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閉眼看世界38
-
2 # 石建莉博士談自閉症
ABA也就是應用行為分析,只是自閉症孩子干預的一種常見模式,除了這種模式之外還有其他的模式,例如我一直提倡的LSP,社交思維、教我學說話等,都是非常好的模式。家長是可以教的,家長要努力學會,這樣在家長的幫助下,才能更好的給孩子做好乾預。下面我講一下如何選擇康復模式和如何選機構。
一、選擇干預模式時,家長要注意以下2點:
1. 多瞭解一些不同的模式,然後選擇一種更適合你家庭的模式。
ABA模式被我們常用來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和生活自理。LSP模式被我們常用來讓孩子能夠進入幼兒園、進入小學,讓他們學會如何主動觀察、耐心等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社交思維模式適用於康復還不錯的孩子,或者能力比較高、4歲以後會說話了的孩子,主要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換位思考、察言觀色等能力。而地板時光,可以用在較小、對人關注能力較差的孩子身上。RDI、ALP、遊戲治療、丹佛早期模式等在處理幼齡自閉症兒童語言社交方面是優於ABA的模式。
2. 在不同的階段要針對孩子的能力使用不同的模式。
在中國,很多的家長有一些絕對化、有些極端,他們認為只用一個模式進行干預就行,選了ABA就不用選其他的了,選了地板時光也不要選其他的,這種觀念是錯誤的。例如:在孩子比較小、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你可能要用丹佛早期、地板時光等模式,然後等孩子該準備要上幼兒園了,你可以選擇LSP模式,再大一些,在孩子4歲以後,你可以用社交思維這些模式。
二、如何選擇自閉症干預機構
如何選擇機構是家長問得比較多、比較關心的一個問題。尤其在中國,很多機構並不是由專業人士來開設的,如何選擇機構更是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康復。關於這個問題,有幾點建議可以值得家長們來參考:
1. 選擇機構的時候,希望家長去看一下,選擇家長和孩子共同進步的機構。
尤其是個訓課,家長要跟康復師一起來帶孩子,要完全參與個訓課。如果這個機構個訓課不
允許家長進入,家長就不要選這個機構。 我們大家都知道,孩子有時候在機構表現得還不錯,但回家了以後,他依然還是出現各種問題。家長如果沒有在機構裡看著這些康復師怎麼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家長還是不會的。另外,作為家長你應該要去了解孩子不進步是康復師使用的模式的問題?還是康復師的問題?或者是你自己在家代養的問題?如果你不搞清楚這些,回家以後孩子還是必須要康復,但你自己不清不楚,就永遠無法正確幫助到孩子。所以一定要選擇一個個訓課上允許康復師、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的機構,在美國,個訓課要求家長參與是非常普遍的。
2. 你可以辨別哪些機構是不專業的。
教語言的時候,有些康復中心是用卡片式教學,這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了:凡是主要依賴死記硬背、或是使用大量死記硬背形式來教授語言的機構都不是合格的,都不是專業的機構。
教授語言我們要教的不只是讓孩子記住了蘋果、橘子這些詞怎麼說,還要教會孩子什麼情況下要怎麼用這些單詞。
很多中國的家長問我:“早期孩子一進機構的時候,感覺孩子一直在進步,怎麼突然停滯了?”我就問:“哪方面的進步?”家長回答:“就是你問他這個樹是什麼顏色、這個是什麼東西、這個是什麼……這些問題孩子都會回答。”這就是很多家長的誤區!讓孩子學會這些單詞並不難,但是真正過了幾個月以後,這類孩子很容易進入語言的瓶頸期。他記住了大量的字詞,但是不會用,使用這種方式的機構是不專業的教授語言的結構。所以說:填塞式的、大量讓孩子死記硬背的機構不要去。
還有一類機構的指令和強化物太多,也不建議家長選擇。你到一個機構後可以去觀察,孩子是否總是被下指令。孩子每次去了以後,都是完成任務:把猴子和猴子配對,紅色和紅色配對,小球放在哪個框裡……大量的這種指令性的教學,其實也是不符合自閉症孩子干預的規律的。因為一個孩子如果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總是被下著指令來完成,總是被強化物誘惑再來完成,那一旦沒有指令,沒有強化物,他自己就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這類孩子從機構出來,通常主動性都很差。因為自閉症孩子本身就存在著互動的啟動、維持的困難,用指令性的教學、填鴨式的教學,強化物的誘惑來教學,最後的效果往往會讓家長失望。孩子一定要內心知道這種狀況下“我”應該說什麼,我應該怎麼迴應別人?這是我們在自閉症機構選擇中比較常見的一些問題。
總之,家長是自己孩子康復的CEO。干預模式和機構的選擇決定了自閉症孩子最終的預後。
-
3 # 兒科醫生鮑秀蘭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應用行為分析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治療方法。採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
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務分解技術,典型任務分解技術有4個步驟:訓練者發出指令、兒童的反應、對兒童反應的應答、停頓。ABA的目標是塑造和強化新的行為,比如學習說話和玩耍,減少不良行為。
ABA還鼓勵其他類似的干預措施,旨在幫助自閉症兒童充分發揮潛能。ABA干預法包括以下方面:
語言行為——語言訓練的重點在於使用有序的語言課程教學,引導孩子從簡單的語言(迴應)發展成為有更多交流溝通功能的語言,如可實現課堂教學無誤和提示無誤;
反應訓練——旨在確定有廣泛影響的關鍵技能,如任務啟動和自我管理。這種反應訓練應包括家長和家庭教育,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家長有能力提供包容環境,使兒童的關鍵技能能夠更好地發展,父母的參與度是很關鍵的。
ABA訓練法的理論性知識比較強,一些家長朋友在學習完這種方法以後,因為學習的比較系統,沒有完整的流程、思路。所以容易進入訓練中的一些誤區。運用ABA訓練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的幾個誤區:
把強化物當作引誘物,反而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拿著食品(強化物)來誘導特殊孩子訓練,想透過食品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可是在孩子完成任務之後,強調的卻是那些獎品,而忘了把訓練專案放在重點位置上。
結果:孩子在以後的訓練中學會討價還價了,“記吃不記事”,沒有吃的東西就不訓練,反而對強化物產生了依賴。
對策:強化物越意外越有好處,同時也越有利於撤出,適當時家長可以用語言強調剛才完成的任務。
總是發重複指令。
在給特殊孩子下達指令之後,若孩子不做反應或聽而不聞,家長往往就會反覆發指令,且常常語氣越來越嚴厲,音調越來越高,或者加上了其它譴責孩子的“廢話”。
後果:孩子對他人的語言和社交訊號不敏感,“越來越不聽話”。
對策:記住只有兩次機會,第一次不反映或錯誤反應,第二次要輔助他做對。
無意中對特殊兒童的負面行為進行了強化。
往往在特殊孩子出問題行為時,家長的表情就特別豐富,語調變化也相當明顯。反而,孩子在乖乖的時候,家長卻沒有相應的誇讚表情和語言,就算有也是流於形式,一點兒都不豐富。
結果:家長的面目猙獰對孩子來說常很具有觀賞性,特殊孩子會覺得“會哭得孩子有奶吃”,只要我表現出某些行為,就能得到關注。 對策:干預的重點在於教導孩子的正確行為,對於特殊兒童的哭鬧行為、刻板行為等,都一律不做為關注的重點,簡單制止足以。
孩子出錯不及時採取輔助措施。
過於高估孩子的能力,以考代教,在孩子失敗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重複下令,盼望孩子能夠重新完成,或者自認為孩子曾經掌握的,認定他理當會做。
結果:孩子屢屢受挫、迷茫甚至憤怒,覺得“訓練就是為難我”
對策:孩子是教出來的不是考出來的。特殊孩子要是什麼都會了那還教什麼?考什麼?即使幫助特殊孩子複習以前學過的知識,如果失敗,也不要猶豫,應立刻採取校正輔助措施,幫助孩子重新想學習,直至學會為止。
家長在採用ABA的時候,不要在一知半解的時候,為了訓練效果而強給孩子訓練,這樣不但幫不了孩子,反而會讓孩子的情況越來越遭。使用時,如果對方法產生疑問,或者訓練後與預想結果出現偏差時,可以直接諮詢相關專家,在專家指導下進行訓練。
回覆列表
ABA裡面,比較推崇的是每週30到40小時的專業康復時間,其中家長負責的最好有6個小時左右,所以家長干預也是ABA干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很多機構都有針對家長的培訓,在機構中你也可以接觸到別的孤獨症兒童和家長,可以相互瞭解和溝通,獲得理解和支援,也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