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楨致聖
-
2 # 夜幫
艾灸的順序是先上後下,先背(陽)後腹(陰),先左後右!艾灸後一小時內儘量不要去碰冷水。堅持艾灸的話,對治病養生,減肥等是很有效果的!
-
3 # 艾灸大講堂
艾灸手法分為補法和瀉法,這是最簡單的手法,如果是外感風寒的話,肯定是要用補法進行操作,如果是疼痛關節疼這種急性疼痛,一定要用瀉法,否則的話效果就不會太明顯。
何為補,何為瀉?
《針灸大成·艾灸補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補法:“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意思是說艾灸補益就是將艾點燃以後使其所產生的熱緩慢地傳人體內,施灸後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艾灸火力溫和,滲透力強。
瀉法:“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意思是說艾灸的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後,不斷地進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很快傳人體內。在艾灸以後不去按壓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機體內所藏之熱邪能隨艾火之熱發散到體外,起到瀉熱瀉實的作用。
補瀉原理
灸法的補瀉可歸納為“雙重調節”作用,即當機體虛弱時灸之可補,邪實時灸之可瀉。
補法:《類經圖翼》介紹灸中脘,氣海以治“脫血色白,脈濡細,手足厥冷其效如神。”《針灸易學》:“血崩漏下,中極、子宮灸”。
瀉法:《壽世保元》治腹中有積,大便閉塞,心痛諸痛“以巴豆肉搗為餅,填臍中,灸三壯。”。
臨床表明,艾灸療法,其灸治效應與灸術補瀉方法有著密切的關係:如用瀉法灸百會穴治療急性神經血管性頭痛,效果顯著;用灸補法灸百會穴治療遺尿療效甚佳。對高血壓患者使用艾灸瀉法,結果灸後80%以上患者血壓下降,對低血壓患者採用艾灸補法,結果灸後全部患者血壓均上升。
當然了,好多時候還是需要補瀉結合,我們在做艾灸的時候,一般都是做的小孩子比較多,像小孩子的話,屬於純陽之體,不能在後背督脈艾灸太重,否則的話容易上火。至於成人的話,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操作起來就比較麻煩。
好多艾灸初學者通常認為,用手拿著在穴位上輕輕轉動,或者是跟著經絡執行進行操作,就能夠調理疾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操作的時候一定要心靜,手穩,手上要帶氣,透過運氣推動藥氣滲透到身體裡面去,化解風寒溼邪。
回覆列表
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艾灸手法問題,我平時在給別人做艾灸的時候,通常會遇到有的家長說,我看著這樣操作也挺簡單的,要不我回家自己給孩子做吧,然後我就在他的穴位上進行操作,讓她感覺用手法的艾灸感覺,和不用手法的艾灸感覺,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透力也是相差非常巨大,同樣的距離透力完全不同,只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感覺到做艾灸,不是用手拿著就可以自己操作的,那就太簡單了!
艾灸手法分為補法和瀉法,這是最簡單的手法,如果是外感風寒的話,肯定是要用補法進行操作,如果是疼痛關節疼這種急性疼痛,一定要用瀉法,否則的話效果就不會太明顯。
當然了,好多時候還是需要補瀉結合,我們在做艾灸的時候,一般都是做的小孩子比較多,像小孩子的話,屬於純陽之體,不能在後背督脈艾灸太重,否則的話容易上火。至於成人的話,因為病情比較複雜,操作起來就比較麻煩。
好多艾灸初學者通常認為,用手拿著在穴位上輕輕轉動,或者是跟著經絡執行進行操作,就能夠調理疾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操作的時候一定要心靜,手穩,手上要帶氣,透過運氣推動藥氣滲透到身體裡面去,化解風寒溼邪。
如想學習艾灸,一定要先練習手法,如果手法不正確,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好多人認為艾灸的滲透力不好,透過自身經常艾灸的感覺,告訴大家,艾灸可以最少穿透體內30到40公分,我平時經常艾灸關元穴,因為經常艾灸熱氣很快就能穿透身體,到達後背。所以說只要手法到位,再加上長期調理,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