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袖一襲煙雨2

    有愛的人不管去做什麼別人無權去指責,有的人你去幫助而不懂感恩心,有可能去救助狗狗會搖尾巴,不管做什麼只要做到問心無愧,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生命是平等的,而有的人太過殘忍冷漠不愛它請別傷害它,中國應該出臺動保法,因為有哪些人在付出而你還在挑釁道德底線,如果你讓我去救誰,我會盡我力所能及都會救,做這是我每個月的捐款單,不多

  • 2 # 使用者50090466319

    愛狗人士可能救人也救狗,可能只救狗,如果是前者,已經很美好。如果是後者就會有很多人指責,可是自己的錢想怎麼用是自己的事,愛狗人士只救狗,也許有自己的想法與原因,這個社會不是大同理想社會,處處都有人害人的事,比如老人摔倒有人扶,原本在發揚很好的美德,偏偏有人利用此行為來訛詐,第二次你還敢嗎?說敢的多,實際做的少!各種碰瓷。假扮乞丐討錢的(也有真的)。各種食品問題。人是高智商的,明知道很多東西有害,為了利益還不是加工殺害動物“服務於”人,人害人的事太多當然讓有些人寒心,覺得救狗比救人強。狗還知道感恩!已做出很多讓人做不出,讓人感動的事!人雖然是智商高,但是德可高不到哪裡去甚至很低。沒有道德只會有害於社會!從生命的角度來說。命都是一樣的,人沒有高貴一些,也沒有體現自己高貴的品質。當然我所說的人是指部分人,這世界不可能全是壞人,也不可能全是好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窮人難道是別人造成的嗎?窮人是大多數。救得過來嗎?人都有手腳,衣食住行不是該靠自己嗎?(排除天災人禍等等特殊情況)誰都不欠你的!如果人人都該救,都等著別人救,那麼被救的人還會努力勤勞嗎?天天有人救濟,誰還想動手動腦?反正不勞動也有人救,天天玩樂就好,如此意志被消磨,惰性被髮揚光大,不利於自己也不利於社會發展。經常那樣,被救的人不見得會感恩。反而覺得理所應當,得寸進尺,人有多大本事就過與之相應的生活。怨不得別人。我所說的是一般情況,並不是說所有人都不該救,但是靠誰都不是長久之計,只有靠自己,不付出一定沒有收穫,人的一生怎麼過,過的怎麼樣是自己的問題,不要怪別人。不管怎樣,堅持道德與善良,相信厚德載物。

  • 3 # 麼麼寵寵物互助

    不邀自來,看到題目讓我回想起知乎上的類似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裡面似乎有點道德捆綁了。

    最主要的是:“愛狗”和“救助人”之間,啥時候就成了對立關係?

    下面是我看到一個比較深刻的故事:

    在西安市長安區開針灸門診部的吳耀成醫生,多年來一直為貧困患者免費治療,給這些患者生活上提供幫助更是他的一個善舉習慣。

    前年一位來自於長安區鄉村的腦梗患者,進門就誇他是好人,然後宣告自己家庭貧困,一時拿不出治療費。吳耀成醫生決定先給其免費針灸,同時瞭解到,陪這位老漢來就診的孫女因為家貧,正打算輟學回家打工。“我當時就表示會把她爺爺的病免費治好,同時資助這位15歲小姑娘上學。”

    一週後,小姑娘的爺爺告訴吳耀成,自己孫女生母早逝,後母對孩子一直不好,從未給孩子過過生日。吳耀成聽後趕緊讓妻子訂了蛋糕。孩子生日那一天,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一起上門給小姑娘過生日,還買了一輛腳踏車送給小姑娘做禮物,也是為了讓她以後上學、放學像其他同學那樣騎車,不用跑路了。

    他的善舉感動了朋友和正在就診的患者,“當時有五六個人商量後決定,每月大家湊2000元,算是給小姑娘和她爺爺奶奶的生活費。其中有一位患者還是吸毒人員,當場就捐出50元錢,還表示自己決心把毒癮戒了,要幫助這位小姑娘一家。”

    可是沒過一週,小姑娘的奶奶打電話給吳耀成醫生說,孫女的同學有的已經騎電動車上學了,孩子鬧著也要一輛,希望吳耀成醫生能滿足孩子這個心願。“我自己還有幾十萬元的房貸沒有還,真的沒這個能力;再說給他們家每月2000元的生活費都是我們節約出來的。主要是感覺不能一下子讓孩子有了優越感,忘了艱苦樸素,發奮向上的本色和精神。”

    半年後,這位小姑娘對吳耀成醫生提出,一次性把三年的資助款都給他們,這樣有了一筆大錢,也方便家裡幹一件事情。吳耀成忙問家裡有什麼急需要錢的地方,小姑娘回答,想把新房蓋起來。“之所以每月讓她來我家取錢,就是為了讓她感受到家庭般的關愛。我們不能只給她錢,還要給她所缺乏的社會溫暖。”

    小姑娘聽後摔門而去。不久,孩子奶奶又打電話過來,埋怨道:認識你,我們真後悔。原來買菜購物還能得到優惠,可得知我們有了資助,許多商戶不再做“好人”了。吳耀成醫生淡然微笑道:做這件善事讓他很是傷感,甚至有些擔憂。

    一言以蔽之,手上的金錢,餵狗還是助人。重要的是當事人對“反饋”的抉擇。不得不說,資助他人,其“反饋”可能效果並不好。而狗可以是讓人獲得精神收益的。

    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權支配自己的合法財產,而每個人的偏好不同,這無可指摘,救狗還是救人,完全是看救助者的願望。

    另外,個人意見,行善應該是倡導,而不是透過輿論逼迫。

    --素材提供: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足協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