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i手繪畫畫

    戲班在各地演出,免不了要碰上許多礙口的事,有時不便說明,只好用暗語來代替,這樣會減少好多不必要的麻煩,天長日久,就形成了一種“行話”。

    高樓:舞臺,或曰“樓上”。辛苦:藝人相互見面時的一種謙詞。盤纏:路費。泡湯:演出不賣力氣,消極怠工。陰人:外臺給人出難題。切瓜:救場。見瓜不切:見事故不救。手本兒:戲摺子。遞手本兒:邀戲摺子。死羊眼:不會用眼睛做戲。豎乾草:身上沒有戲,也不會與別人配合作戲。涼壺:外行,或曰“老兜”。馬前:快點兒。馬後:慢點兒。絡生意:唱戲的。才絡:才唱完戲。欠誤言:開玩笑超過了限度。溢鍋了:被軍警或政府把戲給查禁了,或觀眾太擁擠,把不住門了。發點:走人。空兒:橋。地撅子:塔。矮羅子:鬼。落簾子:霧。茶眼子:夢。山蹦子:兔。海條子:龍。白大爺:狐狸。灰二爺:老鼠。淋子:喝水。排枝子:喝茶葉水。搬山:喝酒。翹道:走路。團簧:說話。翹道團簧:二人走道談話。打住:別說了。或曰“免團兒”。老三:饅頭。冷子兒:軍、警、公安人員。咯矣:注意 。草條兒:菸捲兒。海:多。淺:少。撕渣兒:吃肉。疤眼兒:錢。借疤眼兒:借錢。疤眼兒淺:錢少。一道湯:唱勝沒有韻味。一副臉:臉上沒戲。過火:做戲過了火候。欠火:戲做得不到家。啃臺柱子:想讓觀眾叫好,而觀眾偏不叫好,演員還要硬造作。或曰“撒狗血”。砸鍋:戲演糟了。落臺:下邊沒有演出地點。不條摸:不怎麼樣。條摸海:很好。柴頭:不是個材料且兼有壞的意思。下處:演職員住的地方。漫水兒:香油。兜花:指沒結婚的姑娘。摻科子:指沒結婚的男青年。蒼林:指上年紀的男人。果氏:指上年紀的婦女。甩帶子:男性小便。山窯:廁所,茅房。撇山:大便。點海:觀眾很多。蔫雛:沒有錢了。縲絲:拉胡琴。虎頭子:窩窩頭。黃金塔:指嗩吶。串:表演,串戲:演戲俗稱就叫。客串:非梨園圈內人參加戲班演出。清客串:完全不取報酬的演出。小客串:兒童參加串演的。外串:非本班演員臨時參加演出。反串:偶爾飾演原來所屬行當以外的角色,如生行演員演旦角戲的。笑場:或曰“噴場”。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與人物而失笑,破壞了舞臺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誤場:演員未能按時到達劇場扮戲延誤了上場。­冒場:演出時演員過早的出現在舞臺上。怯場:演員因為初次登臺經驗不足或對所演之戲生疏等緣故,臨場心慌而失去控制力,使演出效果受到影響。暈場:演員由於對戲不熟練或精神過於緊張等原因造成表演慌亂,出現忘詞唱錯失手等舞臺事故。­冷場:演員由於忘詞誤場等原因造成舞臺演出的突然停止,是舞臺演出最忌諱的現象之一。演出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都不應中斷。­救場:對演出中突然出現的失誤,同臺的有關人員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予以補救,使演出能繼續進行。­翻場:演出時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引起不滿,當場給對方予斥責,使演出中斷。­把場: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飲場: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捧角:­或曰“捧場”。透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撰文揄揚等手段,造成聲勢,以達到抬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的目的。明場: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情節。暗場:某些劇目中的部分情節不在臺上表演,而放在幕後進行,或透過人物的臺詞加以說明,或運用音響效果表明。謝場:或曰“送客”或“金榜謝場”。演出結束,由小生(穿大紅官衣,戴駙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鳳冠)各一人至臺前向觀眾行禮感謝。有時走下舞臺,送觀眾到劇場門口。­聽場:­後臺候場的演員注意力集中於舞臺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準時出場。候場:演員將上場之前,守侯在出場處幕後,作好準備。墊場:在場與場之間臨時墊場子,為後一場的演員贏得時間。是救場的一種形式。­楞場:演員舞臺上突然出現的差錯,缺乏思想準備,不能隨機應變,造成演出中斷。­趕場:有兩種情況,一指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保證準時上場。二指同一演員在相近的時間內,在不同的地點演出,常常是算準了時間,一場演出結束後,再趕往下一個場子。­滿宮滿調:演員演唱時音高到位,聲音飽滿,氣力充沛。­走板:或曰“丟板”。演員行腔時,節奏不穩,或快或慢,與樂隊奏出的板眼脫節。­夯兒:行內暗語。或曰“吭兒”。是京劇演員對嗓子的習稱。左嗓子:­京劇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種嗓子能高不能低,遇到小腔轉彎處,往往唱不好。­三條腿:術語。京劇唱詞分上下句,詞句成雙,其押韻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鑼鼓“掃頭”代之。這種處理也稱“掃一句”。討俏:無須花費很大的氣力,就能討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些角色雖然戲不多,卻因為戲劇性強,戲料足,演員只要憑藉不多的技巧或唱唸,便會得到觀眾的歡迎。­官中:公共的意思。舊時京劇戲班中,主要演員的服裝,琴師都是專用的。而一般演員的服裝和道具都是公用的,叫做官中行頭。為除主要演員外的所有演員伴奏的琴師和鼓師叫做官中場面。適用於不同劇目,角色,行當的唱腔,演技叫做“官中活”。大路活:或曰“通大路”。指演員們按照一般基本套路來演出。­絕活:通常指屬於獨家所創,人皆不能的各種技巧,也有專指難度較大的武功技巧。­兩門抱:­演員能扮演兩種不同行當的角色或某一齣戲中的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的演員來演。­蓋口:人物對唱或對念時,彼此銜接處稱為蓋口。死蓋口:固定化的對口戲詞,不能任意變動。活蓋口:戲詞不固定,一方臨場發揮,另一方要有相應的對答。蓋口嚴:對口緊湊嚴密,否則就是“蓋口不嚴”。­子午相:演員在舞臺上坐,立姿勢的形體角度。要向左或右微側,忌正身平面直向觀眾。既要挺拔,又不能傻氣。­邊式:一指演員身段利落,乾脆,漂亮;二指演員化妝,穿戴清晰乾淨,合適。­漂帥脆:是對武戲演員給予讚揚的三個概念。漂:身手矯捷,舉重若輕,動作富流動感。帥:身段利落,儀態俊逸。有時也引申為對演員颱風雅緻瀟灑,表演華美精巧的稱讚。脆:動作節奏感強,重點身段的處理顯得格外乾脆明快。穩準狠:是武打動作的基本要求,三者缺一不可。­穩:武打不論多麼複雜,速度多麼快,都能嚴整有序,招式穩健。準:每一個武打動作都要按照應有的位置準確地表現。狠:在穩和準的基礎上達到一定的力度,使武打真實可信。兩下鍋:或曰“梆子皮黃兩下鍋”。指梆子和皮黃兩個劇種同臺演出,而劇目和表演均各自保持原狀,不相混合。也有在同一劇目裡用兩下鍋的演法,半出皮黃,半出梆子。­卯上:­或曰“鉚上”。指演員表演時無保留地盡情發揮個人能力。對於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選擇難度大的進行表演也是卯上的表現。警內行:警內行是指表演受到內行觀眾稱讚。或曰“打內”。警外行:警外行是指表演受到外行觀眾的稱讚。或曰“打外”。 ­一打一散:那些結尾缺乏獨特性的劇目,矛盾衝突往往靠開打來解決。武開啟始,即意味著全劇的結束。­六場:指京劇樂隊。主要有胡琴、月琴、三絃、單皮鼓、大鑼、小鑼六件伴奏樂器組成。文三場:胡琴、月琴、三絃。武三場:單皮鼓、大鑼、小鑼。六場通透:對六種主要伴奏樂器都能掌握運用的人。有時也引申為指那些兼擅表演和音樂的多面手。水詞:在不同劇目中經常出現的一些通用唱詞或唸白。水詞缺乏個性,淡而無味,在新編劇目中應儘量避免。不夠一賣:藝術上分量不足,難以滿足觀眾欣賞上的需求。­打卦:原指占卜卦象算命,藉以諷刺某些演員借名演員的招牌混飯吃,並無真實本領。他們學習流派,只追求形似,而真正的神韻卻不能掌握。皮兒厚:一指戲的情節進展緩慢,精彩的表演段落很晚才出現,好象肉餡被厚厚的皮包裹著一樣。二指一些劇情過於複雜紛繁,人物關係不清,觀眾難於理解的戲。­沒譜:“譜”作規範或規格解。指演員的演出不按規範,隨意胡來。­么鵝兒:專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象牙飯桶:­光有較好的外形條件,而沒有內在藝術修養的演員稱之為象牙飯桶。柴頭:­指無用之材。京劇界常把藝術上不開竅的演員稱作柴頭。­棒槌:原指一種實心的木棒,藉以諷刺表演藝術拙劣的人。­羊毛:京劇界對外行的稱呼,帶有諷刺不懂京劇之意。­金鐘罩:原指一種刀槍不入的武功。現借用來諷刺只能唱唱唸念,不能動刀動槍演武戲的演員。­死臉子:或曰“整臉子”。指演員面部表情呆板,缺乏生氣。一個死字,揭示出這種藝病的嚴重性,不會演戲。吃栗子:或曰“吃螺螄”和“奔瓜”。因心情緊張或臺詞不熟,演員在表演中將臺詞唸錯,或念得結結巴巴。票房:一指戲曲愛好者的業餘組織。二指劇場售票處。­黑杵:指舊時票友登臺演出,暗中所收的報酬。­下串:指給武戲主要演員配做武打對手的演員。­零碎:­或曰“掃邊”。指京劇傳統戲中極不起眼的角色。有一定臺詞,有固定名姓,但往往不被觀眾所知。喝:念第四聲,演出時配角比主角受歡迎。­單頭:某個角色的臺詞。總講:整齣戲所有角色,包括龍套和上下手的臺詞、動作等舞臺語彙,一般管能說整齣戲的人叫抱總講的。­抽籤:演出未結束觀眾提前離開劇場。起堂:演出未結束觀眾集體離開。丹田音:或曰“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現在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開啟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透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派唱腔有時用之。荒腔:或曰“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或曰“跑調”。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長吭: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砸夯: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搭架子:演員在幕後念臺詞。有時是配合臺上演員表演,有時是用於上場之前以引起觀眾注意底包。在劇團裡樣樣通,什麼角色,什麼戲都能演,但是掛不上頭牌二牌。如果臨時哪個演員上不了場,他都能救場。打通:在演出之前,先打一通鑼鼓。一般由節奏比較快,比較震撼的一組鑼經組成。­打通的目的是營造氣氛,招攬觀眾。一般是在露天舞臺上演出前用,在劇場內演出大概不用。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於西洋音樂的“56712345”。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籤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於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並無固定模式。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詞與唱詞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或曰“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一、二拍,起前後銜接作用。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托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覆演奏,主要起烘托氣氛的作用。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絃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的高低。擺噱頭:或曰“賣噱頭”或“吃他的噱頭”,這些流行於常州的俗語,含有耍花招、上當的意思,是從曲藝術語中借用過來的。放噱:演員演述一定的可笑內容使觀眾發笑。肉裡噱:通常指人物故事中所具有的可笑因素,經過表演來構成笑料。大多透過一些風趣幽默或吝嗇、愚蠢人物的言行來產生喜劇效果。有時也透過某些喜劇情節來“放噱”,從而產生笑料。外插花:通常指結合正書內容穿插進去的笑話或趣談,用以襯托、剖析劇情,產生喜劇效果;有時也結合人物故事,以歇後語、諧音來惹人發笑。出手:戲曲表演程式,民間俗語中的出手大方、出手不凡、大打出手等等都是由此延伸而來的。組班和找主演:過去的戲班多為搭班。由班主與演員籤汀協約,協約中規定演員跟班時間、地點、待遇。協約簽訂後,班主交定鈔,演員收下定鈔為準。有聲望的演員身價較高,到搭班時班主需派車接。接主演需有上車飯和下車飯。上車飯即把主演請到飯館吃便飯,邊吃邊議動身時間等事宜;下車飯是隆重的接風宴席,所有管事人都參加,席間商談演出等事項,並由班主向主演介紹該團底包、管事人等情祝。行箱:運箱路上,必須把裝有老郎神(舊戲班供奉的祖師爺)牌位和大師兄的大衣箱(也稱神箱)放在第一輛車上。各車均可互相超越,堆獨不能超過大衣箱。行車途中過橋、擺渡,戲班不花鈔。傳說鼓架原是四根支柱,截下半根給了修橋的,陰陽板原是四塊,折下一塊給船家歇了腳踏板,故而不花錢。拜客:戲班每到一地,班主先要帶領全班管事人和主要演員逐門拜訪當地官員、警察局和主要士豪劣紳等。拜客時,還要呈上戲摺子請客主點戲,安排戲碼首先安排客主點唱的劇目。點戲:或曰“遞手本”。由戲班管事人持戲摺子請當地會首(或鄉紳官員)點戲,演出時,先安排點的劇目。參神:戲班每到一地,先要到當地的廟內參神。參神時,全班演員要按白己所演的行當化好裝,由班主率領到廟裡焚香磕頭。但不是每廟都去,主要是主廟。打通:開戲前要先打通,一般打三通。三通過後便開始演戲。為什麼要打通?因過去演戲多在村野高臺演出,村裡群眾居住分散,打通的目的,在於聚集觀眾,讓群眾知道戲要開演了。官通:頭通。小堂鼓領奏,大鑼、鐃鈸配合。響通:二通。單皮鼓領奏,全堂打擊樂配合。吹通:三通。加用瑣吶吹奏“將軍令”、“一枝花”等曲子。放炮開戲、住戲:三通過後戲便開演。西部山區一些地方還有開戲、住戲都要放炮的習俗,每場戲開演前,要放鐵銃炮,告訴觀眾戲要開演了。中午或晚上停演,也要放飽。坐場:農村唱戲,每日演兩場,有時三場。早場演出結束後,要安排一個娃娃生穿上戲裝在舞臺中心坐著,時而念幾句臺詞,時而敲幾下鑼鼓,一直敷衍到正戲開演。坐場時,演員所念唱的臺詞,一般都與正戲無關。供奉老郎神:老郎神即唐玄李隆基。舊時演員被稱作“梨園弟子”。凡梨園弟子都供奉“老郎神”。老郎神牌位設在後臺,(有的是尺許高的木頭人),牌位為“翼武夜星君之神位”。牌右下供清音童子,左下供鼓板郎君、武行供武昌兵馬大元帥。演員上場要先參拜神社。每年三月十八日(農曆)老郎神生日,全班演員要一起參拜神牌。有的戲班還將五仙(狐狸、黃鼠狼、刺蝟、蛇、老鼠)神位供在後臺。開箱:首場演出,會首(或籌辦人)點過戲後,方可開箱唱戲。一日兩場叫“兩開箱”,三場稱三開箱。開臺:村中所蓋戲臺或戲樓,邀請戲班演出。首次演出,稱為“開臺”。開臺儀式分六步進行。此六項完後,吹牌子,張天師及神將下場,開正戲。①、鑼鼓完畢,樂隊奏嗩吶牌子,上神將站門,然後由老生扮張天師坐帳。②、在牌子中,二仙女上場,向臺上撤五穀(小麥,穀子、黃豆、高粱、玉米),以示年年五穀豐登。③、張天師令二神將分別向上、下場門各射三箭,然後由一神將倒拉側刀從臺口穿過,意在逐邪。④、另一神將用道具托出燒紅的犁鏵,從臺上走過,邊走邊向上澆醋,使滿臺霧氣升騰,象徵蒸蒸日上,生活越過越紅火。⑤、由會首點燃鞭炮在臺上走一圈。⑥、演員當場殺雞滴血,之後將雞拋向後臺,以示吉利。淨臺:開臺時,必須先“淨臺”。由兩個小演員扮仙童,持佛塵,在曲牌中上場,用新笤帚在臺上做虛擬性掃舞臺動作,然後用新柳條簸箕做撮土、倒土狀。要求必須把“土”側向後臺,不準倒向硯眾,以防失財。合臺:春節演出〔正月初一),臘月三十日全體演員要集合起來,謂之“合臺”。合臺時,由班主(亦稱掌班)主持,在除夕晚上互相祝福。戲班內部要自我娛樂,熱鬧一番。這時由班生令銜,搞“反串”表演。即原來唱鬚生的改唱小生,唱老旦的改唱小旦,唱醜的改唱鬚生等。一改過去演出常規,使“呼爹喚娘”者側個過兒,大家在一起嬉戲,玩笑一場。人人高高興興,準備大年初一開臺演出。擺臺:開戲前,舞臺中央用桌子搭一高臺,將二帳子掛起,上擺印盒、令旗、文房四寶等,並插一面督旗。帳子兩側多放兩套全掛桌椅帔的桌摘,臺口攔杆上分插紅黃藍白黑五面大旗。這種形式主要在於顯示戲箱,招徠班眾。破臺:或曰“祭臺”。諺雲:“要想發大財,最忌白虎臺”戲班演出,遇有“白虎臺”(座西向東)、“青龍臺”(座東向西),必須破臺後方可演出。破臺時,先擂鼓三通,由一演員扮巨靈神,身穿盔甲,手持寶劍和一隻白公雞,繞臺一週,將寶劍插在右臺角,然後穿破雞冠,將雞血滴在舞臺四角。巨靈顯聖:擂鼓三通後,巨靈神背朝觀眾上場,由檢場人在巨靈神檔下揚一把彩火,巨靈神隨之轉身,向觀眾亮相。然後手持鋼鞭向舞臺四角搜尋,至下場門,由檢場人在鋼鞭上掛一把鞭炮,點燃後,在鑼鼓聲中,繞場一週,再將剛宰殺的白公雞血,抹在臺口、臺柱和戲箱上,抹畢,還要在臺口的臺柱上掛紅包袱,紅髯口和寶劍,以示“鎮臺”。打炮戲:戲班到新臺口演出,先演本班最擅長的劇目,以顯示本班演員陣容和藝術水平。帽戲:或曰“墊戲”。在正戲未開演前,先以一小戲(或摺子戲)演出,藉以敷衍時間,好讓正戲作準備。摺子戲:從正戲中取出其中一場最精彩者,或一個完整的小戲,由主要演員演出,以展示演員陣容或藝術水平。羅圈戲:這是由說唱藝術逐漸向化妝演出的一種過渡形式。實際上是一種“坐板凳頭式”的“打地攤”演出。演出時,中間放一張桌子,桌子周圍放幾條板凳,伴奏者坐在板凳上,演員在桌前清唱,並根據劇情伴有簡單的表演。觀賞者圍桌而站,形似“羅圈”,故名“羅圈戲”。清音桌:戲曲業餘愛好者(也有職業演員),遇到會期或某富豪、紳士之家的婚喪,便以請貼相約,前往演出。一般不穿服裝,只是圍桌清唱,演畢,給演出者定抄或留飯,這種情況,人們稱之為“大要飯的”。為什麼加一“大”字?意在區別登門討要,也就是說,比沿街乞討還稍好一點。祈雨戲:遇久旱不雨,人們便唱戲祈雨。祈雨求助的神靈不同,方法也不大一樣。有的地方平地搭臺唱,有的地方在乾涸的大坑裡唱。演出時,均需要童子(小男孩)掃地或掃坑,唱祈雨戲,要先搭神棚,搭好後,把所求助的神靈從廟裡“請”出來,用“抬大轎”(木架代替者多)抬著神像遊鄉,戲班人吹吹打開啟道,游完後,塑神象安置在神棚裡,然後開戲。祈雨成功,需再唱一次還願戲。還願戲:治病消災,求神乞子,祈助平安或萬事如意者,若應了所求之果,常要唱戲還願。這種戲,大多在家院裡“天地神龕”前舉行,也有在廟內的,但不多見。青苗戲:或曰“秋飽戲”。每到秋天,禾苗旺盛,豐收在望,農民“掛罷鋤鉤”,為預祝豐收,要唱戲歡慶。另一種情況,因禾苗生災.如螞蚱、冰雹、水淹等,都要以唱戲祈求八蜡神、玉皇大帝和龍王消災免禍。喜慶戲:民間農曆重要節日,鄉間多組織唱戲以示吉慶,農家有紅自喜事,也要找戲班唱戲慶賀,達官顯貴,商賈開業也要唱戲,謂之吉慶。小戶人家也有請坐唱班清唱的。淨宅戲:或曰“鎮宅戲”。演員扮關羽、周倉、關平,徒步去“凶宅”,在室內舞大刀驅魔。口中念:“玉帝出旨下臨凡,命我鎮宅到此間。此宅若有妖魔怪,青龍大刀染黃泉。”舞畢,以刀尖挑符,在蠟燭上點燃後,繞室一週。再將另一道符(鎮宅符)貼在門楣上。淨宅後,由事主給淨宅禮.有時還要宴請演員在一起吃喝。不過,這種情況極少。因過去視演員為“戲子”,是下九流人,向來是不受人尊重的。廟會戲:鄉間逢廟會,總要唱戲敬神。各廟的會期,一般是根據廟中所供神靈而定,多在傳說中該神的誕辰舉辦。也有的廟上一年兩會或多會。廟會戲都是由當地會首聯合一些知名人士籌辦。神戲:或曰“早朝戲”。在正廟會(或打正醮)這天,太陽未出來之前演唱,等太陽昇起,將戲演完。這些戲,大多演《走馬薦》、《單刀會》。也有唱《天河配》、《天仙配》的,其它戲不能列為敬神戲。大棚戲:或曰“賀年戲”。每到春節,富裕村鎮或有演戲習慣者,便要唱戲助興。本村有子弟班的,則先本村後外村演出。無子弟班的便在春節前與戲班訂下合同,屆時到該村演出。此舉農村稱之為“寫戲”。春節演戲,對戲班待遇都比較優厚。對於演得好的劇團,還要用紅紙封賞錢。謝賞:戲班接到賞錢後,由班主帶一小演員手託賞錢的托盤,舉過頭頂跪謝。班主(掌班)喊:“××村(或××大人)賞幾錢××元”。眾演員齊呼:“謝!”如賞錢較少,為不使其當眾出醜,班主即高呼一句:“謝×××大人賞!”廟宇竣工戲:一座廟宇竣工,要先唱戲慶賀。廟宇修好後,神像均不點眼睛。戲班請到後,由戲班吹打歌舞,畫師才開始為神像點睛開光,點完睛後唱戲開始。行會戲:“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師”。每當祖師壽誕,本行人常常集資請戲班唱戲。賭戲:上世紀三十年代,尤其是日寇侵華後,一些有權勢的人,與官府相勾結,在盛大節日或豐收之後,便要設局聚賭。在聚賭中,用唱戲來為其助興。功德戲:有功名者或有一定威望的鄉紳,為鄉民做了好事,鄉民便為之掛匾、送戲,以示功德。掌會戲:應官僚、豪紳之約,專為其家庭賀喜、祝壽、還願所唱的戲。該戲一般不化裝,大多由知名演員參加演出。迎官接吏:戲班不論在什麼地方演出,臺上都要有人隨時注視臺下,發現有官員(縣長以上)、警官(連級以上)、鄉紳(清代舉人以上)攜同眷屬看戲,要立即停止演出。演員背過臉去,樂隊吹嗩吶迎接。對一般文職官員,吹奏迎賓曲牌;對武職人員,吹奏“將軍令”,直到這些人員就坐。再請他們點戲。跳加官:演戲時,達官顯貴入座後,演員要暫時停止,加演《天官賜福》,扮天官者穿紅袍、手持芴板,由兩童子放鞭炮。繞場舞畢,先拜“首席觀眾”(官宦士紳),然後展示《天官踢福》、 《加官晉爵》等條幅。貼臺:主辦單位為了使演員多賣力氣,唱戲時特意為演員改善生活謂之貼合。貼臺次數不等。有一天一次,也有兩三天一次。加演:戲班為酬謝主辦單位的熱情招待,在預定的場次之外加班演出。畫臉:戲班到一地演唱,常有人抱著孩子到後臺請演員給孩子畫臉,據說畫過臉的孩子可消災免禍,長命百歲。畫完臉後,要給戲班少量的煙、酒或鈔表示謝意。晾箱:酷暑炎熱,汗水容易溻溼服裝。每到演畢,管箱人要把蟒、靠等晾開,用酒噴灑,晾曬後放入箱內,以便下次再用(一般不在日光下曝曬,以防退色)。封箱:數九寒天,冰封雪凍,影響演員和觀眾看戲,故而戲班要封箱停演。有時進入臘月,演員要忙於家務,戲班暫時解散,也要封箱。紅票:唱戲時,以優惠價格發售的戲票。發售紅票的目的在子招徠觀眾,增加收入。也有的紅票是不收費的,發給演員房東、關係單位等,稱作“送紅票”。晉見當地文化宜傳部門:劇團每到一地,先要到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晉見,辦理必要的千續,出示演出證件和節目單,併發招待券(也稱送紅票),此舉的目的在於求得當地文化主管部門的支援,並請當地領導審查節目,在政治上把關。包場:劇團與主辦單位雙方商定好,劇團按演出場次收費,食宿和化妝費用均由主辦單位承包。會演、調演:為提高劇團的藝術水平,採用互相觀摩、評比、獎勵等形式組織演出,會演與調演均由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組織。

  • 2 # 李博然戲曲

    想學習戲曲行話,必須多聽戲,多看戲,多瞭解這方面的知識。時間久了,行話自然都能瞭解。下面我給你總結部分的行話以便了解學習。

    笑場

    亦稱噴場.

    指演員在演出中脫離劇情與人物而失笑, 破壞了舞臺藝術的嚴肅性與真實感.

    誤場

    指演員未能按時到達劇場扮戲, 延誤了上場.

    冒場

    和誤場相反.指演出時,演員過早的出現在舞臺上.

    怯場

    演員因為初次登臺經驗不足或對所演之戲生疏等緣故, 臨場心慌而失去控制力, 使演出效果受到影響.

    暈場

    演員由於對戲不熟練或精神過於緊張等原因, 造成表演慌亂. 出現忘詞,唱錯,失手等舞臺事故.

    冷場

    指演員由於忘詞,誤場等原因,造成舞臺演出的突然停止. 是舞臺演出最忌諱的現象之一. 演出中, 不管發生什麼事情, 都不應中斷.

    救場

    指對演出中突然出現的失誤,同臺的有關人員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予以補救, 使演出能繼續進行。

    翻場

    演出時,演員認為同場演員或樂隊有所失誤,引起不滿, 當場給對方予斥責, 使演出中斷。

    把場

    演員演某一劇目因經驗不足等原因,由師長在側幕照應把關,以穩情緒。有時演出特註明由某某名人“把場”,既抬高演戲演員的身價,又藉此招徠觀眾。

    飲場

    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 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 50年代提出淨化舞臺,此俗遂除。

    捧角

    亦稱捧場。指透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 撰文揄揚等手段, 造成聲勢, 以達到抬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的目的。

    明場

    相對暗場而言。凡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情節,都稱明場。

    暗場

    相對明場而言。某些劇目中的部分情節不在臺上表演,而放在幕後進行。或透過人物的臺詞加以說明,或運用音響效果表明。

    謝場

    亦稱送客或金榜謝場。京劇戲班的舊俗。演出結束,由小生(穿大紅官衣,戴駙馬套翅)和旦角(穿霞帔戴鳳冠)各一人至臺前向觀眾行禮感謝。有時走下舞臺,送觀眾到劇場門口。

    聽場

    後臺候場的演員注意力集中於舞臺上的演出,以便自己能準時出場。

    候場

    指演員將上場之前, 守侯在出場處幕後,作好準備。

    墊場

    指在場與場之間臨時墊場子,為後一場的演員贏得時間。 是救場的一種形式。

    楞場

    指演員舞臺上突然出現的差錯,缺乏思想準備, 不能隨機應變, 造成演出中斷。

    趕場

    有兩種情況。一指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角色的改裝或換服裝等事宜,保證準時上場。

    滿宮滿調

    演員演唱時音高到位, 聲音飽滿,氣力充沛。

    走板

    也稱丟板。演員行腔時, 節奏不穩, 或快或慢, 與樂隊奏出的板眼脫節。

    夯兒

    亦稱吭兒。是京劇演員對嗓子的習稱。

    左嗓子

    京劇界通常指高而窄的嗓音。此種嗓子能高不能低, 遇到小腔轉彎處, 往往唱不好。

    三條腿

    戲曲唱詞分上下句,詞句成雙,其押韻為上仄下平。但也有例外,只有上句,而略去下句,以鑼鼓[掃頭]代之。這種處理也稱掃一句。

    留腿兒行話。亦稱甩上句。指一個唱段唱到最後一句時,暫時留下不唱,接著進行表演,然後再由這個角色或其他角色接唱留下的一句。留腿兒後接唱的最後一句稱縫腿兒或縫上。

    合弦

    亦稱巴弦。指演員的演唱與樂隊的伴奏如膠似漆的粘合在一處,無絲毫相違相離的紕漏。

    合槽

    指臺上表演時演員與樂隊之間的配合默契。演出中彼此影響,吸引,逐漸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

    帽兒戲

    亦稱開鑼戲。指演出時的第一齣戲。舊時,帽兒戲多是像《天官賜福》,《白壽圖》之類情節較為簡單的戲。解放前後,帽兒吸的劇目逐漸有所變化,多是些火熾精彩的小武戲和能活躍觀眾情緒的風趣劇目。

    軸子

    指一場摺子戲演出中作為軸心的主要劇目。舊時戲班排戲“打本子”,將臺詞用毛筆寫在長條紙上,捲起來似一軸畫卷。戲大紙長,捲起的紙卷就粗,戲小紙短,捲起的紙卷就細,便有大軸,中軸,小軸之說。

    送客戲

    也稱大軸。舊時一場戲往往要演出五六個小時左右,時間過長,觀眾不等終場就離座。因此戲班常把劇目的重點放在壓軸戲上,最後一出則安排演些技術性較強的小型武打戲或趣味性濃的玩笑戲,讓觀眾在這無足輕重的演出中逐漸散去。

  • 3 # 戲曲知識大家說

    戲曲上有很多的行話,那麼下面我就簡單的給大家介紹幾個行話的意思吧。

    一道湯:指京劇演員缺乏獨特性的表演。在不同戲中演不同角色的表演互相雷同,致使角色形象不明顯,千人一面,給觀眾的審美感受也是機械呆板,沒有味道;也指演員的演唱缺乏抑揚頓挫。這種沒有特色的表演,好像是用一種湯料烹製不同菜餚,原料雖然不同,而做出的菜卻變成一個味道,因而用一道湯來比喻。

    一棵菜:指舞臺演出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演員、樂隊、舞臺工作人員都為搞好舞臺演出這一共同目的而互相緊密配合,協調一致,謂之一棵菜。主要角色與次要角色之間配合默契,使整個演出無懈可擊,也叫作一棵菜。

    馬後:通常是由於需要出臺的演員未到或扮戲未完成,所以臺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在臺上馬後的演員往往需要即興增添臺詞和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來延長時間。與馬後相對的術語是馬前。

    馬前:因故加快演出速度的常用術語。為了使演出快些結束,舞臺上正在進行表演的演員就要透過適當減少唱唸、壓縮表演動作和加快速度的辦法,以實現馬前的要求。

    馬詞:亦作“碼詞”或“抹詞”。指舊時京劇演員在演出過程中,臨場減少唱或唸的臺詞。馬詞現象的產生,或由於臨場需要加快演出速度,或演員為了省力而取巧。臨場馬詞一般是不顧演出的完整性,演出態度不嚴肅的表現。

    下串:給武戲主要演員配戲,做該主演的武打對手的演員,叫做“下串”。

    鬥:讀上聲。指表演者的形體動作僵而不活。“老斗”意為外行。“小老斗”則是指對剛剛登臺的演員缺乏舞臺經驗的譏諷之詞,指其表演呆板、不生動、不和諧,全身鬥而不活。

    溫:也寫作“瘟”。指由於演員的表演懈怠平庸,或由於劇本鬆散空洞而造成的缺乏藝術吸引力的效果。溫,既是一種不應有的表演傾向,也是觀眾不願得到的審美感受。從演員方面看,對角色理解得模糊膚淺和功力、體力的不足,都會導致表演尺度的不到位,使表演顯得沒神氣和少光彩,於是使觀眾感到溫。從劇本方面看,敘述性過多,而戲劇性不足,人物性格和劇情缺乏特色,過場戲所佔比重太大,即使優秀演員表演,也容易形成溫的舞臺效果。

    六場通透:指對京劇樂隊中各種樂器的演奏都能掌握。“六場”,即指為京劇演出伴奏的六種主要樂器:京胡、南弦、月琴、單皮(鼓板)、大鑼、小鑼。有時六場通透這一術語也廣義地引申為對某一齣戲從各個角色的唱、念、做、打,到全劇的鑼鼓經無不詳熟。這一術語往往用作對具有豐富的京劇表演和伴奏知識者的讚揚之詞。

    還有更多的行話需要我們慢慢的去了解,上面的這些就先了解下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手釣魚有哪些常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