER把大部分部門都裁撤之後,將會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評測上來,另外團隊的規模也出現了大幅度的縮減。

      儘管這一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但裁員卻被承認是客觀存在的。想做大的ZEALER,在困難面前,也不得不重新調整。

      “熬下去” 才能活下去

      對於其他規模更小的網站來說,主動求變,以獲得自我突破的機會,更是顯得遙遠。它們只能儘可能尋找開源節流的途徑,來維持生存。

      他向介面新聞記者描述了當下的狀況:“現在去一個釋出會,可能一半的媒體席,上面坐著的都是這些自媒體人。”這類媒體數量的增多,對原先的數碼網站們帶來了極大的競爭壓力,“因為他們更靈活,出現一個新話題,立馬就能跟進並做出反應,也沒有那麼多的顧忌。相比之下,網站的體系使得它們在某些事件上的應對可能跟不上自媒體的速度。”

      這種新趨勢,使得原有的玩家不得不相應地做出變化。

      在談到雷科技的定位時,羅超強調,他想做的就是一個“小而美”的事情。“網際網路讓很多事情都變得容易。在這之前,像中關村線上這樣大而全的網站是主流;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後,越來越多關注不同垂直領域的媒體開始湧現,所以之後很可能會有更多的小團隊出來,做一些更細化的資訊服務。”

      這和時下流行的“去中心化”趨勢相似。大型網站在壓力下慢慢消散,許多小團隊從中分化出來,獨立作戰,實力也愈加分散。

      在這種境況下,對於羅超而言,保持團隊的小型化是生存的需要。

      像雷科技這樣,為了持續發展而不得不走小型化路線的數碼評測網站還有很多。但並不是所有的網站都能像雷科技這樣,每個月仍然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入。不少人已經是走在鋼絲繩上,戰戰兢兢。

      “我和同行交流時發現,很多網站其實都沒有盈利模式。”網站“IT耳朵”的創始人潘海祥說。對於更小型的網站來說,它們已經失去了選擇盈利渠道的權利。更多情況下,金主提出什麼要求,它們就只能照做。

      到了2015年,創業東風颳起來後,潘海祥終於等來了機會。他在北京獲得了幾名個人投資者的幫助,從而正式開始運營IT耳朵。

      儘管如此,在北京,這家媒體也仍是紅海中的一員。據潘海祥回憶,2015年夏天,市面上專注於智慧硬體的媒體可能也就是十來家;但到了2015年年底,測評網站基本上“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冒出來”。在其中,IT耳朵絕對不是最突出的那一個。

      IT耳朵選擇了智慧硬體作為最初的切入領域。在當時看來,火熱的智慧硬體行業本來應該能夠支援起一系列衍生媒體的生存;但隨著熱度逐漸過去,像IT耳朵這樣小規模的網站首當其衝地受到了波及。

      此外,在資本寒冬下,投資人們也捂緊了口袋。

      IT耳朵在2015年拿到20萬元的投資後,它們就一直沒有開啟下一輪融資,而是依靠著商業運營的收入來維持。“今年八月本來就是一次小危機,不過在幫三星做了一次測評和拿到一點投資後,我們又撐過來了。”潘海祥表示,目前網站的員工,剛進來的時候工資一概是3000元一個月,包括自己在內。

      在北京的網際網路行業,3000元月薪已經是非常低的收入。IT耳朵因而也面臨著人員流失的窘境,早期加入的幾名員工,在獲得其他公司的邀約後,都選擇離開。來來去去後,這家公司目前包括潘海祥本人,一共只有四名員工。

      面對這種狀況,潘海祥也只能夠尋找新的途徑來獲得更多收入,以維持網站的正常運轉。他對介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IT耳朵已經拿到了一定數量的廠商資源,他們目前正在嘗試建立一個智慧硬體B2B電商平臺,來代理廠商的產品。他認為,這種方式還是有可持續性的。

      轉型電商平臺並不是潘海祥想到的唯一出路。“再到未來,我們可能會做一家能夠幫助硬體創業者賣貨的平臺。”他說。

      IT耳朵目前的處境,也許體現了這個行業內許多網站的現狀:在行業開始萎縮的情況下,它們只能一直默默無聞地堅持,但大多數網站們已經不再有向上走的機會。

      “數碼評測行業,算是一個賠本賺吆喝的狀態。”在封益進看來,這個行業中投入與產出並不成正比。對於很多網站變成了“廠商傳聲筒”的狀況,他也感到十分失望。

      儘管如此,封益進還是認為數碼評測這個行業不會死掉,“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就是大浪淘沙的時刻。雖然死掉了不少網站,但我們還會堅持,現在還有很多比我們優秀的網站還在堅持。等到不健康的網站都死掉了,我們就能取代他們,回到正軌。”

      這個大浪淘沙的時刻會持續多久,誰又能夠留存下來,誰都不知道。很多人現在的想法就是一個字:“熬”。

      “熬下去,活到那個時候,那麼很大一部分市場就都是你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健身,為什麼反而會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