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
2 # 麗麗談人生百味
大家好:
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十幾歲時期的懵懂到青年時期的轟烈再到老年的相伴,對愛情的理解和感悟是有區別的。
十幾歲時期:一個人進入青春期,隨著生理上的變化,身體出現第二性徵,對異性有好感,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學校某一次晚會,都有可能被深深地吸引,所以出現小學高年級、中學的早戀的現象,有些大膽的兩人經常在一起卿卿我我,摟摟抱抱,但是又迫於家長、老師的壓力、同學的眼光,有些有所收斂,他們認為有一根棒棒糖、一個輕吻、一堆甜言蜜語就夠了,簡單一句話:“對我好,關心我就行!”
青年時期:進入大學或者剛踏入社會,男方要帥,女方要美,起碼有貌或者有才,內秀外秀各有吸引,有情飲水飽,房子、車子、票子是次要的,大學畢業由於異地戀的原因導致分手的也常見,剛踏入社會的,只要對方長得帥或者美,很多一見鍾情,成眷屬。兩個字:“浪漫。”
隨著社會經驗的豐富,特別是女方:“我當時眼瞎了嗎?怎麼會看上你?要車沒車要房沒房,跟著你吃苦一輩子,你除了帥還有什麼呀?帥又不能當飯吃!”可能會出現婚姻危機。中年時期:進入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經過好幾年的磨合,正所謂過了7年之癢,專心掙錢養家、養育孩子、孝敬父母,對方真正是家人,是一種責任。“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甚至好殘酷,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忘記了浪漫的有沒有?老年時期:
這個時候,子女已經長大成人,甚至孩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沒什麼負擔了。雙方已經誰也離不開誰了,“年輕夫妻老來伴”,老年的夫妻的愛情成了老伴:一起聊天、跳舞、旅行......相伴一生一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對愛情的理解和領悟就是:少年時期的懵懂;青年時期的浪漫與轟烈;中年時期被菜米油鹽醬醋茶的重擔壓得忘記了浪漫;老年時期的老伴,坐在搖椅上一起慢慢變老,一起聊過去,聊人生!
-
3 # 小貓愛小娛
愛這個東西的定義很複雜,大家爭來爭去爭個幾千年也沒個界限。但我覺得要解決題主眼下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一條公理即可:
愛具有排他性。
愛這個東西真的很複雜
只能說每個人的表達方式和定義都不一樣吧,要看怎麼理解了,都說喜歡是放肆,而愛是剋制。或許對於我來說喜歡一個人愛一個人,不是佔有,而是希望對方能過的開心過的幸福。這是青年狀態的愛吧。
少年和幼年大概只有父母對我愛的體現。
中年老年我還不懂。
回覆列表
在二十歲之前,我認為愛情是燃燒著熊熊烈火的天堂,它給人無限的快樂與激情,但同時也帶來蝕心的痛苦,焚身的烈焰只能以冰涼的眼淚來澆熄。我用力地愛,真誠地作,毫無保留地痛,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燃燒殆盡。
二十歲到三十歲,我發現燃燒殆盡的愛情雖然來勢洶洶,最後卻席捲一切,內心被掏空得越來越厲害。而細水長流的愛情雖然不那麼轟轟烈烈,卻能潤物細無聲一般撫平內心的褶皺與細小空洞。這樣的愛情讓人平靜而溫潤,淡然而充實。
三十歲上,我意識到,只讓愛情自己細水長流,結果只會是這細流涓滴消耗,最後湮沒無蹤。而且,細流有細流的好,火焰卻也有火焰的美,我們需要好,也渴望美。如果美能在好的滋養下變得雋永,好能在美的帶動下變得熱烈,那自然是最好的。但此事古難全,在柴米油鹽生活的磨磋下,在人的侷限性內,在慾望與道德的衝突中,兩全其美可望而不可即。
我們能要什麼?我們能得到什麼?我們該忍耐什麼?我們該放棄什麼?在一段長得似乎漫無止境的內心拷問中,我漸漸意識到一點:愛情只是輔助救贖的方式,卻從來不會是救贖本身。所有渴望以愛情填補自身空洞的希冀,最後大都會和令人失望的愛情一起落到泥濘裡。我們都想要滿天燦爛的煙花,但愛情裡的火與水,只不過是引線罷了。如果可燃物只有引線,哪怕這火光再燦爛,引線再長,最後還是隻餘一堆灰燼。
我對自身的充實與提升,我和對方一起為“我們”而做的努力與忍耐,是給引線接上的煙花,是這煙花,絢爛了人生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