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道起源上的相似性
儒道兩說雖然有鮮明的對立性,可是卻尊同一部書《易》為自己學說的經典,箇中深意耐人探求。《易》是商周之際探尋天人關係的一部書。《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晚而喜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要》中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老子對《易》的接受記載得更多,“萬物負陰而抱陽”中的“陰陽”之說根源於《易》的觀點。《易》中乾坤對立互相依賴的觀點給予老子很多啟示,如老子《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孔子和老子均尊《易》,且或多或少地吸收《易》的觀點,反映出儒道創始人對古道術的接受。《莊子·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耽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子》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所謂“古之道術”、“古始”,當指來源於伏羲、女媧時代的原始宗教。《莊子·盜蹠》:“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莊子描繪的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生活方式和道德準則。《論語》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孟子·盡心》:“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可見儒道兩家對原始宗教哲學均有或多或少的吸收。而且儒道兩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並且自成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吸收以前的原始哲學思想。因而儒道起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對以往哲學思想的反思與加工,均是解決當時矛盾重重的社會現狀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反映思後得出的觀點結論背道而馳而已。 二、學說觀點上的相通性
儒道兩大體系都博大精深,都含有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都是中國本土的哲學,都屬於東方文化思維的範疇。兩大學說的觀點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處。
(一)儒道均推崇“天人合一”的天人觀
“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的關係融洽,天人相合。荀子《天論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自然界與包括人在內的萬物是和諧相處的。《老子》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萬物均應順其自然的發展規律。《莊子·天地》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入於天”就是“天一合一”思想的體現。嚴君平《老子指歸》卷九:“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淪而為一。守靜致虛,我為道室,與道俱然,渾沌周密。”人與道淪為一體,最終達到“與物俱然,混沌周密”的境界。《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儒道兩家基於各自學說的立場,得出的結論卻有相同之處,真是殊途同歸。
(二)儒道均主張和睦相處的人際觀
中國古代歷代均有戰亂和紛爭,儒道對此均持批判態度,力主“和為貴”和“安其居”。《論語·學而》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稱戰爭為“不祥之器”,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災難。《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會給人類帶來“荊棘生焉”“必有凶年”的結果,因則老子堅決反對戰爭。在反戰主和思想的基礎上,孟子進一步闡釋君臣平等的人際觀,《孟子·離婁章句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為華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臣不再是絕對的命令與服從關係,臣甚至可以殺暴君。《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儒道均主張人際關係和睦,反對戰爭和殺戮平民,無疑是代表了歷史的進步。
(三)儒道兩家均含樸素的辯證思維觀
《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歙”和“張”、“弱”和“強”、“廢”和“興”、“取”和“與”均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近乎“希聲”,“大象”近乎“無形”,正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所傳遞出的辯證觀。大小福禍都是相對而言,自可相互轉化,已經具備較強的思辨性。《論語》子曰:“過猶不及。”《中庸》引孔子:“執其兩端,用其於民。”朱熹在《中庸章句》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過”和“不及”均不好,只有“時中”才能調整矛盾關係,避免走向極端。辯證法是哲學體系中一個基本方法,儒道兩說均含有辯證法也表明儒道兩傢俱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辯證法使儒道兩家有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可能,同時儒道兩家學說的完善也為辯證思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四)兩說具有相似的美學觀
儒道兩說的經典作品早已名滿天下,其中所含的美學思想同樣主要。諸多觀點奠定中國美學的理論基礎。
1、崇尚“自然”為美
儒道兩家均以淡泊、自然、純樸為美、反對矯揉、造作和雕琢刻板。《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淮南鴻烈·精神訓》:“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夫萬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荀子》:“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又說:“不事而自然謂之性。”順乎“自然”的哲學觀念,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受莊子影響明顯的詩仙李白力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觀。陶淵明的詩也被元好問稱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自然為美本身是一條重要的美學原則,鉛華落盡始見真,確可作為藝術追求的目的。
2、“含蓄”為美
中國傳統美學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含蓄美學觀,排斥言盡意盡的直白美學觀。《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莊子》:“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淮南子》:“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玄”、“惚恍”、“可傳而不可受”、“幽冥”等均含有模糊之意,需要經過分析與體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真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論語》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又曰:“里仁為美。”又曰:“怨而不怒”、“和而不流”。“哀而不傷”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重要的評價準則,所謂“哀而不傷”實際含有“過猶不及”的意思,可以哀但不可以傷,其美學標準是模糊的,也是含蓄。儒道兩大學派均尚含蓄美學觀對後世文人創作和他們的美學傾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中國美學尚曲不尚直,尚神不尚形,尚意不尚法。中國古代文學中有諸多爭論不休的懸案,有些就與不直言的表述有直接關係。 三、類似的修身修養觀
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莊子講:“超世絕俗”、“神與物遊”。“獨善其身”和道家潔身自好的意思相似。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提倡粗食淡飯以自得,鄙視不義之富貴。老子主張行“無為”之事,同樣是追求怡然自樂的生活方式。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老子說:“上善若水。”儒道兩家均追求潔身自好的修養觀,均嚮往人與自然社會關係和善的修身觀,均崇拜品德高尚修養良好的仁人善士,均成為歷代文人修身養性的標準。
儒道兩家枝蔓蕪雜,學說各異,但終究是東方思維文化系統下的學說。兩者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非常明顯,但也有相互糾纏相互借鑑、互為己用的部分,尤其是宋明理學以後,儒道呈現出和流趨勢。華嚴五祖宗密說:“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君庶”。《原人論》儒道都持“共利群庶”的觀點。中國古代文人多是兩說均信,在朝則信儒家,在野則通道家。儒家使人積極奮進,勇於進取,道家使人逍遙自在,樂天知命。儒道兩家構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並使整個傳統文化系統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一、儒道起源上的相似性
儒道兩說雖然有鮮明的對立性,可是卻尊同一部書《易》為自己學說的經典,箇中深意耐人探求。《易》是商周之際探尋天人關係的一部書。《論語》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太史公自序》:“孔子晚而喜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要》中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老子對《易》的接受記載得更多,“萬物負陰而抱陽”中的“陰陽”之說根源於《易》的觀點。《易》中乾坤對立互相依賴的觀點給予老子很多啟示,如老子《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孔子和老子均尊《易》,且或多或少地吸收《易》的觀點,反映出儒道創始人對古道術的接受。《莊子·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耽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老子》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所謂“古之道術”、“古始”,當指來源於伏羲、女媧時代的原始宗教。《莊子·盜蹠》:“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莊子描繪的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生活方式和道德準則。《論語》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孟子·盡心》:“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可見儒道兩家對原始宗教哲學均有或多或少的吸收。而且儒道兩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成熟,並且自成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吸收以前的原始哲學思想。因而儒道起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是對以往哲學思想的反思與加工,均是解決當時矛盾重重的社會現狀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反映思後得出的觀點結論背道而馳而已。 二、學說觀點上的相通性
儒道兩大體系都博大精深,都含有許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都是中國本土的哲學,都屬於東方文化思維的範疇。兩大學說的觀點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處。
(一)儒道均推崇“天人合一”的天人觀
“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的關係融洽,天人相合。荀子《天論篇》:“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功。”自然界與包括人在內的萬物是和諧相處的。《老子》六十四章:“輔萬物之自然。”萬物均應順其自然的發展規律。《莊子·天地》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入於天”就是“天一合一”思想的體現。嚴君平《老子指歸》卷九:“故人能入道,道亦入人,我道相入,淪而為一。守靜致虛,我為道室,與道俱然,渾沌周密。”人與道淪為一體,最終達到“與物俱然,混沌周密”的境界。《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儒道兩家基於各自學說的立場,得出的結論卻有相同之處,真是殊途同歸。
(二)儒道均主張和睦相處的人際觀
中國古代歷代均有戰亂和紛爭,儒道對此均持批判態度,力主“和為貴”和“安其居”。《論語·學而》有若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老子》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老子稱戰爭為“不祥之器”,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災難。《老子》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戰爭會給人類帶來“荊棘生焉”“必有凶年”的結果,因則老子堅決反對戰爭。在反戰主和思想的基礎上,孟子進一步闡釋君臣平等的人際觀,《孟子·離婁章句下》:“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為華人;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臣不再是絕對的命令與服從關係,臣甚至可以殺暴君。《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儒道均主張人際關係和睦,反對戰爭和殺戮平民,無疑是代表了歷史的進步。
(三)儒道兩家均含樸素的辯證思維觀
《老子》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歙”和“張”、“弱”和“強”、“廢”和“興”、“取”和“與”均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近乎“希聲”,“大象”近乎“無形”,正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所傳遞出的辯證觀。大小福禍都是相對而言,自可相互轉化,已經具備較強的思辨性。《論語》子曰:“過猶不及。”《中庸》引孔子:“執其兩端,用其於民。”朱熹在《中庸章句》注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過”和“不及”均不好,只有“時中”才能調整矛盾關係,避免走向極端。辯證法是哲學體系中一個基本方法,儒道兩說均含有辯證法也表明儒道兩傢俱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辯證法使儒道兩家有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可能,同時儒道兩家學說的完善也為辯證思維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
(四)兩說具有相似的美學觀
儒道兩說的經典作品早已名滿天下,其中所含的美學思想同樣主要。諸多觀點奠定中國美學的理論基礎。
1、崇尚“自然”為美
儒道兩家均以淡泊、自然、純樸為美、反對矯揉、造作和雕琢刻板。《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馬蹄》:“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淮南鴻烈·精神訓》:“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以陰陽為綱,四時為紀。……夫萬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荀子》:“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又說:“不事而自然謂之性。”順乎“自然”的哲學觀念,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受莊子影響明顯的詩仙李白力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觀。陶淵明的詩也被元好問稱為:“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自然為美本身是一條重要的美學原則,鉛華落盡始見真,確可作為藝術追求的目的。
2、“含蓄”為美
中國傳統美學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和“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含蓄美學觀,排斥言盡意盡的直白美學觀。《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又說:“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莊子》:“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淮南子》:“視之無形,聽之無聲,謂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玄”、“惚恍”、“可傳而不可受”、“幽冥”等均含有模糊之意,需要經過分析與體會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真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論語》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又曰:“里仁為美。”又曰:“怨而不怒”、“和而不流”。“哀而不傷”成為中國傳統美學中一個重要的評價準則,所謂“哀而不傷”實際含有“過猶不及”的意思,可以哀但不可以傷,其美學標準是模糊的,也是含蓄。儒道兩大學派均尚含蓄美學觀對後世文人創作和他們的美學傾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中國美學尚曲不尚直,尚神不尚形,尚意不尚法。中國古代文學中有諸多爭論不休的懸案,有些就與不直言的表述有直接關係。 三、類似的修身修養觀
孟子講:“窮則獨善其身”,莊子講:“超世絕俗”、“神與物遊”。“獨善其身”和道家潔身自好的意思相似。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提倡粗食淡飯以自得,鄙視不義之富貴。老子主張行“無為”之事,同樣是追求怡然自樂的生活方式。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老子說:“上善若水。”儒道兩家均追求潔身自好的修養觀,均嚮往人與自然社會關係和善的修身觀,均崇拜品德高尚修養良好的仁人善士,均成為歷代文人修身養性的標準。
儒道兩家枝蔓蕪雜,學說各異,但終究是東方思維文化系統下的學說。兩者之間的對立和差別非常明顯,但也有相互糾纏相互借鑑、互為己用的部分,尤其是宋明理學以後,儒道呈現出和流趨勢。華嚴五祖宗密說:“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君庶”。《原人論》儒道都持“共利群庶”的觀點。中國古代文人多是兩說均信,在朝則信儒家,在野則通道家。儒家使人積極奮進,勇於進取,道家使人逍遙自在,樂天知命。儒道兩家構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並使整個傳統文化系統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