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過把“眼癮”,你沒見過的青銅器!

    近二十年考古中,有哪些青銅器重見天日?日前,一批精美的從未走出過本省、博物館,甚至是庫房的青銅器與公眾見面!

    秦 銅雁

    長53釐米 高26釐米

    陝西省秦始皇陵叢葬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銅雁出土於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坑內有象徵性河道,46件銅禽排列在河道兩側,其中銅鶴6件、銅天鵝20件,其他為鴻雁等禽類。這些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風尚,表現了製作者對造型藝術的嫻熟駕馭能力。這座陪葬坑未必是象徵御苑,可能體現了某種神仙思想。

    今年三月,紐約佳士得拍場上,藤田美術館藏青銅重器高價成交的槌音,仍猶在耳畔。對於藏家而言,如果能收藏一件高品質的青銅器,實乃三生有幸,可這樣的機會總是落在少數人身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過把“眼癮”,體味青銅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難得的良機。

    西周晚期 兔形銅尊

    高22釐米 長31.5釐米 口徑17.5釐米

    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尊為盛酒器。此尊做臥兔狀,中空腹與背上喇叭形口相通,可盛、倒酒。四足下有長方形圈足,腹側各有同心圓渦紋。該墓還出土兩件大小相次的兔形銅尊,背部為方形小銅蓋。三件兔尊均高度寫實、憨態可掬,是商周寫實主義造型藝術的經典之作。在禮制所追求的抽象神秘藝術原則之下,商周時期寫實藝術始終有一席之地,並在東周開始發展壯大。

    西周早期 噩侯銅方罍

    高62釐米 寬32釐米 厚31釐米

    湖北省隨州市羊子山出土 隨州博物館藏

    銅罍是大型盛酒器,存世數量少,方罍更屬珍稀禮器。此罍蓋呈廡殿形,捉手為雙鳥首。口沿飾夔紋,肩部飾夔龍紋、渦紋並接鑄一立體吐舌獸首,側面接鑄獸首銜環耳,扉稜做鳳鳥形。蓋面、腹部的主體紋飾為獸面紋,細緻的眉毛、高浮雕耳廓均較罕見。圈足下拴有一鈴,體現了禮與音相合的思想。蓋內有七字銘文“噩侯作厥寶尊彝”。

    此罍獸面紋省略了兩側身軀,整器沒有地紋,將西周青銅禮器的簡約風和南方的浪漫氣質融為一體,堪稱佳作。

    這些青銅器分別來自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山西省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陝西省秦始皇陵叢葬坑等,360餘件精美的文物從史前一路沿著夏商周漫步至漢唐,再到宋元明清。

    西周 銅方鼎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博物館藏

    方鼎代表的等級很高。商周青銅器的鼎蓋一般製成簡單的扁平狀,而這件方鼎的鼎蓋卻極為考究,蓋內有高約1釐米的長方形凸起,是為扣合器口之用。蓋面中部長方形環鈕的兩側各有鏤空狀的夔形扁鈕,十分罕見。

    來自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一批青銅器,精美的紋飾、隨意的線條、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構圖,讓楚人的浪漫主義氣質呼之欲出。葉家山西周墓地是近30餘年來湖北省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墓地自2010年開始發掘,其出土的文物至今未完全整理完,也從未對外展出過。

    西周早期 銅觥

    湖北省隨州市葉家山曾侯墓地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隨州博物館藏

    銅觥是盛酒器,多為立體動物造型,大都出土於高階貴族墓葬,發現數量不多,體現出崇高的地位。此觥器蓋前段為立體圓雕獸首,器身和觥蓋飾獸面和鳳鳥紋,主體紋飾之間沒有補白的雲雷紋,但仍不失神秘與威嚴之感,體現了周代審美觀漸趨簡潔,與商人喜好三層花繁縟紋飾的意趣已大不同。

    周朝的青銅器在器型和紋飾上有著獨特的美學追求。西周、東周時期,新工藝、新理念與鮮明的地域性使青銅禮器的紋飾更具裝飾美,體現的是美學風格的漸變。如果說商周時的青銅紋裝飾拘謹,更為講究對稱,更為繁密擁擠,動物的形態也更為概括,那麼西周由於禮制的確立與完善,之前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不再是主流,所以更加追求簡約與和諧。

    戰國至東漢初期 三騎士銅鼓

    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出土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

    銅鼓是中國西南滇桂地區和東南亞的一種重要樂器,用於宴會、戰爭、祭祀等重大場合。銅鼓可能起源於炊具釜,當時貴族以佔有銅鼓的數量代表自己的權力。這件銅鼓的鼓面上鑄有三個騎士和一頭牛,騎士頭戴鴨嘴形盔,戴有大耳環,身著對襟衫和披肩,真實再現了古滇國武士的風采。騎士的動感與銅鼓鼓點的節奏相配,突出了裝飾與功能相符的造物思想。

    這種美學追求也延續至秦朝。比如來自秦始皇陵叢葬坑的銅雁,仿照真實禽鳥原大製作,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風尚。

  • 2 # 季嵐箭

    在中華大地,在藏民手中,在法規正領。 精美的藝術品將層出不窮。我們近代六十年怎能把人類古老六千年的文明全都能發掘呢?

  • 3 # 敦復

    如果按照現代審美的要求,精美且不俗氣的青銅器,主要集中在春秋時期。

    青銅器史前就有了。史前及夏朝的青銅器,目前保留下來的不多,而且做工粗糙,以模仿陶器為主,紋飾只有簡單的繩紋和幾何紋,估計是不能符合題主的要求。

    商代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進步了很多,體量也尤其大。司母戊鼎即是當時的產物。但是太大了,就不好收藏。當時的青銅器造型和紋飾種類也少,來來回回就那幾種器型的組合,很容易看膩。更重要的是,當時青銅器製造的審美觀念是高大威嚴,廣泛使用具有恐怖意味的饕餮紋,讓人望而生畏。故此,精美和不俗氣兩點,商代青銅器是難以滿足的。

    西周之後的青銅器體型變小,工藝進一步進步,刻字變多,器型變多,紋飾種類變多,而且饕餮紋逐漸被蟠螭紋取代,終於不再恐怖了。但其藝術風格還比較統一,容易重複,所以還是離精美不俗氣有點遠。

    到了春秋時期,諸侯分立的政治形勢對青銅器製造也產生了影響。為了證明自己的政治實力,諸侯們都開始大規模鑄造青銅器,造成了青銅器的巔峰時代。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不僅量大,而且器型和裝飾也會因為國家不同而產生變化。並且大一統的局面破壞之後,很少有人再想要鑄造高大威猛的青銅器,青銅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更有生活氣息。體型更小,器型和紋飾變化更豐富,更有實用價值,這樣的青銅器稱之為“精美而不俗氣”,是合格的。

    不過到了戰國和秦代,青銅器就逐漸衰落了。因為人們發現,木質的漆器更加便宜輕便,也更加容易“精美而不俗氣”,再加上社會的大變革導致青銅器的政治意義削弱,漆器就逐漸在貴族生活中取代了青銅器。此時的青銅器,變得簡樸了很多,幾乎就是簡單的實用器了。

    秦漢之後青銅器基本上就沒有鑄造了。

  • 4 # 50藝滴創意家的經紀人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了一件叫做“爵”的青銅器,可以作為目前中國青銅器的第一階段,除了這件“爵”以外,還發現了鑿、刀、錐等物件以及一些銅渣。

    商代前期,是指被稱為“鄭州文化期”的青銅器時代。在河南輝縣、長江中游湖北黃陂盤龍城等遺址,都發現了鑄銅遺蹟。這個時期的銅器,一般都比較樸素。在黃陂縣盤龍城出土的鼎,是鄭州時期青銅器的典型。在同一時期,有很多獸面紋的浮雕效果都與這件青銅器的效果相似。在器形上都保留著陶器的痕跡。

    在鄭州文化期之後,就安陽期青銅時代,在《青銅時代》一書中,銅器分為四期:一、濫觴期,二、勃古期,三、開放期,四、新式期。這裡的濫觴期就相當於鄭州期的銅器。而勃古期就是前面提到了安陽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以華麗造型而聞名。已經與之前鄭州時期的樸素風格脫離的很多了。在紋樣上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在鄭州文化時期,主要以細線為主,而到了安陽期則更多的成了立體雕塑效果。第三和第四的開放期和新式期,而是到了西周中期以後到戰國時期的風格。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已經失去了商代的華麗,更多的是端莊素樸的形象。在春秋以後,中央王權崩潰,使得工藝有了很大的發展,雖然失去了統一的風格,但多元化的地方色彩,使工藝也達到了極致。

  • 5 #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國家寶藏》一共展出27件國寶級文物。其中,青銅器類就佔了7件,接近總數的1/4。

    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中更不得了。25集裡,有12集與青銅器類相關,佔了幾乎一半的“戲份”。

    青銅器,在歷史文物中可謂重中之重。它是古代政治與權力的象徵,同時,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精湛的工藝水平,是我們談論古代工藝美術時,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大類別。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華夏早期的工藝文化之光,以及隱藏在它們身後的萌萌噠審美趣味。

    青銅器上的紋飾,一開始就是以動物紋為主的。

    //貓頭鷹

    婦好鴞尊,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截圖來自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

    最常見的紋飾是龍鳳。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早在商代就開始流行——被我們現代人當作萌寵的貓頭鷹

    那時的貓頭鷹,被稱作“鴟鴞(chī xiāo)”

    千百年來,它一直被認為是“不祥”的代名詞。但在漢代以前,卻被人們當作寶,是吉祥的象徵。商代時,貓頭鷹更是一種備受百姓推崇的猛禽

    婦好鴞尊尾部的鴟鴞紋一臉呆萌( 。ớ ₃ờ)ھ

    海昏侯墓葬中出土的劉賀鴞紐玉印。玉印上的鴟鴞匐身回首,瞠目鉤喙,面目兇悍,一副臥止而警醒的神態。

    // 饕餮紋

    饕餮紋是華夏青銅紋飾中的一個大類,又稱為獸面紋

    它是動物頭部正視的圖案,這類紋飾的特點是:有一對炯炯有神的大眼,以鼻樑為中心,兩側呈對稱排列。

    饕餮紋罍,商後期鑲嵌綠松石。有一點像變異的奧特曼╭(′▽`)╯

    饕餮紋方彝,商王武丁時期。這裡有個長鬍子的老爺爺~

    // 象紋

    象紋紋飾由於長鼻子形象明顯,比較方便辨認,經常在青銅樂器上作為一種邊緣紋飾出現。

    商後期象紋鐃上的憨態可掬的卷鼻象紋。象紋鐃為商代的打擊樂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 西周刖人守囿車丨受完酷刑去守“動物園”

    這件青銅器藏於山西省博物院,是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之一

    它不是禮器,也不是生活器具,而是一種專供貴族欣賞的青銅工藝品

    車門旁立著一位受刖刑(上古五刑之一,一種殘酷的斷足刑罰)的人。刖人左手拿著柺杖,右邊腋窩夾著門栓,控制著車門的開闔。車體是廂式六輪。體積不大,方寸間卻雕飾了熊、虎、猴、鳥等20多隻動物,器物中可靈活轉動部位多達15處。

    囿,即苑囿。是西周貴族“域養禽獸”的場所(實際上就是圈養些虎豹之類來賞玩的,帝王家的世界果然任性)。《周禮·秋官·掌戮》中曾記載:

    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積。

    “受過刖刑的人使他守苑囿”,如此倒是得到了事實印證。而且,相比守門、守關、守宮內、守糧草來說,應該還是守“動物園”來得更有趣些吧‍♀️

    // 春秋伎樂銅屋丨中國最早的“練歌房”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的伎樂銅屋,是青銅器中較為特殊的一件。

    它發現於紹興市坡塘獅龕子山,是該墓葬中做工最為珍貴精美的一件,也是目前唯一一座先秦時期的青銅房屋模型,向世人傳頌著流轉千年的越地長歌。

    迷你銅屋只有巴掌大小,呈三開間房。屋內前後坐著6位裸體樂師,各作擊鼓、撫琴、吹笙、詠唱等表演狀。放到現代,那也是一支很酷的樂隊好嘛!

    至於為什麼裸體,emmm……不好說。只能推測墓主人也許口味比較重,喜歡看男女樂伎裸體表演。又或者是為了什麼不可描述的情趣吧。

    銅屋屋頂的四角攢尖,頂部立著八角圖騰柱,柱頂塑一隻大尾鳩,象徵著越人的鳥崇拜

    人們猜測,古人在鑄造伎樂銅屋時使用了分築法,即將屋頂、樂伎、樂器、圖騰柱等分開澆築,再逐一焊接。這種工藝在當時是十分了不起的。

    // 春秋子仲姜盤丨撒一把來自晉國的“狗糧”

    子仲姜盤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這個器物,是用來盛水的。在盤心的雕刻飾物,均可作360°旋轉

    攀附盤沿的,盤心的魚、鴨、蛙等小動物形象也與以往禮器的風格有了很大差異。從猙獰變得生動可愛,繼承了西周晚期青銅器“玩器”的風格,也體現了東周文化的精緻化。

    不得不說,晉國太師對他老婆仲姜真是好,這把狗糧我吃。

    你想想啊,使用它的時候,水流會衝擊到盤心的小動物上。這些動物再隨之靈活旋轉,好像遊在水裡,簡直讓洗臉洗手這件平常事都變得有趣可愛起來了!

    可以這麼說,子仲姜盤的出現,代表著春秋早期一種新禮器文化風格的正式形成。和商周時期以祭祖為根源的青銅器文化不同,春秋新貴族更多了對世俗審美趣味的嚮往,趣味盎然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 6 # 華哥典藏一一珠寶

    我的回答直截了當,不轉彎。

    1,論青銅器重要時代,當屬於夏商周三代,而精美且不俗氣的青銅器屬於商中晚期一一西周早期這一時期,這期間的器物鑄造精美,多為幾層紋飾疊加,器型漂亮規矩,上上之品。不多說了,欣賞

    這件獸型觥,酒器,造型誇張,鑄造精美絕倫,神獸威武霸氣。

    再欣賞

    這件分檔獸面鼎,也是商中晩期作品,器型分檔,端莊霸氣,三面饕餮大獸面。

    2,西周晚期,也有精美的器物出現,但極為稀少,錯金銀的精美,下圖,但稀少。

  • 7 # 老豬的碎碎念

    中國最牛的青銅器主要是商周時代的,當然看精品還是要到知名的收藏有國之重器的博物館去看,在北京地界我給大家推薦《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這裡,青銅器是主打的藏品,都是由保利集團在海外出巨資收購的精品中的精品,而且很多的青銅器都是孤品,筆者實地探訪過這些青銅器後真實頓感享受了超豪華的視覺盛宴。

    多說無益,我還是用幾張親手實拍的西周青銅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這是一件極為罕見的暦簋,它就來自於西周,要知道商周時期的青銅簋上有一對器耳並不奇怪且常見,但簋上有四個耳便是非常少見了。照片上這個便是四耳簋。不用過多介紹,大家肯定覺得此物極為古樸典雅,一點都不俗氣吧,這就是老祖先們的智慧的生動寫照。

    你很難能想象出這件器物是鑄造於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早期,簋的頸部還有周圓渦紋,足上飾大型獸面紋,這種紋飾放到現在依舊不過時,重要的是這個四耳簋的稀有程度,據統計,在全世界範圍內收藏此類文物的博物館中,四耳簋的數量十根手指都數的過來,可見此造型的稀少。

    最為珍貴的是,在此件器物上竟然還有銘文:“亞艅(俞)歷乍(作)父乙彝。”也就是說這個東西是有出處的,從銘文的上看,是西周一個叫“歷”的貴族為了孝敬他老爸“乙”而製作的一個禮器。好神奇,大家可以從一件器物上窺探3000多年前人們的所作所為,也許歷史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吧。

  • 8 # 在下翩竹

    中國是青銅器出土大國,基本上歷朝歷代都有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出土,但真正意義上的青銅器文明巔峰,還是在唐前尤以先秦時期的為主,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文明中最傑出的幾件罕見作品風貌(其他答案裡常見的就不說了):

    1、西周旅父乙觚:

    觚是一種流行於商周時期的飲酒器,商代的觚略顯粗矮,而西周時期則在殷商形制的基礎上將觚拔高做細,形成如同現代“高腳杯”一般的優雅形狀,途中的旅父乙觚就是西周青銅酒器中的佼佼者,精美的夔龍紋配以目雷紋,更是卓顯其非凡的華貴氣質。

    本器於1976年12月陝西扶風縣莊白村西周窖藏出土,現藏陝西省周原博物館。

    2、戰國錯金銀雲紋犀尊:

    獸形尊是中國青銅器中常見的一大門類,早在商代時期的婦好墓中就有鴞尊等獸形尊出現,但這一犀尊仍是中國獸形尊器形中的精品,工匠對於獸形完美的呈現外加金銀錯精美雲紋,使之成為當之無愧的國寶,也是中國古代曾有犀牛分佈的有力佐證。

    本器於為1963年陝西興平豆馬村出土,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3、戰國十五連枝燈:

    目前國內出土的尺寸最高的戰國時期青銅器,全燈由15枝燈盤與底座組成,燈盤上飾有飛猿鳴鳥,主幹飾有夔龍紋,底座為三隻一首雙身的銅虎支撐,底座上還有兩個戲猴的人形……每節燈枝均可拆卸,並可根據需要增減燈盞的數目以調節亮度,是實用性與觀賞性俱佳的文物精品。

    本期出土於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中山國王"錯"墓,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

    4、春秋伎樂銅屋:

    應該是中國出土最早的“娃娃屋”了,器形為一三間屋,內有伎樂六人,或撫琴或擊鼓,房屋左右前後通透,屋頂地基飾有勾連紋,屋頂立柱飾有連雲紋,上坐一鳩……本器為國內罕見的房屋形青銅器,推測作用於祭祀等場面有關,具體實際用途不詳。

    本期出土於1982年紹興坡塘獅子山306號墓,被認為是春秋北越地區的青銅器工藝水平代表,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5、西漢錯金博山爐:

    本爐為漢晉時期流行的博山式薰香爐,器形效仿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底座為樓空的三龍出水,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山間鳥獸出沒,神人奔走,再配以錯金紋繪製的草木連枝,飛雲崇嶺,薰香煙氣繚繞之時,便是名副其實的“世外仙境”。

    本器於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現藏於河北博物館。

    6、西漢鎏金嵌琉璃乳釘紋壺:

    本器的特別之處在於青銅器型上鑲嵌的菱形多格綠琉璃紋,是古代青銅器工藝與琉璃工藝的一次完美結合。壺身兩側各有一銜環獸首,器形整體古樸精美,是青銅壺中難得一見的珍品。

    本器於1968年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因壺中有“長樂飤官”,推測原本是長樂宮中所有物,後賜予劉勝所有。

    7、唐金銀平脫鸞鳥銜綬紋銅鏡:

    唐代金銀平脫工藝中的代表作,金銀平脫是一種將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工藝技術,是中國古代特有的青銅器裝飾工藝技法之一。本銅鏡中外繪有四隻鸞鳥銜綬帶飛翔,寓意幸福長壽,刻型飽滿靈動,顯示了古代匠人的高超工藝與審美水平。

    1963年於陝西西安長樂坡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來沙烏地阿拉伯能和伊朗和平相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