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家孩子從小體弱,也不太跟人接觸,導致他比較膽小,帶他去公園玩,要麼站在旁邊看別人玩,如果手裡拿著東西,就會被別的小孩搶走,有一次還被別的小孩推倒在地。面對孩子被欺負,大人要怎麼做才好?
14
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聽到或看到自己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推了、撓了…父母心裡多少一定會有些許心疼和氣憤。同時又對於要不要上前干預顯得很矛盾:教自己孩子以牙還牙、以暴制暴吧好像不太好,不教他還手吧又怕他以後受欺負總吃虧。咋辦?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區分孩子間正常的交往和“被欺負”

    絕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無危險性,基本都屬於遊戲。只要孩子都投入到當時的情境中,並沒有遇到情緒上的問題,那大人就不要去打擾。

    孩子之間有時候就是透過一些肢體的接觸來交往的。他們之間的肢體接觸更多帶有遊戲的成分,並沒有太多“吃虧”不“吃虧”這樣的想法。大人要做的,只是盡到監護人的責任,確保孩子們的基本安全。

    父母不必將它與長大後“容易被欺負”聯絡起來。只要能在日常教養過程中,教會孩子界限區分,那麼等孩子長大,若遇到觸及自己的底線,就一定會懂得捍衛自己的權利。

    請呵護好孩子的“物權”發展,尊重孩子的內心需求。

    比如孩子3歲之前不愛分享是正常的,不批評;平時多帶孩子整理自己的玩具等,明確告知“這是你的”,別人不能隨意拿走,想要玩的話需要經過“你的同意”。日常和孩子說話也可以多用“你的”、“我的”,幫孩子做好界限區分。

    在公共場所玩,孩子得到一樣物品後佔著半天不想鬆手,又有別的小朋友等著玩兒,那麼父母也不必太尷尬,不要硬逼孩子放棄,或者指責孩子不懂事,只需要提醒孩子,並且依從孩子的意願做個約定:我們再玩N分鐘吧,這邊有小弟弟在等著吶,我覺得那邊好像更有意思(轉移注意力)。

    這樣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催逼,等孩子長大,自然不怕去做真正的自己。

    2.區分孩子是否因此受到了身心影響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情緒有變化,說明這個事情對他來說是有影響的,對此,父母需要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安全的表達環境,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想法。要讓孩子知道,他有任何問題都可以要求爸爸媽媽來幫助解決。

    當孩子跟父母講述並求助了之後,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做正確的歸因,跟他一起來解決問題。

    3.看到孩子求助時,恰當教孩子更多社交技巧

    一般情況下,遇到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有衝突,建議大人不予干預。或者發現孩子情緒問題後,只是進行情緒安撫、共情。很快,孩子們自己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過,若孩子有明顯的求助,比如這個案例中孩子的眼神投向自己,或者有的孩子會牽著大人的手,希望大人去幫自己擺平,那麼其實父母就應該在這個時候再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告訴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提出“輪流"和”替換“的概念。引導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說:如果你想玩我的玩具,那我們可以輪流來,我玩5分鐘,你再玩5分鐘;再或者:咱們不如交換著玩玩具,你玩我的,我玩你的。

    當然,這些技巧,如果能在日常陪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就透過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前融入互動遊戲中,教會給孩子,是最好不過。

    最後,我想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社會交往方式。作為家長,是否介入、何時介入、怎樣介入,的確裡面都有學問,不過“尊重”孩子的意願,是任何一種解決策略的前提。

  • 2 # 大寶育兒經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搶玩具或被別的小朋友搶過玩具的經歷,小編和媽媽們聊天,聊到了這個話題,節奏一般是:別家寶貝來家裡做客,看上了自家寶貝的玩具,一見傾心,抱著就怎麼也不肯鬆手要帶回家,寶貝從出生就有這個玩具,自然非常捨不得,嚎啕大哭,但是自己為了面子,還是讓寶寶忍痛割愛把玩具讓給了朋友家的寶寶,雖然承諾給寶貝買一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可是他還是很傷心。

    你會這樣做嗎?據說爸媽這樣做的比例達到90%以上。但這樣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其實,對於1-6歲的寶寶,家長不必強迫他們“慷慨大方”。寶寶們還分不清“你的”“我的”概念,在寶寶的世界裡,只有“我”與“我的”,所以當寶寶看到東西,都會以為是他們的。此時的寶寶,正處於“物權概念”逐漸形成的時期。

    什麼是物權概念呢?

    所謂物權概念就是物體的歸屬權,這個東西是你的?是我的?還是我們的?物權概念的確立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識,如果作為愛寶貝的你都無法保護寶貝,給寶貝安全感,那寶貝該是有多傷心。

    既然如此,寶寶遇到被搶玩具時,我們應該怎麼辦?

    萬一孩子被搶,他自己去索要,家長也不要為了面子去阻止孩子保護自己心中所愛,如果對方小朋友強勢,當父母的要及時表示對寶寶的保護,可以這麼說:“我先問問我家孩子願不願意吧”,如果願意,就及時表揚孩子的分享精神,如果不願意:“這個玩具××就有得賣,我買一個新的送你家寶寶吧”。

    對於寶Bora說,在他還幼小的時候,你是唯一會保護他的人。如果連你都不向著他,還會有誰會向著他呢?

    此外,我們還可以轉移注意力,用其他的玩具或小零食吸引寶寶轉移注意力。

    當然,也有不得不給的時候,那就好好和寶貝說,用非常簡單的道理,並且及時為孩子補上新玩具。

    那萬一孩子搶別人東西,我們該怎麼處理?

    1、家長一定要制止,這不是那種擺姿態式的演戲模式,而是很嚴厲地告訴孩子:那不是你的,你不可以不經小朋友同意就隨便拿。

    2、告訴孩子有些東西不是你的

    平時在家裡教孩子認識物權概念的過程中,讓孩子認識東西的所屬權歸誰所有這一點很重要。比如,重複告知孩子這是大家的東西,這是軒軒的東西,這是我的東西。語言儘量簡單,不要去做太多的解釋。

    3、隨身給孩子帶上一個玩具

    當孩子還沒有建立好物權概念時,為難免會發生與別的小朋友搶玩具的情景,父母帶孩子出門時可以隨身帶上了一個小玩具。當孩子特別喜歡別的小朋友的玩具時,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溝通,用自己的玩具與小朋友交換。

    在交換之前家長一定要先問孩子:“拿這個跟小朋友交換,你願意嗎?”這個過程也是孩子的一個思考的過程,他或許選擇願意或許選擇不願意,就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吧。當然,帶上的這個玩具最好是孩子比較喜歡的,用自己珍愛的玩具交換才更有價值,才能讓孩子體驗到物權概念真正的含義。同時,這個過程也是不斷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一個過程。

    分享,確實很重要,對孩子更是如此

    俗話說的好,有舍才有得嘛!

    但是,再捨得,也得以孩子的意願為基礎去引導。

    是引導,不是強迫

    然而,大多數家長們自以為是,喜歡強迫孩子分享。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過是怕自己沒面子,怕被人說“你看孩子被她嬌慣成什麼樣子了”。

    但如果對方要的不是玩具,而是你最愛的一件限量版大衣,或者是搶了一週才搶到的一張你最愛的愛豆演唱會第一排的門票,你會給嗎?

    在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喜歡和不喜歡,不要往他們的世界裡加上大人的價值觀,在孩子眼裡,最愛的玩具,獨一無二。

    如果強迫分享,輕則造成孩子對分享產生恐懼感,重則不敢保護自己的東西,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意願,更無法在長大後建立責任感。

  • 3 # 小呂底亞

    我家寶寶現在快十六個月了,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記得有次一個同事帶她女兒到我家,我女兒拿什麼她就搶什麼,那個孩子已經三歲多了,我女兒自然不是她的對手。她媽媽也不好好管教一下。我擔心女兒總被那樣欺負會有心理陰影,所以就跟那個孩子說玩具是CC的,你想玩應該徵得她的同意。那個孩子還是不給,並且故意想弄壞,我就跟她說你弄壞後你媽媽是要賠給CC的,到時你媽媽就沒錢給你買玩具了。然後她就唸叨弄壞了要賠,就不瞎搞了。

    我比較討厭那種死要面子不顧孩子感受的大人,當然如果我女兒想玩別人的東西我也會跟她說是別人的不是她的要跟人家商量,當然她太小不會商量,都是我幫她去跟小朋友商量,有些小朋友願意分享那就玩一下,不願意也不勉強,就轉移下孩子注意力讓她玩別的

  • 4 # 果媽美食鋪

    我家寶貝手上的東西不會被搶走,但是他會遇到想玩別人的東西,但是又不知道怎麼和別的孩子溝通的問題。這個時候我會告訴他,你可以大膽的問小朋友,可以給我玩一下嗎。然後在我的鼓勵陪伴下,他會去和別人說。經常鼓勵他去交流,他會習慣和別人去溝通,會交到朋友。比如今天他在學校書包拉鍊拉不上的時候他會去喊同學幫助他,同學也很樂意幫助他,雖然還是沒拉上,但是我看到了他和別人交流當面的進步

  • 5 # 枕邊小札

    哇!這個問題我一定要回答,因為我也曾經有這樣的困惑。那麼,就給你講講我的故事吧。

    我家寶寶四歲半。在他人生頭短短四年多里,我對他和別的孩子的爭執,經歷了從“自由派”到“強硬幹預派”,到“溫和折中派”這個過程

    他三歲以前,我受流行的各種教育理念的影響,反對對孩子的交往進行任何干涉。寶寶自小體弱,和別人發生爭執時,不論我從大人的角度看是誰有理,都完全不參與。結果是,寶寶很怕和別人接觸,顯得比較緊縮。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不到一歲的時候,在金寶貝上課,被一個小朋友把手裡的玩具搶走了。他回頭委屈的看我,我卻一臉無所謂的僵硬笑容。其實,我也想告訴他你可以要回來,但是又怕別人給我扣上“過度干預”,“不時髦”的帽子。結果,那天寶寶哭的很傷心。後來漸漸連早教都不願意去了。

    他上幼兒園以後,我發現身邊和我抱持一樣理念的家長不少。但大多數人,並沒有像我這樣僵化的執行。另外,班裡一個女孩,多次當著我的面故意去搶寶寶手裡的東西,甚至在我家做客的時候也一直這樣做。我漸漸感覺到,自己如果再這樣下去,我自己都要受不了了。請教了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她說規則的設定和執行還是很重要的。於是我開始強力執行“規則”。但是,這個規則的執行時,因為之前我“受了很多氣”,所以常帶著情緒執行規則。這樣也不好。

    經過不斷的調整,我慢慢開始學習用溫柔但是堅定的方式執行規則。如果別人搶走我孩子手裡的玩具,或者以其他不適當的方式對我的孩子進行侵犯,我會鼓勵孩子自己保護自己。如果他的能力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會溫和的介入,必要時,甚至直接對侵犯孩子的孩子進行阻擋。有一次在外邊玩拓展遊戲,寶寶站在搖搖晃晃的獨木橋上,身後忽然來了一個比他高一個半頭的男孩,一定要立刻上去,還要超過他。寶寶站在上邊根本沒法保護自己,我便直接伸手攔住了那個男孩。寶寶下來以後,高興極了。

    以上歷程供您參考。最終的最終,還是要苦練內功,讓孩子能夠最終清晰自己的界限,並且獨立保護自己。

  • 6 # 米多米也多

    我家米多也是,在家裡總是和弟弟吵吵鬧鬧的,一點都不受屈,在外面卻慫了,我身邊還有好多朋友家的孩子也是如此!

    這個漫畫畫的不錯,寫的也不錯,我覺得可以看看~

    http://www.toutiao.com/i6306379322366099969/

  • 7 # 熙笪

    這樣的情況我想只要家裡有孩子的都遇到過,以前家裡有小孩子來玩,我是一味的讓兒子讓著別的小孩子,但是後來也看了一些童書,尤其是懷二寶的時候,知道這樣的行為是非常不好的,容易讓孩子很委屈,也會讓孩子認為媽媽喜歡肚子裡的寶寶,而不喜歡他,後來我就學著去徵求兒子的意見。現在上幼兒園了,要是遇到孩子的玩具被別人搶走的話,我會問兒子是否喜歡,要是兒子還想玩我會幫孩子要過來,畢竟有個先來後到的意思在裡面,要是孩子自己雖然難過,但是沒有想要去搶回的意思,我會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雖然沒有幫助孩子出頭,也許孩子會失望,但這是他自己的人生,我覺得我們不要干涉太多,孩子的一生不可以一直很平淡的,總會遇到爭搶,遇到不平的事情,這些也是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的過程。

  • 8 # 甜甜圈伐木累

    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爭搶玩具,你會怎麼做?讓她退讓?還是教她去搶過來?

    上個月,我帶女兒去遊樂場玩,她和一個差不多大的白人小姑娘同時看中了一輛小火車。倆人都伸手去抓,僵持不下。

    我正打算讓閨女放棄去玩別的東西。白人小姑娘的媽媽走過來。

    “很抱歉,我剛才沒有看到發生了什麼。她們倆誰先碰到的火車你看到了麼?”

    我搖頭,表示也沒有看清楚。

    “那Lily,你和她輪流玩好麼?你玩一會兒要給她玩。”

    哇,我還在糾結怎麼帶孩子離開,她兩句話迅速緩和了局面,既跟我表示了歉意,又告訴孩子要學會分享,同時也沒讓孩子覺得媽媽沒幫別人。

    比較之下,我想帶著孩子放棄轉去玩其他的方式顯然弱爆了!

    孩子們在一起玩,難免有爭執和各種突發情況。這個時候爸媽的態度非常關鍵。處理好可以加倍促進孩子對爸媽的信任和依賴,處理不好很有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去彌補。

    要讓孩子覺得你和他站在一起

    後來的一次,我帶閨女在遊樂區玩。閨女爬上了她看上的小凳子坐著,正在那兒美滋滋,來了一個小姐姐,二話不說就上凳子,小屁股還擠啊擠的,好幾次把閨女差點兒擠到地上。

    我一邊護著閨女,一邊心裡生著悶氣,心想這誰家熊孩子也不管管。按照慣例,我等了一會兒。在等待這個小朋友家長的出現。這個時候,我閨女已經被這個姑娘擠得嗷嗷叫,眼睛一直盯著我,希望我能為她做點兒什麼。

    換作原來,我肯定就帶著女兒讓開了。但是自從有了上次的經歷,又看見女兒渴求幫助的小表情,我改變了主意,為了她,應該做點兒什麼。

    我拍拍那個小朋友的肩膀,蹲下來和她說:“這個位子,我閨女先坐著的。她還是個小baby不會說話,但是她的表現告訴我她並不想離開這個位子。你們可以輪流坐,等一會兒可以嗎?“

    沒想到,那個小姑娘聽到很配合地下了座位,小聲說了一句:“sorry”。

    女兒緊張的表情立刻緩解了。

    所以,維護孩子合理的權益,給予適度的支援是可行的。她本來就沒有做錯,我們不能一味謙讓而讓孩子覺得媽媽是和別人一夥的,那會讓她有被“傷害”的感受。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是——“媽媽會和我站在一起”。

    如果你想懂孩子,也請要記得時常蹲下來。

    蹲下來,你會更懂孩子眼中的世界

    剛在美國那會兒,有一次去郵局寄東西,正排著隊。前面一對父子,爸爸牽著兒子站著。忽的,高個子老爸跪了下來(是不是有點誇張?所以立馬吸引了我的注意)。原來兒子要和說話,他想認真專注地和他交流,所以要保持視線的平行。

    那個溫馨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所以在我有了閨女以後也嘗試著經常和她平視交流:如果她站著,我就蹲下來,或者跪著;如果她躺著,我也時常陪著她躺著。

    在真的這麼做之後,我才發現這個看似很隨意的小舉動,背後的魔力有多大:和女兒視線在同一高度的時候,我會知道前一刻她的焦躁只是因為一個小櫃子擋住了她;和她一起躺著,她呵呵地樂,會發現原來她看到有氣球從天空飄過。

    目光平視的交流,讓我有了一種是在和同齡人交流的“錯覺”。我能理解她的哭,理解她的笑,理解她的鬧。我發自心底的尊重,她完全都能感受到。

    以對待成人的尊重去對待孩子

    有一次我帶閨女在院子裡遛彎,隔壁鄰居老太太看見了我閨女,跑來和她聊天。倆人互相打了招呼以後,閨女看著那個老太太張開雙手示意抱抱。老太太開心地去抱她,可是閨女突然改變了主意,擺手不要抱。那個老太太見狀馬上把手縮回去,一臉抱歉:“對不起,我以為你要我抱你。”

    這都要說“對不起”?你可能和我一樣會覺得意外。但如果把孩子當成人看,你肯定覺得可以理解了。如果對方明確表達了自己不喜歡,我們也會覺得抱歉,不太會免為其難。

    不要以為成人世界的尊重用在孩子身上太“超重超量”了,事實上,用在孩子身上,我們會收到更高的回報。

    我在澳洲的時候,住在homestay家(寄宿家庭)。這是一個白人家庭,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和兩個兒子。雖然大兒子5歲、小兒子3歲,家裡的事情,他們已經參與討論了,總是會發表很多意見。有一次我問女主人:“你覺得孩子們懂嗎?聽他們說一堆,你為什麼總是那麼有耐心,真的有用嗎?“女主人說:“尊重他們,他們給出的想法能啟發我很多。”

    熊孩子變暖娃,一切取決於你們

    你懂孩子,你理解他,他也會相應地回你。而如果在家庭關係中,每個人的言談舉止都是充滿著善意、關愛、尊重,再怎麼熊的孩子都會變得很暖心!

    有一年的母親節,那時閨女還沒出生,正好那天去超市,在母親節禮物貨架前面,就看一個個肌肉男老爸們帶著孩子們給挑花挑賀卡挑氣球挑禮物。那個貨架前沒見著一個女人。這些肌肉男老爸每個都是牽著一溜孩子,選好禮物高高興興回家。時不時還能聽到爸爸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媽媽肯定喜歡!”“她肯定會很開心!”

    從小感受到愛的氣息在爸媽之間流淌,孩子會自帶“溫暖”的氣質。再說回前面提到我在澳洲留學寄宿的那個家庭。我曾經參加過Ben和Kelly(這家的爸媽)給孩子祖父母辦的生日宴會。那是一個週末,Ben和Kelly秘密叫來了祖父母的朋友們,大家都盛裝聚在後院,靜靜等待祖父母的到來。在祖父母快到的時候,小兒子被派去在前院騎著小腳踏車打探祖父母的行蹤。當時大家屏氣凝神,好像等了很久,小兒子突然騎車進了後院,小聲說:“來啦”。當祖父母走進後院門的那一剎那,大家全部跳了出來,拉響小禮炮,給他們擁抱,給他們親吻,還有生日歌。整個場面每次想起都會有溫馨地要落淚的感覺。

    後來,有一次Kelly過生日,兩個小男孩跑來找我,說要給他們媽媽一個驚喜。然後這倆娃娃就這麼窩在我房間裡畫啊寫啊,給媽媽做了一張生日賀卡。我負責幫他們打掩護。最後,大一點的哥哥讓我寫I love u,他照著端端正正描到了生日賀卡上。然後他們讓我在晚上爸媽睡覺以後放在廚房臺子上。我照做了。結果就是,Kelly感動到流淚。

    他們不就是學著爸媽去愛嗎?這樣的親子關係,一定是我們都想要的!

  • 9 # 萌萌的小若

    教會孩子學會分享,尊重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她的玩具就應該讓寶寶追回來,語言表達差的大人可一旁幫寶寶追

  • 10 # 山西紅彤彤

    孩子們會透過這些活動慢慢學會如何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所謂“被欺負”,有時候只是我們大人的觀感,孩子的感覺可能並不是這樣。如果孩子本身並不介意玩具被別人拿去玩,家長無需太過緊張。反之,如果孩子表現得很不開心,就可以教育孩子關於物權的概念,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以及處理方式。

    只要他沒受到實質上的傷害,我不會介入。我想說的,一是有個善良的孩子是很值開心的,對外人可如此,以後對家人一定也很好;二是隻要家庭給予了他充足的愛和支援,在外他能這樣從容的應對挫拆,他已經很棒了。

    建議心痛的媽媽是不是可以這樣做:1、孩子“被欺負”往往是因為顯得比較嬌弱。所以多點給寶寶煅練身體,如有一定年齡(4歲以上)可以送他學跆跆拳道,等他(她)強壯後,估計就有機會“支付賠償了”

    2、平時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權,當別人想拿孩子的玩具時,如果你孩子不意願,你應該告訴別人:玩具是某某的,請你在他同意後才拿。

    3、告訴班長,當天也做了,班長也出面找了。

    4、讓我打電話給對方的家長,拿回來。比較文明的做法,適合大點懂事的小孩子。,小孩子之間的交往大人儘量少參與。哭也沒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備為什麼會知道三顧茅廬就會把諸葛亮請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