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娛樂女神阿曼尼西斯
-
2 # 菡萏123
歐陽修是一個歐陽修,但是電視劇是編劇編的,而且《清平樂》不是紀錄片,肯定會有很多作者自己視角的看法。但是歐陽修的事業經歷應該不會有什麼改動,最多是人物性格會有點不同。
-
3 # 疆軒
《清平樂》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歷史,又一次邂逅了很多大文豪。
其中劉娥對歐陽修寫的豔詞兒,頗有微詞,吃瓜的群眾一定更好奇,歐陽修寫了哪些豔詞而感興趣。
什麼是豔詞?就是常指描寫情愛的詩詞。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小樓西角斷虹明。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涼波不動簟紋平。水精雙枕,傍有墮釵橫。
這首《臨江仙》是歐陽修代表作之一。
歷史上的歐陽修在宋代文學史上可是一大文豪,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澈,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的成長經歷說起歐陽修的成長經歷也挺苦難的,父親擔任綿州軍事推官,也算是官家的兒子,不想在三歲時父親不幸去世,母親帶著幼小的歐陽修投奔叔叔,叔叔家也不是富裕的人,母親便用底杆在沙地上教他讀書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勤奮讀書,可是家裡太窮買不起書。就問鄰居家借來邊抄邊讀,就這樣喜歡上了讀書。
青年時的歐陽修在《清平樂》裡,歐陽修為自己地制定了一套紅色的狀元服,因為對自己信心十足,認為狀元郎一定是自己,沒想到殿試時,卻因為鋒芒太露而與狀元擦肩而過,不過也金榜題名走上仕途了。
宋朝的社會風氣塑造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宋朝重視讀書和教育,重視文化。相信只有讀書高貴,讀書是晉升之階,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宋朝文人墨客為什麼喜歡和歌姬來往?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慾,那麼大文豪也不例外,兒女情長再正常不過了。
歐陽修,蘇東坡,柳永都與歌姬往來,要不然也不會寫出劉娥口中的豔詞來。
說起豔詞就要說說宋代的官妓,宋代的官妓制度十分完善,類別也不同。
官妓都是受到良好訓練,不僅僅是普通的妓女,非常注重內在文化的修養,和詩人們吟詩作對無所不能,詩人也感嘆自己覓得知音,而這些官妓也是非常欣賞這類文豪,對於一擲千金的商人,往往不會正視。
所以說那麼多文豪喜歡煙花之地,也因為這個原因。
關於歐陽修,後人評價他是個好官,他被貶官的時候還深情地寫道: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意思是說,雖然我現在被貶到了窮鄉僻壤,在春天都看不見花,但我曾經在洛陽享受過那樣絢爛的青春,這一生還有什麼不能承受呢?歐陽修有這樣豁達的心態面對人生,是多麼瀟灑,而往往我們不能放下。
碰到低潮自己鼓勵自己,千萬別乞求依靠別人來鼓勵你。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過了橋,上了山,常會有一片新天地。
-
4 # 沙沙小觀園
戲說本事常見事,不必當真人生戲。
有的時候演義性的歷史故事,可比真實的歷史情況不同,不必過於考證。舉個例子,三國志少人讀,但與歷史真實更接近;三國演義人人知,看的津津有味,但與歷史真實遠點。
文學藝術均如此,過份考證,過份對比,那不會有文學藝術的存在了。歐陽修的經典詩文寫下一句結束一下: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還是從藝術和歷史不同角度來看《清平樂》中的歐陽修和真實的歐陽修為好,不必過份比較。
-
5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來說說真實歷史中的歐陽修:
一、歐陽修的政治思想和實踐
歐陽修是北宋中期傑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樣以參知政事與宰相的身份去左右朝政、獨當一面,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他也沒有像先秦思想家那樣構想出自己的理論體系。歐陽修出身寒族,由科舉入仕,到過僻遠的山村小邑,歷官名邦古郡,瞭解民生疾苦,洞察世態人情。
還曾率使契丹,親臨邊塞要隘,有著卡富的閱歷和從政實踐經驗。實踐出真知。他博覽群書,以史為鑑,在不斷總結從政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抓住機遇,不斷就穩定宋王朝統治進行深邃的理性思考,表述自己的政治見解,提出過革故鼎新的政治主張,成了引人注目的政治活動家和穩健的社會實踐家。
晚年,憑其一身剛正不阿的氣節嬴得仁宗、英宗的賞識和信任,成了“呼吸通帝座”的侍從親信;直至輔佐二府,官至參知政事,取得過參贊朝政或協理軍機的資格。不過,作為參知政事畢竟仍然是宰相的忠實助手,而且為時甚短,只有個別場合,他曾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歐陽修為政銳意革新而又講求穩當,提出過不少建議和主張。儘管大多沒有引起當政者的重視而歸於實踐,但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看到其中包孕著許多合理的因素,閃爍著固有的光輝,至今依然不失其參照價值。
二、歐陽修的史學成就
1.獨力撰成《新五代史》
歐陽修深諳史法,採取司馬遷撰寫《史記》習用的互見法,力避重複以突現其行文簡約的特色。如對唐莊宗李存勖殺其叔父李克寧一事的記敘。《舊五代史》在《莊宗本紀一》和《宗室列傳•克寧傳)裡,分別花了四百餘字述其本末,語多重複。而歐史在(莊宗本紀下)中撮其大要口:“叔父克寧殺都虞候李存質,倖臣史敬鋅告克寧謀叛。月執而戕之。通共才二十餘字,先把事情的梗概作個交代。這樣寫來,正切合於其自訂的義例,“所書者簡,惟簡乃可立法”。
正因為如此,與《舊五代史》相比,歐史行文簡潔得多。相應的篇幅大為壓縮。舊史全書150卷,僅本紀就佔用了61卷;而歐史全書僅74卷,不足史之半。本紀僅12卷,篇幅又不長。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削去了讖緯迷信之屬的荒謬記載;二是官吏任免,僅限於宰相與樞密使的除授更替;三是將詔令制敕以及有司章奏略而不書。
明代學者評價《新五代史》:自陳壽《三國志》後,惟歐陽公《五代史》平典質直,最得史家之體。即歐陽文字中,亦無有能出其上者,這便是當行家。
2.奉敕修撰《新唐書》
《舊唐書》修成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早在後唐就開始為修撰唐史作準備。但正式開始編修則在後晉天福六年(941)。前後僅用了四年多時間,就草草完成。好在其時離唐不遠,便於接觸到大量原始材料。如吳兢等纂述的《唐書》以及從高祖到文宗的各朝實錄等等。但,唐代後期史料除《武宗實錄》一卷外,資料比較零碎。倉促成書,難免失之粗糙。過了整整一個世紀,重新修撰《唐書)又提到了朝廷議事日程上來。
慶曆五年(1045)五月,宋仁宗詔令開設唐書局。但編修官一再更易,遲遲未見啟動。直至皇祐元年(1049)六月甲戌,才改命宋祁為刊修官。旋又離京外任,以書局自隨。至和元年(1054)七月,又詔《唐書》刊修官宋祁、編修官範鎮等速上所修《唐書》。其時,宋祁稱:“計今秋可了列傳,若紀、志,猶須來春乃成。”實際上,一直拖到嘉祐二年(1058)才將列傳150卷書稿交齊。歐陽修入局主修(唐書)則始自至和元年。用歐陽修自己的話說:“接續殘零,刊撰紀、志六十卷。”主修《唐書》最後統稿自然非他莫屬。
李唐王朝,在歐陽修心目中,控馭宇內,長達近三百年之久,為國長久,自商、周以來只有兩漢堪與媲美,“其君臣行事之始終,所以治亂興衰之跡,與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書冊”。遺憾的是舊書義例失當,“紀次尤法”,為彌補其缺失,傳主按照《春秋》之意作了增刪調整。為了突現其褒貶“忠奸順逆”的意向,增加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類傳。而把舊書原列第五的《忠義傳》,移置為諸類傳為諸類傳之首。
章學誠對歐陽修“逐文字而略於事實”深致不滿,但也承認“其有佳處,則本紀筆削深得《春秋》法度,實馬、班以來所不能及”,不失為持平之論。
三、文章為一代宗師的歐陽修
歐陽修,是宋代第一位兼擅詩、文、詞賦的大家。領袖文壇長達30年之久。歐陽修論文宗法韓愈,而在文、道關係的闡釋方面卻有他自己的獨到見解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個性特點。
統觀《歐陽文忠公文集〉,詩、詞多為外補時所作。《六一詩話》有云:“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歐陽修稱引韓愈這席話,實為夫子自道。
的確,從其全集看,歐陽修平生最下功夫的是文章,尤其是政論,幾乎全是參議政事的載體。僅慶曆三年月至同年年底,首尾統共才十個月,而遞呈的札子就有近70篇,月約達七篇左右。作為政治思想家和從政實踐家的歐陽修,他的政論如《上範司諫書》、《與高司諫書》、《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朋黨論》等等,都富於現實的針對性。就是史傳散文如《新五代史》和《新唐書》“本紀”“傳”、“志”、“表”、“考”的序、贊,也都從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入手,引出不少發人深思的論斷,寓有現實的諍諫意義,已如前述這些政論和史論都寫得“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於至理,以服人心”。
如《朋黨論》。歐陽修明知黨同伐異,出於廣陷良善、離間君臣的需要,把革新派人士指為“朋黨”,一下就把宋仁宗搞得暈頭轉向,將“朋黨"視同蛇蠍。為了辨明是非曲直,文章一開頭就從正面切入論題:“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維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接著,出人意外的出“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當然之理也。”一針見血地挑明其分野就在於“同道”還是“同利”。
創作詩歌,對歐陽修來說是其業餘事。今存詩860多首。也許因為個性相近或由於李白詩歌“超趣飛揚”易為感動的緣故,深得傳主的“賞愛他“不甚喜杜詩,謂韓吏部絕倫”。歐陽修的詩以氣格為主,用語平易自然。其長篇多效韓愈,以文為詩而多議論,但又不像韓愈那樣故作盤空硬語。在力主“發聲通下情”這點上又與白居易相似。今人錢鍾書先生嘗謂歐陽修“苦學昌黎,參以太白、香山”,“要想一方面儲存唐人定下來的形式,方面使這些形式具有彈性,可以比較的暢所欲言而不致於削足適履似的犧牲了內容,希望詩歌不喪失整齊的體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樣的流動瀟灑的風格”。
歐陽修要求詩歌創作貼近現實,抒發真實情性,反對無病呻吟和奇僻怪澀。
歐詞中寫戀情相思、宴樂歌舞、惜春賞花之屬,風流蘊藉,其篇幅約佔四分之三光景。從內容與風格看,與作為政治改革實踐家的身份極不相稱,與儒家傳統觀念顯得格格不入。因此,自南宋以來,不少學者以為歐詞中參雜著偽作。
四、歐陽修的經學見解
北宋中期,在政治改革大潮的激盪下,經學研究領域 內出現了一股疑古創新的勢頭,在唐人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 思想,敢於指陳舊說得失,獨抒己見。長於歐陽修16歲的孫復 得風氣之先。歐陽修《孫明覆先生墓誌銘》雲:
先生治《春秋》,不憨傳注,不為曲說以亂經。其言簡易,明於諸侯、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王道之治亂,得於經之本義為多。
其銘曰:
聖人既歿經更焚,逃藏脫亂僅傳存。眾說乘之汩其原,怪迂百出雜偽真。後生牽卑習前聞,有欲患之寡攻群。往往止燎以膏薪,有勇夫子闢浮雲。刮磨蝕相吐吞,日月卒復光破昏。博哉功利無窮垠,有考其不在斯文。
可見歐陽修對孫復治學的推崇。歐陽修繼起於後,在疑古經方面比之孫復既大膽而又穩當。他在《讀書》詩裡寫道:
正經首唐唐虞,偽說起秦漢。篇章異句讀,解話及箋傳。是非自相攻,去取在勇斷。初如兩軍交,乘勝方酣戰。當其旗鼓催,不覺人馬汗。至哉天下樂,終日在几案。
詩裡表述了自己二十多年來鑽研經書的切身感受。在他心目中,前人的“解詁及箋傳”本身就不乏“是非自相攻”之處,因此準確握經書的真實涵義就得獨立思考,“去取在勇斷”。這樣才能,度情酌理,諟正謬誤。
在這樣文化氛圍中.歐陽修敢於疑古感經,正本清源,拔亂反正,迴歸六經本旨,他所表現出的驚人勇氣,不能不令人歎服!
-
6 # 影視口碑榜
由王凱、江疏影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這部劇播出後,雖然被一些觀眾吐槽節奏有點緩慢,但是這部劇還是以過硬的質量獲得了更多觀眾的支援,目前這部劇的豆瓣評分8.1分,如果後期的劇情走向不拖沓,這個評分極有可能還會上漲。
《清平樂》播出後,有很多的關注點,比如這部劇對北宋歷史的還原,就拿男主角王凱飾演的宋仁宗和女主角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的服飾而言,就是非常的尊重歷史。還有宋仁宗的故事,他的身世之謎,他和嬪妃的感情糾葛,還有他的女兒徽柔的感情故事,這都是有歷史典故的。
不僅宋仁宗、曹皇后,《清平樂》這部劇中的很多角色也非杜撰范仲淹、晏殊、歐陽修等人,這些人的確是存在於北宋的歷史中。
《清平樂》這部劇對歷史人物的還原度還是比較高的,比如劇中歐陽修這個角色,他在劇中的戲份雖然不多,但是他的故事和歷史還是比較吻合的。
歷史上歐陽修17歲就才名遠播,但是卻兩次考取功名都沒有獲得名次,22歲有機會再次參加殿試,他的才情也受到了宋仁宗的賞識,當時很多人都以為他會是狀元的最佳人選,但是最終宋仁宗卻聽從大臣的建議,認為歐陽修的文章鋒芒太盛,最終只給了歐陽修殿試14名的名次。
電視劇《清平樂》中也是將這段歷史還原出來了,只是,畢竟是影視作品,電視劇中還是增加了一些情節,讓歐陽修的人物更加豐滿。
《清平樂》這部劇中,對於歐陽修這個人物還是有一些修飾的。比如歐陽修參加科考的橋段,劇中就更有戲劇性。在劇中歐陽修的才情同樣是獲得了宋仁宗的賞識,很多人都認為歐陽修是狀元的不二人員,歐陽修對自己也是自視甚高,於是就有了題字“狀元袍”的故事。
只是,在相對比較保守的北宋,最終歐陽修因為寫了太多的“豔詞”被官員們詬病,以至於宋仁宗雖然認可歐陽修的才情,但是也只能無奈的給了歐陽修殿試14名的成績。而原本只是想沾歐陽修的喜氣,披了一下“狀元袍”的王拱辰卻意外的被選為了狀元。
《清平樂》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榜下擇婿”的故事,這的確也是高度還原了歷史。北宋時期,的確是有“榜下擇婿”的風氣,對於那些金榜題名的青年才俊,會非常受當時一些官員親貴的青睞,歐陽修雖然並沒有高中狀元,但是殿試14名的成績,而且才名遠播,當時的確很多親貴都非常看好歐陽修,紛紛想要把自家的女兒嫁給他。
《清平樂》中歐陽修的戲份並不多,而且劇中也是將這個角色賦予了更多的不羈的文人的特質,這和歷史上的歐陽修多少還是有些出入的。
《清平樂》中歐陽修只是匆匆的露了幾面,但是這個角色對整部劇都是非常重要的,還有范仲淹、晏殊、蘇軾等文人,他們在官場上的沉浮,正是宋仁宗治理國家理念的體現。這也正是《清平樂》這部劇的高明之處,每個看似不起眼的配角,他們的戲份也是自有妙處。
回覆列表
就跟戲說乾隆,書劍恩仇錄,還珠格格里面的乾隆,都是電視劇改編的,真正的乾隆我們當然不會了解,但是歷史正史對乾隆的功績有記載,過錯有記載,這是歷史學家所研究的。
清平樂是一部電視劇,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