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風一樣吹過4
-
2 # Phoebecl
咬指甲
也稱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覆咬指甲的行為。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不良習慣,多見於3~6歲兒童,男女均可發病。多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咬指甲行為可自行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人。出現這種現象常與精神緊張有關,在生活節奏改變,比如:孩子入托、入學時,孩子特別容易出現緊張,在生病時也容易誘發此症,部分小兒由於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內向、敏感、焦慮素質等性格特點的小兒容易患此症。部分患兒誘因不明。
建議:
1、一般療法
家長首先應認識到這是一種病症,單純地採取打罵或懲罰非但無益,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積極尋找引起緊張和憂慮的因素,並及時改善兒童的生活環境,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此外,應給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
皮損
傷。2、心理療法
主要採用行為限制和正面引導。所謂行為限制,即當幼兒
咬指甲
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贊允,透過一件有意義的事或玩具
,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導,則是對合作的年長兒講清道理,使其意識到咬指甲是一種行為偏離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糾正的。同時鼓勵患兒多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鍛鍊,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發育。咬指甲癖的治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矯治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故家長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還要增強患兒的信心。採取父母監督和孩子自我監督相結合的方法,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能戒除咬指甲癖這一行為偏離。
總是舔嘴唇是唇炎的表現。唇部沒有皮脂腺和汗腺,且長期暴露在外面,很易引起乾裂現象。
輕度唇炎
主要表現為龜裂、脫屑、有乾燥感、偶爾會感覺癢。較嚴重的會造成色素沉著、腫脹等。 很多人因為感覺嘴唇乾而喜歡不停地舔嘴唇,這其實是一種惡性迴圈,覺得乾燥去舔舐,反而更加乾燥,再舔,更幹,甚至造成“舌舔皮炎”、“口周皮炎
”等病症。建議:1、補充維生素A和B。 2、塗抹外用
維生素E霜
或維生素E膠囊
。 3、早期的脫皮現象,如果小孩子無法忍受,可以使用小劑量弱性激素,如氫化可的松。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正確的作息規律、少吃零食等。 5、小孩子建議使用含維生素E且無色無味的單一潤唇膏。 -
3 # 不酷很愛笑的妞
一歲以內的嬰兒吃手指是正常現象,但如果孩子2-3歲後還“吃手”成癮,家長就應該找找原因了。
過度“吃手”是一種行為障礙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小兒內科主任醫師王玉瑋教授在其部落格中講到,在嬰兒時期,吸吮自己的手指是正常的現象,這有助於他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家長不用過於擔心而急於阻止。在孩子到2-3歲後,這種現象一般會逐漸減少,但是有的孩子在飢餓、寂寞無聊、焦慮不安、身體有疼痛或其它不舒服表現時,仍然喜歡吸吮指頭以減輕焦慮、轉移注意力,如果偶然出現這些行為或持續時間不長,不應視為病態。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及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一般這一不良嗜好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小時。但是,如果諸如飢餓、疾病、孤獨無伴、缺乏玩具等不良情境經常存在,吮手指或者咬指甲的行為就可能形成一種嗜好,以致難以革除。
心理學家指出,吮指頭和咬指甲是兒童期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行為障礙。據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的調查資料表明,在6-12歲的兒童中,“經常”和“幾乎整天”吸吮手指頭的兒童發病率為12%;而咬指甲的兒童其發病率則高達44%。吮指頭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超過了兒童期應該的年齡,更反映出具有這種怪癖者的心理不健康。心理學家發現,吮手指和咬指甲的不良嗜好除了可能致使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外,而且還是“對學習和工作產生內心緊張、壓力、憂慮或煩躁的症候……這些行為本身雖然不能直接妨礙人的學習和工作,但卻可能是妨礙人學習和工作的自卑感、敵對感、或個人內心的某種別的情緒狀態的表現。
如何幫孩子戒掉吃手的習慣
如何幫孩子戒掉吃手的習慣?預防和矯治吮手指和咬指甲的關鍵,在於從小培養良好的習慣,避免錯誤的哺乳方法,以杜絕養成不良嗜好。對於已養成此類不良習慣的孩子,在矯治時應注意:
1.弄清原因,對症下藥
對兒童,如果是因為餵養方式不正確,應培養孩子有規律的進食習慣,做到定食定量、飢飽有節;如過是孤獨、寂寞等原因,則要給孩子一些有趣味的玩具,讓他們有機會與成人或其他孩子一起玩樂,培養其對環境、遊戲的興趣,以轉移其注意力,逐漸糾正此類不良嗜好;如果是體內缺少鋅、鐵等微量元素,最好先帶孩子去做微量元素測定檢查,再給與對應的治療方法。
2.寬鬆、溫馨的家庭環境
家長給孩子創設一個寬鬆、溫馨的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釋放壓力。在與孩子相處時,父母面帶微笑,語調輕鬆,蹲下來與她說話,保持與寶寶平等的姿態,都有助於滿足孩子多方面的情感需求。而適當改善對孩子的要求,不對孩子太過嚴厲,不過分強調競爭,不給孩子施加壓力,不要求孩子盡善盡美等,也利於給寶寶營造一個溫暖、舒適、穩定、寬鬆的成長氛圍。
3.正確教育,切忌粗暴
吮手指和咬指甲,在幼兒時期是很自然的,因此不應簡單地禁止,否則反而會強化這一行為,使他們感到更緊張。只有主動提供多種有趣的事如做手工、做遊戲等,而不應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自然會解除其困惑,而不致這些不良嗜好的產生。
因此,對此類兒童的不良嗜好施予強行制止的行為是有害無益的,嘲笑、譏諷、恐嚇、打罵更是不妥,這樣做只能使孩子的情緒更加緊張不安,甚至產生自卑感、孤獨感等不健康心理。
4.厭惡療法
在童年時期,如果兒童養成了吮手指或咬指甲的怪癖,可以採用厭惡療法進行治療和矯正。如在兒童手指上塗上黃連水或辣椒水,使其感受到咬指甲或吮手指的苦痛,從而戒除這一不良習慣。
-
4 # 曉134579984
說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意識到,我家女兒在口欲期都不是特別愛吃手,然而過了一週半,小傢伙開始不停的啃指甲,有時候剪指甲的時候我特地留一點點,怕剪的太禿,孩子小手指在不停的抓握摸索中受傷,可是就這一點點的指甲,都被孩子不停的啃咬,發現以後,我也曾恐嚇過她,說“如果再這麼咬下去,指甲裡面的各種細菌就會被你吃到肚子裡面,細菌就會在你嘴巴肚子裡面打仗,就像《不洗手戰爭》一樣,到時候你肚子會疼的受不了,還得打針吃藥。”當時孩子追著問細菌的事情,忘記去啃,然後感覺會變本加厲的繼續吃,因為我家孩子生病幾乎沒吃過藥,大都自己扛過來的,看到藥就特別的興奮,用孩子姥姥的話說“吃個藥跟過年一樣”
自我反思,發現應該是我沒有引導好,過多的強制、壓抑了孩子,讓她缺乏安全感,而處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又有自己的思想,下意識的去反抗,有時候就會透過啃咬指甲和舔嘴唇,來達到自我安慰的目的,其實孩子內心是非常焦慮,不安的,在我一次又一次的恐嚇怒吼中,才變本加厲的。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應該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再總是引起孩子的憤怒,不再總是過多的壓抑孩子的,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並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重視,慢慢引導,總能很好的過度過去的
-
5 # 太原半緣
小朋友如在一歲以前咬指甲屬於正常行為,若再大還有這個壞習慣那就得注意了,我們家長必須讓他改掉。那怎樣改呢?(1)我們告他手指上有好多細菌,咬指甲舔嘴唇會讓細菌到肚子裡,讓我們的小肚肚疼。(2)我們都要做一個文明的孩子,咬指甲舔嘴唇這個動作會讓小朋友看起來不太文明,至少讓別人看見我們的行為不雅觀(3)家長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比如一上午只咬一次我們可以看動畫片,一天沒有咬和舔我們可以給他買喜歡的玩具,我相信這樣慢慢的時間長了就會改掉的。
-
6 # 積木育兒
孩子咬手指,看先看孩子多大,通常,一歲半之前是為了滿足口唇期慾望,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就是透過嘴來探索世界的。能將手放進準確放進口中並細細品味,對孩子來說無疑是質的飛躍。
一歲半之後的孩子動不動還咬手,大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更多地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
要知道,孩子正是處於這種焦慮狀態卻又無力解決,才外化成了咬手指的行為。也因此,“固著”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咬手指行為,還有孩子的焦慮反應。這也正是越小的時候養成的習慣越難改變的原因所在。
▌不同年齡孩子吃手時,表達了什麼?
❶ 我們知道,孩子大都是從三四個月的時候開始吃手的。
這時,父母應認識到這是其自然發展的過程,最好的做法是少干涉,孩子愛怎麼吃就怎麼吃,喜歡什麼時候吃也隨他。只需保證孩子的小手是乾淨的,讓孩子自然度過這個階段就好。
當然,父母要做的引導就是,在孩子清醒的時候,為他準備一些乾淨安全無害的、質地大小形狀重量不同的物品,供孩子用手抓握,送嘴裡去探索,注意定期更換物品,讓孩子保持新鮮感。
如此,被有趣事物吸引的孩子還會停留於吃手行為上嗎?相信不會。
❷ 若孩子在一歲半到2歲之後仍舊吃手,父母就有必要進行干預了。
干預的前提是什麼呢?不僅僅是阻止孩子的吃手行為(通常這種方式是徒勞無功的),更應看到孩子的求助:“少責怪我,多給我提供幫助。”
要看到,6歲之前的孩子,神經機制發育都不成熟,面對過大壓力和挑戰時,是無法有效做出積極應對的(哪怕是對事、對人,還是對自身的情緒)。故而,焦慮不安的孩子大都遇事會哭鬧、會下意識吃手。
焦慮如同給孩子戴上一副“有色眼鏡”,會導致孩子所見都是危險,如此孩子如何能放鬆自己,並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呢?
雖然這時的哭鬧、吃手可能沒有什麼作用,卻能緩解孩子的焦慮,所以父母不要過度關注或強化孩子的行為(如纏膠帶、抹辣椒水、塗清涼油等)。
▌面對孩子吃手,父母應該怎麼辦呢?
不妨嘗試抱著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輕撫他,讓孩子在你懷裡放鬆下來。
然後可輕輕拉著寶貝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詢問孩子:“寶貝,我看到你好像有一些緊張,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嗎?”
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和困擾,並與孩子一起思考如何解決或提供幫助。
平時,父母不僅需要找到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恰當方式,還可與孩子一起探究如何放鬆的方式,如聽聽音樂、運動發洩等,當然,父母能做的最效方式就是讓孩子笑起來。
每天,父母都不妨抽出一些時間來,與孩子一起做遊戲、找快樂,讓孩子開懷大笑,哪怕只有兩三分鐘的時間,都能有效地幫孩子放鬆下來。如:
一位爸爸與兒子發明的遊戲就是舉高高,爸爸大手將孩子高高舉起來,作勢支撐不住要歪倒。
但孩子卻從爸爸有力的抓握和帶笑的眼眸中捕捉到爸爸是在跟自己開玩笑,孩子會帶勁兒地尖叫,並咯咯地笑個不停,然後大喊:“更高更高,還要高……”
笑聲就有這樣的魔力,驅趕內心的焦慮,並賦予孩子勇氣和力量,通常愛笑的孩子不會太糟糕。
總之,打斷孩子的吃手行為,無疑是親手切斷與孩子的聯結,當且僅當,父母能做的,也是親手將這個聯結搭起來,用愛,用理解,用支援。
-
7 # 涵妮媽媽育兒經
大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咬指甲的階段,在不知覺中把手放到嘴裡咬指甲,如果寶寶頻繁咬指甲,可能是體內缺乏鐵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壞的行為習慣。如果你家的寶寶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
寶寶為什麼會咬指甲?寶寶常咬指甲的這種現象常與精神緊張有關,在行為心理學上屬於一種"焦慮的習慣",包含吸吮手指、挖鼻孔、拉扯頭髮和磨牙等,大多是為了紓緩心理壓力、解除緊張焦慮或自卑感。如果咬指甲一直持續到學齡前,或者是頻繁咬指甲導致指甲變形等比較嚴重的情況,除了心理方面的原因外,也有可能是因為缺乏鐵等微量元素所引起。爸爸媽媽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身體情況,看看是否有缺鐵的其它症狀,比如貧血,同時要帶寶寶去醫院檢查微量元素,及時進行補充。
寶寶愛咬指甲有哪些危害細菌感染:若小孩喜歡東抓西抓又咬指甲,會使細菌有機可趁,造成細菌感染或形成灰指甲。發炎:由於指甲縫中容易藏汙納垢,長期咬指甲會讓指甲和甲床無法密合生長,細菌便會藏匿在這些地方,容易造成指甲周圍或甲溝發炎。流行性感冒、腸胃炎或腹瀉:俗話說“病從口入”,而咬指甲便是其中一種。寶寶因為咬指甲而吃下病菌,引發腸胃問題,或者在季節交替時分,得到流行性感冒。蟯蟲或蛔蟲:寶寶在外玩耍時,容易沾染到一些小蟲卵在指甲縫中,如過不清潔,就容易將這些蟲卵吃下肚。齒列不整齊或口腔感染:經常咬指甲可能影響兒童的牙齒成長,有些寶寶出現齒列密合度不完整或門牙缺角,視覺上較不美觀。另外,如果嘴巴里有傷口,咬指甲的動作也會造成口腔內的傷口感染。指甲變形:如果寶寶的指甲已經開始變形,如爸爸媽媽放任孩子繼續咬下去,通常會越咬越糟糕,指甲也會越來越不健康。
寶寶咬指甲怎麼辦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先觀察寶寶何時出現咬指甲的動作,也許是對陌生環境的緊張、看電視太專注、或只是因為無事可做。通常在瞭解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可幫助家長明白該如何切入、給予協助或治療。嘗試轉移孩子注意力有時候寶寶咬指甲,純粹是因為無聊,如果爸媽發現小孩在某些情況下容易因為無聊而咬指甲,可試著尋找一些事情讓孩子做,如“動手指”的遊戲,畫畫、堆積木、玩氣球等,轉移寶寶的注意力。適當進行厭惡療法可以在寶寶的手指上抹上一點辣椒水或者黃連水,寶寶一把手指伸進嘴裡,就會吃到辣椒水和黃連,感覺到不舒服,從而停止咬指甲這種行為。不過這種方法只能偶爾為之,否則會導致寶寶食慾下降,影響寶寶的情緒和健康。去醫院檢查如果你的孩子咬指甲咬得很兇,以至於撕裂了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或者嚼指甲並有其他自我傷害的行為,如揪自己的頭髮,你就要帶他去醫院就診。適時搭配藥物或行為心理治療,雙管齊下會好得更快些!
寶寶咬指甲,改變需要一個很長過程。所以,家長髮現孩子有咬指甲現象時,要給以孩子溫和、理解、耐心的關愛,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
回覆列表
摘要:孩子愛咬指甲大多是心理原因,很多孩子都曾表示“控制不住”。有些孩子把自己的指甲都咬到脫落變形了,還是繼續咬,家長要怎麼做呢?
我的女兒妞妞今年五歲,最近,我發現她多了一個壞習慣,喜歡咬指甲。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她再不肯讓大人幫她修剪指甲,而是喜歡自己用牙齒去啃,每每指甲才長出來一點點,就迫不及待用牙齒一絲一絲地啃掉。開始我以為這是小事,加上工作忙,也沒怎麼認真對待,只是告訴她,指甲長了就要讓媽媽來剪,別自己用牙啃,那樣不但不衛生,還會把指甲啃壞。妞妞當時是點頭答應的,可沒過多久就忘了,還是啃。後來不管我怎麼好言哄勸或疾言厲色,她就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而且情況似乎越來越嚴重了。
以前她只有在獨自一人或晚上睡覺前才會去啃指甲,可前幾天去幼兒園接她,班主任老師說妞妞在上課時也總喜歡把手放近嘴邊去啃。老師都“投訴”了,這就不是小事了。我急了,嚇唬她說再這麼啃的話,以後指甲壞了就不能像大姐姐們一樣塗漂亮的指甲油了。想不到一向愛漂亮的她竟小嘴一撅,說:“那我就不塗指甲油了。”我只好換一個方式,妞妞一直很想學樂器,我跟她交換條件,如果她不再啃指甲,暑假就帶她去少年宮學古箏。妞妞一聽,小臉先是露出一片欣喜之色,可不一會就黯淡下來,搖搖頭,一副難過的樣子。我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聽話,她說:“人家忍不住嘛。”這是什麼理由啊,我既生氣又不解,但仍然耐著性子和她好好商量。我許諾,只要她答應不再啃指甲,我就給她買她一直想要的紅色泳衣,還會在暑假時帶她去姑姑家找和她非常要好的表姐,這都是妞妞期待已久的事。女兒想想,終於點點頭答應了下來。
幾天過去,妞妞似乎不再啃指甲了,雖然有幾次她仍然會無意識地把手放近嘴邊,但還是忍住沒再去啃。又過了一週,幾乎不再見妞妞啃指甲了,我心裡正暗自高興。不料前天晚上,在幫她洗澡時,我驚訝地發現,她不知幾時開始又偷偷地啃開了,而且變本加厲,把每隻手指甲都啃得只剩正常指甲的三分之一,左手小指甲片還深深地凹進了肉裡,指頭的肉都有點翻起來了。我氣極了,忍不住在她手心上狠狠打了幾下。妞妞哭了,邊哭邊委屈地說:“人家就是忍不住嘛。”問她還敢不敢,她卻只一個勁地哭。
為這件事,我很煩惱也很憂慮。不明白孩子為何會有如此古怪癖好,這是不是一種病?不知如何才能幫她戒掉這個壞習慣?我實在很擔心,這樣下去妞妞會不會把自己的 指甲啃光了?
專家點評:咬指甲的刻板行為是指兒童反覆出現自主或不自主地啃咬手指甲,常見於幼兒,多從4~5歲開始,及至6歲明顯增多,11歲以後逐漸減少,但約23%的兒童到了18歲仍會保留啃咬指甲的習慣。據報道,約50%兒童有過程度不一的啃咬指甲的行為,儘管大多數情況並不算嚴重,但有的也會將甲緣咬得凹凸不平,不能覆蓋指尖,少數嚴重者會將指甲或指甲周圍面板咬出血,乃至出現甲床炎、甲溝炎、寄生蟲病,甚至使整個指甲脫落或變形。因此,需要引起家長的重視。
許多家長或許並沒有意識到,其實兒童咬指甲多是由於他們緊張、鬱悶、沮喪或膽怯,且多出現在父母或老師過於嚴厲、批評較多或態度粗暴,使他們感覺缺乏關愛、寂寞無聊、沒有安全感的情況下。由於幼兒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限,當其內心緊張無法緩解時,就可能“忍不住”啃咬指甲了。所以,此時,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加以責罵、懲罰和威逼利誘,只會加重孩子的心理壓力,效果適得其反。像有的家長一見到孩子啃咬指甲,就馬上提醒,甚至強制他不要去咬,結果恰恰迎合了孩子尋求他人關注的心理,反而不自覺地強化了這種行為,使咬指甲的習慣繼續下去,並且可能越來越嚴重。
切實有效的對策是,以耐心的說服和鼓勵為主。適度地關愛孩子,態度溫和,引導孩子多與小朋友做遊戲,培養其獨立處事的能力。同時,積極尋找孩子情緒緊張的原因,及時緩解其情緒上的不安,使孩子獲得安全感。也可透過其他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緩解其反覆咬指甲的行為。對於咬指甲較嚴重者,可嘗試厭惡療法,如在其手指上塗黃連水或奎寧水等苦味劑,或給他們戴上指套。也可採用行為療法,在兒童努力克服咬指甲行為時,及時給予獎勵,不斷強化其良好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