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美大觀
-
2 # 烈酒紅茶刺史家
泰山封禪主要是藉助於君權天授的觀念,將君權與神權相統一,以方便統治者管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君王舉行泰山封禪的幾條目的:①表明自己是上天授命的君王,具有合法正統的統治地位;②為了向天下人表明自己對國家做出的貢獻很大;③為了向神靈祈福,希望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而泰山封禪也不是每個君王都會進行,在中國古代的歷代君王中,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六位皇帝進行了泰山封禪。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每個君王都有資格的,因為封禪泰山不僅需要君主有巨大的功勞,而且每次封禪也會消耗大量的民力財力,這也是一些君王沒有封禪的原因,比如唐太宗。
而宋真宗之後,歷代帝王就再也沒有進行泰山封禪,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政治中心的轉變,②皇權的不斷增強。
政治中心的轉變宋朝之後的中國還有三個朝代:元朝,明朝,清朝。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而元朝的發源於蒙古地區,而清朝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因此,對於以上兩個朝代,即使要封禪,也會選擇大興安嶺或長白山。而明朝的發源地也在南方。
而在宋朝之前,之所以會把泰山作為封禪的地方,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主要集中在洛陽和長安等中原地區。而泰山在四面平地之上就顯得格外突出,從地理政治美學的角度來考慮,泰山就成了政治中心。
但是元朝之後,中國地域的增大使得政治中心開始北移,由此以來,泰山也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皇權的增強封禪所要表達的意義是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而元朝之後君主開始人為地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尤其是在明、清兩代。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帝的權威,所做的工作已經足夠多。中央已經足夠集權,皇帝也已經足夠強大,根本就不需要透過“封禪”這種方式來強調皇權的意義了。
結語泰山封禪的逐漸消失是中國君主權利的不斷增強和政治權利的不斷變化造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君權神受的思想也開始漸漸地消失。因此,泰山封禪與不懈與宋真宗為伍關係不大。
-
3 # 觀妙歷史
是的,自從宋真宗之後,歷代帝王再也沒有在泰山封禪過了,簡直是一顆老鼠屎毀了一鍋湯。
司馬遷在《史記》裡對封禪是這麼說的:自古受命帝王 ,曷嘗不封禪 ?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簡單來說,想要封禪,那必須是功至、德洽、符瑞、受命四點,不過還有預設的條件是大統一。
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大家公認的千古一帝,那自然是有資格的。重振漢朝的漢光武帝雖然沒有漢武帝那麼威名顯赫,但也符合這些條件,而到了唐朝這個泰山封禪就有些水分了,畢竟連名氣最大的唐太宗都沒去封禪,唐高宗和唐玄宗不免過於牽強。如果說唐朝兩位是有些水分的話,那宋朝的宋真宗就直接將泰山封禪變成了一個笑話,乃至後世皇帝都不再去封禪了。
宋真宗在位期間,雖然沒有徽欽二帝那麼昏庸,但是也沒多大的建樹,其執政期間最大的事當屬與遼國簽訂的“澶淵之盟”,這條盟約雖然換來了宋遼數十年的和平,不過也是在能打贏的情況下,主動要求和談的,這多少令人覺得不恥。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真宗心裡還是有點數的,知道自己佔了優勢還被迫簽了城下之盟,多少令人詬病,為了給自己挽回一些面子上的榮耀,於是厚著臉皮去泰山封禪了。要知道,當初唐太宗手下勸他去泰山封禪時,憑藉唐太宗那樣的功績,他還謙虛的回答自己不堯舜,且天下尚未太平,沒有必要勞民傷財,以此拒絕了封禪。可宋真宗這一封禪,導致後世好大喜功的乾隆都放棄了泰山封禪這一想法、當初乾隆登上泰山時,一度想要在此封禪,但是經手下提點宋真宗在此封禪過,便掃興的放棄了。
當然啦,除了宋真宗的行舉令泰山封禪權威性降低外,後世不封禪的原因還在於隋文帝、唐太宗的拒絕封禪,給了後世君主很好的表率,畢竟連這兩個稱得上千古一帝的人物都謙虛的拒絕封禪了,如果自己功績不行卻強硬封禪的話,那便會和宋真宗一樣遭後世恥笑。鑑於這個原因,當初有人勸明成祖封禪時,他便以兩位皇帝功高蓋世卻拒絕封禪一事而推辭了。
最後一點則是,泰山封禪還有加權皇帝權威這一作用,昭示著君權神授。可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自朱元璋廢掉宰相制度後,皇帝的權威已經足夠大了,根本也不需要透過“封禪”這種方式來加權皇權。不舉行封禪還勉去了勞民傷財之舉,這比封禪引起無端的責罵而言,顯得更加妥當,這也是後世泰山封禪棄用的原因之一。
-
4 # 丁強888
真宗之前也不一定封禪泰山
其中還有一次牛逼的臣子代為封禪:霍去病封狼居胥。
本來按司馬遷老先生《史記·封禪書》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說白了就是皇帝作為天子,工作乾的不錯,向皇天后土報告一下。而且,根據封禪書的記載。其實封禪的條件無外乎天下太平或是天降祥瑞。條件真心不高。所以硬要說宋真宗不夠資格,好像原始的條件人家也是滿足的。畢竟真宗封禪前那個祥瑞可是一打一打的出現(甭管真假)。
可你要是要是真的想封禪泰山(其實封是告天,在泰山,禪是告地,基本在泰山腳下的其他山)。想一想是哪些人搞過這樣的大典:秦始皇、秦二世(忽略)、漢武帝、光武帝、隋煬帝(封禪焉支山、被忽略)、唐高宗、武則天(封禪嵩山)、唐玄宗。我們忽略掉年少不懂事的秦二世,即使是大業四年的隋煬帝,人家大隋帝國也是一片烈火噴油,鮮花著錦。
而且再加上想封禪被群臣或是自己擋回來的:漢文帝、唐太宗。
這群人的在歷史上幹了啥不用我多介紹了。這群牛逼閃閃的人無形中把封禪這件事情搞得高大上了。
真宗之後為啥不再封禪泰山可宋真宗封禪之後,這件事情就變得有點尷尬了,往後的朝代宋元明清。大宋好像要找一個和宋真宗功業相當的皇帝都難,什麼?你說南宋?不好意思山東已經不再你的管轄範圍了。遼金以及後來的元,不好意思,我們民族好像沒有這樣的傳統,祭祀長生天(蒙古)他不香嗎?我還要回去開我們的忽裡臺大會、那玩意的才是我們的正統性來源。等好不容易漢化的差不多,我們也接受這一套了,好像國家也衰落的差不多了。
所以如果還要繼續搞封禪泰山那一套,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只能落在我大明身上。而我大明高皇帝節儉,而且也不需要這些花花腸子來塑造正統,(高皇帝心想,我去封禪,不和宋真宗一個檔次了嗎)。永樂皇帝在忙於靖難、遷都、徵蒙古、下西洋,實在沒空。
而我大清是為大明覆仇而來,大明都沒做,我也不做,況且我大清的聖山是東北那圪塔的長白山。是下江南不好玩嗎(康熙、乾隆)。
所以,封禪泰山從宋真宗後成為絕響。
-
5 # 2許雲輝
泰山封禪為古之禮儀,“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皇帝號稱天下,受命於天,封禪即向天地彙報自己的功績。
首位泰山封禪者為秦始皇,後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宋真宗趙恆在宰相寇準極力主張下,御駕親征到澶州抗擊遼軍,在首戰告捷前提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用大量錢財買和平。在大臣王欽若建議下,決定舉行封禪大禮。在群臣合力獻演“天降祥瑞”後,於1008年10月到泰山,封泰山神為“東嶽天齊仁聖帝”。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無封禪事。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後,恥於宋真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卻仍腆著臉到泰山封禪,詔令廢黜泰山“東嶽天齊仁聖帝”稱號。從此,歷代君王到泰山,只舉行普通祭祀,再無封禪者。
綜上所述,宋真宗之後無帝王再封禪,的確是恥於與之為伍!
-
6 # 清山雅舍
前言
我認為,宋真宗以後的皇帝不再封禪,不僅是恥於與他為伍,還是歷史不斷髮展,當權者的神話思維不斷削弱,封禪已成虛招的結果。
何為封禪?據《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建封禪。”說的是建立祭祀天地的典禮。再說得詳細一些,登上泰山築土臺祭天為封,在泰山南邊的梁父山上闢場祭地為禪。
封禪的作用是什麼?封禪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昭示皇位,鞏固皇權。再通俗點說,古時社會信奉皇權天授。大家看電視劇,不是常有“朕受命於天,乃真命天子也。”的臺詞嗎?在西方文化中,“主”最大;但是在華夏文明裡,“天”最大。所以,西方人總說“我主在上”、“求主保佑”;而我們華夏人總說“我的天啊”、“蒼天保佑”。舉這個例子,就是要告訴各位,在古代社會,哪怕是皇帝也要得到“天”的認可,才能使皇位更加穩固,才能使皇權更加有威信,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神話思維。
那麼這種神話思維是怎麼來的呢?
封禪的神話思維起源於原始崇拜人類起初,也是大自然中苦苦掙扎的一員,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可謂是步步驚心。所以原始人類便對大自然常懷畏懼之心,給予未知的力量以崇拜,從鳥獸魚蟲到山川大澤無不可封神,無不可祭拜,這便是原始崇拜,是一種神話思維。
所以說,別看第一個封禪的皇帝是秦始皇,但是封禪的本質思維仍可以再上溯到幾千年前。《史記•封禪書》的記載也證明了這一觀點:“自古受命帝王,曷不封禪?”也就是說,在秦以前的歷代先王們早就開始封禪了。之所以沒有詳實的歷史記錄,史遷也在書中解釋了:年代太久遠,記錄簡陋且佚失了。
那些年封過禪的“大神”皇帝們歷數泰山封禪的皇帝:秦皇漢武、光武隋煬、唐高玄二宗,我們會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他們都是既有雄才又有偉績的皇帝。這其實很符合邏輯,因為只有這樣的皇帝才有足夠的功績向上天、向天下彰顯炫耀;也只有這樣的皇帝才需要透過這種頂級的盛典,來神話自己,使皇帝的威望最大化,然後他們就可以利用威望去辦更大的事業。其中,唐高宗可能顯得有些弱,但那次封禪有武則天在後面攛掇,她要當女皇,要用封禪積累威望,所以也就能說通了。
不封禪的皇帝,各有緣由有人這時會說,那雄才偉績的皇帝還有很多啊,為何他們沒封禪?我挑了若干有資格封禪的皇帝來分析一下,主要概括為三種類型:
1、窮,不捨得錢。代表人物是漢文帝、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這幾個人都是開國初期的皇帝,國家都創立不算久,國力需要修養,而封禪耗費糜多,這些明君都是懂得儉樸持家的人,所以他們都因此沒有成行。
2、牛,不懂那套。代表人物是元朝、金朝的皇帝。封什麼?有意見我們殺過去就是了!開句玩笑,其實主要是少數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不時興封禪。
3、愧,沒臉彙報。這個群體比較大,庸君、昏君自不必說;像北宋時,趙匡胤兄弟沒能收回北方,因而無顏封禪;到了南宋連泰山都丟了,更沒得搞了。
當然,這裡也有特例,那就是奇葩的北宋宋真宗。他向遼國納歲幣求和,喪權辱國之後居然拿著封禪充神棍壯膽,這純屬是出洋相。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宋真宗的確令封禪沾染上了瑕疵,使得後來的皇帝都不想和他產生關聯。
神話思維褪色,封禪已成虛招如果在上古時期,先民愚智未開,哪怕有宋真宗這樣的王玷汙封禪,但封禪依舊會繼續傳承。這是一個時代的思維所侷限的,大夥都打心裡認封禪,封禪就是實實在在的好招。
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智慧也在不斷進化,神話思維逐漸褪去,大家都明白封禪已成虛招,只是自欺欺人,徒耗民財罷了。
從朱元璋開始就不屑於此等虛招。於是明朝時,皇帝封禪便簡化成了派大臣搶泰山祭祀,省事又不失禮節。而之前一直沒說的清朝,也認可明朝的做法,便沿用了去,所以也沒有再封禪過。
結語綜上所述,宋真宗以後的皇帝不封禪是宋真宗的鬧劇和人們思維進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以上個人淺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交流。
-
7 # 鶴小雙
導語:古代皇帝行事,尤其是涉及祭祀之類的大事,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意味。此時,皇帝的個人的好惡並不重要,政治意圖方面才是主導因素。類似於泰山封禪這種極為嚴肅和耗費鉅額財物的大事,尤其如此。而宋真宗之後,無天子再去泰山封禪,不是個人好惡,而是政治上不需要如此。
一、古代泰山封禪的皇帝有哪些?史書記載,自秦始皇起,共有六位帝王先後赴泰山封禪,最後一位泰山封禪的皇帝是宋真宗。自他之後,中國古代再無帝王泰山封禪。
(一)秦始皇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巡幸東方,先上鄒嶧山,立石碑歌頌大秦功業。之後,又到泰山下,召集齊魯儒生,商議封禪禮儀。諸儒生“議各乖異”,不能達成一致意見。始皇親自制定封禪方案,除車道,自泰山之陽登山,於泰山之巔立石頌德。
(二)漢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下,自定封禪禮儀,行封祀禮,後漢武帝獨與霍嬗(霍去病之子)登泰山並行登封禮(《史記·孝武本紀》:“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封禪結束後,劉徹在明堂接受群臣朝賀,改年號元鼎為元封。
(三)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在駕崩前一年,光武帝劉秀利用“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語,拖著自己老邁的身體,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禪之禮。齋戒七天後,劉秀在泰山東南焚柴祭天,後開始乘輦登山,行封禮,並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四)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率文武百官,赴泰山行封禪大禮。隨行的還有突厥、波斯等國使節。唐高宗命人造“封祀壇”、“登封壇”、“降禪壇”。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在“封祀壇”祀天,並將祭文封於“登封壇”,後於“降禪壇”祭地。封禪結束後,唐高宗接受群臣朝賀,並改元乾封。
(五)唐玄宗
開元十三年(726年),唐玄宗率百官貴戚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唐高宗舊制。封禪之禮完成後,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親自撰書《紀泰山鉻》,留於泰山之巔的大觀峰。
(六)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自汴京出發,東封泰山。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並在泰山頂唐摩崖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二、六位皇帝泰山封禪的政治意圖(一)關中VS關東
根據地理決定論,中國經濟重心呈現自西向東、由南而北的趨勢。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說明至少從宋開始,中國經濟重心在不斷南移。伴隨而來的是,政治重心由關中轉移到關東。
關中以八百里秦川為核心,位於黃河流域,渭河居中穿過,土地肥美,物產豐富。同時,關中又是四塞之地,易守難攻。自鄭國渠修築完成後,物產進一步豐富,使得關中有“雄國”的稱號。
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故而自秦起,秦漢唐均定都於關中。佔據富饒的關中,以猛虎下山之勢,雄視東方。伴隨著皇權更替,關中政治集團也成長為一股極為強大的政治勢力。例如,北魏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
而關東則是另一股不可小視的政治勢力。關東主要是指函谷關以東的地區,但“關”也經常變化,有稱函谷關,也有稱之為虎牢關,在明代更是指山海關。總體而言,關東地區主要指河南、山東、河北一帶,主要指中國北方地區。
從關東所處位置就可以看出,這個地方“有錢有思想”。有錢主要是指河南、山東、河北都是農耕大區,物產不比關中差,反而更有富饒。有思想是指關東所在的齊魯是儒家發源地。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的家鄉齊魯就是文人士大夫心中的思想聖地。
在這種氛圍之下,關東自然就成為能與關中抗衡的政治大勢力。例如,漢光武帝劉秀本身就是關東豪族。再如,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但他的功臣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關東。
(二)秦始皇政治中心是關中,泰山封禪主要是招撫齊魯儒家文化
秦朝和西漢的政治中心都在關中。秦始皇初並天下,國家禮制有待完備,初期秦始皇選擇拉攏思想上有輿論權力的儒家。
之所以要拉攏儒家,主要在於秦朝雖然以武力吞併天下,但要讓天下認可大一統思想,就不是武力能解決的。此時,需要一股輿論為秦朝正名。於是。始皇帝選擇了儒家。秦始皇一開始對代儒家是非常尊重的,他把諸多儒生都尊為博士,成為秦朝之上非常重要的一股政治勢力。我們從史書中,能經常看到秦朝時代的儒生對於時政的議論,對此,秦始皇早期都非常寬容。
為了籠絡儒家,秦始皇選擇了泰山封禪,向儒家示好。於是才有“攜儒生七十二,至泰山,商討封禪之禮”。
但儒家極力“提倡分封,反對郡縣”。這一點是他們和秦始皇不可調和的矛盾。到秦始皇后期,這種底線政見仍然無法達成一致。於是,秦始皇拋棄了儒家。當然,自秦始皇封禪泰山起,就給後世皇帝開了一個頭。
(三)漢武帝政治中心是關中,泰山封禪是在打壓關東貴族之後的安撫
漢武帝時期,世家豪族已經發展為了相當規模的力量。由於古代中國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侷限性,世家豪族在提高生產力、促進中央集權郡縣制治理房面有一定積極作用,於是,他們逐步透過兼併土地的方式發展起來了。
但漢武帝連年用兵,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援。世家豪族讓中央政府討厭的地方在於豪族能夠大規模的偷稅漏稅,這會極大影響中央政府財政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對關東豪族實行高壓政策,出臺《遷茂陵令》,對地方豪強加以打壓。
但過分的打壓又顯然無法實現王朝利益最大化。況且漢武帝本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於關東的儒家肯定是要示好的。所以,這種透過封禪進行了招撫措施就顯得十分合理。
(四)漢光武帝政治中心是關東,泰山封禪是向已經強大的關東妥協示好
東漢定都洛陽,處於關東政治勢力範圍。而漢光武帝劉秀,本身也是關東豪強。從政治上考量,劉秀沒有泰山封禪的理由。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東漢建國之處,有大臣建議劉秀泰山封禪,但被其拒絕了。
但弔詭的是,在駕崩前一年,光武帝劉秀利用“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語,拖著自己老邁的身體,率群臣赴泰山行封禪之禮。這其中蘊含的意味就非常微妙了。
東漢本質上是世家門閥與皇室共天下的局面。從開國之初,世家門閥就佔據著極大的政治勢力。在東漢中後期,這種政治勢力表現為長久的外戚專權。所以,可以猜測,劉秀在臨終前強行封禪,更多具有“託孤”的意味,透過泰山封禪進一步向關東豪強示好,換取他們安心輔佐太子而不要有異心。
(五)唐高宗唐玄宗政治中心是關中,泰山封禪是為了打壓關中集團
有唐一代,消滅門閥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務。事實上,以科舉為媒介,皇權和入仕的寒族聯合起來逐步消滅了門閥世家。
自北魏起,關中集團的力量再一次強大起來,“關隴貴族”集團權傾天下。唐朝皇帝本身就是“關隴貴族”的一份子。在建立大唐之後,皇權急切尋找另外一股政治勢力,來抗衡關隴貴族。
所以,在唐初,寒族還沒有崛起之前。皇族只能依靠關東政治勢力來抗衡關中集團。這也是為什麼唐高宗李治長期居於東都洛陽,主要也是遠離關中,親近關東。
在此背景下,唐高宗唐玄宗的泰山封禪意圖就很明顯了——親近關東打壓關中。唐玄宗泰山封禪完全依照唐高宗的禮制,可謂一脈相承。
(六)宋真宗時代宋遼並立,泰山封禪是為了穩定政權合法性
宋真宗在澶淵之盟後,赴泰山封禪。他的這次封禪最被人詬病,但這其中的確有著無可奈何之處。
澶淵之盟使得大宋與大遼約為兄弟,也就是承認了大遼皇帝的合法性。從此,天下有二帝。這對於中原來說,很難接受。同時,宋真宗是趙光義一脈,本身得位就不光明。這對於強調名正言順的中原來說,又是一個瑕疵。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宋真宗明確自己天下之主,穩定大宋政權的需求就非常強烈。透過泰山封禪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壓制國內輿論,畢竟封禪本身意味著極強的政權合法性意味;二是打壓遼國,雖然大宋承認大遼的地位,但泰山封禪是天下共主才能做的事情,透過封禪隱晦告訴遼國,大宋才是天下共主。
三、宋真宗之後無天子封禪的原因前文簡略分析了六位皇帝泰山封禪的原因和目的。但為什麼自宋真宗之後,就再也沒有帝王封禪呢?
自宋之後(包括宋)的王朝有兩個特點:
一是政治重心都偏向關東。北宋在河南、南宋在杭州、元明清在北京。這幾個朝代都遠離關中,政治中心偏向關東,因此不存在需要向關東示好或拉攏的客觀必要性。同時天下都歸於一統,也沒有需要透過封禪正名的需求。
二是士族門閥消亡,皇權高度集中。自唐之後,皇權和寒族聯合起來,消滅了士族門閥。之後,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強大的門閥世家。而寒族依賴於皇權而存在,這就導致皇權越來越集中。在這種情況下,皇帝真正掌控天下,的確也沒有必要透過封禪來增加自身權威。
所以,在上述兩個客觀條件下。皇帝行泰山封禪之事,就不能達到什麼政治目的了,自然對於這種勞命傷財曠日持久的事情就沒什麼動力。後世還是有皇帝登上泰山的,比如,康熙和乾隆,但都是以個人名義,再也沒有以國家名義舉行泰山封禪了,因為沒有必要了。
回覆列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看看歷代舉行過封禪的有哪些人。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總共六人。
秦皇漢武沒問題,非常有資格;光武帝劉秀雄才偉略,也沒問題;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疆域達到了唐朝之最,也還說得過去;唐玄宗封禪實在安史之亂前,那時也有資格封禪;但宋真宗封禪是怎麼回事?
宋朝雖然經濟發達,但卻一直受到北方的遼國侵略,檀淵之盟更是整個北宋王朝的恥辱。然而宋真宗卻引以為榮,覺得做下了天大的功績,於是興沖沖的跑到泰山舉行了封建時代的最後一次封禪。
也正是由於宋真宗的這種奇葩行為,導致後世帝王都羞於與之為伍,嚴重拉低了泰山封禪的檔次。於是,自宋真宗以後,歷代帝王再也不願意舉行封禪大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