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鷗說一說
-
2 # 春秋風雲錄
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武將有關張,缺就缺諸葛亮這樣的謀略家。
神都怕三請,第三次我們的諸葛亮出山了!
-
3 # 期盼海陽的彩霞
劉備,重情重義,仁慈,海納百川,寬宏大量,真誠,誠信,講義氣,不忘初心,劉備講義氣打動諸葛亮三顧茅廬。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漢室傾頹,奸臣當道。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
劉備託孤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於循天道、行仁義、持忠孝。
單絲不成線,獨木難成林。備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正道不滅,大義永存。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十餘萬生靈啊,皆因跟隨我而遭此劫難。即使草木之人,鐵石心腸,能不悲乎?黃巾平定之日,必是群雄崛起之時。那時域中竟為誰人之天下,尚未可盡知也。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子龍一身都是膽。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元直此去,天各一方,不知何日方能相會?
備同你二人結拜為生死弟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這句話是劉備在和關羽、張飛結拜時說的誓言,不過這一拜,結下的兄弟情義,對劉備來說是巨大的幫助。關羽和張飛對劉備之忠誠自不必說,而且在劉備創業的人生路上,這二位可謂是最忠心的追隨者。比如關羽在被曹操俘虜之後,曹操待之甚厚,但關羽得知劉備所在,依然拋棄高官厚祿,追隨而去。此種情義,令人感動,在當今之世恐怕再難尋覓了。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張飛因酒醉丟失徐州,因此悔恨要自殺,劉備奪了他的劍,說了這番話,張飛不再自殺,但內心之心情只能去想象有多複雜了。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劉備大半生顛沛流離,連根基都沒找到。後世有一句評價劉備的話說,其有帝王之才,卻無施展之地。所以說劉備的一生輾轉各處,都是在尋找施展帝王之才的地方,而非給別的老闆打工。後來劉備來到荊州,終於在劉表死後,在諸葛亮的謀劃之下,取得立足之地。但是劉備此人一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懂得隱忍。故而在不得其勢時,他能懂得: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這句話,很厲害,看透並做到。
縱觀劉備的一生,他之所能夠成功,因為他具備這幾種品質:永不言敗,永不放棄。他的人生道路,可謂是屢遭挫折,大半輩子都在漂浮不定,並時刻面臨著生命的危險。但他沒有放棄,坦然面對生活的磨難。品質:寬厚待人,以仁治天下。劉備喜歡結交朋友,並且誠心待人,不然的話關羽與張飛也不可能跟隨那麼久,值得交往。他上位之後,以仁治天下,受到百姓的愛戴與支援,並且聚集大批謀士如法正、龐統、馬超、諸葛亮等,何愁不成功呢?品質: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劉備放低姿態,禮賢下士,三顧茅屋請出諸葛亮,為他的事業成功安上翅膀,助其騰飛。並且按照關羽、張飛兩人性格與能力,劉備安排不同崗位給他們,讓其充分發揮才能。這也是他的用人之道。
劉備有謀臣,有武將,又佔據有利地形,何愁不成功呢?只可惜沒能統一天下。
劉備二顧草廬留下的書信更是將自己的志向和邀請的誠意表達得極為誠懇。孔明本就有擇明主而事,做管仲樂毅式的功臣名將的理想,只不過“邦無道”的現實使他成為獨善其身的隱士。我們可以認為,劉備的誠意和耐心初步打動了孔明。於是孔明在劉備三顧之時沒有再“外出閒遊”。然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劉備本人的素質、誠意,諸葛亮還須要當面考察,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劉備的“大丈夫”“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和“以蒼生為念”深深地激起了孔明那顆沉睡的雄心,喚醒了他曾經的理想。但這一切都須要有才德的明主。因此,孔明問志於劉備:“願聞將軍之志。。劉備的優勢是“信義著於四海”。在孔明看來,人謀和天時地利一樣重要。劉備唯一能倚重只有“人謀”。顯然,孔明的隆中對就是天才式的“人謀”。“只這一席話,乃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乃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的三顧茅廬用“大丈夫之志”和“天下蒼生”打動了諸葛亮,使臥龍由隱而仕,從而飛騰於宇宙之間,開始了其波瀾壯闊和無比悲壯的一生。縱虎歸山: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壞人放回老巢,留下禍根。草廬三顧:顧:拜訪。劉備為請諸葛亮,三次到草廬中去拜訪他。後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對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或過訪。先禮後兵: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赤壁鏖兵:鏖:激戰。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伐吳,孫權聯合劉備軍隊聯合抗曹,聯軍於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戰。泛指激烈的戰鬥。三顧茅廬: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如魚得水:好像魚得到水一樣。比喻有所憑藉。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很合適的環境。不知丁董: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識。放魚入海: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寬以待人:寬:寬容。以寬宏大度的態度來對待別人。後患無窮:以後的禍害沒有個完。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幫助壞人,增加惡人的勢力。求賢若渴:象口渴思飲那樣訪求賢士。形容羅致人才的迫切。阿斗太子:阿斗: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指懦弱無能的人。龍蟠虎踞:象龍盤著,象虎蹲著。形容地勢雄偉險要,柔能克剛: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夠制服剛強的人。同“柔能制剛”。弘毅寬厚:弘毅:意志堅強,志向遠大。志向遠大而待人寬大厚道。收買人心:指用金錢、感情等籠絡人心。大仁大義:形容為人寬厚,尊崇仁義。喜怒不形於色
肝膽相照,
平易近人,
不拘小節,
化敵為友。
-
4 # 中雨的花樣生活
劉備根本不知道三顧茅廬能不能請下諸葛亮,不管請多少次,他都必須要請。因為三國中第一聰明的水鏡先生和劉備說過,劉備沒有才人。如果能得到伏龍或鳳雛,才能得天下。所以,不管請多少次,劉備必須要請出伏龍諸葛亮。
為什麼劉備前兩次請不出來諸葛亮,那是因為諸葛亮不想隨便幫一個人。諸葛亮是非常聰明的人,他不但愛國,而且為人正直,對主公忠心耿耿。他一旦選擇了一個人,就會全心全意輔佐他。後來,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的為人,對主公劉備非常好。
劉備開始根本不知道能不能請出諸葛亮,但是,他必須要請諸葛亮出山。所以,前面兩次失敗後,不顧張飛生氣阻攔,還是要去請。第三次去請諸葛亮的時候,不僅是張飛不高興,連關羽也不高興,認為諸葛亮太高傲。後來,劉備苦勸關羽張飛,把諸葛亮的重要性說了後,關羽張飛聽明白了。
然後,張飛表示,就算第三次請不出來諸葛亮,以後再請無數次,都心甘情願。所以,他們放低姿態,誠心誠意把諸葛亮請出來了~
哪怕是第三次請不出來諸葛亮,劉備還會去請第四次,第五次的……
-
5 # 鬼谷先生歷史館
以德服人,心誠則靈。
諸葛亮之所以需要三次邀請才肯下山,也是為試探劉備的人品。畢竟,劉備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剛創業的人,小微公司,缺少人才,缺少資金,缺少資源。諸葛亮雖然是一介書生,也就是在家種地的莊稼漢,半耕半讀的狀態,也是等待入仕的機會。那個年代,講究門閥制度,諸葛亮也是奇貨可居,等待買家而已。其實,諸葛亮常常自比管仲,樂毅,也是不會輕易下山,畢竟,當時在荊襄一帶,南陽郡屬於劉表的地盤,諸葛亮跟當時的幾個名門望族也有聯絡,如果諸葛亮願意當官,應該不是什麼問題,僅僅是他不想跟荊州劉表混,畢竟跟對領導才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如果沒有遇到明主,還不如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諸葛亮雖然沒有入仕,但也瞭解天下大事,畢竟自己也是身處名流環境中,多少是聽朋友說其當時的國家情況,也知道劉備等人的底細,之所以後來多次那樣“躲避”也是一種手段,待價而沽而已。畢竟,人稱“臥龍,得一人可按天下。“這種推銷語言,也是經過多年的廣告效益的。不會輕易就給劉備忽悠走的,所以,劉備也是知道這樣的大才,不能小覷,需要多次拜訪,畢竟,有求於人。劉備畢竟也是見過世面的人,諸葛亮這種心思,劉備是明白的,僅僅是的確需要人才輔佐,不然自己的大業也難以實現,為了人才,就是委屈下自己,放低身段也是值得的。
-
6 # 歷史笑春風
在三國的歷史上,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的故事膾炙人口。這個情節,也成為後世明君對待賢臣的最高禮節。那麼,我們有個疑問,那就是這個三顧茅廬中,劉備的行為有一定的不可解釋的地方。那就是劉備為何要三顧茅廬,非要請諸葛亮出山呢?而且劉備一次次去請諸葛亮,他為何就能夠認為,自己肯定就能夠請出諸葛亮呢?
一、劉備三顧茅廬。
在歷史上,有人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有所疑問。他們認為,劉備作為一代梟雄,什麼人物沒有見過,不大可能會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諸葛亮如此用心。而且在歷史上還有史料,說諸葛亮是主動去拜訪劉備,在酒席結束後向劉備獻計獻策,得到了劉備的賞識的。
不過,這種說法,遭到了很多人的駁斥。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註釋者就對那個史料直接進行了反駁。再加上《出師表》中諸葛亮明確的寫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分《出師表》是官方的史料,不可能會有差錯。因此,劉備三顧茅廬的事蹟是真實可信的。
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三顧茅廬的事蹟寫得更是惟妙惟肖。從劉備得知諸葛亮的才幹,想要請他出山。到第一次尋找諸葛亮不遇,遇到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然後第二次再次探訪諸葛亮不遇,遇到了諸葛亮的朋友石廣元、孟公威,以及諸葛亮的兄弟諸葛均和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為大家展示了諸葛亮身邊親友的氛圍,烘托了諸葛亮的格調。
這促使劉備對諸葛亮更是思賢若渴。不久後,劉備不顧關羽張飛的勸阻,再次走上探訪諸葛亮的道路。在這一次探訪中,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兩人相談甚歡,諸葛亮探問劉備的抱負,並陳述了自己為劉備設計的戰略構想《隆中對》。兩人一拍即合,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出山輔佐劉備。從此君臣同心協力,共同開啟了三國曆史新的篇章。
二、劉備探訪諸葛亮是他迫切的需求。
其實,劉備去探訪諸葛亮,並非是漫無目的的舉動。劉備去探訪諸葛亮,就是抱著請諸葛亮出山的目的。而且,這種目的隨著探訪諸葛亮的次數增加,向世人表露得更加明顯。這是因為,劉備的事業迫切需要諸葛亮的加盟。
劉備在中國北方征戰半生,雖然也曾經佔有徐州作為根據地,可是最後還是立足不住。他來到荊州,借劉表的庇護暫時安身,但是他心中的理想並沒有破滅。他依然想要統一天下,重建漢室江山。
劉備痛定思痛,察覺了自己陣營的短板。那就是自己陣營中,武有關羽、張飛,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的。可是在文臣方面,則沒有出色的人才。這跟劉備的出身有關,他雖然號稱漢室宗親,可歸根結底還是一介平民。在那個世家大族壟斷文化的社會,他得不到這些家族的認可。在他統治下的徐州,也有著陳登父子這樣的人才,可是他們寧可投靠曹操,也不為劉備效力。
劉備想要彌補這一短板,也是煞費苦心。他對別人嘆息,說自己為了尋訪人才,曾經遠到深山老林,可以是不能如願。因此,劉備來到荊州後,就大力招攬人才。這使得劉備思賢若渴的名聲傳遍了荊州。劉備也是透過投奔他的徐庶口中,得知了諸葛亮的存在。劉備自然是竭盡全力去探訪諸葛亮,希望他能夠加入自己的陣營,為自己服務。
這是因為,諸葛亮的各個方面的條件,正好符合劉備的需求。諸葛亮並非是他自己所說的躬耕隴畝的人,而是一個有著才能和遠大理想的人。在荊州,諸葛亮的人脈極廣,和各個階層都有著廣泛的聯絡。
諸葛亮是跟隨叔父來到諸葛玄來到荊州的。諸葛玄和統治荊州的劉表有舊,因此也得以進入荊州的上層社會。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當地大族,而他的岳父更是影響深遠。他的岳母是劉表的夫人蔡氏的姐妹,掌握荊州兵權的蔡瑁是她們的親兄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既有世家大族的統治經驗,又有荊州士族的廣泛人脈。如果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等於為劉備打開了事業成功的大門。因此,劉備才會不顧一切,用三顧茅廬之禮來表現自己的誠意,請諸葛亮出山。
三、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也是他的需求。
而從諸葛亮個人來說,也對劉備進行了嚴謹的考察。我們僅僅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就能夠感受到諸葛亮對劉備陣營瞭如指掌。他不但準確的把握住了劉備的脈搏,還為他量身打造了未來的戰略方針。
在《隆中對》裡,我們不但能夠看到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跨有荊益,兩路北伐”的戰略目標,還看到了他為諸葛亮的陣營裡,首屈一指的武將關羽預留的位置。他所說的那位領著荊州的人馬北伐宛洛的上將,非關羽莫屬。僅此一舉,就將高傲的關羽對諸葛亮的敵視降到最低。到了後來,諸葛亮成為關羽看重的人,有事都要先向諸葛亮問詢。必然關羽在得知馬超歸降的訊息後,寫信詢問的物件就是諸葛亮。
從這些跡象,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劉備陣營的熟悉程度,也明白了他為自己加入劉備陣營做出的努力。向劉備幾次三番推薦諸葛亮的人物,從徐庶到司馬徽,都是極度賞識諸葛亮的人。而且司馬徽在向劉備再次推薦諸葛亮後,他看到了劉備的心意,說出了臥龍雖得其主的話。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到,諸葛亮認為劉備是最適合自己的君主,君臣相識只差一個形式問題了。
那麼,諸葛亮有著廣泛的人脈,過人的才能,為何不在劉表的陣營中謀一個職位,反而去躬耕隴畝呢?這是因為,劉表的陣營,沒有諸葛亮施展才能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在劉表統治下的荊州,對諸葛亮的才能還是有一定的認可的。但是,當時的人都認為諸葛亮是一個人才,可是不承認諸葛亮對自己的評價,那就是“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是何許人也?前者是春秋時期,齊桓公的丞相,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者則是戰國時期,燕昭王手下的大將。他率領弱小的燕軍,一舉打敗強大的齊軍,險些滅亡了強齊。試想一下,這樣的人物,豈能屈居人下,成為蠅營狗苟之人?以劉表的格局,荊州的形勢,怎麼可能讓諸葛亮實現他的抱負?因此,諸葛亮才會躬耕隴畝,等待天時。
終於,劉備來到了荊州。可以說,自從劉備來到荊州,就吸引了諸葛亮的注意。劉備有梟雄之名,再加上陣營人才的短板,正需要諸葛亮這樣人才的加盟。因此,諸葛亮才會為雙方見面的《隆中對》做了如此精細的準備。
四、劉備與諸葛亮的相見是天作之合。
正是劉備和諸葛亮雙方的志同道合,才使得兩者能夠一拍即合,相互始終。劉備需要諸葛亮治國理政的才能,同時也需要他在荊州士人中的人脈和影響。而諸葛亮需要劉備為他提供的舞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劉備去三顧茅廬的時候才會充滿信心,一定能夠請出諸葛亮。
如果我們客觀的看待劉備,就可以看到他其實是以劉秀為榜樣的人。他想要像劉秀那樣,建立自己的漢室江山。諸葛亮明白劉備的志向,也知道自己的抱負,只能依託劉備的事業得以實現。所以,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相見,是完美的天作之合。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後,真的如同他所說的那樣,如魚得水。現代人是不可能知道在那個封建時代,世家大族對文化的壟斷。在當時,平民階層是極難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不要說治國理政的經驗了。劉備雖然在盧植的門下學習過一些,但是與諸葛亮的知識相比,相差甚遠。
在得到諸葛亮後,劉備日夜向諸葛亮請教,兩人形影不離,達到了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的地步。在諸葛亮的傳授下,劉備的才能突飛猛進,具備了真正的君主才幹。從這個時候起,劉備才真正吸引了一大批士人的加入,充實了自己的陣營。
而諸葛亮也發揮了自己善於治國理政的特長,在他的治理下,小小的新野煥發了勃勃生機。諸葛亮採取了各種手段,讓劉備得以足食足兵。劉備從剛到荊州時的兵不滿千,將不過關張趙雲,發展到水陸軍上萬的強大勢力。這一切,為將來劉備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尤其是劉備去世的時候,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更是君臣心心相印的寫照。諸葛亮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回報了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情義。
-
7 # 燕趙節度使
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除了投靠自己,別無選擇。
1. 諸葛亮主動投奔劉備。與《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不同,根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後才被劉備錄
用,記載與《三國志》和《出師表》的三顧草廬版本有所不同。
《三國志》卷35裴松之注引《魏略》曰:
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
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
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
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
亮遂言曰:"將軍度劉鎮南孰與曹公邪?"備曰:"不及。"
亮又曰:"將軍自度何如也?"備曰:"亦不如。"
曰:"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備曰:"我亦愁之,當若之何?"
亮曰:"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調,則人心不悅;可語鎮南,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備從其計,故眾遂強。
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可見,不同史書中得記載,也是不同的。
與我們認知不同的是,諸葛亮是主動毛遂自薦投奔劉備的。
2. 諸葛亮為什麼投奔劉備,而不是其他人如劉表?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但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當時的局勢就知道,諸葛亮不得不投奔劉備,如果他想有一番作為的話。
當時,曹操的勢力已經坐大,他的班底已經形成。
雖然曹操唯才是舉,許多人出身平民,但相當一部分人也是出身世家大族,如荀彧、司馬懿等,都是世家大族。
而曹操建功立業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個小孩子,等他長大了,曹操已經一統北方了。
如果諸葛亮此時去投奔曹操,就算曹操賞識他,但曹操集團中已經沒他的重要位置了,最多給他的小官噹噹,如縣令等。
這不是諸葛亮的志向。
那為什麼諸葛亮不投奔劉表呢?
原因也很簡單,擠不進去核心圈子。
劉表雖然是荊州牧,但他還需要依靠當地的兩大世家大族的支援,即蔡家和蒯家。
蔡瑁、蒯越是荊州兩大望族的子弟,都躋身劉表的核心決策圈子,蔡家甚至把女兒嫁給劉表當老婆,關係更進一層。
其他的荊州士人當然紛紛投靠劉表。
但諸葛亮這個山東大漢是個外來戶,因為叔叔去世,才流落到南陽種地,自然無法擠進荊州士族的核心圈子,所以只能和博陵崔州平、穎川徐庶等荊州士族邊緣人往來。
這倆人也是荊州士人圈的邊緣人物,尤其是徐庶,是個殺人犯,更讓人瞧不起。
而劉備來投奔劉表,劉表雖然對劉備很客氣,但卻沒有重用,讓他駐紮新野,成為自己的北藩,為自己看守北大門,抵擋曹操。
劉備要官職沒官職,要兵沒幾個,要將只有關張二人,根本無法跟劉表相比,所以荊州士族當然不會捨棄劉表而投靠劉備。
也只有諸葛亮、徐庶這種不被劉表重視計程車人,又想有一作為,才回去投奔劉備。
劉備也是揀到筐子裡的都是菜,見有士人來投靠,自然十分重用,這樣一來,諸葛亮年紀輕輕就在劉備集團中擔任重要職務,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後來,曹操南下,劉表病死,劉備奪取荊州,勢力膨脹,荊州士族又紛紛投奔劉備,諸葛亮的地位自然也水漲船高。
回覆列表
第一、古人很喜歡玩“三辭三讓”這種客套禮儀。
曹丕在篡位時就用了“三辭三讓”,給自己立個牌坊,證明自己得到帝位的合法性。“三辭三讓”的意思是我本來不都不想做的,都推辭幾次,你硬是要讓我做這個皇帝,我就勉為其難做吧,
過去的大臣辭官,也是要“三辭三讓”的,如果你第一次辭官,皇帝就準了,那你也太沒面子了,意思就是皇帝巴不得你早滾蛋呢。
諸葛亮也是玩這個“三辭三讓”,估計第一次,第二次都是故意躲起來,讓劉備找不到。如果諸葛亮第一次就讓劉備找到了,痛快出山,那也太掉價了。所以,諸葛亮也擺擺架子,提高下身價。
但是這個“三辭三讓”也不能玩過了,如果過了三次,你還裝大尾巴狼,估計第四次劉備不來了,這樣的話你再主動出山,那更掉身價。
第二,劉備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經在孫權手下做官了,按照那時候人們的考慮,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以免一損俱損。只有服務於不同的主子,才能讓家族穩妥的得以延續。
而此時的曹操,手下已經謀士如雲,諸葛亮去投奔的話,肯定無法獨攬大權,甚至不受重視。
而劉備此時手下猛將有關羽、張飛、趙雲,唯獨缺少謀士,並且這時候,劉備名望很高是一支優良的潛力股,所以劉備是諸葛亮的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劉備知道三顧茅廬,一定能把諸葛亮請下山。