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獨

    清明祭祖,人們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焚燒紙錢、磕頭敬香、跪拜灑酒、墳頭掛“紙錢”等程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先”何以值得“祭”、“祖”何以值得“念”、“碑”及“紙錢”緣於何時,卻鮮有人關注。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恆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恆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就已於墳前立碑的資訊。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記》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也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墓前燒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接著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出現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 模模擬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従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的“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極珍貴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境內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掛紙錢的歷史相對應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當然,從現代環保和安全形度講,墳前焚燒紙錢的確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此法不可取。但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

  • 2 # 雲1765

    清明掃墓,現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磕頭敬香、跪拜灑酒、掛“紙錢”等程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碑”及“紙錢”緣於何時?便很少有人關注了。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至於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桓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於墳前立碑的資訊。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已經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錄》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的“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而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的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了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使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模擬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和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時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紙、掛紙錢的歷史相對要再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但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來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了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來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但是,從現代環保和安全形度講,墳前焚燒紙錢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應當堅決摒棄。

  • 3 # 淨修道人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恆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而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恆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就已於墳前立碑的資訊。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碑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記》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也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墓前燒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接著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節,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出現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模擬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従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的“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極珍貴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境內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掛紙錢的歷史相對應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

  • 4 # 貴陽太極養生館

    清明掃墓,現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磕頭敬香、跪拜灑酒、掛“紙錢”等程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碑”及“紙錢”緣於何時?便很少有人關注了。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至於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桓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於墳前立碑的資訊。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已經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錄》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的“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而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的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了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使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模擬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和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時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紙、掛紙錢的歷史相對要再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但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來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了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來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但是,從現代環保和安全形度講,墳前焚燒紙錢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應當堅決摒棄。

  • 5 # 桃花水母之鄉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 6 # 天馬行空128039981

    清明節掃墓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祀節日,立碑、磕頭、敬香,掛“紙錢”源於何時?民間只知道這是祭視的程式,但真正知道"碑”和“掛紙錢”源於何時的人很少知道。石碑的最原始是遙遠的古代在人死後的屍體是地上的野獸和鳥類拉扯吃掉,殘骨散落荒野四處,其後人不忍,就採取了用石塊將屍體堆積蓋住,以示對逝者的尊重。後來到了周朝貴族逝世後在基前開始挖坑建墓,並“立碑”刻“碑”和“碑誌銘文,”用以紀念逝者的生與死的年代月日期,到了後漢,墳前“立碑”普及到民間百姓階層。

    “紙錢”即“冥幣”,就是燒給亡者在陰間生活的錢幣。這是清明祭祀時最關鍵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前掛“紙錢”的習俗源於漢代。“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剪紙為錢”,二是古埋帛金錢。其紙錢是清明祭祀燒給亡者收用,而金帛用於葬時賠葬用。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清明祭祀“燒紙錢”是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產物,是一種後人用以來紀念祖先的一種儀式。

    宋代詩人商翥的巜清明日對酒》

    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

    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

    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酬,

    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句詩告訴我們清明祭祀是懷念祖先的活動,而現今演變為一種形式,利用祭祀形式大搞攀比場面,大量燒紙錢,放鞭炮,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實不可取。

  • 7 # 西安晚報

      清明掃墓,現代人一般神情肅穆地完成墓碑前磕頭敬香、跪拜灑酒、掛“紙錢”等程式後,便遊賞山水、酒食一番。至於“碑”及“紙錢”緣於何時?便很少有人關注了。

      《禮記·檀弓下》曰:“夫魯有初,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豐碑,即以大木為碑,原是天子之制,作為一方諸侯的魯國國君是沒資格享用的,至於諸侯大夫級的“三家”更沒資格享受“桓楹”待遇。這既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地方軍閥不把天子放眼裡的“禮樂崩壞”,也透露出周朝貴族死後於墳前立碑的資訊。石碑可能出現於漢代,唐封演的《封氏聞見錄》卷六“碑碣”條雲,“墓前碑碣,未詳所起……前漢碑甚少,後漢蔡邕、崔瑗之徒多為人立碑。”東漢大才女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曾言:“吾為人作碑多矣,惟郭有道無愧辭。”這說明,到了後漢,墳前立碑已經普及到平民階層。

      不過,當時的“碑”和“碑誌”是兩碼事。《封氏聞見錄》卷六“石志”條謂:“石志,宋齊以來有之矣。齊將有發古冢,得銘雲:‘青州二十子,東海女郎。’河東賈昊以為司馬趙女,嫁為苟晞子婦,檢之果然。東都殖業坊十字街有王戎墓,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侯王君銘。’有數百字。”那時,“施石志於壙裡”,即墓誌銘埋於地下,且“其人若無殊才異德者,但紀姓名、歷官、祖父、姻媾而已。若有德業,則為銘文。”到唐朝,墓誌銘“貴賤通用之”。

      “紙錢”即“冥幣”,無疑是清明掃墓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正如唐代詩人王建和張籍所言:“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墳頭掛紙錢的習俗又肇始於何時?

      《封氏聞見記》卷六“紙錢”條說:“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封演還引用《史記·酷吏列傳》的“會人有盜發孝文園瘞錢”而斷定“紙錢源於漢代瘞錢(陪葬的錢幣)”。後經宋明清歷代文人的轉引,封演的“紙錢源頭說”便成了定論。而河南洛陽發掘的東周早期墓葬中的大量貝幣,則說明錢幣殉葬的習俗早在商周時代就有了。鑄幣替代貝幣後,殉葬錢幣在使用真金白銀及銅錢等的同時,模模擬幣的冥幣便開始出現,模擬真幣的材料有泥陶、銅鐵等。所以封演又說:“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後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已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於匹庶,通行之矣。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猶塗車芻靈之類。古埋帛金錢,今紙錢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

      按理說,“紙錢”的出現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即紙張的產生和紙幣的流通。而東漢蔡倫發明“蔡侯紙”是在元興元年(公元105年)。據史書記載,作為書寫工具的紙張“飛入尋常百姓家”,應是400年後的南朝宋時的事。於是,有傳說紙錢源於東昏侯蕭寶卷(南齊的第六個皇帝)的“剪紙為錢”,但正、野史均無記載,可信度極低。而考古發現的紙錢是公元550年左右。所以,紙錢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公元500年前後,也就是南北朝中葉以後。由此推斷,清明掃墓燒紙、掛紙錢的歷史相對要再晚一些。

      眾所周知,民俗是以民眾生活為基礎。厚葬之風與封建社會“鬼神文化”的流行有很大關係。厚葬對富裕的權貴階層不是問題,但平民百姓卻害怕“因死害生”,所以不得不用模擬錢幣的紙來代替錢陪葬,這也許才是冥幣產生的源頭。到了北宋,紙錢不僅在民間葬禮中普遍使用,就連皇家葬禮也使用紙錢。依進化論觀點解釋,用紙錢取代真金白銀來陪葬、祭祀,既緬懷了故去先人,又推動了物質文明進步,堪稱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躍進。但是,從現代環保和安全形度講,墳前焚燒紙錢不僅汙染環境,極易引發火災,也不文明,此法不可取,應當堅決摒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萬多快錢買的翡翠手鐲不小心摔斷了,還有價值麼?扔了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