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香入門品鑑
-
2 # 讀壺品茗
曾經跟許多玩家、老茶客及做壺的朋友探討關於朱泥壺的一些問題。相信有很多的朋友會很困惑,什麼是朱泥壺?什麼是紅泥壺?歷史上的朱泥和現代朱泥有什麼分別?朱泥和紅泥的外觀都是紅色,這又是怎麼區分呢?朱泥難倒就宜興獨有嗎?相信會有很多人被很多的資訊在困擾著、誤導著。
德弈齋紫砂陶·魚化龍
《陽羨茗壺系》裡記載:"嫩泥出趙莊山,以和一切色土及粘埴可築蓋陶壺之丞弼也。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調之乃變硃砂色”。清吳騫《陽羨名陶錄》裡選材篇,稱嫩黃泥,此後的記載著述都沿用相襲。韓其樓的《紫砂全書》裡記載……、顧景舟等的講述紅泥,蘊藏在嫩泥的底層(俗稱石黃又稱硃砂坭),產自西山前(即任墅)趙莊嫩泥礦的下層。紅泥的定義:片狀結構,不溶於水”。寇丹的紫砂論述……以及葛軍的《走進紫砂》一書又說:“什麼叫紅泥?它產於陶土嫩泥層的底部,質地堅硬,性剛烈,故有未觸風日之骨之稱謂。外觀泥色為紅棕色,俗稱朱泥、石黃泥及硃砂泥,燒成後多為硃砂紅故名。因其收縮率大,燒成溫度在1050-1080°C,加之產量甚稀,雖能單獨成陶,然常制小件器物,或作粉狀什麼叫朱泥?從本山甲泥砂中精選而得,再按一定比例加石黃和助劑,經人工調配煉製而成。我們要了解朱泥,首先來看看歷史上二惠的朱泥,二惠(惠孟臣、惠逸公)是朱泥高手也是朱泥水平壺的代表,惠孟臣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著名工手,惠逸公(約公元17661831年)是清朝著名紫砂藝人,惠逸公生於清雍乾年間,他大小壺兼制,以工巧聞名,可與惠孟臣相提並論。與明朝的惠孟臣並稱“二惠”。我們看看最早的古壺、古董壺上署的惠孟臣的作品多以以渾樸為主;相對來說,惠逸公則工巧有餘,渾樸不足。他們最大成就和影響就是朱泥水平壺也是現在粵閩及港臺等茶家及藏家的嬌寵,他們的泥路走痕也貫穿整個紫砂文化的發展歷程說到這裡,就得說說他們的真假問題,有很多的朋友曾無數次問過同樣的問題,那些是惠孟臣的真品?我告訴那些朋友說,惠孟臣的壺相對來說,不存在真假之爭,而只有新老、好壞之分,也就是說只有珍品,沒有真品,除非有可以考證的惠孟臣墓葬發現,不然永無辦法鑑別那把是他的真跡。我們看到的比較早,相對來說不存在爭議的、開門清早期的朱泥壺,也叫硃砂壺(看過這些早期的壺,我覺得叫硃砂壺比較合適),它的泥料拼配大致是用70-80%山嫩泥(即現在的趙莊一帶的紅泥)加20%左右的本山甲泥,用水簸法淘洗而成。而硃砂壺對火溫特別敏感,不耐火且燒成溫度低,新增甲泥可支撐壺胚,就像水泥要加沙的道理差不多,加過甲泥的硃砂壺它的顏色沒改變,而它的成品率和耐火度相對提高了。而此時期的硃砂壺砂性較重,透氣性好,結晶度少,最宜茶,很多壺都可以看到黃色顆粒隱現。
回覆列表
朱泥燒成的最高溫度,比紫泥低,大約只能在1040°C左右,當然,由於礦藏的差異,配方的彌補,或多或少會有一些變化,但最高也不會超過1060°C。行家們知道,高溫泥料不稀奇,特別是紅泥。事實是如此,越是好的泥料,燒結溫度越是低。正因為燒成溫度低、過程長,所以,朱泥在一般的截面推板窯裡是不能燒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