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齊桓公是出了名的明君,他在位期間,推行改革,使得齊國國力強盛。之後南征北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劉禪作為蜀漢第二代皇帝,是個亡國之君,投降魏國後苟延殘喘,樂不思蜀,是大家心目中的昏君。然而,卻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才能不比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差,這是為何呢?
說劉禪堪比齊桓公的人,是三國之人李密。
《晉書》原文: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李密也是個飽含學識之人,為何他會這麼評價劉禪呢?這與我們想象中的劉禪形象可並不相符。實際上,要理解李密的這個評價,我們需要從齊桓公的事蹟開始瞭解。
齊桓公即位之初,其實齊國國力並不是非常好,當時鮑叔牙向齊桓公建議,請管仲來齊國為相,幫助齊國提升國力。但是管仲曾經想要殺齊桓公,所以齊桓公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答應,後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才選擇了邀請管仲前來齊國,一番暢談之後,齊桓公對管仲之才十分欣賞,拜他為相,共商國是。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得齊國國力大增,繁榮昌盛。
之後齊桓公憑藉強大的國力支撐,南征北戰,闖下了赫赫威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大臣參與葵丘會盟並贈送齊桓公重禮,以顯示自己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與支援,這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巔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春秋五霸!
與之相比,劉禪在位時,重用諸葛亮,改革國內,使得蜀漢自夷陵戰敗後快速的恢復了國力。而且劉禪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從不掣肘諸葛亮,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蜀漢。在劉禪的支援下,君臣同心,諸葛亮很好的整合了國內資源,使得蜀國內部穩步發展,對曹魏的北伐也是捷報頻傳。
在前期,劉禪和齊桓公一樣,都重用賢能,使得國家實力大增,軍力強大。然而在後期,二人的處事也是極為的相似。
齊桓公晚年,變得極為昏庸,在任用人才方面,他選用了管仲並不看好的豎刁,結果導致大權旁落。到齊桓公病死時,竟然都沒人發覺,直到屍蟲從他身體爬出,這也是李密所說的“用豎刁而蟲流”的意思。
劉禪到了後期,也是開始寵信宦官黃皓,導致大權旁落,朝堂被黃皓搞得烏煙瘴氣。雖然劉禪的結局沒有齊桓公那麼慘,但是黃皓的亂權卻也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黃皓與姜維不和,把姜維逼得不敢回朝,只能去沓中屯田,而由於蜀漢朝堂爭鬥,也讓司馬昭看到了機會,命令魏軍趁機伐蜀。
姜維雖然成功地將鍾會大軍阻擋在了劍閣之外,但是由於黃皓的專權,使得朝堂內缺少能臣,面對鄧艾的突襲,竟然沒有絲毫還手之力,最終劉禪在國土尚存,大軍尚在的情況下選擇了出城投降,令人大跌眼鏡,恥笑不已。
從齊桓公和劉禪的後期施政來看,他倆其實也是有共同點的。齊桓公重用豎刁等奸臣,導致齊國一片混亂,竟然連他這個國君去世都沒有人收屍,可見他的權力早已被篡奪,根本沒有人在乎他的死活了。當國君混成了這個樣子,也真的是悽慘。而劉禪同樣是信任黃皓,導致人才大量離開成都,遠避黃皓。
當魏軍打來時,整個朝堂竟然沒有堅決抵抗之意,全是一片投降之聲,可見蜀漢的人才都被逼到哪裡去了,留下來的都是些什麼貨色,不知道劉禪聽聞大家都想投降時,是什麼感受!
李密本是蜀臣,當他來到洛陽時,面對司空張華對他的詢問,他是不可能貶低劉禪的,畢竟劉禪是他之前的主公,如果他落井下石,難免落人口實。然而面對新朝新君,他當然也不可能大誇劉禪的才能,這也說不過去,畢竟蜀漢滅亡,劉禪要負直接的責任。所以綜合考量之下,李密說出了劉禪堪比齊桓公的話語,一方面承認劉禪前期的英明,一方面否定劉禪後期的施政,這樣一番話下來,滴水不漏,人家也找不到差錯。
事實上,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劉禪本人雖然不像劉備,沒有大才,但是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在三國那個大亂世,除了王霸之才,守成之君是沒有機會的,最終的結局不是身死,就是投降!只能說劉禪不適合亂世,放在太平盛世,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了,因此堪比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在中國歷史上,齊桓公是出了名的明君,他在位期間,推行改革,使得齊國國力強盛。之後南征北戰,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劉禪作為蜀漢第二代皇帝,是個亡國之君,投降魏國後苟延殘喘,樂不思蜀,是大家心目中的昏君。然而,卻有人說劉禪大智若愚,才能不比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差,這是為何呢?
說劉禪堪比齊桓公的人,是三國之人李密。
《晉書》原文: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
李密也是個飽含學識之人,為何他會這麼評價劉禪呢?這與我們想象中的劉禪形象可並不相符。實際上,要理解李密的這個評價,我們需要從齊桓公的事蹟開始瞭解。
齊桓公即位之初,其實齊國國力並不是非常好,當時鮑叔牙向齊桓公建議,請管仲來齊國為相,幫助齊國提升國力。但是管仲曾經想要殺齊桓公,所以齊桓公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答應,後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才選擇了邀請管仲前來齊國,一番暢談之後,齊桓公對管仲之才十分欣賞,拜他為相,共商國是。君臣二人齊心協力,勵精圖治,短短數年,就使得齊國國力大增,繁榮昌盛。
之後齊桓公憑藉強大的國力支撐,南征北戰,闖下了赫赫威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大臣參與葵丘會盟並贈送齊桓公重禮,以顯示自己對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與支援,這也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巔峰,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春秋五霸!
與之相比,劉禪在位時,重用諸葛亮,改革國內,使得蜀漢自夷陵戰敗後快速的恢復了國力。而且劉禪對諸葛亮十分信任,從不掣肘諸葛亮,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蜀漢。在劉禪的支援下,君臣同心,諸葛亮很好的整合了國內資源,使得蜀國內部穩步發展,對曹魏的北伐也是捷報頻傳。
在前期,劉禪和齊桓公一樣,都重用賢能,使得國家實力大增,軍力強大。然而在後期,二人的處事也是極為的相似。
齊桓公晚年,變得極為昏庸,在任用人才方面,他選用了管仲並不看好的豎刁,結果導致大權旁落。到齊桓公病死時,竟然都沒人發覺,直到屍蟲從他身體爬出,這也是李密所說的“用豎刁而蟲流”的意思。
劉禪到了後期,也是開始寵信宦官黃皓,導致大權旁落,朝堂被黃皓搞得烏煙瘴氣。雖然劉禪的結局沒有齊桓公那麼慘,但是黃皓的亂權卻也加速了蜀漢的滅亡。黃皓與姜維不和,把姜維逼得不敢回朝,只能去沓中屯田,而由於蜀漢朝堂爭鬥,也讓司馬昭看到了機會,命令魏軍趁機伐蜀。
姜維雖然成功地將鍾會大軍阻擋在了劍閣之外,但是由於黃皓的專權,使得朝堂內缺少能臣,面對鄧艾的突襲,竟然沒有絲毫還手之力,最終劉禪在國土尚存,大軍尚在的情況下選擇了出城投降,令人大跌眼鏡,恥笑不已。
從齊桓公和劉禪的後期施政來看,他倆其實也是有共同點的。齊桓公重用豎刁等奸臣,導致齊國一片混亂,竟然連他這個國君去世都沒有人收屍,可見他的權力早已被篡奪,根本沒有人在乎他的死活了。當國君混成了這個樣子,也真的是悽慘。而劉禪同樣是信任黃皓,導致人才大量離開成都,遠避黃皓。
當魏軍打來時,整個朝堂竟然沒有堅決抵抗之意,全是一片投降之聲,可見蜀漢的人才都被逼到哪裡去了,留下來的都是些什麼貨色,不知道劉禪聽聞大家都想投降時,是什麼感受!
李密本是蜀臣,當他來到洛陽時,面對司空張華對他的詢問,他是不可能貶低劉禪的,畢竟劉禪是他之前的主公,如果他落井下石,難免落人口實。然而面對新朝新君,他當然也不可能大誇劉禪的才能,這也說不過去,畢竟蜀漢滅亡,劉禪要負直接的責任。所以綜合考量之下,李密說出了劉禪堪比齊桓公的話語,一方面承認劉禪前期的英明,一方面否定劉禪後期的施政,這樣一番話下來,滴水不漏,人家也找不到差錯。
事實上,站在客觀的角度來說,劉禪本人雖然不像劉備,沒有大才,但是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在三國那個大亂世,除了王霸之才,守成之君是沒有機會的,最終的結局不是身死,就是投降!只能說劉禪不適合亂世,放在太平盛世,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了,因此堪比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